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生态湿地恢复

合集下载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摘要: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为的改变当地的环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效应。

这里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来探究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库周和黄河下游的环境效应。

关键词:小浪底;水利工程;环境效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使我国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御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水蓄沙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应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以小浪底为例,来探究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效应。

1.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干流上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上距三门峡大坝130km,下距郑州花园口128km,控制流域面积694000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0%,是三门峡大坝以下河段惟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从1991年9月开始前期准备工程施工,9月12日主体工程开工,2001年底基本建成。

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后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为的改变当地的环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效应。

所以探究小浪底运行以来所引起的环境效应,从而趋利避害以促使小浪底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小浪底工程建设以来库区及库周的环境效应库区系指275m水位线以下的约272.3km2的区域;库周系指小浪底坝址与三门峡大坝区间的集流区,总面积约5756km2;库区、库周是移民搬迁、工程施工、水库蓄水最直接的影响区。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随着工程建设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库区环境。

黄河三角洲北区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黄河三角洲北区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结 果 才 更 接 近 于 实 际和 易 于 应 用 J 因此 笔 者 从 湿 地 生 态 系统 , 自身 需 求 出 发 , 循 国 际 湿 地 公 约 要 求 , 据 生 态 需 水 理 论 和 遵 根
北区内有野生动物 1 0 0多种 、 0 植物 30多种 , 0 其中属 国家

级 、 级 重 点 保 护 的 动 物 有 丹 顶 鹤 、 方 白鹳 、 嘴 鸥 、 头 二 东 黑 白
三 角 洲 自然保 护 区 的 3 . % 。该 区地 势 平 缓 , 面顺 原 河 道 行 17 地
水方向呈 1 1 0 / 00 0左右 的比降 , 17 自 96年黄河 改道清 水沟流
路人海后 , 迄今 已停止行河 3 O多 a 。受 水沙条件 变化 、 海洋动
力 、 风 气 候 及 人 类 活 动影 响 , 区 的 地 形 地 貌 、 季 北 自然 形 态 和 生 态 环 境 发 生 了较 大 改 变 。一 是 刁 口河 地 区 的 整 个 强 蚀 型 海 岸
及其水下岸坡普遍受到强烈 冲刷 , 嘴及 附近海岸线一直处 于 沙
蚀退状态 , 目前 原 刁 口河 入 海 沙 嘴 已 蚀 退 约 1 m, 右 两 侧 0k 左 3 m 范 围 岸线 蚀 退 2~5k 二 是 失 去 黄 河 的 淡 水 补 充 以及 0k m;
随之而来 的海水严重 的倒灌 , 使北 区生 态系统退 化萎缩 、 生物
鹤、 中华 沙 鸭 、 天 鹅 等 3 大 5种 , 东 北 亚 内陆 和环 西 太 平 洋 鸟 是 类迁徙的“ 中转 站 ” 越冬 地 和繁 殖 地 。北 区 属 暖 温 带 落 叶 阔 叶 、 林 区 , 立 地 条 件 特 殊 , 护 区 内植 被 为 隐域 性 植 被 , 但 保 没有 地 带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德政发〔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德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开启美丽新德州建设新征程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效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机遇第二章“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推进绿色转型加快低碳高质量发展第一节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第二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第三节深化能源结构调整第四节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第五节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第四章加快碳达峰进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一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第二节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第三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第四节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第五章加强协同控制改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第一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第二节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第三节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第四节强化车油路联合防控第五节严格扬尘源污染治理第六节推进其他涉气污染源治理第七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第一节强化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第二节深化水污染防治第三节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第四节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第五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第七章推进系统防治提升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环境第一节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系统防控第二节推进土壤安全利用第三节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第四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五节加强固废管理第八章加强生态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一节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第三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四节实施生态保护成效监测评估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推动生态安全建设第一节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第二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管理第三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控第四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第五节重视系统性环境安全治理第十章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第二节完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第三节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第四节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第十一章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第一节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第二节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第三节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完善推进机制第三节做好资金保障第四节加强社会宣传第五节推进生态环保铁军建设第六节加强调度评估德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开启美丽新德州建设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也是德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德州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五年。

