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

合集下载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

电致变⾊材料的研究进展电致变⾊材料的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ElectromicMaterial摘要电致变⾊材料的变⾊机理对电致变⾊材料的制备、理化性质有很⼤的影响。

本⽂采⽤阅读⼤量⽂献并对⽂献进⾏分析总结的⽅法,针对电致变⾊材料的变⾊机理进⾏概括总结,并且针对有机电致变⾊材料、⽆机电致变⾊材料,结合每种电致变⾊材料制备⽅法等进⾏研究综述,得到了如下结果:⽬前变⾊机理共分为六类,其中双重注⼊/抽出模型是公认的电致变⾊模型之⼀。

针对典型的⽆机电致变⾊材料和有机电致变⾊材料进⾏制备⽅法和变⾊机理进⾏总结归纳,并进⾏对⽐分析。

并且针对WO3 薄膜提出了提⾼薄膜变⾊效率,延长薄膜寿命,缩短薄膜变⾊响应时间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致变⾊;变⾊机理;制备⽅法;性质分析⽬录摘要 ................................................................................................................................. I 1 绪论 ..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及意义 (1)1.3 电致变⾊材料概述 (1)1.3.1 电致变⾊现象 (1)1.3.2 电致变⾊材料的发展 (1)1.4 研究现状 (2)1.4.1 国内研究现状 (2)1.4.2 国外研究现状 (4)1.5 研究内容 (6)2 电致变⾊机理 (7)2.1 ⾊⼼模型 (7)2.2 双重注⼊/抽出模型 (7)2.3 极化⼦模型 (9)2.4 电化学反应模型 (9)2.5 能级模型 (10)2.6 配位场模型 (10)2.7 本章⼩结 (11)3 ⽆机电致变⾊材料 (12)3.1 阴极电致变⾊材料 (12)3.1.1 WO3 (12)3.1.2 MoO3 (14)3.1.3 TiO2 (15)3.2 阳极电致变⾊材料 (15)3.2.1 NiO (15)3.2.2 V2O5 (16)3.2.3普鲁⼠蓝 (16)3.3 本章⼩结 (16)4 有机电致变⾊材料 (18)4.1 有机⾼分⼦电致变⾊材料 (18)4.1.1 聚吡咯类 (18)4.1.2 聚噻吩类 (19)4.1.3 聚苯胺类 (19)4.2 有机⼩分⼦电致变⾊材料 (20)4.2.1 紫罗精 (20)4.2.2 ⾦属酞青化合物 (21)4.3 本章⼩结 (22)5 电致变⾊材料的应⽤及改进⽅案 (23)5.1 电致变⾊材料的的应⽤ (23)5.1.1 电⾊储存器件 (23)5.1.2 电致变⾊显⽰器件(ECD) (24)5.1.3 电⼦束印刷技术及传感器 (24)5.1.4 其他应⽤ (24)5.2 电致变⾊材料的改进⽅案 (25)结论 (26)参考⽂献 (27)1 绪论1.1 研究背景20世纪70年代,信息、材料和能源被⼈们称作当代⽂明的三⼤⽀柱。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简介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简介

参考文献
• [1] 旷英姿.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的合成及应用. 精细化工中 间体. 2004年8月,第34卷第4 期 • [2] 景遐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祥,王献红,耿延候,王佛松. 导电聚苯胺的合 成、结构、性能和应用. 高分子学报. 2005年10月, 第5期 • [3] 张连明,司慧涵,谢英男,詹自力,蒋登高. 聚苯胺的合成与 应用研究现状. 广西轻工业. 2007年2月,第2期 • [4] 曹丰,李东旭,管自生.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研究进展. 材料 导报. 2007年8月,第21卷第8期 • [5] 王杨勇,强军锋,井新利,姚胜.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及其应 用. 化工新型材料. 2003年3月, 第31 卷第3期 • [6] 周媛媛,余旻,李松,李蕾. 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的研究 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7年,第5卷,第6期
• 据上述模型推断聚苯胺的掺杂反应如下:
b.
氧化还原掺杂
• 事实上,除了质子酸掺杂外,我们还发现,聚苯胺也象其 它的导电高分子一样,能够进行氧化还原掺杂,这就是 “碘掺杂”、“光助氧化掺杂”以及“离子注入掺 杂” .
• 以上还原态聚苯胺的氧化掺杂和氧化态聚苯胺的还原掺杂, 与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一起,构成了聚苯胺的掺杂行为的 全貌. 显然,究竟发生哪一种掺杂,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简介
Polyaniline
聚苯胺(PANI)
一.前言 二.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质 三.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四. 聚苯胺的掺杂 五. 聚苯胺的应用
一.前言
聚苯胺自从1984 年, 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化学家MacDiarmid 等重新开发以来, 以其良好的 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 优良的电 磁微波吸收性能, 潜在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 原 料易得, 合成方法简便, 还有独特的掺杂现象等特 性, 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 以其为基础材料, 目前正在开发许多新技术, 例如 全塑金属防腐技术、船舶防污技术、太阳能电池、 电磁屏蔽技术、抗静电技术、电致变色、传感器 元件、催化材料和隐身技术等。

