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研究
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基于社会福利的视角

性 成果 。感谢南开大学李长英教授 的悉 心指导 , 王孝松博士和谢 申祥博士在计算 方面给予 的帮 助。 [ 者简 介] 作 高丽 (9 8一 ) 女 , 17 , 山东滨州人 , 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 师。主要研究方 向 : 信息管理 、 技术创新 。
・
70 ・
现有基于理论的研究 , 要么只关注技术授权 , 要么专 注 自主创新 。鲜有文献同时考虑技术引进和 自主创
(08 以及 L 和 Sn (09 等 进 一 步 讨论 20 ) i og 20 ) 不 同经济 环境 下 的最优技术 授 权方 式 。就 自主创 新 而 言 ,p l r(0 8 重 点 分 析 了 国 际技 术 贸 易 Sub 20 ) e
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 , 国际技术贸易促 进 了企业 自主创新 的质量 , 同时也增加 了创新技术 的数量。此 外 ,al—Ol Fu i lr和 Snoi(0 3 J e adn 20 ) s
2 1 年 7月 01 总 15 6 期 第 4期
山
东
经
济
J1 2 1 u..01
Ge . 6 No 4 n 15 .
S HANDONG EC0NOMY
技术 引进 还 是 自主 创新 ? 木
— —
基 于社会福利 的视角 高 丽
201) 5 0 4
( 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山东 济南
[ 摘
要 ] 通过一个异质产品双寡头模型 , 本文 比较 了存在竞争和研发补贴条件下企业 的技术 引进 与 自主创
新 问题 。分析表 明: 1 在 C u t ( ) omo 竞争条件 下, 若本 国企业效 率较高 ( , 低) 补贴 研发 ( 技术 引进 ) 引致 的本 国社会 福利较高 。( ) B r ad竞争条件下 , 2 在 et n r 当产 品差异程度较大 时, 若本国企业效率 较高( ) 补贴研发 ( 低 , 技术 引进 ) 导致 的本 国社会福利较高 ; 当产品差异程度 中等 时, 贴研 发诱致 的本 国社会福 利较 高; 补 当产 品差异程 度非 常小 时, 本国企业不会进行研发 , 为了提高社会福利 只能考虑技术 引进 。 [ 关键词 ] 技术 引进 ; 自主创 新; 补贴研发 ; 社会福利 [ 中图分类号 】 4 5 2 F 1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0—9 1 2 1 )4— 0 0— 7 10 7 X(0 10 0 7 0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两个关键词。
在半导体技术及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概念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进行分析探讨。
一、自主创新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基石当今,技术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自主创新更是从源头上保障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中国半导体产业曾经长期处于国外先进技术垄断的局面,但随着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上加大投资力度,引入人才和企业机制等多种手段,进口半导体和国产半导体产品价格渐趋平稳,自主创新战略渐渐地崭露头角,乃至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发展机制。
自主创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首先,自主创新可以打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独立发展。
其次,半导体芯片是各种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并且半导体产业链的延伸领域广泛,自主创新促进了半导体行业与其它领域的融合。
最后,自主创新极大地刺激了本土公司的产业激情,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自主创新,鼓励各方面力量深入研究半导体技术和热点领域,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和产业模式。
二、自主可控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取得更大发展的保障自主可控首先是指自主知识产权,进而衍生出自主标准、自主产业体系和自主供应链。
在21世纪科技竞争中,一旦被别国技术垄断,立足之本就岌岌可危。
自主可控是一项护城河式的保护措施,使得自主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
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自主可控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与国际超前技术相比,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芯片设计、工艺制程、高端设备、原材料等环节还有较大差距,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备和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进一步加强。
然而,当今全球芯片产业第一大国和半导体市场第一大国已经日趋向中国转移,这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技术引进、投资并购、人才引进等手段,全面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达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自主可控为保障的半导体行业强国目标。
技术创新门限效应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差异视角

技术创新门限效应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差异视角党国英1 刘朝阳2 罗明灿11(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224) 2(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摘 要〕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差异视角,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异与知识产权保护门槛。
不管以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以技术差异作为门槛变量,加强研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均能显著促进我国各省区技术创新水平。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差异 技术创新 门限效应 门槛模型 地区差异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4.005〔中图分类号〕F 061畅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5006004)。
作者简介:党国英,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刘朝阳,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能源经济。
