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 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湖泊被填埋,人口在增加,水资源越发紧缺; 城市的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城区的水文、水力特性明显改变,城市防洪压力很大; 加上过去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难以应对大流量的雨洪。据有关统计资料,过去三年,全国有超过 360 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时间超过 12 h,淹水深度超过0. 5 m,北京、深圳、长沙等城市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我国 1 100 座城市缺水,而雨水又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利用潜力巨大。为此,社会各界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节水问题提出质疑。如果可以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在自然和城市建设面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用自然的力量调蓄雨水、节约用水和减少洪水带来的威胁。国际经验和实践表明,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完全可以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把自然和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城市建设和雨水利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澳大利亚研究提出了城市洪水、供水、排水、污水、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治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软件系统工具包( IWM Toolkit) ,在悉尼波特尼地区应用后,通过模型计算和优化分析,市政供水需求减少 55% ,污水向河流排放减少 80% ,实现了节水减排防洪的综合目标,促进了悉尼的水环境改善。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

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系统,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例如,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规划建设了小区内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中央雨洪四级系统,实现了雨水的综合利用。每年收集利用雨水4 000万 m3,城市防洪能力提升 2 倍,节约景观式浇灌用水资金1 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际效益的发挥,受制于后期的运行管理。无论是小型、分散低影响开发设施,还是大型的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水体设施,如果缺少后期管理与维护或者管理不当,不但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可能出现水质污染、水体破坏、雨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在运行管理阶段维护和管理的实时、科学和高效至关重要,而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其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可实现城市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管理。智慧化理念在运行管理阶段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排水和雨水收集智能控制,实现智慧排水与雨水收集;对管网和一些海绵设施的进水口或溢流口进行监测,判断其是否堵塞或渗漏并实时反应;对水体污染情况监测,实现智慧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对雨情和积水情况实时监测,实现防洪排涝预警控制;对用水量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比如可通过监测雨情、墒情、植物生长情况等并结合降雨预报信息,判断浇水时间、次数和用水量,进行智能灌溉,从而实现节水和雨水高效利用的目的。又如,管道的堵塞和渗漏是管网系统里常见又难于解决的问题,管道堵塞会导致排水不畅,管道渗漏则会导致污水污染环境。可采用智慧化的理念实现管网的智能监测管理:(1)利用遥感等技术探测管网走向和布局,并将探测数据上传至服务器;(2)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MIKE、ArcGIS、SWMM、CAD等软件获得现状管网的布局和走向平面图;(3)对管网进行分类、分段、编号,并标出管网的分叉、汇集等特殊点;(4)在每个编号段的合适位置以及一些特殊点上布设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流量和上传数据;(5)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将布设点实时监测的流量,与利用水力模型推算出的该点流量进行比对,并对流量差别较大点进行预警,分析流量变化的原因(如流量变大的可能是因为堵塞,变小的可能是因为渗漏);(6)及时对预警点进行排查和维修,疏堵或补漏。针对获批的试点城市,加强其创建过程与成果的绩效评价,对于发挥国家级示范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15年7月10日,住建部办公厅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参照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涉及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一些指标具体该如何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即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供建设的示范项目使用。因此,尽快解决指标评价的方法问题,并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精准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海绵城市的绩效评价多是一个监测、统计、计算、比对的过程,完全可以结合智慧化理念,发挥传感器、3S、大数据、云计算在监测、统计、计算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包含多种指标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水平等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