功能高分子化学-13(电活性高分子-1)

功能高分子化学-13(电活性高分子-1)

高分子驻极体的压电、热电性质
高分子驻极体带有显性电荷 物质的压电性质:物体受到一个应力时,材料发生 变性,在材料上诱导产生电荷。
d : 压电应变常数
1 Q d A T
T : 应力 Q : 电量 A : 测试材料面积
材料的压电性质是一个可逆过程。 物质的热电性质:材料自身温度发生变化时,在材料 表面的电荷会发生变化。 换能材料
O
n CH 3
MEH-PPV的合成 Gilch法
OH O
K 2CO 3; DMF; Reflux
Br O O
HCl; HCHO; ZnCl2 Reflux CH 3
CH 3
O
O
THF; tert-C 4 H 9OK
ClH 2 C O CH 2 Cl
25 OC
O
n
CH 3
CH 3
电致发光器件: ITO/MEH-PPV/Ca, 测得内电子效率为1.0%
高绝缘性非极性聚合物 制备高分子驻极体的材料 高极性聚合物
外力 测定
材料
材料形变
带电状况变化
电压值变化
驻极体压电和热电现象示意图
材料名称 聚偏氟乙 烯 聚氟乙烯 陶瓷 石英
压电常数 d31 (C/N) 20 1 171 2
热电常数 Pn[C/(cm2.K)] 4 1 50
介电常数 Ε(10Hz) 15 8.5
该法使用少。
2. 浸涂或旋涂成膜法
溶剂 涂层材料 一定浓度溶液 ITO电极 .. . ..
.
单层膜
溶剂挥发
一定浓度溶液
可制多层器件的膜
需要电致发光材料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限制了应用。 3、原位聚合法
在电极表面直接进行聚合反应而成膜。可利用 电化学反应、光化学方法引发聚合。 适用于溶解性很差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可制得非常 薄的膜。

电致变色玻璃原理

电致变色玻璃原理

电致变色玻璃原理
电致变色玻璃是一种智能材料,可以通过外加电场改变其透明度和颜色。

它由两层透明导电玻璃层之间夹着一层电致变色层组成。

当电致变色层通电时,其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可见光的透过程度。

电致变色层通常由具有离子扩散功能的镍钕酸钾晶体构成。

在无电场情况下,镍钕酸钾晶体呈现一种特定的结构,使得光无法通过,从而呈现为不透明状态。

但是,当电场施加到电致变色层上时,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开始扩散,改变了晶体结构,使得光线得以透过,因此玻璃变得透明。

除了透明度的改变,电致变色玻璃还能实现颜色的变化。

通过控制电场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离子扩散的速率和方向,从而控制玻璃的颜色。

一般来说,镍钕酸钾晶体在无电场时呈现紫色或黑色,但随着电场的加大,玻璃可以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蓝色、绿色或棕色。

电致变色玻璃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建筑领域,它可以用于智能窗户或玻璃幕墙,根据室内外环境的需要,自动调节透光度,节约能源。