罗明灿,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引 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通过获得市场垄断利润得以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然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对知识产权保护太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随之提高,产品的扩散将会受到抑制,技术创新的速度变缓;对知识产权保护太弱,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必将减少企业的创新收益,创新热情也会随着专利产品的增多而下降。
只有重视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由外生的国际压力向内生的需求转变。
但对于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说,技术仍然以模仿创新为主,正经历技术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过渡,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对技术创新不利。
自主创新能力国内研究评析

【 bt c】I eedn i o tni Ci li e“ cnl ytnf ”adp psdS ts ae wld cs A s at n pnetn v i h a e te oh t ho g r sr n r oe, ippr i i us r d n ao n n r a1 t t e / o a e o Oh l s
从 中国知 网网络期 刊总库对 “自主创新能力 ” 进行 篇名精
对自主创新若干重要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多 。但 自主创新是 否是对引进 消化吸收模 式的一种 完全否定 ? 我们又应该如何 正确 处理 自主创新 与技 术引进的关 系呢? 自主创新绝 不是闭 门造 车 , 已形成 大家的共识 。在如何 这 看 待 自主创新与技 术引进 的关 系方 面 , 理论 界和实务 界人士存 在着显 著的差异 , 差异主要表现在 以下| 个方面 : 其 三
得 出的结论有 问题 ,凡是 可以买得 到的技术 不搞 自主 开发 , 靠 引进解 决问题 , 把科 技界 的研 发限定在 国防安全 和买 不到的领 域, 这是不让科技 界发挥作用 。” 他进一步强调 :经济界如果持 “ 上述观 点将后 患无穷 。如果 企业不搞 自主创新 , 最后就 会造成 企业不 断引进 。如果按 照这 个理论 , 我们 的企业怎 么才能在全 球化竞 争条件下脱 颖而 出?在此 基础上 , ” 科技 部主任梅 永红强 调说 (0 3 :在我 国的技术 引进 中 , 于硬 件成套设备 的引进 20 )“ 属 占了绝大 部分 , 技术许 可和技术 咨询服务等 软件技术 引进 的合 同数量很 少 , 占比例均 不超 过 2 %, 映 出我 国企 业普遍 存 所 0 反 在技术依赖状 况 。这 就难免 被掌握新技 术的跨 国公 司所利用 。 目前 , 技术引进 中对 技术 引进有余 , 在 而消 化 、 收严重 不足 , 吸 后 者 的资金 投入 只有前者 的大约 1 。 以至 于许 多行业表 面上 / 3 看 起 来 热 火 朝 天 , 际 上 已经 陷入 ‘ 实 引进 —— 落后 —— 再 引 进—— 还是落后 ’ 的陷阱 。更何 况几年 下来 的经验 已经告诉 我 们, 真正 的核 心技术 是引不进来 的 。” 从本质 上讲 , 持这一观点
、
关于 自主 创 新 与技 术 引进
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1 9 8 1 至1 9 8 8由于统计 制度 而缺乏的数据 ,可 以用国家财政拨 款 用于科学研究经费 的支 出额 来代 替 , 1 9 8 9至 2 0 1 0 全 国 R& D
差a t ) 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 结果 见表 2 。
表 2 残差项的 / k EG 检 验 结 果
变 量
e t
经费则取 自中国科技统计 网。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c P t ) , 用 于 消除价格 因素影 响。为消除物 价因素影响且容易得到平稳 序
巨大 , 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 特别是 自主技术创新与研发 。
二、 文 献 综 述
应用 , 即技术成果 的转 化 、 技术要 素同其他要素 的
代一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 。
三、 数 据 与模 型
技术 引进主要 是指通过技 术贸 易与 外商 直接投 资的途径
对他国或地区研究开发成果吸收和利用。技术引进对于后 发国
1 、 数 据 选择
本文选取 1 9 8 5 年至 2 0 1 0 年如下变量进行分 历年技术 引进 合同金额 ( T E C H) , 用 以衡 量我国主
家是必 要的 , 通过 引进 发达国家 的先进技术 , 有利于缩短 同这 些国家的差距 , 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 , 开 放市场 , 从技术引进的 “ 外溢效应 ” 中受益 , 以形成 自己的 比较 优势 。早期关于技术 引 进的理论研 究主要 是技术传播理 论 ,侧重于技术转移 的性质 、
一
进步 问题 , 学者们认为东亚地 区国家由于充分利月
产业转移 与技 术外溢效应 ,其制造业技术革新 的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 3陶孝况, 姚妍妍 . 从海事大学原校址土地置换项 目说起[】上海土 J_
地 ,0 5 6 2 -2 . 2 0 , : 6 7
技术 引进 , 忽视 自主创新 , 使最能体 现核心竞争力 的汽 致
园用地做商业交易 , 开发商从高校手里购得土地建成 房屋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 , 技术引进不可能引进国外 最先进 的技 后, 最终买单的还是广大群众 , 也即高校通过置换土地 挣得 术 , 只能引进国外 比较先进甚至是淘汰 的技术。 而且 , 涉及
的差额最终 由广大群众所认购 , 损害 的是人 民的利益 。 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很难引进 。 所以, 技术引 3 土地置换过程 中易滋生腐败现象。 . 高等学校在土地 进有其局限性 , 完全寄希望于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技术 置 换过 程 中 , 论 是 “ 老 校 区还 是“ ” 无 卖” 买 新校 区 , 果 缺 乏 水平 和产业竞争 力是不现实的。 如 透明度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 某些手 中握有权 力的人 , 就可 2 自主创新 . 能在这一卖一买的过程 中, 凭借 自己的权力谋取不 当得利 , 进而滋生教育腐败现 象。 创新不仅包括新发明 , 还包括在原始创新基础上进行 改进 、 消化吸收的渐进性创新。 当创新发生在本土 , 成 自 形
提 价卖地获利 , 占一卖之 间, 一 国有资产 没有流失 , 高校 获得 场发育不成 熟与市场 失灵等 因素 , 出了我 国技 术进 步方式的战
了大笔卖地款 , 可以偿还所欠银行 的债务 , 银行也降低 了信 略 选择 。
贷风险, 看起来是一个 多方共赢的结果。 但是 , 众所周知 , 我 国高校虽然多为公办 , 但公办并不等于政府一手操办 , 高校
以 此风再起 , 势必 引发一 系列新的社 会问题 , 后患无穷 。 同时 , 速提 高本国技术水平的 目的。 日本为代表的后进发达国
国内外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
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测度、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转化途径研究等几个方面来梳理了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文献。
标签:自主创新;战略选择;技术引进1引言自主创新是我国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个组合名词。
到2014年为止,CNKI数据库中,以“自主创新”为篇名进行检索的结果有39,887条,且2014年的文章有些仍没有刊登,因此关于“自主创新”研究的实际检索数字应大于39,887。