河南省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河南省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汝州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
汝州市林业局
王文星、范新、冯自民、闫敏杰、余祖运
河南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济源市2007年水土保持项目施工设计
济源市林业规划调查队
李晓晨、李剑侠、刘彦劳、郭庆海、王传兴
淅川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
淅川县林业局
李三成、罗向东、罗之法、贾海波、王光理
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河南段)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河南省林业工程咨询公司
肖武奇、曲进社、黄运明、王丰军、方保华、杨伟敏、徐瑜林
河南省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规划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霍宝民、孙会新、张红文、张慧勤、江帆、姚勇、郭利华
郑州森林生态城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壹等奖:
河南省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
闫庆伟、胡新权、安静、李方平、张安华、郭占胜、赵玲、马晓、罗向东、王静
平顶山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平顶山市林业勘测设计队
李建成、郭建设、刘小平、刘银萍、贾金城、张守栋、和国顺、姚林卿、黄志强、袁燕茹
河南省森林防火监测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三门峡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李岩、徐书卿、刘艳红、王黎明、张改香、董玉珍、郭焕政
平顶山市石龙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工程咨询公司
郭良、张、冯茜茜、姚现玉、庞国题、张书奇、张兴
河南省太行山国家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赵义民、刘国伟、程作峰、柴明清、李志刚、夏治军、郭天亮
S331高兰线南召县城—宛洛界(西峡黄土岭垭口)战备公路改扩建工程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测度及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测度及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测度及影响因素目录一、内容概括...............................................2二、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概述.................................2三、生态风险测度...........................................31.生态风险定义及理论框架..................................42.生态风险测度指标体系构建................................53.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建立..................6四、生态风险影响因素分析...................................81.自然因素................................................92.人为因素...............................................10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分析.............................12五、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现状分析....................131.现状调查与数据收集.....................................142.生态风险水平评估.......................................153.关键风险点识别与等级划分...............................15六、生态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161.风险管理策略制定.......................................172.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183.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建设.................................19七、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201.典型案例选取与介绍.....................................212.案例分析过程展示与讨论.................................223.实践应用效果评估与展望.................................24八、结论与展望............................................251.研究成果总结...........................................262.研究不足之处与局限性分析...............................273.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与建议.................................28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黄河三角洲城市景观生态风险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确保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确保自然保护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山东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东营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1.3 使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本预案中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主要指高致病性禽流感。

1/ 161.4 工作原则1.4.1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20xx年4月1日)第三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xx年10月7日修订)第四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

”根据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的性质、范围、危害程度和发展变化,对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实行分级管理和动态调整。

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在市政府和市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确权地内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委属各科室、单位和旅游公司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对外宣传、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

1.4.2 快速反应,加强合作。

各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突发应急处理能力。

发生疫情时,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措施联动、快速有序应对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

环 境 保 护 知 识 讲 座

环 境 保 护 知 识 讲 座

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同学们: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讲环境知识。

今天讲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什么是环境?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三、怎样保护环境?首先讲第一问题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实体的周围状况,这种状况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等。

如:自然环境就有:山川、河流、海洋、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

人为环境有:城市、乡村、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社会因素有:战争、和平、开发、改造、建设等等。

这里所说环境是大环境,不是平时所说的环境卫生的“环境”。

大环境的范围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简单地说,环境出了问题,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就目前而言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环境遭到了污染。

二是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一)、环境遭到了污染。

1、空气污染:大的方面说,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碳,化工厂排出的有毒气体;小的方面讲,汽车的尾气,麦收后焚烧的秸杆,家庭的炉灶及抽烟等都在污染空气。

我国每年向空气中排放的烟尘达233.6万吨,排出的二氧化碳381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城市质量良好率只占三分之一。

2、水源污染: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达243.1亿吨,生活污水281.4亿吨,这些污水都含有毒素,特别是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毒性更大,即使是生活废水,也含有毒性。

如含有洗洁精、洗衣粉的成份。

这些有毒成份的废水排到江河、湖泊、大海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流经天津市的海河看不到鱼的踪影;舟山群岛过去是我国最大的鱼场,现在捕不到鱼,什么原因?水受到了污染,水呈酱油色;河南有的小造纸厂向淮河中排放污水,造成河水不能灌溉,居民不能饮用,一度蚌埠市居民到外地买水吃;吉林一家化工厂泄漏造成松花江污染,影响哈尔滨居民的生活,下游流到俄罗斯境内,俄国高价索赔,流到海洋,污染海水。

这些有毒的污水,及有毒的固体废弃物,经雨水浸泡后,渗入地下,如果水井打得不深,有毒的物质被我们食用了,这样就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影响妇女的生育。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摘要】目前清水沟流路已经使用37年,改道几率越来越大。

《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确定黄河刁口河流路是一条最好的入海备用流路,为此,切实依法加强黄河入海刁口河备用流路管理以备今后重新复用至关重要,文章结合黄河现行入海河道及备用流路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依法加强和保护黄河备用流路必要措施。

【关键词】黄河入海河道;管理;问题;措施1.黄河入海河口河道基本情况1.1黄河入海河口河道变迁情况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入海口河道,经历过三次人为改道,1947年3月至1953年7月,是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荣沟三条河流同时分注渤海,1953年7月从现在的垦利县西宋乡小口子村附近,开挖引河开始由神仙沟独流入海,行水10年;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泄凌洪,最终改道刁口河入海,行水12年;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爆破西河口挡水坝,改走清水沟入海,至今行水已经37年。

