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总学时:84学时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技术基础必修课,学位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和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并且明确指出需要学生记忆的各种公式和原理。

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掌握各种概念、原理、定律和方法的具体计算与应用。具体反映在: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

3、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压、剪、扭、弯时的内力,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5、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6、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7、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计算。

8、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

9、对动荷载和交变应力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进行有关计算。

10、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11、对于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及基本概念 2学时

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主要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分类。

(二)轴向拉伸和压缩 6学时

1、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2学时

2、内力的概念和计算,以及内力图的绘制。

3、拉压杆应力的概念和计算。

4、拉压杆的变形理论,以及胡克定律。

5、拉压杆的应变能。1学时

6、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学时

7、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计算以及安全因数和许用应力的概念。2学时

8、应力集中的概念。

(三)剪切和挤压 6学时

1、剪切的概念,及内力的计算。2学时

2、剪切的变形理论和应变力,

3、挤压概念和内力计算和应力计算。4学时

4、杆剪切和挤压的刚度条件和刚度计算以及安全因数和许用应力的概念。

(四)扭转 8学时

1、薄壁圆筒的扭转概念和计算。1学时

2、传动轴的外力偶矩的计算,以及扭矩的概念和扭矩图的绘制。1学时

3、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条件。2学时

4、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条件。1学时

5、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1学时

6、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2学时

(五)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4学时

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简单图形的形心确定,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惯性矩的计算;主形心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转轴公式、简单图形的主形心轴和主形心惯性矩的计算。

(六)梁弯曲内力及强度计算 10学时

1、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2、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3学时

3、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1学时

4、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以及正应力强度条件。2学时

5、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以及切应力强度条件。2学时

6、梁的合理设计。2学时

(七)梁弯曲变形的计算 6学时

1、梁的位移:挠度和转角的概念。2学时

2、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3、利用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2学时

4、梁的刚度条件和刚度校核。2学时

5、梁弯曲时的应变能。

(八)应力状态理论 4学时

1、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和计算,主应力的概念。

2、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2学时

3、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广义胡克定律。

4、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概念。2学时

(九)强度理论 4学时

1、强度理论和相当应力的概念。2学时

2、强度理论的应用和计算。2学时

(十)组合变形 4学时

1、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的概念2学时

2、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学时

3、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2学时

(十一)能量法 4学时

1、应变能和余能的概念。1学时

2、卡氏定理。1学时

3、利用能量法解超静定系统。1学时

4、虚位移原理和单位力法。1学时

(十二)动荷载 4学时

(1)构件作加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时的动应力计算。

(2)冲击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

(十三)交变应力 4学时

(1)交变应力的概念,金属疲劳破坏的概述;材料的持久极限;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因素;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验算。2学时

(2)材料的持久极限曲线及其简化折线,非对称循环下构件的强度校核。 2学时

(十四)压杆稳定 6学时

1、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2、细长中心受压直杆的概念及其临界力的欧拉公式。2学时

3、各种杆端约束下的细长压杆的临界力欧拉公式和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以及压杆的长度因数和临界应力总图。2学时

4、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以及压杆的稳定计算。2学时

(十五)实验 16学时

四、教学参考书:

刘鸿文等,《材料力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孙训方等,《材料力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武建华等,《材料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范钦珊等,《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S.铁摩辛柯,J.盖尔,《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扭转的概念、纯剪切的概念、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切虎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概念;应力状态的概念、主应力和主平面、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图解法(应力圆)、三向应力圆,最大切应力、广义胡克定律、三个弹性常数E 、G 、μ间的关系、应变能密度、体应变、畸变能密度;强度理论的概念、杆件破坏形式的分析、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畸变能理论、相当应力的概念;疲劳破坏的概念、交变应力及其循环特征、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a 绪论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 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 残余变形。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 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 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四节 应力 1、 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胡克定律 2、 E σε=,E 为(杨氏)弹性模量 3、 G τγ=,剪切胡克定律,G 为切变模量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 第一节 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

