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闲”
被贬谪的悲凉,看到入户的月色的喜悦,庭中与友 人散步的悠闲,自叹“闲人”的无奈、壮志难酬的苦闷、 愤懑,自嘲自解的旷达乐观(豁达)。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杭州任通判)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理解文章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
《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
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理解文章
景中含意 ,事中赏景
理解文章
时间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 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事中赏景
人
事
景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文化苦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乐观 旷达
拓展阅读 《苏东坡传》——林语堂 《东坡突围》——余秋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飘渺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苏轼 张怀民
被贬谪的悲凉,看到入户的月色的喜悦,庭中与友 人散步的悠闲,自叹“闲人”的无奈、壮志难酬的苦闷、 愤懑,自嘲自解的旷达乐观(豁达)。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杭州任通判)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理解文章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
《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
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理解文章
景中含意 ,事中赏景
理解文章
时间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 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事中赏景
人
事
景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文化苦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乐观 旷达
拓展阅读 《苏东坡传》——林语堂 《东坡突围》——余秋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飘渺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苏轼 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默读文章抒情部分,结合全文,理解“闲人”的意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自嘲: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不 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②自许: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 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 度。
拓展延伸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任务叁 悟“游”之心
精读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拓展延伸
资料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 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 台诗案”。苏轼入狱期间,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 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 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此文作于作者被贬黄州 的第四年。
竹子象征着清高的气节、坚韧不拔的性格,正 直清高、虚怀若谷、超凡脱俗;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柏象征着坚贞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高风亮 节,傲骨铮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练习】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 的句子是__庭__下__如__积__水__空__明____,__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__。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 句子是:__何__夜__无__月____?__何__处__无__竹__柏____?__但__少__闲_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_者__耳___。
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 )衣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匠心独运的布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 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 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 什么启示?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 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 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中心主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 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 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 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 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17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5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6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读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课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19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20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_北__宋_(朝代)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__苏__洵_、其弟_苏__辙__,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4
元丰二年七月,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 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 之险,引发“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1
2
• 就拿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
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
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
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
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
——梁文道《但少闲人》
3
苏轼(1037—1101) 字__子__瞻,号___东__坡__居_,士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步(中庭)
21
•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 夜里走出户外(作者为什 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2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于是
到
相与 步于 中庭。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15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16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9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 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侧面描写)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 的胸襟。
27
庭下如积水空明
28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9
3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空明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_下__如__积_水__空明, ______水__中__藻_、__荇_交__横__,_盖__竹_柏__影__也_____。
研习课文
23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34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
不 “闲”反衬“吾两人”闲)
35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
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
明,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啊。
18
研习课文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24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25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 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2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正面描写)
10
11
12
13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②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
门
翻译: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31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32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33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17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5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6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读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课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19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20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_北__宋_(朝代)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__苏__洵_、其弟_苏__辙__,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4
元丰二年七月,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 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 之险,引发“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1
2
• 就拿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
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
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
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
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
——梁文道《但少闲人》
3
苏轼(1037—1101) 字__子__瞻,号___东__坡__居_,士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步(中庭)
21
•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 夜里走出户外(作者为什 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2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于是
到
相与 步于 中庭。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15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16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9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 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 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侧面描写)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 的胸襟。
27
庭下如积水空明
28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9
3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空明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_下__如__积_水__空明, ______水__中__藻_、__荇_交__横__,_盖__竹_柏__影__也_____。
研习课文
23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34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
不 “闲”反衬“吾两人”闲)
35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
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
明,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啊。
18
研习课文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24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25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 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2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正面描写)
10
11
12
13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②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
门
翻译: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31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32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33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