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

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

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的发生率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1975年世界范围内癌症人数仅为517万,到90年代其比例增了517万,其增幅达37.4%。

目前,世界人口达80亿,而患癌人群达20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据了60%,而发展中国家是重灾区。

中药抗肿瘤往往具有靶点多、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效果优良等特点。

其中黄芪是最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之一,已得到国际公认。

关键词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Abstract】With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and changed ecotope,incidence of cancer had been showing increasing trend since 1970s. Data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howed 5.17 million people with cancer in 1975,while increased proportion was 5.17 million in 1990s,with growing rate as 37.4%. Nowadays,among 8 billion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there are 20 million people with cancer,with death cases accounting for 60%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severely afflicted ar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nti-tumor treatment contains advantages of multiple targets,few adverse reaction,high safety and good effect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ti-tumor drugs,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as bee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Key words】Astragalus membranaceus;Anti-tumor;Research progress1 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要产于蒙古、山西等地,作为传统的中药具有性温、味甘、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益气补中之功效。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摘要: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滋补养生、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黄芪甲苷作为黄芪中的一种主要有效成分,对其含量的测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芪的质量控制和药用价值的评价提供参考。

一、引言黄芪,又名黄芪、土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黄芪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被誉为“草中之皇”,在中医药中具有益气健脾、祛痰利水、固表止血等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HPLC法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是目前测定黄芪甲苷含量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重现性高。

常用的色谱柱有C18、C8、C4等,流动相常用乙腈-水、甲醇-水等。

检测波长一般为203nm。

HPLC法在分离和测定黄芪甲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过程中易引起黄芪甲苷的流失,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LC-MS法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LC-MS法结合了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的特点,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的黄芪甲苷含量,并能对其结构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由于其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因此在黄芪甲苷含量测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LC-MS法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般实验室的应用。

3. UV法UV(Ultraviolet)法是通过样品对紫外光的吸收程度来测定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黄芪甲苷在紫外光下有特定的吸收峰,可以通过检测其吸光度来测定其含量。

UV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其检测灵敏度不高,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且容易受杂质的干扰。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总结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总结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张文志[ 纲要 ] 最近几年研究表示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芪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等;其药理作用为提升免疫功能,加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作用,保护心脑血管、肝脏、肾脏和肺脏作用,保护脑细胞、提升记忆力,舒张血管光滑肌,激素样作用,抗菌及克制病毒作用,降血脂、降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等;临床上黄芪宽泛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上未见显然肝肾毒性,但有妊娠后期误用致难产,静滴黄芪制剂出现轻度过敏反响等临床报导。

文中对最近几年来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重点词 ] 黄芪;化学成分;药理作用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omposition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Zhangwenzhi[Abstract]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stragalus m embranaceus include Radix astragali polysaccharide, saponin categories and amino acid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stragalus m embranaceus can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enhance resistance to oxidation; exert ant-i radiation and anticancer effects; protect cardiovascular,liver, kidney, lung, and braincells; improve memory; relax blood vessel smooth muscle; possessthe hormone-like, antibacterialand antiviral effects; exertthe hypolipidemic and hy-poglycemic effects,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In clinic, Astragalus m embranaceusis widely used intreating circulation, nerve, digestion, respiration, endocrine and blood diseases.Astragalus m embranaceus shows no obvious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butoccasionally causes dystocia aftermisuse in late pregnancy, andmild a-llergic reactions due to application of the intravenous formulation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stragalus m embranaceus.[Key words] Astragalus m embranaceu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 acological effect药用黄芪为多年草本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的根,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能。

黄芪炮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芪炮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芪炮制技术研究进展黄芪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养血补气、固表止汗等功效。

炮制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加工工艺,对黄芪的质量及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针对黄芪的炮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下面就从炮制工艺、炮制后的理化性质及药效等方面来介绍黄芪炮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芪炮制工艺包括深加工、水洗、烘炒、曝晒等步骤。

目前对黄芪炮制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烘炒及其他工艺步骤,以探讨不同炮制工艺对黄芪药效及其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1. 烘炒工艺一些烘炒参数的不同对黄芪的理化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研究表明,烘炒温度对黄芪的总黄酮和总糖含量有显著影响。

当烘炒温度升高时,黄芪的总黄酮和总糖含量均会下降。

且烘炒时间也会对黄芪的理化性质及药效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烘炒时间对黄芪中总黄酮、总糖和多糖等成分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烘炒时间的增加,多糖量逐渐降低,总黄酮和总糖逐渐增加。

2. 其他工艺步骤水洗和曝晒等工艺步骤对黄芪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水洗会使黄芪中总黄酮和总糖含量下降;而曝晒会使多糖含量、总黄酮和总糖含量均有所上升。