《材料力学性能》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课程编号:012009 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含实验 8 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指定必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材:《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业出版社、束德林主编,2005年)参考书目:[1] 王从曾编著,《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Thomas H.Courtney(美)著,材料力学行为(英文版),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测试方法,主要内容有金属在静载荷(单向拉伸、压缩、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断裂韧度、金属的疲劳、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金属的磨损和接触疲劳、金属的高温力学性能。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金属材料工程方向指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工程材料的静载力学性能、冲击韧性及低温脆性、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磨损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与性能测试方法,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方法,探讨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的思维能力与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能力,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材料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材料力学性能》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金属在单项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载荷—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塑性变形及性能指标;断裂 重点、难点:塑性变形机理,应变硬化机理,裂纹形核的位错模型,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断口形貌。 第二章:金属在其它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6学时 主要内容是:缺口试样的静拉伸及静弯曲性能;材料缺口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扭转、弯曲与压缩的力学性能;硬度试验方法。 重点、难点:缺口处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缺口效应 第三章:金属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4学时 主要内容:冲击弯曲试验与冲击韧性;低温脆性;韧脆转化温度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韧脆转化 第四章:金属的断裂韧度 7学时 主要内容:裂纹扩展的基本方式;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性和断裂k判据;断裂韧度在工程上的应用;J积分的概念;影响材料断裂韧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断裂韧性。 第五章:金属的疲劳 5学时 主要内容:疲劳破坏的一般规律;疲劳破坏的机理;疲劳抗力指标;影响材料及机件疲劳强度的因素。 重点、难点:疲劳破坏的机理。 第六章:金属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 5学时 主要内容:应力腐蚀;氢脆 重点、难点:应力腐蚀和氢脆的机理 第七章: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6学时 主要内容: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接触疲劳;材料的耐磨性;减轻粘者磨损的主要措施;减轻磨粒磨损的主要措施;提高接触疲劳的措施。 重点、难点:磨损机理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5学时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几项指标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几项指标 硬度是评定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对于金属材料的硬度,至今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包括所有试验方法的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就已经标准化的、被国内外普通采用的金属硬度试验方法而言,金属材料硬度的定义是:材料抵抗另一较硬材料压入的能力。硬度检测是评价金属力学性能最迅速、最经济、最简单的一种试验方法。硬度检测的主要目的就是测定材料的适用性,或材料为使用目的所进行的特殊硬化或软化处理的效果。对于被检测材料而言,硬度是代表着在一定压头和试验力作用下所反映出的弹性、塑性、强度、韧性及磨损抗力等多种物理量的综合性能。由于通过硬度试验可以反映金属材料在不同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性能的差异,因此硬度试验广泛应用于金属性能的检验、监督热处理工艺质量和新材料的研制。金属硬度检测主要有两类试验方法。一类是静态试验方法,这类方法试验力的施加是缓慢而无冲击的。硬度的测定主要决定于压痕的深度、压痕投影面积或压痕凹印面积的大小。静态试验方法包括布氏、洛氏、维氏、努氏、韦氏、巴氏等。其中布、洛、维三种测试方法是最长用的,它们是金属硬度检测的主要测试方法。而洛氏硬度试验又是应用最多的,它被广泛用于产品的检测,据统计,目前应用中的硬度计70%是洛氏硬度计。另一类试验方法是动态试验法,这类方法试验力的施加是动态的和冲击性的。这里包括肖氏和里氏硬度试验法。动态试验法主要用于大型的及不可移动工件的硬度检测。 1.布氏硬度计原理 对直径为D的硬质合金压头施加规定的试验力,使压头压入试样表面,经规定的保持时间后,除去试验力,测量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d,布氏硬度用试验

