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若干技术浅析
浅析如何预防和治疗羊传染性脓疱

畜禽防治X1172020年2月·下浅析如何预防和治疗羊传染性脓疱袁勇 □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摘 要 羊传染性脓疱在羊养殖过程中比较多见,它是一种接触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虽不会立马让羊死亡,但会影响采食、行走和哺乳,给牛养殖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本文就羊传染性脓疱疾病进行分析,为其防治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 羊传染性脓疱;预防;治疗羊传染性脓疱是世界各地绵羊和山羊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是羊感染脓疱病毒之后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作为一种发生在羊身上的传染病,最明显就是表现皮肤及黏膜出现脓疱、结痂或溃疡,引起羊群的大面积感染,给羊养殖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1 羊传染性脓疱的临床表现1.1 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病特点羊传染性脓疱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对外界环境有着较强的抵抗力,低温下能存活数年之久。
多见发生于绵羊和山羊身上,还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
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最多,草料营养不全、羔羊体质弱、羊群养殖密度大会增高该病的发病率。
被病羊和带病毒羊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饲料、饮水等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黏膜的擦伤,经常造成有一只羊病发波及整羊群而造成群发[1]。
1.2 发病表现1.2.1 唇型这也是羊传染性脓疱最常见型,患病羊只以口唇部位病变为主,初期在口角、口唇、口内、鼻镜和眼睑等处的黏膜和皮肤出现红色斑点,2着患病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变为丘疹,然后转变为脓疱。
当羊只患病以后,它吃料减少且缓慢,口内出现水疱或脓疱,囗腔粘膜和舌部、牙龈等受到严重损害;如果是良性发病,一段时间后痴皮就会千燥脱落,如果病情恶化,会形成丘疹、脓疱反复出现,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形成大面积龟裂伴以肉芽增生,有时还疼痛且有恶臭味,影响羊只采食。
1.2.2 蹄型蹄型羊传染性脓疱在唇型病发1——2周之后,主要侵害绵羊,比较多见的是单蹄病发,也有羊只同时或继发感染多蹄。
羔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

羔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引言羔羊传染性脓疱(ORF),又称为传染性皮肤疹、传染性山羊皮疹、臀部脓包病等,是一种常见于羊和山羊的皮肤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羔羊感染皮肤病毒所引起,常造成皮肤上出现水疱、脓疱、疹子和溃疡等症状。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羔羊传染性脓疱在羊群中的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羔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方法,以帮助羊农有效地应对这一疾病。
1. 病因羔羊传染性脓疱由羊传染性皮肤病毒(ORF病毒)引起,它属于痘病毒科,是一种DNA病毒。
羊感染ORF病毒后,病毒会在皮肤和黏膜细胞中复制,导致病变的形成。
2. 传播途径羔羊传染性脓疱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接触带有病毒的异物而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不当的孕育、运输和上市过程中的人畜交互接触;•群体饲养条件下因种畜口腔、阴道黏膜等分泌物的间接传播;•牧民、兽医和其他工作人员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受到传染。
3. 防治措施3.1 疫苗接种羔羊传染性脓疱的疫苗在预防该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已被证明。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作用通过增强动物自身免疫力来预防和减轻感染。
3.1.1 疫苗接种时间和方法一般情况下,羊应在出生后的4至6个月龄接种第一剂疫苗,并在接种后3至4周进行第二剂疫苗加强。
具体的接种时间和方法可参考以下步骤:•准备好干净的针头和注射器;•羊应将其固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以方便注射;•使用注射器将疫苗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予羊。
一般情况下,疫苗应注入羊体的上颈部或上腺肌处。
3.1.2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在进行羔羊传染性脓疱疫苗接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疫苗应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避光的地方;•确保疫苗的有效期没有过期;•每一次接种都应使用一次性针头和注射器,以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注射部位应注意消毒,接种后将使用过的注射器放入专用容器中进行处理。
3.2 环境卫生控制除了疫苗接种外,环境卫生控制也是预防和控制羔羊传染性脓疱的重要手段之一。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危害极大。
所以在发现此类疾病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对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进行浅析。
1. 给予纠正后的高质量饲料和维生素
在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的过程中,需要给患羊提供高质量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由于患羊的食欲会下降,所以需要在前期将饲料细碎或磨碎为饲料粉或颗粒,以便于患羊食用。
同时,在饲喂时要格外注意卫生,以避免感染再次扩散。
2. 采取外科手术或内科治疗
对于一些羊传染性脓疱病变较小的患羊,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然后在伤口处进行消毒与愈合。
对于病变较大的患羊,则需要采取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静脉注射药物等方式进行。
通常情况下,患羊会被注射抗生素来杀死感染源和细菌。
在注射期间,需要将患羊置于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以避免其状态变差。
3. 日常护理
进行日常护理也是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日常护理中,需要及时清洗患羊的病伤,消毒其体表。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羊在饮水、进食等方面的细节问题,以保证患羊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传染病,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需要高度重视隔离措施。
