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论文
_典论_论文_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认为人的环境 、生理等物质性因素对文学风格有影响 ,他对孔 融 、刘桢的评价则说明他认为人的思想 、性格等精神性因素对 文学风格有影响 。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

。
1 曹丕诗作对 “ 清丽”的追求
曹 丕 在 《 论 ・ 文 》 日“ 赋欲 丽 ” 典 论 中 诗 , 主 张 诗 歌 须 要 讲 究 文 辞 等 形 式 之 美 。 丕 曹 没 有 给 出 “ ” 界 定 , 的 内涵 是 模 糊 的 , 丽 的 它 但我们 从他及其他建 安诗人的诗作 推断 , 基本上指 以“ 丽” 主的诗歌 形式之美 。 清 为 这 一 点一 些 现 代 学 者 颇 有 共 识 。 云 认 为 吴 “ 曹丕 提 倡 ‘ 赋欲 丽 ’ 在 创 作 实践 中也 比 诗 , 较 重 视文 采 , 的 五 言 诗 语 言 精 醇 , 他 又能 保 有 民 歌 化 的 特 点 , 有 一 种 ‘ 丽 ’ 特 具 清 的 色。 徐 公 持 研 究 认 为 , 个 “ ” 道 出 了 一 清 字 曹丕诗歌风格 的要点 , 诗歌 以“ 绮” 其 清 为 特 色 。 实 , 代 的文 论 家 刘 勰 也 以 “ 丽 ” 其 梁 清
塑 Q: 垫
Sci ence nd a Techn o I novaton ol gy n i Her d al
学 术 论 坛
浅 析 曹 丕 的 典 论 ・ 文 论
莱 惠 玲 ( 宁夏 农业学 校 宁夏 银1 7 0 0 ) 1 l 5 0 2 摘 要: 魏量 南北朝 是 中国文 学的一个 关键时期 ,在特殊 的社会和 文化环境 中, 文化 呈现 着 多元 化的状 态。 t丕 的 《 论 ・ 典 论文>在 文 学批 评 ,审 美形式等方 面树立 了 丰碑 , 为创作 主体 的个性迅 速觉醒起 到良好作 用, 促使 中 国文 学进 入 了 自觉时代, 学创作成 为了有 文
一
评价 曹丕 诗 , 他在 《 略 》 才 中云 : 魏 文 之 才 , “ 洋 洋 清 绮 ” “ 府 清 越 。 这 种 “ 丽 ” 色 ,乐 ” 清 特 尤 其 在 其 乐府 诗和 晏 游 诗 中表 现 得 十 分 明 显。 晏游 诗 如 《 谯 作 诗 》 《 于 、 孟津 诗 》 《 蓉 、芙 池作诗》《 、 与玄 武 陂 作 诗》 《 日诗 》 , 、夏 等 这 些 篇 什 , 不讲 究 清 词 丽 句 等辞 采之 美 。 无 曹 丕 的 乐 府 诗作 有 善 哉 行二 首 》 《 、 燕歌 行 二 首 《 胡 行》 , 、秋 等 它们 也 都 表现 了诗 歌 “ 清 丽” 美的特 色。 之 相对 于 汉 赋 的 “ 丽 ” 西 富 、 晋 诗 歌 的 “ 丽 ” I “ 靡 ” 以及 南 朝 诗歌 华 (I 绮 ) 的“ 丽 ” 言 ,清丽 ” 靡 而 “ 则是 建安 诗歌 的 总 体特征 。
典论论文曹丕

第九課典論論文蘇雅莉老師編撰壹、作者介紹1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長子曹昂在建安三年(西元一九八),與曹操南征穰城時,被張繡所殺。
(丘遲與陳伯之書:張繡剚刃於愛子)。
曹丕是次子,卞氏(娼女出身,但見識過人)所生,與曹植是同胞手足。
曹丕出生時天空有青色雲氣,圓如車蓋,終日不散,望氣的人認為是帝王的徵兆。
2曹丕在其所著典論一書的自序中述說自己五歲時即學射,六歲學騎,八歲而能馬上彎弓射物。
曹操每有征戰,曹丕亦必相從。
和張繡穰城之戰時,長兄曹昂死難,曹丕以十齡小戰士,因善騎射乃得逃歸,可見他自小即擅武藝。
3曹操在軍事倥傯中,猶手不釋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所以曹丕自幼亦勤於誦讀詩書,舉凡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
又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恭言謹行,恢宏德度,在曹操面前塑造一個謹厚盡孝可託大事的形象。
1曹操廿五子中,曹操最鍾愛的是幼子曹沖,可惜早夭;操曾言:「此乃吾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
」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兄弟同為卞夫人所生,曹彰勇識過人,意氣雄厲,為軍事將才;曹植才高八斗,文采斑斕,為文學翹楚。
曹操非常欣賞二人,曹丕雖是嫡長子,但卻遲遲未被冊封為魏王太子,原因就在此二人受到曹操的器重,他們成為曹丕爭奪太子之位的勁敵。
不過,曹植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飾,飲酒不節」,加上行事莽撞,屢次觸犯父王所定之法規;相對之下,曹丕砥礪節行,努力著述;結交黨羽,壯大實力;逢迎父親本人及周遭人物。
在曹丕「御之有術,矯情自飾」的刻意經營下,最後終於在30歲時達成被立儲的心願。
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和丞相的職位,同年篡漢自立,在位七年崩,卒諡文帝。
2曹丕篡位後,耽心兄弟奪其權位,於是嚴厲的監控兄弟們的交往,規定諸王不得滯留京師,並派監國謁者監視諸王。
其中任城王曹彰、東阿王曹植,是他最耿耿於懷的二人,因此一再加以迫害。
世說新語即記載: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
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棋,並噉(音ㄉㄢˋ,同「啖」,吃)棗,文帝以毒置諸棗中,自選可食者而進。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味 。 果 仅 凭 文 学 自身 的 发 展 与 人 们 的 喜 爱 , 们 对 文 体 如 人 的 追求 不 可能 迅速 地 达 到 如此 疯狂 状 态 。我 们 不 能够 把
人 们 喜 爱 文 章 的 种 种 现 象 当 成 是 其 兴 盛 的 原 因 ,也 不 能 够把 此 时期 文 章或 文 体 的兴 盛 理想 化 地归 之 于 “ 艺术 为
标 准 也 受 到 人 们 的 质 疑 : 以 汉 之 广 博 ,士 民 之 众 多 , “ 朝 廷 之 清 明 , 下 之 修 治 , 官 无 直 吏 , 无 良臣 。此 非 今 上 而 位 世 之 无 贤 也 , 贤 者 废 锢 而 不 得 进 达 于 圣 主 之 朝 尔 … … 乃 贡 士 者 , 复 依 其 质 干 , 其 才 行 也 , 虚 造 空 美 , 地 非 准 直 扫 洞 说 。 [一 由 察 举 制 选 上 来 的 官 吏 , 是 些 无 能 之 辈 , ”1 4 都
标 准 ; 时 , 汉 末 军 阀 战 乱 之 际 , 取 、 得 人 才 是 军 阀 同 在 争 获
具体 的表 现 。人们 对 文 章 的重 视 , 就 是对 文 体 的重 视 。 也 由 中 国 传 统 思 维 方 式 的 特 点 ,此 时 期 的 文 体 观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以文 类 文 体 与个 体 文 体 结 合 的体 用 一 如 的 文 体 楣