最新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张少实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1 2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3 一、本课和的性质 4 本课程为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5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6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平衡、几何、物理三类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重要作用。能熟练地计算杆件的应力与变形以7 8 及分析其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能力。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9 综合性的实验能力。 10 三、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总体设计 11 总的指导思想是:将教学思想与观念改革、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12 革融为一体,统一进行。用面向新世纪力学学科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来审视、精选、强化、浓缩和重新组织经典内容,更加满足机械原理、零件和力学等后续课程对于力学基 13 14 础知识的需求;适当增加新内容,目的是为当代力学的先进成果和思想开辟窗口和开设15 接口。与传统材料力学相比,课程内容与体系以及理论知识的表述手段上有如下改革:1.将以变形为课程主线的传统体系改为以应力、应变分析为主线;引入取微元体的 16 17 分析方法,从而加强应力、应变分析观点;引入平衡微分方程、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18 几何方程、相容方程等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9 2.突出力学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这三大方程在求解力学问题时的普遍意义和20 本质所在。 21 3.将研究对象从一维杆件扩充到三维弹形体。同时阐述均匀与非均匀、连续与非连22 续、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小变形与大变形、线性与非线性等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假设,23 从而恰当引入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学科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并为此开24 辟窗口或开设接口。 4.将传统的杆件拉、压、剪、扭、弯、组合变形等五个章节内容加以浓缩,突出平 25 26 面假设,并揭示将这一问题作为三维问题的一个特例,再应用“平面假设”,从而得到问题解这一方法的本质所在。 27 28 5.彻底改变了书中插图是线框图形的传统面貌,代之而来的是运用计算机绘制的立体29 感与透明感很强的二维、三维图形与图像,这样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做形象直观描述;

常用材料力学性能.

常用材料性质参数 材料的性质与制造工艺、化学成份、内部缺陷、使用温度、受载历史、服役时间、试件尺寸等因素有关。本附录给出的材料性能参数只是典型范围值。用于实际工程分析或工程设计时,请咨询材料制造商或供应商。 除非特别说明,本附录给出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均指拉伸时的值。 表 1 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和热膨胀系数 材料名称弹性模量E GPa 泊松比V 密度 kg/m3 热膨胀系数a 1G6/C 铝合金-79 黄铜 青铜 铸铁 混凝土(压 普通增强轻质17-31 2300 2400 1100-1800

7-14 铜及其合金玻璃 镁合金镍合金( 蒙乃尔铜镍 塑料 尼龙聚乙烯 2.1-3.4 0.7-1.4 0.4 0.4 880-1100 960-1400 70-140 140-290 岩石(压 花岗岩、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沙石40-100 20-70 0.2-0.3 0.2-0.3 2600-2900 2000-2900 5-9 橡胶130-200 沙、土壤、砂砾钢

高强钢不锈钢结构钢190-210 0.27-0.30 7850 10-18 14 17 12 钛合金钨木材(弯曲 杉木橡木松木11-13 11-12 11-14 480-560 640-720 560-640 1 表 2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名称/牌号屈服强度s CT MPa 抗拉强度b CT

MPa 伸长率 5 % 备注 铝合金LY12 35-500 274 100-550 412 1-45 19 硬铝 黄铜青铜 铸铁( 拉伸HT150 HT250 120-290 69-480 150 250 0-1 铸铁( 压缩混凝土(压缩铜及其合金 玻璃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125001 课程总学时:64课时(讲课54课时,实验10课时) 总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材料力学的任务就是在对构件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为设计构件时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尺寸,以保证达到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为使设备构件能够满足适用、安全和经济的要求,提供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稳定问题有明确的概念,必要的知识,能进行初步的设计及实验分析能力的具备。 本课程的学习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注意正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考虑到课程性质,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64课时的材料力学课程使用,可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作适当的增删。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材料力学》任务、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和应力的概念、截面法、线应变和角应变。 重点:变形固体基本假设、截面法、应力和应变的概念。 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 一、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一、连续性假设 二、均匀性假设 三、各向同性假设 四、小变形假设

