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_王健

合集下载

3.紫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体外实验研究040223.

3.紫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体外实验研究040223.

K S BIO-NO.0305《中国食品添加剂》第22页紫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體外實驗研究吕晓玲朱惠丽姜平平姚秀玲周平(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摘要:紫苏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唇形科植物,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的迷迭香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本文研究了紫苏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和该提取物的还原力、对由亚铁离子引发的卵磷脂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脱氧核糖氧化损伤的制作用,结果显示提取物中迷迭香酸含量为37.49±0.24%(质量比),并且有较强的还原力、抗氧化性和对脱氧核糖氧化损伤抑制作用。

关键词:柴苏提取物,迷迭香酸,抗氧化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e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该植物主产于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

味辛、性温、入脾肺二经。

紫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紫苏醛(perillaldehyde)、紫苏酮(perillaketone)、榄香素(elemicin)、石竹烯(caryophellene)、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的7-葡萄糖苷等[1]。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osA)是有一定生理活性的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强于咖啡酸、绿原酸、叶酸等[2]。

它对H2O2引起的大鼠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对由维生素C-NADPH或Fe2+/O半胱氨酸诱发的大鼠脑、肝、肾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亦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4],可能是紫苏中存在的主要非酶抗氧化物质。

过去常用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的水相分散系来评价一些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但由于亚油酸的存在会影响不同极性的抗氧化剂的浓度及其分布的水相胶束的物理特性,使得以上体系实不足以作为评价抗氧化剂的有效体系[5][6]。

基于SSR标记13个紫苏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基于SSR标记13个紫苏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基于SSR标记13个紫苏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王仙萍;温贺;商志伟;杨森;徐静;沈奇【摘要】Genomic DNA fragments extracted from 13 P.frutescens varieties are amplified by 14 pairs of SSR primers and their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diversity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frutescens germplasm resources.Results: 1) 51 distinct DNA bands are identified in 13 P.frutescens varieties.47 bands in 51 bands are of polymorphism.2)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of 13 P.frutescens varieties is 0.086~0.576 and 0.336 respectively.The genetic similarity and averag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13 P.frutescens varieties is 0.424~0.914 and 0.654 separately.3) 13 P.frutescens varie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en the genetic distance is 0.59.Group I includes one Kaiyang local P.frutescens variety (CK) only and Group II includes 12 P.frutescens varieties of Qisu1~6 and Yuanzhong 1~6.Group II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when SM is 0.67.Subgroup I includes four P.frutescens varieties of Qisu 1, Qisu 6, Yuanzhong 1 and Yuanzhong 6 and Subgroup II includes eightP.frutescens varieties of Qisu 2~5 and Yuanzhong 2~5.When SM is 0.80,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Yuanzhong 2, Yuanzhong 3 and Yuanzhong 4 is more close bu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is at a distance after systemic breeding.%为紫苏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利用14对SSR引物对13个紫苏品种(系)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1) 从13个紫苏品种(系)中共检测出51条清晰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7条,占92.16%.2) 13个紫苏品种(系)的遗传距离为0.086~0.576,平均遗传距离为0.336;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24~0.914,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4.3) 在遗传距离(SM)为0.59时,13个紫苏品种(系)可聚为2类群.类群Ⅰ为开阳紫苏(CK)1个品种(系),类群Ⅱ包括奇苏1~6号及其原种1~6号共12个品种(系).在SM为0.67时,类群Ⅱ又可分为2部分,第1部分包括奇苏1号和奇苏6号及其原种1号和原种6号共4个品种(系);第2部分包含奇苏2~5号及其原种2~5号共8个品种(系).在SM为0.80时,原种2号、原种3号和原种4号的亲缘关系最近,但经系选改良后,其亲缘关系已有一定距离.【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9【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紫苏;SSR标记;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作者】王仙萍;温贺;商志伟;杨森;徐静;沈奇【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8紫苏(Perillafrutescens L.)属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亚洲东部,是中国、日本、韩国及部分亚洲国家传统的药食和油料作物,也是卫生部第一批确定的药食兼具的 60种作物之一,其在医药食品领域均具有重要开发应用价值,近年来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1-5]。