植 ,与 杨 德 祖 书 》 , 植 说 得 虽 然 夸 张 了 点 , 足 以 反 映 《 )曹 却 当 时 的 士 子 尽 一 切 之 能 事 学 习 文 章 写 作 并 力 图 使 自 己 的 文 章 所 形成 的个 体 文 体 是 独 树 一 帜 的 , 有些 疯 狂 的意 颇
曹丕《典论论文》补充讲义

曹丕《典论论文》作者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题解、作者资料。
(一)请说明何谓“三曹”?何谓“建安七子”?何谓“建安风骨”?曹丕写《典论‧论文》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为何?(二)曹丕的《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为何?请解释“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问题二:请见《驴鸣》一文,并回答问题(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乃出于“不自见之患也”,以及“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患”的文学批评态度观,是从何处观念转变而来?你认同这种观念吗?为什么?(二)文中提到三次驴鸣,哪一次你最感动?为什么?1《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处死)。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总称)以为汁。
萁qí(豆茎)在釜(古烹饪器,即今之铁锅)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丕《典论‧论文》课文补充讲义问题一:请见第一、二段课文。
(一)曹丕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为何?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毛病?换言之,曹丕认为“一个好的文学批评者最基本的条件”是甚么?(二)第二段,曹丕评论“建安七子”时,有哪些重要批评方法?(曹丕不是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审己度人”)(三)请解释以下词语:“俦”、“属文”、“下笔不能自休”、“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问题二:请见第三、四段课文(三)曹丕认为一般人进行文学批评时常会有哪三种毛病?你觉得除了这些毛病之外,还会有其他毛病吗?(四)曹丕将当时文体分成哪四类(四科),这四类各包含哪些文体?有何特别的写作要求(也就是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曹丕对文体的共同看法为何?(当今流行的文体为何?你能像曹丕一样提出一个简单扼要的写作要求与标准吗?为什么你能?或为什么你不能?)(五)曹丕所说的“文气”论,属于“先天论”,还是“后天论”?你赞成吗?如果你反对,你能同样用“音乐”为例,来反驳曹丕吗?又为何曹丕要这样解释“文气论”呢?问题三:请见第五段课文(一)为什么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辉诚案:你所处的现在,文章能经国吗?文章那么容易就不朽吗?你相信张辉诚写的文章能不朽吗?不朽要有甚么条件?)(二)曹丕在此段作了一个“古人”、“今人”的比较,比较的内容为何?这个比较是否就暗含“今不如古”,这样不就是自打嘴巴,也“贵远贱近”了吗?(三)曹丕所说的“志士之大痛”,是什么呢?(四)请逐字解释“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并说明“飞驰”及“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的修辞法为何?问题四:请见补充教材曹丕《与吴质书》(一)第一段、第二段的主旨为何?请逐字解释以下词语“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斟酒、喝酒,亦可解释为酒)流行,丝竹并奏”、“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并说明修辞格为何?(二)第三、四段的主旨为何?请见右表整哩,曹丕此文评论建安七子和《典论‧论文》所论有何差异处?(三)请解释“古今之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之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辉诚案,看到没有,曹丕很爱用这种修辞法啦,有甚么好处?让他这么爱用!)、“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乎”问题五:请见补充教材 曹植《与杨德祖书》(一)这篇文章和《典论‧论文》很有兄弟争锋的味道喔!请问:曹植认为建安七子中的五人虽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但也做不到“飞轩绝迹,一举千里”,意思是有点利害,但也利害不到登峰造极。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讲稿今天,我们来讲《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做魏太子时所作之书,在建安后期所撰,是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典论》本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遗憾的是,这二十多篇文章到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失散,《论文》一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因而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时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风格给予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类”的文体说,“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以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段以傅毅与班固的例子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
在后文,他分别评论了建安七子在创作上的长短,认为作品长短不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文体各有特点,二是作家才性不齐。