第三节外力及其分类 一、外力的分类 二、载荷的分类 第四节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一、内力的概念 二、截面法求内力 三、应力的概念及单位 第五节线应变和角应变 一、线应变的概念 二、角应变的概念 第七节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 二、剪切 三、扭转 四、平面弯曲 第二章轴向拉伸与压缩学时:11学时(讲课7学时,实验4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轴力和轴力图;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虎克定律;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质;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的概念;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基本解法。 重点:轴力和轴力图;应力和应变;虎克定律;变形计算;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的应用 难点:简单超静定问题 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二、工程实例 第二节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一、轴力的计算和轴力图 二、应力的计算 第三节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一、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二、几种特殊情况的讨论 第四节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质 一、低碳钢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机械性质 二、其他塑性材料的机械性质 三、铸铁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机械性质 第五节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一、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二、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三、强度条件的应用 第六节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及公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 1、组成机械与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统称为构件。 2、保证构件正常或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a)强度,即抵抗破坏的能力;b)刚度,即抵抗变形的能力;c)稳定性,即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3、材料力学的任务: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的规律,为合理设计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木材是各向异性材料。 第三节 内力 1、内力:构件内部各部分之间因受力后变形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2、截面法:用假想的截面把构件分成两部分,以显示并确定内力的方法。 3、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一分为二;②取一部分,得到分离体;③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4、内力的分类:轴力N F ;剪力S F ;扭矩T ;弯矩M 第四节 应力 1、一点的应力: 一点处内力的集(中程)度。 全应力0lim A F p A ?→?=?;正应力σ;切应力τ;p =2、应力单位: (112,11×106 ,11×109 ) 第五节 变形与应变 1、变形:构件尺寸与形状的变化称为变形。除特别声明的以外,材料力学所研究的对象均为变形体。 2、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 3、塑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残余变形。 4、小变形条件:材料力学研究的问题限于小变形的情况,其变形和位移远小于构件的最小尺寸。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忽略其变形。 5、线应变:l l ?=ε。线应变是无量纲量,在同一点不同方向线应变一般不同。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 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能科学地辨认材料力学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专业术语,使学生知道材料力学中各种构件的分类、受力过程和变化倾向。理解材料力学中杆件和梁的几种变形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各种理论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并且能够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 熟悉各种概念、原理和定律,掌握其计算与应用的方法。具体反映在: 1. 对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 掌握一般杆类零件和构件的受力与变形原理,具有绘出其合理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 3.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拉、压、剪、扭、弯时的内力,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并进行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5. 对应力状态理论与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强度计算。对应变状态有关概念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6. 熟练地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7. 能够熟练地分析与计算理想中心受压杆件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对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工程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8. 对杆件的应变能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并能够熟练地用来计算简单梁、扭转圆轴和简单拉压杆结构的位移,进而计算简单超静定问题的内力。 9.对于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认识。 10. 对于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绪论 内容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分类。 重点: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难点:理解变形固体的四个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培训心得体会doc

《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经过三天的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培训,通过张少实教授等的讲座与在线交流,使我对材料力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索,对在材料力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观点和解决的思路。下面根据我这三天的培训所得总结如下。 经过与张少实教授等多名国家级材料力学精品课程骨干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我深深地感到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教育思想都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育人要求,因此在材料力学理论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以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经验已显得十分迫切。通常,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同化过程,顺应过程和平衡过程。同化过程是学习者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顺应过程是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知识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过程是指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使其认知活动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并不断地发展和提升。材料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性地建构自己的材料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材料力学是一门特性鲜明的专业课程。

通过三天来对专家报告的聆听及与同行的交流,我对材料力学教学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根据材料力学科的特点,我感到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年轻的学科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力学作为主干课程,长期以来其教学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强调认识的反映特性,也就是客观性,而对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则没有足够地重视和深入地揭示。教师的教学过程一般为“阐述概念、定义、原则,揭示相关理论,提供有关策略与方法,实际运用”。学生的接受过程也基本如此。总的来说,这种方法对于传授知识和信息的效率是比较高,而且逻辑严密,系统性强,对于奠定坚实的材料力学理论基础无疑是有效的。但这与材料力学的实践活动却是基本矛盾的。但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定型为注入式,并且忽视了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感受。另外,在材料力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将知识过于简化的趋势。然而,材料力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影响因素往往呈现多元化并具有层次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上的典型化相当困难。 针对这种学科特点,结合我多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与建构理念,以下提出我对材料力学课程建设的一点新思路。 (一)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初试《材料力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明确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并熟练应用材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简单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客观题,包括判断题、选择填空题。主观计算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客观题40分,计算题11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材料力学概述: 变形体,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弹性体,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工程结构与构件,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几种主要形式;用截面法求指定截面内力。 (二)轴向拉伸与压缩: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图,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压的应力、变形,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轴向拉压的超静定问题,轴向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质。 (三)剪切与扭转: 连接件剪切面的判定,切应力和挤压应力的计算;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虎克定律;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任意截面的扭矩,扭转切应力,圆轴扭转时任意两截面的相对扭转角,圆截面的极惯性矩及抗扭截面模量的计算。