本文主要对国内有关“自主创新”的研究文献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测度、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转化途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2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2.1国外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自主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一个组合名词,国外没有等同概念。
相似概念有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
国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Arrow针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在“干中学”模型中,将技术进步纳入了经济系统决内生变量。
Uzawa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单部门的缺陷,建立了Uzawa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进一步将经济系统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化。
但Arrow的“干中学”模型和Uzawa模型都不能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直至1994年,Grossman和Helpman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
2.2国内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我国最先使用“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是陈劲教授,且其称之为“自主技术创新”他对一国或企业的技术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否有创新精神、研发体系是否经常更新、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是否经常受到技术技巧培训等都会影响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周期的延长与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式中:P 是专利授权数,其他某些指标(比如有的学者采用
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创新的成果, 但专利授权数仍是最为广泛使用和
受到认可的一个指标;L 表示创新的人力投入, 以各地区
R&D 人员(万人年)代表;K 表示创新的 R&D 资本,借鉴
CH 的做法,以各地区 R&D 经费支出(万 元 )折 算 成 的 存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vs. Technology Imports for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NG Qing1, FENG Zongxian2, HOU Xiaohui3 (1. Jenhe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3.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收稿日期:2009-12-31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海 外 或 港 、 澳 青 年 学 者 合 作 研 究 基 金— — — 海 外 青 年 学 者 合 作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70528002);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基金项目(20090451388)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王 青 (1982-),女 ,陕 西 咸 阳 人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金 禾 经 济 研 究 中 心 博 士 生 ,研 究 方 向 :国 际 贸 易 。
创新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
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研究
王 青 1,冯宗宪 2,侯晓辉 3 (1. 西安交通大学 金禾经济研究中心,西安 710049; 2.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3.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利用 2000—2007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以 Driscoll-Kraay 方法估计标准误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自主创新 和以进口、出口、FDI 为代表的技术引进分别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大小,并进行了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研究。 结果发 现,在全国层面,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都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技术引进仍然是主要的创新途径,自主创新的作用并 不显著;而由于各地区消化吸收能力的差异和对外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省际层面,东部的自主创新对技术创新贡献 最大,中部技术引进贡献最大,在西部两者的作用比较平均而微弱。 关键词: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0)06-0066-06
量代表。 计算方法为:
Kit =Iit-1 +(1-d)×Kit-1
(3)
式中:Kit 为 i 省在 t 年的科研资本存量;Iit-1 为行业 i 在 t- 1 年的 R&D 支出;d 为折旧率,假设为 5%①。
自主创新上所起的作用, 并未仔细比较各种贸易方式的
具体效应及其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虽然关于 FDI 对技术
创新影响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模型设定不同,选取的变
量不统一,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在控
制其他国际贸易方式的前提下所获得的结果应该是更为
严谨、可信的。 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全面地考察了自主创
定为:
I=f(R&D,TI)
(1)
式中:I 代表创新的产出,它是 自 主 研 发 (R&D)和 技 术 引
进(TI)的函数。 我们在模型中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的生产函数, 代入自主创新的因素和技术引进的三种方
式后模型变为:
a1 a2 a3 a4
a5
