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唐】陈子昂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古诗简介《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翻译/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从军行七首其五解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解析《从军行七首其五》解析“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七首其五》,以其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紧张的边塞战争场景,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激烈残酷。
诗的开篇“大漠风尘日色昏”,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的沙漠环境之中。
“大漠”本身就给人一种广袤无垠、荒凉孤寂的感觉,而“风尘”和“日色昏”则进一步烘托出了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的紧张气氛已经悄然弥漫开来。
“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一句则展现了军队出征时的情景。
红旗半卷,并非是因为士气低落或者退缩,而是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同时也暗示了战事的紧急。
从辕门而出,意味着军队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即将奔赴前线。
接下来的“前军夜战洮河北”,将视角转向了战场。
夜晚作战,本就增加了战斗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洮河北”点明了作战的地点,让读者对战争的方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最后一句“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全诗的高潮和结局。
前线传来捷报,已经生擒了敌军的首领吐谷浑,这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这一胜利不仅展现了唐军的强大战斗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智慧。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氛紧张,通过对环境、军队行动和战斗结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同时也歌颂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从艺术手法上看,王昌龄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
开篇的恶劣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了战士们出征的英勇和坚定。
而对战斗过程的简略描写,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此外,诗歌在语言上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昏”“半卷”“夜战”“生擒”等词语,精准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各个环节和瞬间,使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
再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解读这首诗。
唐朝时期,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和领土的完整,无数将士奔赴边疆,浴血奋战。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
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
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作者】: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从军行七首⑴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五解释,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翻译赏析2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从军行(其五)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王昌龄其五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字词解释: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2.辕门:军营正门3.洮河:黄河支流。
原于青海省、东北流经甘肃省临洮县,入黄河。
4.吐谷浑:古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此处借以指进犯少数民族的首领。
【鉴赏】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七绝边塞诗,气格高古,雄浑劲健,昂扬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诗中既有对大漠边塞风光和残酷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边疆战士舍生忘死保卫家国的歌颂,更有对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其《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更被人们授予“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誉。
《从军行》为七首七言绝句组诗,此为其中第五首。
“从军行”,乃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大漠风尘日色昏”,起句直言大漠风沙弥漫,连天蔽日,光线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辕门”,“辕”本为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因古代行军安营时用车环卫,出入口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以此为门,故谓之“辕门”。
此句用半卷的红旗从辕门出发,代指军队出征。
“洮河”,即洮水,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北的北倾山,属于黄河上游支流。
“吐谷浑(音土欲魂)”,原指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此诗中泛指敌人。
诗中的三四句并不接着写正在出发的军队,而是笔锋一转,写在此之前夜战洮河的军队,已经将敌方打败,捷报于此时传来。
本来是一幕充满着紧张气氛的行军增援的图景,此时前方捷报突至,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化为胜利的喜悦之情,节奏亦大落大起,明净爽利。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王昌龄 (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
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
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参考答案】:一:(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 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 “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 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 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 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 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 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 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 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 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 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 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 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 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 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 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 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 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 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 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这两句都写部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 但画面 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 从而使诗句 显得分外含蓄、深沉。诗的结句也颇 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 ,但是胜利的氛围 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 ”,敌酋被擒,敌兵这些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
散尽?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 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 旗半卷出辕门 ”,采用倒装的句式, 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 的情景。“红旗”代指戍边部队; “半卷” 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 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 高涨士气。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 铁流 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 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 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 借光线之弱渲染出 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 气
概和景象。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 脚下所溅起的 “风尘”之中,我们是 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 战斗之
激烈待援。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 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 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 谷浑”, 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 部队报捷的喜讯。“夜 战”二字含蕴无穷, 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 之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 气 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 军的鞍马劳顿, 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 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 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 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 头丧气的抽 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 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 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 敌的英 雄概!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事
比较:
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 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
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
使至塞上
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
(唐) 王维
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奇观,非“孤”、“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
• 这首诗通过描写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 军途中的情景和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
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
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 义精神。
补充…
•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含蓄 深沉,耐人寻 味。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 但诗人 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 人。 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 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无怪《红楼梦》第四
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
以为再无“孤”、“圆”更
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
仗之工,用字之确。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奖品是
。。。。
作为边塞诗,本事洋溢着怎样的 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此诗描写了在狂风疾卷,沙飞石走的恶劣气 候下,唐军顶风披沙、戎装疾进的情景,并 以虚实相生的笔调,颂扬了这次出击取得的 辉煌战果。尽管作者只是撷取了边塞战事的 一个小小片断,但却写出了唐军的旺盛士气 和强大威力。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 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