(四)弯曲内力: 剪力和弯矩的计算,根据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五)弯曲应力: 弯曲正应力及正应力强度的计算,直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切应力,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弯曲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六)弯曲变形 挠曲线微分方程,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解简单静不定梁,梁的刚度条件。 (七)应力和应变分析与强度理论 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二向应力状态的解析法和图解法;计算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方位;三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画法;掌握单元体最大剪应力计算方法;各向同性材料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广义胡克定律,各向同性材料各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体积改变能密度与畸变能密度;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 (八)组合变形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偏心压缩;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下,圆轴的应力和强度计算;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 (九)压杆稳定 压杆稳定的概念;常见约束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欧拉公式;压杆临界应力以及临界应力总图;压杆失效与稳定性设计准则;压杆失效的不同类型,压杆稳定计算;中柔度杆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十)动载荷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土木工程专业2014年)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11000010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58 实验学时:6 总学分数:4 编写人:胡玮军审定人:袁文华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掌握杆件计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对各种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稳定性的基本问题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计算。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1、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2、具有对工程结构物中的部件和物体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能够熟练地分析杆件在拉(压)、扭、弯时的内力,并正确做出相应的内力图。 4、能够熟练分析杆件的应力、位移、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并会解一次超静定问题。 5、对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6、对压杆的稳定性概念有明确认识,会计算轴向压杆的临界应力,并进行稳定性校核。 7、对能量法的有关基本原理有明确认识,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位移的能量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力学基本概念与假设,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时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截面几何性质,应力与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剪切与连接件的实用计算,压杆稳定,能量法等。 (四)先学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学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后续课程:《弹性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材料力学实验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 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 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3,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4,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 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 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5,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6,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 答: 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7, 试验过程中,有时候在加砝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检查百分表是否接触测臂或超出百分表测量上限,应调整百分表位置。 8,测G时为什么必须要限定外加扭矩大小? 答:所测材料的G必须是材料处于弹性状态下所测取得,故必须控制外加扭矩大小。 9, 碳钢与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学分: 6学分 总学时: 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8学时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 执笔人: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工科大学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材料力学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处于由学习基础理论过渡到工程专业设计课程的地位,构筑作为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构件的有关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问题有必要的基础知识、明确的基本概念,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一定的实验能力。材料力学是变形固体力学入门的专业基础课。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并为学生后继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熟练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自学查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将一般零部件和结构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 3.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拉或压、剪切、扭转、弯曲)下的内力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内力图 4.熟练掌握构件的各种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应力和位移、强度和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掌握运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对构件进行校核验算的方法。 5.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6.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和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7.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概念,会计算细长受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 8.了解常用材料如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基本性能及其测试方法。 三、教学学时数安排

材料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一实验绪论 一、材料力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1、大型仪器: 100kN(1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2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EW-300C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WAW-600C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小型仪器: 弯曲测试系统;静态数字应变仪 二、应变电桥的工作原理 三、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四、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 3、性能实验结果表达执行修约规定 4、曲线图一律用方格纸描述,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5、应力分析保留小数后一到二位

实验二轴向压缩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I、测定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II、测定灰铸铁抗压强度 2、实验原理及方法 金属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很短的圆柱,以免被压弯。圆柱高度约为直径的倍~3倍。混凝土、石料等则制成立方形的试块。 低碳钢压缩时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ε,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进入屈服阶段以后,试样 越压越扁,横截面面积不断增大,试样抗压能力也继续增强,因而得不 到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3、实验步骤 I、放试样 II、计算机程序清零 III、开始加载 IV、取试样,记录数据 二、轴向压缩实验原始数据 指导老师签名:徐

三、轴向压缩数据处理 测试的压缩力学性能汇总 强度确定的计算过程: 实验三轴向拉伸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用引伸计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比较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和断口特征。 2、实验原理及方法 I.弹性模量E及强度指标的测定。(见图) 低碳钢拉伸曲线铸铁拉伸曲线 (1)测弹性模量用等增量加载方法:F o =(10%~20%)F s , F n =(70%~80%)F s 加载方案为:F 0=5,F 1 =8,F 2 =11,F 3 =14,F 4 =17 ,F 5 =20 (单位:kN)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增量法 ) , ( ) ( 0取三位有效数 GPa l A l F E m om ? ? ? = δ(1) 线性拟合法 () GPa A l l F n l F F n F E om o i i i i i i? ? ∑ - ∑? ∑ ∑ - ∑ = 2 2 ) ( (2)