由于文人相轻导致文学品评总是难以持平备善,因而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他论及文学的价值,强调文学的重要。
在这里,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
第二、三自然段则是以“气”为依托,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对建安七子的创作进行了品评,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有齐气”,陈琳的章表、书记才华出众,刘桢壮而不密,孔融气体高妙等。
第四自然段虽然很短,但是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因为他的大部分观点都集中在这一段。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是指一般人都“重古轻今,崇尚虚名”不重实际,还没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很高明。
曹丕指出了这是错误态度,是文坛陋习,对“贵远渐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指斥,认为闇于自见的人以自己所长轻他人所短是产生出错误的文学批评的原因,是他的立新之论,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品评作品。
典论 论文

任太史令期间悉心研究天文、历算,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浑天 仪和地动仪。
浑天仪:《晋书· 天文志》:张平子既 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 令伺之者闭户而伺之。其伺之者,以 告灵台之观天者,曰:‘某星始见, 某星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 也。‛
地动仪:《后汉书》中描 述:‚以精铜铸成……形 似酒尊……外有八龙,首 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 承之……”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 笼见齐侯曰寡君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 而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 君使轻易其币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吻(当作刎)头 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 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来献空 笼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 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子大夫以为汤沐邑 毋择对曰恶有为其君使而轻易其币而利诸侯之地乎 遂出不反 (《说苑·奉使》)
第一段:自“文人相轻”至“而作论文” 说明审己度人是“论文”较好的方式。
1、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第一个“之”,连词。连接主语“傅毅”与“於班 固”这个介宾结构使之具有名词性。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 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 平劉幀公幹 先名后字,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则是 先字后名。
《典论· 论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 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 吾子》) 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 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 然而,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 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 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 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 美心态。这样从事诗赋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
不假良史之辞翻译

不假良史之辞翻译
不必托高官的权势,也不必借史家的言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翻译: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
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
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
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
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
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第四,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一、关于《典论•论文》作者曹丕的生平曹丕,字子桓,出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卒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
沛国谯(今年徽亳县)人,曹操次子。
建安二十一年(216)操称魏王,二十五年操死,丕袭位为魏王。
后废汉献帝自立,称魏文帝,在位七年。
《典论•论文》是曹丕精心撰著的《典论》中的一篇。
《典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共有五卷二十篇。
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所谓《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