研究还发现,不同加工工艺对黄芪中活性成分的分布和含量也有显著影响。

二、炮制后的理化性质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炮制对黄芪的理化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后,黄芪的外观颜色会发生变化,呈现出深棕色或深红色,同时其气味等方面也会出现变化。

此外,炮制还会对黄芪的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等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可使黄芪中总黄酮和总糖含量下降,但可增加其多糖含量。

三、药效方面的研究进展黄芪经过炮制后对其药效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炮制可以提高黄芪的免疫调节活性。

比较炮制前后黄芪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炮制后的黄芪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更好的药效。

炮制还能提高黄芪的生物利用度,促进其药效的发挥。

总之,黄芪炮制技术研究进展已为黄芪的质量和药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目前针对黄芪炮制技术的研究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炮制工艺的研究还需深入;对炮制后的黄芪药效评估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中药黄芪抗肿瘤研究的进展

中药黄芪抗肿瘤研究的进展

中药黄芪抗肿瘤研究的进展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传统的严重益气中药,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益气补中之功效[1-8]。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9-14],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类、三萜皂苷类以及多种黄酮类等。

另外还有单糖、氨基酸等, 亚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等。

此外,曾报道其含有蛋白质、核黄素、叶酸、维生素P、尼克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胡萝卜苷、羽扇豆醇、正十六醇及微量元素等。

近年来有关黄芪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其抗肿瘤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性综述较为稀罕,因此,本文就黄芪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况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1 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
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APS)免疫、抗肿瘤、保肝等方面具有严重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应用APS、5、10、20mg/kg 肌肉注射的4 组剂量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肝癌(Heps均有明明抑制作用。

APS与IL-2联合应用可明明提高LAK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单用IL-2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均为31%而与APS联合应用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可达峰值(P
1 / 1。

黄芪药渣化学成分药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芪药渣化学成分药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芪药渣化学成分药理及应用研究进展黄芪是中医药颇具盛名的一种中药材,其所含有的黄芪药渣也是一种与药用有关的资源。

对黄芪药渣的化学成分、药理及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黄芪药渣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有益的参考。

一、黄芪药渣的化学成分黄芪药渣是指黄芪经过提取后所得的残渣,其化学成分十分丰富。

黄芪药渣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芪苷、木质素、异黄酮等,这些化合物对人体的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具有显著的作用。

黄芪药渣中还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如阿拉伯糖、半乳糖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疲劳有很好的作用。

黄芪药渣中还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二、黄芪药渣的药理作用黄芪药渣中的化学成分所产生的药理作用是十分广泛的。

黄芪药渣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抵抗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黄芪药渣还具有很好的抗疲劳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体力和耐力,减轻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

黄芪药渣还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等。

黄芪药渣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

三、黄芪药渣的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芪药渣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方面,黄芪药渣在免疫调节方面的应用值得关注。

研究发现,黄芪药渣对肿瘤免疫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增强肿瘤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活力,提高免疫功能,减缓肿瘤的生长。

黄芪药渣在抗疲劳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研究表明,黄芪药渣对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有显著的效果,能够缓解运动后的疲劳感,提高体力和耐力。

黄芪药渣还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对心血管保护至关重要。

黄芪的发展研究报告

黄芪的发展研究报告

黄芪的发展研究报告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芪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探讨。

本报告将对黄芪的发展研究进行详细介绍。

黄芪的种植和采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由于黄芪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在栽培和采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研究人员发现,适宜的生长环境和采收时间对提高黄芪的药用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关于黄芪的种植和采收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黄芪的有效成分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等方法,发现黄芪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多糖、氨基酸等。

这些有效成分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如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

因此,研究黄芪的有效成分以及其药理作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黄芪的药理作用是黄芪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黄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其中,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黄芪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黄芪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黄芪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临床研究发现,黄芪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黄芪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机体对药物的依赖。

此外,黄芪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黄芪的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种植和采收技术的研究为高效利用黄芪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有效成分的研究为进一步发现和开发黄芪的药理活性提供了基础;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为黄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继续深入研究黄芪的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为保健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进展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芪甲苷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成为黄芪药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简介黄芪甲苷的理化性质:黄芪甲苷是一种三萜甾醇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中含有多个糖苷键。

黄芪甲苷的糖基部分可以通过酶解反应裂解得到黄芪甲硷(astragaloside I)和黄芪甲醇(astragaloside II),因此研究黄芪甲苷的含量也间接反映了黄芪甲硷和黄芪甲醇的含量。

2. 提取和纯化方法黄芪甲苷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正相和反相SPE(固相萃取法)等。

溶剂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水、乙醇、乙醚等溶剂进行提取。

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提取可以提高黄芪甲苷的提取效率。

SPE法则是通过固相吸附剂对样品进行富集和洗脱,进而得到纯化的黄芪甲苷。

3. 分析方法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泳法、液质联用法(LC-MS/MS)、红外光谱法等。