将患羊与健康羊隔开,以避免疾病扩散。
同时,在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保护自身,避免被疾病传染。
综上所述,治疗羊传染性脓疱需要综合施策,结合外科手术、内科治疗、日常护理等多种方式进行。
通过合理的治疗措施,患羊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治疗效果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Ovine Contagious Ecthyma,简称OCE)是一种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感染羊的口唇、口腔、鼻腔等部位,严重影响羊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目前,针对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预防控制和症状缓解两个方面。
预防控制方面:
1. 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经
有预防羊传染性脓疱的疫苗,可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
的发生。
2. 增强羊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饲料营养,加强羊群的免疫力,提高机
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症状缓解方面:
1. 局部处理:对于已经感染了羊传染性脓疱的羊只,可以通过局部处理来缓解症状。
首先应将患部清洗干净,去除病灶上的炎症物质,并保持患部干燥。
然后可以涂抹药膏或
药水,如抗生素软膏、消炎药水等,有助于减轻疼痛和消炎。
2. 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羊只,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选择合
适的抗生素,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
3. 清洗消毒:对于感染了羊传染性脓疱的舍区或牧场,应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以
防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
羊只出现口唇、口腔、鼻腔等部位的溃疡,应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加重。
在预防措施上要做好羊的免疫接种和饲养管理,以预防疾病的
发生。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绵羊身上。
这种疾病会给绵羊的养殖和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于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和治疗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病因羊传染性脓疱是由一种称为传染性脓疱病毒的病原体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当群体密度过高或卫生条件差时易发生传染。
气候变化、饲养条件不佳、饲料质量差等因素也会增加绵羊患上羊传染性脓疱的风险。
二、症状羊传染性脓疱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起水泡、结痂、蜕皮和脱毛等。
患病的绵羊常常呈现出食欲下降、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以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皮肤溃烂和感染,严重影响绵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三、治疗措施1. 防疫措施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羊传染性脓疱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可在绵羊出生后的120 天内接种动物用传染性肉芽肿疫苗。
要加强对卫生条件的管理,保持羊圈、饮水设施和饲料干净,减少绵羊间的密集接触,降低传染性脓疱的发生风险。
2.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绵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可以选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可以减轻病情,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如利巴韦林等;抗菌药物可以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兽医的建议,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治疗,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 营养调理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绵羊的营养调理,保证其获得充足的优质饲料和饮水。
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如绿色饲料、含钙质饲料等,有助于提高绵羊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4. 环境改善除了药物治疗和营养调理外,还要加强环境改善工作,保持绵羊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羊舍,更换干净的垫料和饲料,确保绵羊的生活环境干燥通风,有利于病情康复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应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羊传染性脓疱主要防治方法

01
02
03
隔离消毒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 对病羊舍、运动场等进行 彻底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
疫苗接种
对未发病的羊群进行疫苗 接种,提高羊只免疫力, 防止病毒传播。
治疗病羊
对病羊进行治疗,如使用 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 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05
CATALOGUE
羊传染性脓疱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疫苗接种的成功案例
症状
病羊表现为口唇、眼睑、乳房等部位出现脓疱、溃疡,同时伴有发热、咳嗽等 症状。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羊传染性脓疱的病原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属 于披膜病毒科。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羊或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间接 传播。
危害和影响
危害
该病可导致羊只生长受阻,同时口唇、眼睑等部位的症状会影响羊只的采食和视 物能力,从而影响其生存质量。
生物安全措施
隔离措施
对疑似感染羊传染性脓疱的羊只进行隔离观察,以防止病毒传播。
卫生消毒