紫苏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紫苏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紫苏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郭晓青;陈晓靓;杨春梅;王正武
【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
【年(卷),期】2014(030)004
【摘要】研究紫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以乙醇为溶剂浸提紫苏叶活性物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活性成分含量,并测定该提取液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DPPH·有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Vc为阳性对照,比较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苏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为32.51%,多糖含量为9.43%,迷迭香酸含量为22.8%.紫苏叶提取物对·OH、O2-·、DPPH·均有一定清除能力,但比同浓度Vc的清除能力弱.
【总页数】4页(P179-181,185)
【作者】郭晓青;陈晓靓;杨春梅;王正武
【作者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8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8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植物抗氧化性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J], 陶笑;徐媛;江解增
2.超声辅助提取强抗氧化性的紫苏叶工艺条件研究 [J], 陈慧;许妍姬;崔承弼;崔香淑
3.紫苏叶中金属元素的测定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J], 王郝;白莹;符永鹏;王文英;于文
广;吴冬青
4.UPLC-MS测定千金子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J], 郭高平;石海珠;王静;葸维欣;杨超;宋伟;封顺
5.苦荞麦芽不同部位功能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J], 蒋变玲; 华碧禾; 段红; 陈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S-SPME-GC-MS联用分析紫苏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性成分

HS-SPME-GC-MS联用分析紫苏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性成分

4.实验可行性分析
导师学识渊博师 兄师姐悉心指导
目的明确
药材及设计合理 仪器设备齐全
5.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
5.萃取温度的选择。
2.对程序升温 条件的探索
6.萃取时间的选择。
1.市面上药材多 有掺假,需对药 材进行真伪鉴别
3.对萃取条件的探索
4.样品取样量的选择。
敬请老师、师兄师姐 和同学多提宝贵意见。
2.本实验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紫苏不同部位 的挥发性成分, 并且对其成分组成进行对比和分析。
2.实验方案设计
采用 HS-SPME-GC-MS
分析挥发性 成分
萃取条件 色谱条件 质谱条件
实验设计
萃取条件
取中药材样品1.0g,置于15mL顶空瓶中,用 65μmPDMS/DVB萃取纤维头插入85℃瓶内平衡 15min,再顶空萃取15min,取出,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 口(温度250℃);解吸3min.
260℃;质量范围29-800m/z.
3.实验创新点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紫苏不同药用 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并进行含量测定。
首次对紫苏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 比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紫苏资源提供参考。
(该技术对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更加高效全面,突破 了传统的前处理方法)。
HS-SPME法
THANK YOU !
紫苏不同药用部 位的三味中药
(三)
实验选题背景
(二)
紫苏不同药用部 位中药的异同点
(四)
实验选题意义
(一)紫苏不同药用部位的三种中药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为唇形科 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叶源自紫苏不同药用部位 的三种中药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香味物质。

而其中一种备受瞩目的食材就是紫苏,它不仅在日常饮食中被广泛使用,还被用作中药材和精油原料。

而紫苏中的挥发油总含量更是其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情况。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紫苏挥发油的含量对紫苏的重要性。

紫苏又称为紫苏叶、紫苏草,是一种常见的香草植物,具有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药用价值。

紫苏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包含了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如芳香烃、酮类、醛类等,它们是赋予紫苏独特香味和药用价值的重要成分。

而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即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从一定重量的紫苏中提取的挥发油的总量。

挥发油总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紫苏的品质和用途。

研究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对于了解紫苏的品质特点和开发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进行分析。

我们选择了中国境内几个不同地区的紫苏样品进行挥发油总含量的测定。

经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四川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较高,达到了2.5%左右;而江苏和浙江地区的样品挥发油总含量略低,分别在1.8%和2.0%左右;而在河北和山东地区的紫苏样品中,挥发油总含量更是仅为1.5%左右。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结论: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紫苏的生长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了挥发油总含量的差异。

我们还注意到了国外一些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研究。

据日本和韩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这两个地区的紫苏样品中,挥发油总含量普遍较高,约为2.5%~3.0%。

这与我国的四川地区的情况较为相似。

而在欧洲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紫苏挥发油总含量也较高,约为2.0%~2.5%。

通过这些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外一些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普遍较高,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我们不得不关注对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影响因素。

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

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

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

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 (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 (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 (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

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 型。

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 frutescens var 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回回苏变种P fruteseens var 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

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是一种常见的香草植物,其叶子味道独特,芳香扑鼻。

紫苏的挥发油含量很高,具有很多的药用和香料用途。

在不同的地区生长的紫苏植物,其挥发油的总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比较。

一、紫苏的植物特征和产地分布紫苏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紫苏属,起源于亚洲东部。