在汽车领域,电致变色玻璃可以用于汽车天窗,提供更好的隐私和遮阳效果。

此外,在电子产品中,它还可以用于显示屏、电子墨水等。

这些都是电致变色玻璃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的典型例子。

聚苯胺-聚乙烯醇电致变色复合膜

聚苯胺-聚乙烯醇电致变色复合膜
关键 词 聚 苯 胺 电 致 变 色 膜材料 学 生 实 验
1 实 验背 景
16 8 2年 , 国伦 敦 医学专 科学 校 的 H L tey在硫 酸 中 电解 苯 胺 时 得 到少 量 导 电性 物 质 ( 能 是 英 . ehb 可 聚苯胺 ) 1 7 ;9 7年 , 日本科 学家 白川 英树 ( S i k w ) 现掺 杂 聚 乙炔具 有 金 属导 电特 性 , 机高 分 子 H. hr a a 发 a 有 不 能作 为导 电材 料 的观念 被彻 底 改变 , 白川 英 树 因此 与美 国科 学 家 黑 格 ( J H ee ) 麦 克 迪 尔 米 德 A. . eg r 、 ( G MaD am d 共获 2 0 A. . c i i) r 0 0年诺 贝尔 化学 奖 ;9 0年 , i 首次 成功 地用 电化 学氧化 法 聚合制 备 出具 18 Da z
电压 的变化 而发 生颜 色变 化 , 在 给学 生 有 趣 的感 性 知识 的 同 时 , 可 帮助 学 生 了解 导 电 聚合 物 的基 本性 质 。
聚 苯胺发 展迅 速 , 目前 已经 在 二次 电池 、 电致 变 色器件 、 感器 、 传 电催 化及 金 属防腐 等方 面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用 [ 引。 聚 苯胺 因其具 有独 特 的 电化学 活性 和较 强 的化 学稳定 性 , 成为 当前 研究 得较 多 的导 电高分子 之一 。 聚苯 胺 的合成 方 法有 多种 , 中常 见 的方 法 是 电化学 法 和 电化 学 合成 法 。本 文 从 开发 学 生 实验 的要求 其 出发 , 以微 型化学 实验 的方 法合 成 了聚 苯胺/ 乙烯 醇 电致 复 合膜 。 聚
胺薄 膜 在水溶 液 和有机 相 中电化学 反应 的研 究成 果 , 出 了一 些 为学界 所认 同 的理论 , : 提 如 氧化还 原 、 质

wo3电致变色原理

wo3电致变色原理

wo3电致变色原理电致变色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使材料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色现象广泛应用于光电显示技术、智能玻璃、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电致变色技术的实现离不开wo3这种材料。

wo3是一种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氧化物材料,它的晶体结构是四方晶系。

wo3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其原理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控制材料内部的电荷分布和晶格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实现颜色的变化。

在wo3材料中,存在着钨原子和氧原子的离子键。

当外加电场施加在wo3材料上时,电场会影响材料中的电子分布和离子位置。

具体来说,外加电场会使wo3中的电子发生重排,形成正负电荷分布不均的情况。

这种电荷分布不均会引起wo3晶格结构的畸变,从而导致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发生变化。

在没有外加电场时,wo3材料呈现出透明或淡黄色。

当外加电场施加在wo3材料上时,wo3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外加电场会引起wo3中电子的迁移,使电子填充到原本是禁带的能级中。

这种电子的迁移会导致wo3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增加,从而使材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电致变色的特点是可逆的。

当外加电场被移除时,wo3材料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这是因为wo3中的电子会重新回到禁带中,电荷分布和晶格结构也会恢复到初始状态。

除了wo3材料本身的特性外,电致变色的效果还与外加电场的强度和方向有关。

当外加电场的强度增加时,wo3材料的颜色变化更加明显。

而当外加电场的方向改变时,wo3材料的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电致变色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光电显示技术中,电致变色材料被用于制作可调节透明度的显示屏。

通过控制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实现显示屏的透明度和颜色的调节。

在智能玻璃领域,电致变色技术可以实现玻璃的透明度调节,使玻璃在需要隔热或保护隐私时变得不透明,而在需要采光或观看外界景色时变得透明。

wo3电致变色技术通过控制材料内部的电子分布和晶格结构的变化,实现了材料颜色的变化。

电致变色~~~1

电致变色~~~1

光学中的一道光环--电致变色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技术革新在各个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备受瞩目的就是:电致发光、电致发光、太阳能等技术在世界各国勃勃兴起。

它的革新除了本行业的进步,也为其它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近些年电致发光是一项研究很热门的一个领域。

电致变色的材料有很多种,可以在材料类型上进行分类,如无机变色材料,有机变色材料。

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变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缺陷,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对其探讨、研究,以便做出出色的成果。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对变色材料的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对电致变色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了解电致变色的工作机理,材料组成,以及不同材料的优缺点,以便以后对电致变色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太多关键字:技术革新,电致发光,电致发光,太阳能,变色材料,应用趋势,工作机理关键词 3-5就可以了绪论随着电致变色技术在汽车、建筑、印刷等大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电致变色技术研究出现了一个空前的热潮,石墨烯纳米材料、透明电极、导电聚合物等高科技产品和物质不断被开发出来。