HPLC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进行检测。

GC法则适用于含量较低的黄芪甲苷的测定。

液质联用法结合了LC和MS的优势,可以提高黄芪甲苷的分析敏感性和准确性。

4. 含量测定影响因素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黄芪的生长环境、不同采收时间、存储条件等。

黄芪生长环境中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和水分等对黄芪甲苷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有一定影响。

采收时间对黄芪甲苷的含量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黄芪的地上部分含量高于根部。

黄芪的存储条件也会导致黄芪甲苷的降低,因此在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保鲜处理。

5. 品种和产地差异黄芪的品种和产地对黄芪甲苷的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
2011-11-22T14:23:26.3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 作者: 刘仁俊
[导读] 黄芪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刘仁俊(吉林省中医院
130021)
【中图分类号】
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296-02
【关键词】黄芪
研究 进展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

[2]。黄芪广泛的药理作用,是由其所含的有效成分所决定,如黄芪多糖、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黄芪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
肿瘤、抗病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1
黄芪的化学成分

黄芪(Radix Astragals)为常用补气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药材,也是山西省道地药材.黄芪的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
类、多糖类以及氨基酸类等
[4]。其中多糖类成分以葡聚糖和杂多糖为主[5];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异黄烷和紫檀烷四大类; 黄酮类
成分有抗病毒、抗菌、降血脂、抗氧自由基等作用
[6]。此外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尼克酸、维生素D、亚油酸、香草
酸、阿魏酸、异阿魏酸、
β-谷甾醇、胡萝卜苷、羽扇豆醇、对轻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微量元素等成分。黄芪中含有氨基酸共25
种,如
γ一氨基丁酸、天冬酞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胧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

[7]。
2
黄芪的药理作用
2.1
黄芪的抗肿瘤作用 黄芪提取物及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储大同[8]研究发现:黄芪提取成分F3为
免疫增强剂,可提高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一
2,激活杀伤细胞(LAK)以提高对肿瘤杀伤效应。彭佳明等[9]对黄芪注射液治疗62例肿瘤放化疗
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有效率可达
89%,伦永志等[10]发现腹腔注射黄芪成分F3:新制剂能显著延长腹水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
率,对
U14, S18。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达71.29%,70.97%。
2.2
黄芪的抗病毒作用 袁卫龙[11]:在Coxsackie病毒感染早期应用黄芪,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从感染病毒24-96h,黄芪组
的各项电活动参数稳定地维持在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但各项功能指标显著高于病毒实验组
((P<0.05),提示黄芪具有抗病毒作用或具有
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病毒损害的功能。黄芪对口腔病毒及流感仙台
BB1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12]。
2.3
黄芪心血管的作用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芪可以通过加强心肌收缩舒张功能,起到强心作用[13]。实验证明[14]:大量黄芪皂

(AMS)抑制Na-K-ATP酶,间接抑制Na-Ca交换,使Ca2+增高,呈正性心肌作用;小剂量AMS兴奋Na-K-ATP酶,呈负性心肌作用。黄芪改
善心肌功能,有强心甙样作用。有大量实验证明黄芪能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减轻心肌损伤,加快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对心功
能损害和心肌缺血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3
展望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为历代中医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近年来对黄芪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用途又有了新的认识,
黄芪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为使黄芪的研究与现代药学接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期待黄芪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


考 文 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2005版一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5 :212.
[2]
张娟,陈建宗,张金平,等.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 (24 ) 2291- 2293.
[3]
邱勇波,刘锦,武飞.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第20卷第5期.
[4]
王利平,秦雪梅,张丽增,李欣,刘焕蓉.HPLC法测定5年及6年生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1): 85-88,
2008.
[5]
陈国辉,黄文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 (17 ) : 1482- 1485 .
[6]
吕曙华,朱永智.内蒙黄芪地上部分黄酮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0, 21( 6) : 9-10.
[7]
张亚莉.黄芪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临床合理用药,2011年2月第四卷第28期.
[8]
储大同,等.黄芪提取成分对癌症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及对大鼠免疫抑制逆转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9(6).351
[9]
彭佳明,李晔,牛广宇,等.黄芪注射液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79.
[10]
伦永志,李明辉,罗学娅,等.黄芪成分F3新制剂抗肿瘤的实验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03 .24 (4): 90-91.97.
[11]
袁卫龙,等.黄芪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感染Coxsackie B-2病毒的电生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 (6):355.
[12]
陈国辉,黄文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 (17) : 1482-1485.
[13]
黄玫,曲晶,李晓天,等.黄芪化学成分及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1451-1453.
[14]
王奇玲,等.黄芪皂甙对离体工作心脏的肌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中国中药杂志,1992 17(9):5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