紫苏植株高度一般在30-100厘米之间,叶子有脊骨,边缘有锯齿状的裂缘。

紫苏的花呈蓝紫色或白色,开花期在夏季。

紫苏的果实呈小坚果,通常是褐色或黑色的。

紫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都有紫苏的种植。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对紫苏的生长和挥发油含量产生影响。

二、紫苏挥发油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紫苏挥发油的提取通常使用蒸馏的方法。

将紫苏的叶子和花朵等部分放入蒸馏器中,经过蒸馏过程,将挥发油从植物中分离出来。

提取得到的挥发油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的差异。

紫苏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的生长环境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紫苏的生长和挥发油合成过程有所差异。

日本和韩国是紫苏的原产地之一,这些地区的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合紫苏的生长。

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和韩国产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生长环境有关。

中国也是紫苏的主要产地之一。

中国的紫苏种植分布较广,涵盖了北方和南方不同的地区。

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会影响紫苏的生长和挥发油含量。

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四、紫苏挥发油的应用和价值紫苏挥发油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香料用途价值。

紫苏挥发油中含有一些有机化合物,如紫苏醇、柠檬烯、萜烯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引言紫苏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其挥发油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香味。

不同地区的紫苏植物可能会受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挥发油的含量和成分有所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各地的差异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为了研究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我们选择了某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在每个地区收集了相应的紫苏植物样品,并将其进行干燥和粉碎。

然后,我们采用蒸馏提取法提取紫苏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计量分析。

我们统计和比较了各地区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数据,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结果经过实验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说,一些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较高,而一些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土壤、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讨论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气候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挥发油含量的重要因素。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挥发油的合成,而干燥寒冷的气候则可能对植物生长和挥发油的合成造成一定影响。

土壤的养分和地形地势也可能对紫苏植物的生长和挥发油含量产生影响。

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土壤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挥发油的合成。

光照和湿度也可能对紫苏植物的生长和挥发油的含量产生一定影响。

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差异可能是综合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紫苏挥发油总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了不同地区紫苏挥发油总含量的差异,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因素。