定期对羊舍、运动场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羊群管理
要点一
合理分群
将羊群按照健康状况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健康羊与病 羊混群。
要点二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清洁饮水,增强羊只体质,提 高抵抗力。
详细描述
在另一个地区,养殖户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定期消毒、隔离患病羊群 、避免病毒传播等手段,有效控制了羊传染性脓疱的传播,减少了损失。
案例三:羊群管理的有效方法
总结词
良好的羊群管理可以降低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率。
详细描述
某养殖户通过实施良好的羊群管理,如合理安排羊群的饲养 密度、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检查羊群的健康状况等, 有效降低了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率。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羊传染性脓疱(简称SCS)是一种常见的羊类传染性疾病,其对羊群的影响十分严重。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SCS的防治工作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一、疫情防控在治疗SCS之前,首先要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羊圈,保持空气流通畅通,消毒杀菌,清除污染物等,减少细菌的滋生。
2. 饲养管理。
饲养员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合理配饲,注意保暖通风,保证羊只健康生长。
3. 隔离患病羊只。
一旦发现有羊只出现SCS的症状,要立即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其他羊只。
4. 加强免疫注射。
定期给羊只注射疫苗,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减少SCS的发病率。
二、药物治疗1. 局部治疗。
对于轻度的SCS患羊,可以采用局部治疗的方式进行。
首先要对患部进行清洁,保持患部干燥,然后用有效的抗生素药膏进行涂抹。
常用的抗生素药膏有庆大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以有效地抑制SCS的病原菌繁殖,加快痊愈。
2. 口服药物。
对于病情较严重的SCS患羊,需要进行口服药物治疗。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的愈合。
3. 注射治疗。
对于重症患羊,需要进行注射治疗。
常用的注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病灶,对病原菌进行全面的杀灭,达到快速治疗的效果。
1. 中药浸泡疗法。
选用适量的中药材,如黄连、板蓝根、连翘等,煎煮后用温水浸泡羊只的患部,可以减轻病症,促进伤口愈合。
2. 中药外敷疗法。
将适量的中药材煎煮后,用纱布蘸取中药液敷在患部,可以起到杀菌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以上就是对SCS的治疗措施的一些浅析,希望对养殖户在日常生产中能够有所帮助。
在进行SCS的治疗时,需要根据患羊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羊的饲养管理,保证患羊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和休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浅析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也称为疱疹性口炎-皮肤病,常常会导致羊的死亡,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该病主要通过羊之间的接触、共用摆放器具、饮水等病源传播方式传给健康的羊群。
为了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治疗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
1.消毒
在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先全面消毒,消除病原体的存在,以避免细菌在治疗的过程中死亡而导致感染情况加重的情况。
对于羊栏、饮用水槽、饮水管道、饲草、饲料等场所和物品进行全面深度消毒,并注意对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量。
2.药物治疗
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疾病的常见药物有环磷酰胺、金黄色葡萄球菌酶等药物,可以根据羊群不同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药物方案,从而达到最合适的治疗效果
另外,为了相应的加强治疗成效,还可以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病毒抑制剂等药物,对羊进行体外中和反应,通过各种微生物学检查诊断并认真掌握药物配方,使羊只能出现一次疱疹,而不是反复发作。
3.病理处理
对于严重的病毒感染,羊体免疫力能力降低,病情加重时,医学治疗效果甚微,这时最好采用病理处理来深度消除影响,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的羊群,这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通过以上的治疗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羊传染性脓疽的发生和传播,保证羊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还应该定期对羊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防治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若干技术浅析
山羊传染性脓疱又名山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
它是一种由口疮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产羔季节易发,发病年龄无严格区分(绵羊主要发生于羔羊),常呈群发性流行,人畜均可感染。
病羊和带病毒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该病在羊群中可连续危害多年,但发病率在羊群中逐年降低。
本文针对这种病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同时,在分析病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标签:山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治技术
0 引言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脓疱病病毒所致的主要危害羔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本病传染性强,山羊羔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严重损失,是目前危害山羊生产的一大主要传染病。
本病主要危害3-6月龄羔羊,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发病较少,人和猫也可感染该病。
病羊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发病最多,这可能与羊只的繁殖季节有关。
由于病毒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
