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战官渡本初败绩读后感字

战官渡本初败绩读后感字

战官渡本初败绩读后感字《战官渡本初败绩读后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的结局是袁绍的大败和曹操的崛起,其过程跌宕起伏,令人深思。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拥有强大的兵力和丰富的资源,在当时可谓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而曹操,虽然也有一定的实力,但与袁绍相比,仍显薄弱。

然而,战争的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表面的力量对比。

袁绍在这场战役中暴露出了诸多致命的弱点。

首先,他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

在关键的时刻,不能迅速做出明智的抉择,导致战机贻误。

比如在许攸前来献计之时,他不仅没有重视,反而怀疑许攸,最终逼得许攸转投曹操,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其次,袁绍不能善用人才。

他手下虽有众多谋士武将,但他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内部矛盾重重。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这些谋士之间的争斗和袁绍的不当处理,使得整个阵营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

再者,袁绍骄傲自大,盲目轻敌。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曹操的谋略和实力,认为自己凭借强大的兵力就能够轻易取胜,从而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比之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

他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能够在众多的意见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当许攸带来乌巢的情报时,曹操果断地亲自率领精兵前往袭击,展现出了他的果敢和决断。

曹操还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才能,让他们各尽其责,协同作战。

而且,曹操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不被袁绍的强大所吓倒,积极寻找破敌之策。

这场战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兵力的多寡和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是领导者的智慧、谋略和团队的凝聚力。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善于用人的智慧、谦虚谨慎的品质以及坚定的信念。

同时,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内部的团结和协作至关重要。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猜忌、争斗,那么即使拥有再强大的实力,也难以发挥出来。

三国演义26 27 28回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26 27 28回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古典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物故事。

在26、27、28回中,曹操击败袁术,孙权称帝,刘备取西川等一系列大事件发生,让人们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我们从26回开始。

这一回主要围绕曹操击败了袁术展开,其中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以及人性的表现都令人深思。

在26回中,曹操在与袁术的军事对抗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手腕令人佩服。

袁术后来被部下所杀也说明了袁术在统治下属和治理国家方面所犯下的错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的斗争是残酷的,军事的竞争是激烈的,且人性的贪婪和权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27回中,孙权称帝成为了主要的事件之一。

虽然孙权称帝确实是激发了民心,巩固了江东的统治,但其内部的政治冲突和混乱也是不可忽视的。

刘备取西川的战役也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治国安民的抱负,同时也为他日后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事件揭示了政治权力的争夺永远是残酷和无情的,帝王将相的恩怨情仇也是复杂多变的。

28回中的一系列战争和政治事件展现出了三国时期裙雄逐鹿的局面。

周瑜、孔明、刘备、曹操等人物在这一回中均有所表现,展现了他们的智谋和胆识。

也展现出了他们在政治和战争中所处的困境和艰难。

这些故事和事件对于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政治和战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的26、27、28回读后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的人文风貌和政治格局,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一部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历史知识,更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战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三国演义进入了一个更加激烈和抠人心弦的阶段。

29、30、31回中,一系列的大事件发生,如荆州之战、官渡之战等,使得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人物的命运也更加扑朔迷离。

在29回中,荆州之战成为了主要的一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故事概括

官渡之战的故事概括

官渡之战的故事概括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于公元190年。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关于魏、袁、刘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官渡之战的概括包括了背景、主要人物、具体战役经过和战后影响,以下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背景官渡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当时东汉末年正处于割据的混乱时期。

当时,朝廷由于内外交困而逐渐衰败,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和袁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

袁绍作为当时的北方最强势势力,掌控着九州之地,汇聚了许多有才干的将领和大量军队。

而刘备则尚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势力相对较弱。

二、主要人物官渡之战的主要人物包括刘备、曹操和袁绍。

刘备是后来成为蜀国刘备的刘备,他秉持着仁义道德的理念,是受人尊敬的领袖。

曹操是后来建立魏国的曹操,他是野心勃勃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善于运筹帷幄。

袁绍则是北方势力最强大的统治者,占据了幽州、冀州等重要地区。

三、战役经过官渡之战从公元190年开始,经历了数年的准备和策划。

曹操看到了袁绍内部的政治纷争和军队供应的问题,决定趁机发起进攻。

他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招揽了一些袁绍麾下的将领和谋士。

而袁绍则在军事部署上犯下了一系列的错漏,导致他军队的士气不稳定和供应不足。

正式的战斗在官渡展开,曹军采取阵型紧凑的战术,经过了一系列的厮杀和争夺,最终击败了袁军。

袁绍本人也在军队战败后病逝,使袁绍势力走向了衰落。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

四、战后影响官渡之战的结果对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曹操通过这场战役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奠定了魏国建立之后的基础。