这对于深入理解紫苏植物的生长和挥发油合成机制,推动挥发油的生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紫苏挥发油成分和功能的差异,为挥发油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3.2.1 紫苏叶、花蕾精油的检测条件
色谱柱:Rtx-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 0.25μm)。升温程序:60.0℃保持2.00min,以5.00℃/min升 至140.0℃保持2.00min,再以4.00℃/min升至220.0℃保持 8.00min;高选择性火焰热离子检测器(FTD);载气:N2; 灵敏度:32×10-12AFS;进样量:0.5μL;分流比:30:1。
antioxidant evaluation,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had antioxidant activity. Perilla leaves had the highest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hereas the highest O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perilla seeds.
本实验以紫苏的叶、花蕾、梗和籽为材料,采用 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精油,GC-MS法分析化学组分, 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较 系统地比较紫苏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体外抗氧化能力。 由于紫苏不同部位精油组分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及用 途,因此了解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差 异,为紫苏的商业化种植、紫苏精油的高效提取和开发 新型抗氧化类保健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07-0086-06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为唇形科紫苏属一 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荏、赤苏、白苏、香苏等,具有浓郁 的紫苏特征香气,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分布广泛, 常作为药用植物、油料、香料、蔬菜[1]。紫苏是卫生部首 批颁布的药食两用的60种中药之一[2]。据《本草纲目》及 有关资料记载[2],其叶、梗、苞、子均可入药。紫苏叶有 解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感冒风寒、恶寒发
称取200g紫苏样品,置于1000mL圆底烧瓶中,加
500mL蒸馏水浸泡过夜,然后接至同时蒸馏萃取装置的 一端,电热套温度控制在100~110℃之间保持沸腾。另 取50mL无水乙醚置于250mL圆底烧瓶,接在装置的另 一端,40℃水浴提取5h。待冷却至室温,收集乙醚萃取 液,在无水Na2SO4-玻璃纤维层上过滤,滤液于40℃旋转 蒸发除去乙醚,置于4℃冰箱中密封保存备用。提取过程 重复操作3次,精油得率用 ±s表示。所得精油质量与样 品质量的比值即精油得率。
※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13, Vol.34, No.07 87
近年来,随着对天然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深入 研究,紫苏作为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因其含有丰 富的多酚、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过敏、 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能,如何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也日益 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精油又称挥发油,是一类具 有挥发性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组分较为复 杂。对紫苏精油化学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分析已有文献[11-13]报道,主要集中在紫苏叶精油成 分,而比较紫苏全株不同部位精油成分的研究尚未见相 关报道。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在体内稳态平衡 失调的情况下,过多的自由基和活性氧的产生、反应会 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有机体的衰老过程。关于 紫苏中黄酮、多酚等物质抗氧化的研究报道较多 , [14-15] 紫苏不同部位精油抗氧化的研究鲜有报道。
收稿日期:2012-02-14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007AD014) 作者简介:王健(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E-mail:wangjian871027@ *通信作者:赵国华(197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与营养。E-mail:zhaoguohua1971@
⏙䰸⥛/% =
A0-Ae A0
h100
(1)
1.3.4.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18]
在10mL具塞试管中依次加入1.0mL 0.75mmol/L邻二
氮菲无水乙醇溶液、2.0mL 0.2mol/L NaH2PO4-Na2HPO4
88 2013, Vol.34, No.07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
缓冲溶液(pH7.4)、1.0mL蒸馏水,充分混匀。加入 0.75mmol/L FeSO4溶液1mL,混匀,加入1.0mL 0.015% H2O2,于37℃水浴60min,以体积比1:2的磷酸缓冲溶 液和蒸馏水作参比液,在536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记 为损伤管的吸光度A损,未损伤管以1.0mL蒸馏水代替 H2O2,记为A未。样品管以1.0mL 1mg/mL精油乙醇溶液代 替H2O2,记为A样。所有操作重复测定3次。按照式(2)计 算清除率。
in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the different parts perilla, including 2-hexanoylfuran, 4-(2-methylcyclohex-1-enyl)-but-2-enal, caryophyllene, linalool and caryophyllene oxide. Among these compounds, 2-hexanoylfuran had the highest content. In in vitro
Abstract:The volatile oils extracted from perilla leaves, buds, stems and seeds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SDE) were analyzed for chemical composition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extraction rate of volatile oil, 8.21‰, was obtained from perilla leaves.
Totally 40, 53, 29 and 26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 perilla leaves, buds, stems and seeds,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99.85%, 99.25%, 96.73% and 97.51%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s. Only five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simultaneously found
1.3.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1.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17]
用胶头滴管精确吸取紫苏精油10mg,加入无水乙醇 定容至10mL,配制成1mg/mL的精油乙醇溶液。取2mL 0.1mmol/L DPPH乙醇溶液加入2mL 1mg/mL精油乙醇溶 液,充分振荡,室温条件下避光放置30min,在517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记为Ae。以DPPH乙醇溶液作空白对 照,记为A0。以相同质量浓度的VC水溶液作阳性对照, 所有操作重复测定3次。按照式(1)计算清除率。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Chongqing Special Food Programm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715, China)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分析纯) 日本 Wako公司;无水乙醚、邻二氮菲(分析纯) 成都市科龙 化工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GCMS-GP2010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日本岛 津公司;722-P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现科仪器有限 公司;RE-5298型旋转蒸发器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FW8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 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 司;同时蒸馏萃取装置 重庆北碚特种玻璃仪器厂。 1.3 方法 1.3.1 同时蒸馏萃取紫苏精油[16]
离子源:EI;能量:70eV;进样口温度: 230.00℃,接口温度:230.00℃;电子倍增电压: 1.5kV;溶剂延迟:6.00min;扫描范围:40~500u。 1.3.3 聚类分析
紫苏精油GC-MS数据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聚 类分析,采用Hierarchical Cluster层次聚类,用类平均法 分析。
离子源:电子轰击(EI);能量:70eV;进样口温 度:230.00℃,接口温度:230.00℃;电子倍增电压: 1.5kV;溶剂延迟:3.00min;扫描范围:40~500u。 1.3.2.2 紫苏梗、籽精油的检测条件
色谱柱:Rtx-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 0.25μm)。升温程序:60.0℃保持2.00min,以4.00℃/min 升至140.0℃保持2.00min,再以6.00℃/min升至220.0℃ 保持8.00min;检测器:FTD;载气:N2;灵敏度: 32×10-12AFS;进样量:1.0μL;分流比:2: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新鲜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全株(处于开
花初期)于2009年9月采集自云南省丽江市启东村,经西 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先源副教授鉴定。将紫苏叶、花 蕾、梗从植株分离后置于40℃烘箱干燥8h,其中紫苏梗 烘干后粉碎。干紫苏籽经筛选、除杂后粉碎。
Key words:Perilla frutescens;volatile oil;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