随着清水沟河道使用时间的增长,现河道长度较改道前已向前推进38km,河道总长度达到了65km,1996年河口改叉后缩之55km。

1.2现行清水沟入海河道运行情况现行黄河清水沟流路,是由1976年经刁口河流路进行人工截流改道而成向东入海。

自1980年~1985年河道开始收槽成单一状态,滩唇与主槽底部高差不断加大;1985年~1987年河道开始淤积,入海口拦门沙明显,河水入海不畅;1988年开始实施人工干预调整入海口门,对稳定流路、畅通河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1972年黄河出现第一次断流以来,截止1999年就有21年断流。

自1999年下半年由于实行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运行以来,在来水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确保了利津站至今不断流。

根据2002年至2012年连续11年调水调沙内部观察资料显示,西河口以下黄河入海口河段,目前主河槽过水能力平槽流量,由调水调沙以前的2000m3/s提高到了4000m3/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类型 潮土 盐化潮土 潮盐土 滩地盐土 养殖池 统计 面积 ( 亩 ) 10 150 3 950 14 082 46 136 5 450 79 768
Pb 0 29 mg / 、 l Cd0 052 m g / ,l 挑河已被严重污染。 1 . 3 地下水污染 油气资源开发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主要为间接 污染, 其污染途径有土壤中污染物的淋滤、 地表污水 的入渗补给等, 油田开采区地下水中石油类含量明 显高于非开采区地下水中石油类含量 , 其次地下水 迳流下游段石油类含量高于上游段。 1 . 4 土地盐碱化 刁口乡原是 1976 年前黄河入海口区, 当时黄河 携带大量泥沙填积渤海凹陷时形成了新的冲积平原。 由于成陆时间晚, 生态系统发育不成熟, 生态系统具 有明显的年轻性、 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 在外界因 素发生变化时, 此区域土壤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 1976年黄河改道行水清水沟流路后 , 断绝本区 水沙沉积物的积累和淡水资源供应 , 加之本区地势 低平, 海平面低 (平均海拔为 - 0 3 m ), 3 m 以上的 风暴潮会跨过防潮堤坝侵入陆地达数十公里。加之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 本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 ( 年 降水量 551 6 mm, 蒸发量 1 928 . 2 mm ) , 受蒸发作用 的影响 , 地下潜水位持续提升, 随着水份蒸发, 地下 [ 3] 盐化物质会聚集在地表 , 造成土地盐碱化 。 由表 1分析可以得出 , 本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十 分严重, 土壤基质的特性会影响植被及整个生态系 统的发育、 稳定, 并最终导致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生态 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不仅影响生态环 境 , 而且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 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 的地步。
收稿日期 : 2009 - 06- 17 作者简介 : 田秀芳 ( 1977- ) , 女 , 汉 族 , 工程师 , 现任利 津县环境保 护 局总量办主任。
蚀 , 淡水减少导致土地盐渍化、 植被退化等众多的生 态环境地质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近 3 年来 ,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通过引灌黄河水、 人工沿海 修筑围堤、 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 实施了湿地生 态恢复工程, 不仅逐步恢复了原来的湿地, 而且新增 湿地 20 余万亩。
! 146!
第 34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Hale Waihona Puke 田秀芳等 ! 黄河故道生态湿地恢复
V ol 34 N o 9 S ep . 2009
浆的污染、 开采过程中油井附近石油原油抛撒、 采集 原油的储油罐抛撒、 输油管线泄漏等点线污染源, 以 及河流两 岸 引污 水 灌溉 而 造 成的 土 壤 带状 污 染 [ 2] 等 。区内石油类对浅层土壤的污染呈点状、 线状及 带状分布, 其对土壤的污染主要存在于开采井附近 50 m 范围内、 输油管线破损处及排污沟渠两侧。深层土 壤中的石油类污染与浅层土壤略有差别, 由于石油类 在土壤中入渗迁移速度远小于水的渗流速度, 在水的 渗流影响下, 石油在深层土壤中扩散范围较大, 不再 只局限于污染源附近, 据分析资料 , 浅层土壤中石油 类含量 8 75 m g / kg , 深层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为 19 82 mg /kg 。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引工业 废水灌溉, 浅层土壤中 As 含量 8 80 m g /kg 、 H g 含量 9 44 g / kg、 C r含量 0 056 m g / kg、 Pb 含量 13 90 m g / m g / kg l 、 Cd 含量 0 084 mg /kg。 1 . 2 地表水污染 挑河是刁口辖区内的主要纳污水体, 河口地区 废水经挑河进入渤海湾。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排 放的工业 废水是 区内 地表 水体 的主 要污染 源, 据 1993年资料 , 区内主要的废水排放企业为河口采油 厂 ( 首站 ) , 年 排 放 废 水 8 23 万 吨 , 污 染 物 总 量 55 39 吨, 其 中化学 需氧量 38 93 吨、 悬浮 物 9 81 吨、 石油类 6 65 吨 , 主要来自石油开采、 钻井和石油 炼化生产过程。废水中重金属子及氰化物主要来源 于机加工生产部 门。据挑河水 质分析 资料, 其 p H 为 7 12 、 化学耗氧量 4 4 m g / 、 l 挥发酚 0 129 m g / 、 l A s 0 001 m g / l 、 石油类 4 63 m g / 、 l Cu 0 036 m g / l 、
文献标识 码 : A
E co log ica lW etland R estoration of Y ellow R iver D elta
T ian X iu fang , W ang Dongw ei
1 2