1 临床症状
病初山羊精神沉郁,不愿采食,口角或上下唇的内外侧充血,出现散在的红疹,以后患部肿大,并形成脓肿,有大量清亮的口涎流出,打开口腔可见齿龈红肿。
约经2~4d红疹全部变为脓疱并迅速破裂,形成无皮的溃疡,继而形成一层灰褐黑痂块。
痂块逐渐增大,结成黑色疣状硬痂。
重症者的口腔内可见黏膜,舌表面形成明显的溃疡和脓疱。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
少数病羊眼结膜潮红,有炎性分泌物,甚至失明。
剖解,见病变波及喉、肺、第四胃及肠道。
有些母羊的乳房皮肤发生脓疱和烂斑,这是病羔羊吮乳感染所致。
2 病理组织学和病原学检查
2.1 病理组织学变化病变开始为表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充血、水肿。
接着表皮细胞增长并发生水泡变性,使表皮层增厚而向表面隆突,真皮充血,渗出加重;表皮细胞呈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基础上溶解坏死,形成多房的小水泡,有些可融合成大水泡。
真皮内充血的血管周围见大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中性粒细胞向表皮移行并聚集在表皮的水泡内,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
可见,病变的特征性变化在真皮部分。
真皮浅层无明显变化,真皮深层含有若干个充满红色角蛋白的腔,大小不一,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圆形,有些角蛋白呈实心状。
角蛋白腔的腔壁由基底层细胞构成,基底层之上是棘细胞颗粒细胞层,其中的角质形成细胞在腔壁内形成角化珠,角蛋白脱落后进入腔内。
角化珠是由毛囊间的
表皮向深层生长加厚,形成陷窝,最后成为多个封闭包囊,充满永久存在的角质蛋白。
随着病理的发展,角质蛋白包囊越集越多,最后与表皮一起形成瘤肿块。
2.2 病原学检查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原为口疮病毒。
取唇部病变皮肤,以2.5%戊二醛固定后加工脱水,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到散在的、形如痘病毒的颗粒,大小约为290×160nm。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不要从疫区引进山羊。
在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期引进新羊时必须隔离观察2个月,经检验健康者才与其他羊混合饲养。
3.1.2 加强饲养管理,喂给优质牧草与全价饲料,保证母羊膘情好、奶水足,羔羊身体强壮。
产房与育羔舍饲养密度适中,温暖,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冬春寒冷季节勤换垫草。
3.1.3 防止羔羊口腔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创伤是减少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因此,应给羔羊提供柔软的垫草和粉细的草料,尽可能挑出带芒刺或尖硬的饲草与垫草。
3.1.4 免疫接种,在本病常发地区,可用羊口疮弱毒苗对7日龄以内的羔羊进行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可有效地防止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生。
3.2 治疗措施
3.2.1 清洗疮面,剥离痂垢(一定要剥离干净),然后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2次/d。
3.2.2 涂布药粉,在剥离洗净的疮面上涂布药粉,处方如下:①吹撒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儿茶各10g,共研细末,混匀,吹撒在患部。
2次/d。
主要用于成年羊。
②涂布碘甘油:碘片5g、碘化钾5g、75%酒精1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ml,涂于疮面;或用5%四环素软膏涂于疮面;2次/d。
主要用于羔羊。
3.2.3 内腹给药,每kg体重用Vc0.6g、VB20.6g、吗啉双呱0.8g,一次内腹,2次/d,连用5d。
3.2.4 乳头保护,对哺乳羊乳头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方准羔羊吮乳,防止母羊乳头与羔羊互相传染。
3.2.5 全身用药,可以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性恶化。
体温
升高的,可肌肉注射解热药。
①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5%病毒灵注射液10-20ml,VE0.5-1.5g、VB20-30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
②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病毒唑(100mg/ml)2ml,地塞米松(5mg/ml)1ml、VE0.5-1.5g、VB20-30g,肌肉注射(羔羊用量为成年羊的~),2次/d,连用3d。
③支持疗法,对体况较差却具有利用价值的种羊,可行静脉输液。
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VB120g、Vc2g、肌苷200mg、ADP200mg,头孢拉啶0.8g。
3.3 特异性预防:发病地区,紧急接种,将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g磨成细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ml,再加适量的双抗,制成自家疫苗,存放3-5天后,在羊的尾根部腹面光滑无毛处消毒后,用针头划痕接种。
1-2天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2天后有的变成水疱、脓疱,4-5天后脓疱变小,开始结痂,一周后基本复原,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4 总结
4.1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病毒科(Poxviridae)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接触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见于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北及内蒙古等养羊地区有本病发生,对于绵羊主要发生于羔羊,而山羊则无明显的年龄差别。
本次发病于大小羊只均感染,与有关报道相符。
4.2 引进病羊是该病在无免疫力的羊群中呈爆发性发生的重要原因。
该批种羊来源复杂,未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导致了疫病的爆发。
4.3 加强管理、对症治疗,可以减少疫病损失。
严格隔离,严格消毒及带畜消毒,有利于减少疫病的流行,能的效保证防治效果。
4.4 利用自制“自家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是在疫区内控制疫情的有效办法之一,方便易行。
但是,必须严格使用范围,严格操作程序,严防散毒。
山羊传染性脓疱主要是由创伤感染引起,因而平时应注意保护羊只皮肤、黏膜。
可加喂适量食盐,防止羊只因啃土、啃墙而受损伤,尤其是初生羔羊,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受伤,这也是羔羊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
凡新购的羊,必须隔离检疫一个月以上,同时对羊只蹄部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在确认健康后方可混入其它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