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明帝太和四年,曾将这一名著刊该于洛阳太学的石碑上,凡六碑,供人阅读。
据严可均《全三国文》考证:“唐时石本亡,宋时写本亦亡。
”只有《自叙》见载于裴松子注,《论文》见收于南梁萧统的《文选》中,因而保留完好无缺至今。
又据《艺文类聚》卷十六《赞述太子表》,知成书尚在丕为太子时。
另观《论文》中有“融等已逝”的话,可知成书当已在汉献帝建安末期。
二、关于《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论首先,曹丕分析自己时代“文人相轻”陋习产生的原因:一是创作主体在认识论上的根源,表现为既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又表现为对自己短处的“闇于自见”。
二是创作客体在掌握写作技巧上有差异,“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各有所长也就必有所短。
解决的办法就是“审己以度人”。
即从自我出发,正确地审视别人。
这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
其次,曹丕认为阻碍掌握文学批语正确标准的,还有两点:一是“贵远贱近”;二是“向声背实”。
这种“尊古卑今”的思想向来有之。
如西汉时桓谭就曾指出:“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
”(《全后汉文》卷十五引桓谭《新论•闵友篇》)曹丕继承其论点而加以发挥,这就有助于打破当时文学批评那种徒慕虚名,迷信权威的思想模式,进而为正确掌握批评标准,推动诗文创作的发展,促进各类风格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三、关于《典论•论文》的文体论唐开元时五臣共注之《文选》中,吕向说:“有此篇,论文章之体也。
”曹丕“论文章之体”是其批评论的逻辑的展开。
他说:“夫文本同而末异。
”在他看来,“体”包蕴有“本”与“末”两层涵意。
“本”虽内含有文章本身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之意;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本”却必须建立在作家“体气”的基础之上。
这也就是要求建立在由于“文的自觉”所带来的创作个性的基础这上。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是分而言之,为“主”就是为“本”。
指人的禀赋修养之不同,形成“清”与“浊”之不同个性气质,通过语言这一象征性符号,表现为舒缓的“齐气”,或奔放的“逸气”等。
“孔融体气高妙。
”这是合而言之,指孔融的创作活动非常美妙地体现了他的个性气质。
在曹丕来看,建发七子的艺术风格之差异,正是根植于他们禀气之裂变。
可见“文以气功为主”,正是一种以作家个性气质为最大参照系,来审视文学作品风格特征的理论构想。
这种基于创作个性的风格特征,与社会心理、风俗习尚、师承关系及至时代矛盾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从他所说“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看来,则似以强调个人素质中的先天禀赋为其主要方面,因而不是后天“力强”所能改变。
这看似强调唯心主义天才观,实则包含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所历史积淀而成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猜测和把握,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末”即指文章体裁,体裁之“异”即在“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是曹丕在体裁特征的艺术把握上,所作的准确的理论概括。
他所说的雅、理、实、丽,都是指文章体裁的具体要求,给读者所带来的艺术体认。
他所说的清、浊、和、壮、密、高妙等,则均指体气之性给读者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其中清和浊是先天禀赋所致;和与壮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
齐气和不密、未遒等,则又后天重于先天,即可通过创作实践来逐步解决。
因此,“壮而不密”的刘桢要比“和而不壮”的应玚为优;具有齐气的徐干亦得与体弱的王粲相匹。
正是这种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体气之“本同”和体裁之“末异”的彼此交融、渗透和互补,形成了建安七子的创作各有偏至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宏观地从整体上审视,曹丕所倡导的又正是一种高爽刚健的时代风格,并以此来作为规范、引导和评价各个作家个性风格的依据。
独创性的创作风格总是要通过不同文章体裁的熔铸,而呈现在具体作品之中。
其中,“诗赋欲丽”一句,把文艺作品从非文艺作品中界限出来了。
它已远远超越于其划分文体论的价值,而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
它开始突破儒家“诗言志”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纯文艺观的萌芽。
这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的成果,在曹丕心灵中的破土而出。
正如鲁迅所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四、《典论•论文》论文学的价值论与社会作用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
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然而,曹丕却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
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这样从事诗赋创作,亦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亦可以“声名自传于后”,亦可以“不朽”。
可见,这个“不朽”说,固然是从《左传》“三不朽”中“立言不朽”的命题中引申而来的传统说法,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正如李泽厚所说:“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这反映了曹丕同时代人,由于“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
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