其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削弱了袁绍势力,北方势力陷入了分裂和内乱的局面。

最后,官渡之战的结果也使得刘备等其他势力认识到曹操的威胁,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和抵抗。

总体而言,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曹操崭露头角并为后来的统一北方铺平了道路。

这场战役也从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事和政治的复杂性,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引发的思考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确立了他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而拥
兵自重的袁绍却一败涂地,为什么实力强大的袁绍反遭失败?这给我
们带来哪些启示?
袁绍集团:
1、战争的不正义:沮授和田丰反对袁绍发动这场战争。
2、指挥失误:
a: 曹操栖息白马的时候,他不守白马去救延津,中了曹操声东
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是一误。曹操以退为进,拉长他的补给线,袁绍
上当受骗,挺进官渡.
b: 许攸建议袁绍出奇兵突袭许都,劫持天子,袁绍不采纳.
c: 曹操奇袭乌巢的时候,袁绍不派重兵救乌巢,听信郭图的建
议,派重兵攻官渡,丢了乌巢.
d: 曹操决定打刘备的时候,这个时候田丰是建议袁绍袭击曹操
的,袁绍说什么呢?你看我这个小儿子正生病呢,发高烧,打什么仗
啊?
3、用人不当
a: 谋士:田丰、许攸。忠臣:审配、逢纪。统率:颜良、文丑。
田丰:考虑问题、做出判断都很对,但脾气太硬,老是顶撞上级,
老顶撞上级的人是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的,所以他的正确的建议不会
被袁绍采纳。
许攸:鬼点子很多的,但很贪婪。
审配:忠诚度很高,但想问题很狭隘,考虑不周全。
逢纪:忠诚度高,但很霸道。
b:袁绍对人才的态度:
袁绍用人的很简单,凭一时兴起,谁拍他马屁他高兴,谁提意见
他讨厌谁。田丰不断地提些建设性的意见,却下了大狱,沮授也不断
地提意见,却把他冷落在一旁。袁绍喜欢郭图这样会拍马屁、阿谀奉
承的人。
袁绍不清楚自己的手下每个人都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哪些长
处、哪些短处,不能扬长避短、知人善任。
4、家庭状况:
窝里斗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绍喜欢袁
尚,因为袁尚长得漂亮,于是决定立袁尚为接班人。三个儿子一个外
甥,他就把他这四州分了,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自己身边住在冀州,然
后剩下的三个州一个州派一个人去,袁谭,袁熙,高干是个外甥。
沮授又反对,如果一个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抢了。你现在这个做
法等于是把这个兔子放到十字路口来了,能不窝里斗吗?袁绍不听,
结果他死了以后他的长子袁谭和他的三子袁尚两个人就打起来了,他
的谋士也分裂成两派,自相残杀。
5、袁绍的性格:
表面上看起来风流儒雅,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宽以待人,但是
骨子里面是猜忌别人的,是忌妒别人的,是很刻薄、很尖刻的,很狭
隘的,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受不了别
人比自己正确。
6、对待战争的结果:
不反思为什么失败,不会去总结,反而责怪下属。
曹操集团:
1、战争的正义性。
2、用人高出一筹:
a、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一个说法,只要是一个人才,哪
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
b、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崔琰、毛玠,这两个人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高尚,曹
操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
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曹操委任他们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
用。
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特别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
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
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
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
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
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
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
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c、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曹操三征张秀,一征时张秀投降后又反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昴
(曹操元配丁夫人,为此与曹操大闹,从此离开曹操,在娘家渡过后
半生。),杀了曹操的爱将典伟。后张秀投降曹操,反而重用张秀,
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对于背叛自己的人,曹操的处理方法: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
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起的,后来翻脸了,
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
跟毕谌说,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
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曹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
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
了,毕谌做了俘虏,曹操并没有杀他,还派他去做官到孔夫子的老家
鲁国去做个丞相。
d、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文聘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派他驻守北方。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
子刘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南下,刘琮马上就投降
了曹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
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
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
我原来是跟随刘表——我是跟随刘表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
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
人,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
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
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你是个忠臣,任
命你去做江夏太守。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
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
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
击败了关羽,击败了孙权。那么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大节,忠
啊,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德。
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他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
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
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
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
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曹
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
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
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
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
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
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
3、对待战争的结果:
曹操一征张秀时,张秀投降后反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昴与爱将
典伟。战争结束后他并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把责任归于自己,并总
结下次遇到类似经历时应该怎么处理。褒奖反对这次战争的人,并给
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