( 1. L ijin C 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 en tal Protection Agency , L ijin 520456, Ch ina ; 2. H eilongjiang Environm entalM on itor S tation, H arb in 150056, Ch ina) A 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everglades is qu ite sm i p le , and don t need to consum e resource , so the p rice of bu ilds and m anage m ent fee is low er than trad itional process ing craf. t In them ean tm i e , the everglade eco- syste m is the hab itat of hygro phyte, m icroorgan ism, an m i a,l and have b iology d ivers ity , and is one of the b iggest system s of a living creature to p rodu ce quan ti ty and have certain value in use . In the m eantm i e , if the everglade eco- syste m is constructed perfectly , it can also m i prove env i ronm en, t and regu late part area clm i ate , and is of use to tow ards declin ing solu tion pollu tant and decon ta m ination air , and have good ecosystem env ironm ent value . This text takes the town ofD iaokou being located on Y ellow R iver deltas for exa m p le com p lete ly analyze the artificial everglade construction to recover the everglade ofY ellow R iver delta . K ey words : artificial everglade ; Y ello w R iver delta ;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 en;t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时间 1992- 8 - 24 1993- 10 - 30 1995- 10 - 1 1996- 9 - 20 1997- 10 - 9 1998- 5 - 5 1999- 6 - 25 2000- 5 - 2 2001- 8 - 9 面积 307 44 176. 85 110 34 138. 69 41. 31 34. 02 38. 7 29. 7 0 年面积变化 0 - 130 59 - 66 . 51 28 . 35 - 97 38 - 7 29 4. 68 -9 - 29 . 7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1 . 1 土壤污染 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 工业 三废 污染及农业非点源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等 , 其中石油工业污染为区内湿地污染的主要因素。 油田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作业泥浆等 , 就地掩埋或堆 放 , 对区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油 气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导致土壤的石油污染, 其污染 源主要为落地原油污染、 石油钻探中钻井岩屑及泥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 最广阔、 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 渤海淤积而成,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黄河入海 口两侧新淤地带 , 最初确认面积为 15 3 万公顷, 是 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最近二三十年来, 由于黄河 频繁断流, 加之对黄河水的超量引用 , 使得湿地面积 [ 1] 缩小, 约有 4 238公顷的湿 地生态系 统退化 。另 外 , 由于区内自然资源的开采, 特别是石油、 天然气 的勘探开采 , 石油外溢, 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污染, 导 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他自然资源如农业、 水 产业的开发和公路、 大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直接 威胁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近年来 , 由于海岸的侵
盐化程度 轻度盐化 中度盐化 高度盐化 重度盐化 海水养殖 含盐量指标 0 1% ~ 0 2 % 0 2% ~ 0 4 % 0 4% ~ 0 8 % >0 8 %
表 1 刁 口乡 2007年 土地类型统计
占总面积百分比 12 . 72 % 4 . 95 % 17 65% 57 84% 6 . 83 % 100 %
(1 . 山东省利津县环境保护局 , 山东 利津 520456 ; 2 .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
摘 要 : 人工湿地的建设比较简单 , 而且基 本不需 要耗能 , 因 此其造 价和 运行管 理费 要比传 统的 处理 工艺低 。 同时 ,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生植物 、 微生物 、 动物的栖 息地 , 具有生物多样性 , 是生物产出量最大的系统 之一 , 具有 一定的利用价值 。 同时 , 湿地系统如建设得好 , 还可以改善环境 , 调节局部小气候 , 对降解污染 物和净化空 气有 一定的作用 ,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价值 。 本文以位于黄河三 角洲地区的刁口乡为例 , 全面解析 了以人工湿 地建 设来恢复黄河故道生态湿地 。 关键词 : 人工湿地 ; 黄河故道 ; 环境污染 ;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 X 171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