Pit =aLit Kit IMi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orts-in the form of import, export and FDI-for domestic innovation, using regression with Driscoll-Kraay standard errors and province level data from 2000 to 2007. A comparative research is done for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in general,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orts both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the latter played the key role while the effects of the former was not very significant. On the province level, indigenous innovation contributed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stly in the eastern part; technology imports contributed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stly in the middle part; the two ways acted similarly and weakly in the western part. The three districts were different in the ability to absorb new technology and in the stages of foreign economy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differences of the impact.
2010.06 67
创新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有形技术引进对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4]。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从自主创新以及技
术引进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出发以评估其对技术创新
或生产率的影响,现有研究并未完全考虑到以进口、出口
以及 FDI 为代表的整个对外经济部门在促进或抑制国内
在我国,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究 竟有怎样的差异, 哪一种技术引进方式可以更有利于促 进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这些问题都是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 而国内已有文献对这一主题的 研究却较少且不够全面, 本文则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初 步的分析与解答。 1 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所总结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 种是直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比如购买外国技术或技术 设备,另一种是通过包括国际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 方式进行[3-4]。 Keller 总结了 3 种通过技术转移得到外国技 术从而影响创新的方法:第一,进口。Coe 和 Helpman 测算 了外国 R&D 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 , 以进口量对外国的 R&D 加权,支持了进口是一种技术扩散渠道的假设[5]。 李 小平、朱钟棣采用六种方法计算比较,认为通过国际贸易 渠道,外国研发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 要素生产率的增长[6]。 第二,出口。 因为国外客户使用更高 的产品质量标准,并提供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信息。 出口 给这些客户会拉动国内企业的技术,促进创新。20 世纪一 些亚洲国家的崛起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FDI。 母子公司 之间技术共享转移了厂商的特定技术, 子公司在东道国 通过示范或模仿作用,竞争效应,前后联系与人力资本流 动等途径,促进东道国的创新活动[7]。 Keller 的划分与国内 学者的划分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他把直接引进算做是进 口的一部分, 更仔细地划分了几种通过技术转移影响创 新的方法。 因此,本文将采用这种更细致的划分方式。
进出口,尤其是对 FDI 溢出效应的研究,从 CH 模型 开始就不断在发展和充实。 学者们从影响对象、途径、原 因、时限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大多数都证实了 3 种技 术引进对国内技术创新的影响。冼国明、严兵发现,FDI 对 创新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但主要体现在设计专利上, 且外资在东部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强[10]。 李平、钱利以 CH 模型为基础, 将进口贸易和 FDI 两条渠道进行比较, 发现它们的技术溢出提高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但对 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却存在显著差异[11]。 蒋殿春、夏良科分 析了 FDI 对于国内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认 为 FDI 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 ,而 示范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效应则会促进国内研发[12]。 沈 坤荣、 孙文杰综合分析了 FDI 的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溢 出效应,表明在控制外资溢出效应的前提下,短期内由于 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负面竞争效应十分明显,而在长期, 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生产率差距缩小, 激烈的市场竞争 则能够促进内资企业研发效率的提高[13]。
66 2010.06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Key words: indigenous innovation; technology impor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创新管理
0引言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创新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
正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1]。 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 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 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 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发展 中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经费与人力投入开展研发 活动,进行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也可以模仿、吸收和消化 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以技术引进来降低创 新的成本与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样,技术创新的速 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