材料力学性能考试答案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后答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第2版 第一章 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1、 试述退火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的屈服现象在拉伸力-伸长曲线图上的区别?为什么? 2、 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P12】 答: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 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3、 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P21】 答: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 4、 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都是穿晶断裂,为什么断裂性质完全不同?【P23】 答:剪切断裂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滑移面分离,一般是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在正应力作用以极快的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解理断裂通常是脆性断裂。 5、 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性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宏观断口呈杯锥形,由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三个区域组成,即所谓的断口特征三要素。上述断口三区域的形态、大小和相对位置,因试样形状、尺寸和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试验温度、加载速率和受力状态不同而变化。 6、 论述格雷菲斯裂纹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推导格雷菲斯方程,并指出该理论的局限性。 【P32】 答: 212?? ? ??=a E s c πγσ,只适用于脆性固体,也就是只适用于那些裂纹尖端塑性变形可以忽略的情况。 第二章 金属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 和最大正应力σmax 比值,即: () 32131max max 5.02σσσσσστα+--== 【新书P39 旧书P46】 (2)缺口效应—— 绝大多数机件的横截面都不是均匀而无变化的光滑体,往往存在截面的急剧变化,如键槽、油孔、轴肩、螺纹、退刀槽及焊缝等,这种截面变化的部分可视为“缺口”,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P44 P53】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 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 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即: 【P47 P55 】 (4)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P49 P58】 (5)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P51 P60】。 (6)维氏硬度——以两相对面夹角为136。的金刚石四棱锥作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

《材料力学 》

材料力学 一、1-5 CCACA 6-10 DDBAD 二、1-5 ABABB 6-10 ABABA 11-15 ABAAA 16-20 ABBBA 21-25 BBAAA 26-30 BABAA 31-35 BBAAB 36-40 ABAAA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在以下措施中()将会降低构件的持久极限 A. 增加构件表面光洁度; B. 增加构件表面硬度; C. 加大构件的几何尺寸; D. 减缓构件的应力集中 满分:2 分 2. 如图: A. A

C. C D. D 满分:2 分 3. 截面上的切应力的方向() A. 平行于截面 B. 垂直于截面 C. 可以与截面任意夹角 D. 与截面无关 满分:2 分 4. 如图1:

B. B C. C D. D 满分:2 分 5. 如图2: A. A B. B C. C D. D 满分:2 分 6. 在相同的交变载荷作用下,构件的横向尺寸增大,其()。 A. 工作应力减小,持久极限提高; B. 工作应力增大,持久极限降低; C.

工作应力增大,持久极限提高; D. 工作应力减小,持久极限降低。 满分:2 分 7. 脆性材料的破坏应力是() A. 比例极限 B. 弹性极限 C. 屈服极限 D. 强度极限 满分:2 分 8. 圆截面杆受扭转作用,横截面任意一点(除圆心)的切应力方向() A. 平行于该点与圆心连线 B. 垂直于该点与圆心连线 C.

不平行于该点与圆心连线 D. 不垂直于该点与圆心连线满分:2 分 9. 如图3: A. A B. B C. C D. D 满分:2 分 10. 材料的持久极限与试件的()无关 A. 材料 B. 变形形式 C.