许多的专家对变色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使许多的材料投入使用,起到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现实中,变色材料体现出他特有的性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促进了变色材料的新革命。

1电致变色的介绍1.1电致变色的概念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 EC)是指材料在紫外、可见光或(和)近红外区域的光学属性(透射率、反射率或吸收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稳定的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

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

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

1.2 电致变色的工作原理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使材料的颜色发生变化。

器件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玻璃或透明基底材料、透明导电层(如:ITO)、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透明导电层(如:ITO)、玻璃或透明基底材料器件工作时,在两个透明导电层之间加上一定的电压,电致变色层材料在电压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电解质层则由特殊的导电材料组成,如包含有高氯酸锂、高氯酸纳等的溶液或固体电解质材料;离子存储层在电致变色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起到储存相应的反离子,保持整个体系电荷平衡的作用,离子存储层也可以为一种与前面一层电致变色材料变色性能相反的电致变色材料,这样可以起到颜色叠加或互补的作用。

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_邻胺基苯甲酸的合成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_邻胺基苯甲酸的合成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电致变⾊材料聚苯胺_邻胺基苯甲酸的合成条件及性能的研究收稿⽇期:2006O 12O 27作者简介:汤琪(1970-),男,重庆长寿⼈,博⼠⽣,重庆交通⼤学讲师,主要从事功能⾼分⼦材料和污⽔处理技术研究。

电致变⾊材料聚苯胺-邻胺基苯甲酸的合成条件及性能的研究汤琪1,王成章2(1.重庆交通⼤学,重庆400074;2.中国兵器⼯业第五九研究所国防科技⼯业⾃然环境试验研究中⼼,重庆400039)摘要:聚苯胺-邻胺基苯甲酸是⼀种溶解性能好的电致变⾊材料。

探讨了单体摩尔分数、单体浓度、氧化剂⽤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酸度对聚苯胺-邻胺基苯甲酸性能的影响。

得出在苯胺与邻胺基苯甲酸摩尔分数为2B 1时,制得溶解性和电致变⾊性都很好且产率较⾼的聚苯胺-邻胺基苯甲酸的较佳反应条件为:盐酸浓度为1.2m o l/L 左右,反应时间为4~6h ,反应温度为20~25e ,单体浓度为0.4m o l/L 左右,氧化剂和单体摩尔浓度之⽐为1B 1。

关键词:聚苯胺-邻胺基苯甲酸;电致变⾊性;溶解性;合成条件中图分类号:TQ325.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1-3563(2007)04-0004-03S t udy on Synthesis Cond itions and Properties ofE lectroch ro m ic M aterials :Polyaniline -co -o -an t hran ilicTANG Q i 1,WANG Cheng-zhang2(1.Chongq i ng Jiaotong U n i v ers it y ,Chongq i ng 400074,Chi na ;2.W eather i ng T est and R esearch Cente r of Sc i ence T 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 ati onal D efense ,Chongq i ng 400039,Ch i na)Abstract :P o l yanili ne -co -o -ant hranilic is a good so l uble electrochro m ic m ater i a.l Some factors i nfl uen -c i ng t he prope rti es o f po l yan iline -co -o -anthran ilic were discussed ,such as m ono m e r ratio ,mono m er concen -trati on ,t he a m ount of ox i dant ,reacti on ti m es ,reaction te m perature ,and acid concentrati on .T he res u lts s howed that t hat when mo le rati o be t w een anili ne and an i sidi ne i s 2B 1,be tter reacti on cond iti ons o f synthe -s i zing po l yanili ne -co -o -ant hranilic w ith good so l ub ilit y,e l ectrochrom i s m and h i gh y ield is as fo llo w s :ac i d concentration is 1.2m ol/L,reacti on ti m es is 4~6h ,reac tion te mperature is 20~25e ,m ono m er concentra -ti on i s 0.4m o l/L,and the m ole ratio bet w een ox i dant and m ono m er is 1B 1.K ey w ords :po l yan iline -co -o -anthranilic ;e lectrochro m is m;so l ubility ;syn t hesizi ng conditions聚苯胺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电致变⾊特性,使其在智能窗和各种电致变⾊薄膜器件,军事伪装和节能涂料、电极材料、防腐材料、包装材料等⽅⾯有着⼴泛的⽤途[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