材料力学(本科)教学大纲

材料力学(本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教学:讲授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授课总学时:90学时(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力学建模及对简化模型近似性评估的能力,一定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它的任务是在保证构件既安全适用又经济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必要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它为学生学习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后继课程奠定基础,把它应用于工程,即可对杆类构件或零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总学时90) 第一部分绪论 讲授2 学时。 1、基本内容 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外力,截面法,内力和应变的概念,位移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基本要求 1)理解外力、内力、应变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3、重点 力的基本概念及杆件变形的几种基本形式。 第二部分拉伸和压缩 讲授6 学时,习题课2 学时,试验2学时,共10学时。 1、基本内容 轴向拉、压概念,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许用应力及强度条件;轴向拉、压时的变形; 2、基本要求 1)了解许用应力及强度条件的概念。 2)掌握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虎克定律的应用条件。

3)掌握低碳钢的拉伸试验及其试验特点。 4)熟练掌握应力集中,安全系数等基本概念。 3、重点 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斜截面上的应力。 第三部分剪切 讲授2学时。 1、基本内容 剪切的概念,纯剪切,剪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剪切弹性模量。 2、基本要求 1)了解剪切的概念。 2)掌握纯剪切状态的受力特性,剪应力互等定理。 4)理解胡克定律的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 3、重点 纯剪切状态的受力特性,剪应力互等定理。 第四部分扭转 讲授4 学时,习题课2 学时,试验2学时,共8 学时。 1、基本内容 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强度和刚度条件;抗扭刚度,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 2、基本要求 1)理解扭转的概念。 2)会计算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3)熟练掌握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计算。 4)了解抗扭刚度,极惯性矩,抗扭截面模量。 3、重点 扭矩和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第五部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讲授2学时,习题课0 学时,共2 学时。 1、基本内容 静矩,轴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主形心轴和形心惯性矩。 2、基本要求 1)了解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 2)会求静矩,轴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材料力学 第一章 a 绪论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 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 残余变形。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 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 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四节 应力 1、 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胡克定律 2、 E σε=,E 为(杨氏)弹性模量 3、 G τγ=,剪切胡克定律,G 为切变模量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 第一节 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 变沿横截面均匀分布N F A σ= 2、 材料力学应力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几何方程:const ε=即变形关系②物理方程:E σε=即应力应变 关系③静力学方程:N A F σ?=即内力构成关系 3、 N F A σ= 适用范围:①等截面直杆受轴向载荷(一般也适用于锥角小于5度的变截面杆)②若轴向载荷沿横截面非均匀分布,则所取截面应远离载荷作用区域 4、 圣维南原理(局部效应原理):力作用于杆端的分布方式,只影响杆端局部范围的应力分布,影响区的 轴向范围约离杆端1—2个杆的横向尺寸 5、 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0c o s /c o s N N F F p A A αασαα= ==;2 0cos cos p αασασα==, sin sin 22 p αασταα==;0o α=, max 0σσ=;45o α=,0 max 2 στ= 第二节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 材料拉伸时经过的四个阶段:线弹性阶段,屈服阶段,硬化阶段,缩颈阶段 2、 线(弹)性阶段:E σε=;变形很小,弹性;p σ为比例极限,e σ为弹 性极限 3、 屈服阶段:应力几乎不变,变形急剧增大,含弹性、塑性形变;现象是出 α p α α τα

材料力学(64学时)教学大纲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力学III(64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64) 课程编号:0000163 课程类型:技术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机类、土建类、近机类各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材料力学》,郑承沛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再版;参考书:《材料力学(I)、(II)》,单辉祖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2年2月第4次印刷;《Mechanics of Materials (Fifth Edition)》,James M. Gere, Brooks/Cole, 2001.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力学是变形体力学入门的技术基础课。教学任务是:构筑作为工程制造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揭示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符号说明:[1] :掌握、[2] :理解、[3] :了解、△:自学或粗讲标 记、[!]:重点、[*]:难点) (1) 绪论: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外力、内力、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3]。 (2) 轴向拉压: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1];直杆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 [1],强度条件[!],安全因数概念[1],许用应力的确定方法[2]; 拉压杆变形,纵向变形、线应变,横向变形、泊松比,虎克定律, 弹性模量,节点位移计算[1];材料拉伸及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应力 -应变曲线,材料在卸载及再加载时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塑性[2]。 应力集中的概念,圣维南原理[3];拉压超静定问题[!,*],温度及 装配应力简介[△];连接件的强度计算,剪切及挤压的实用计算[1]。 (3) 扭转:扭转概念,纯剪切,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1];扭矩及扭矩图,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应变[1,!],扭转强度及刚度条件 [1];简单扭转超静定问题[3];简介矩形截面杆和开口、闭口薄壁 杆件扭转时应力及变形特征[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