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18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课件

合集下载

2.3.1《热力环流》课件PPT(42张)-优秀课件

2.3.1《热力环流》课件PPT(42张)-优秀课件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C’
气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冷却
受热
冷却
C
A
B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C’
气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冷却
C
气压 降低
受热
A
气压 升高
冷却
B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C’
等压面弯曲规律: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气风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气风压
气压
降低
升高
冷却
受热
冷却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 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 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白天
陆地:增温快
陆地
a
海洋:增温慢
海洋
夜晚
陆地:降温快
陆地
海洋:降温慢
海洋
b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 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 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之, 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叹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 呢?
思考这个问题?不着急回答,上完这节课大家都会懂!
现象观察
1、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 2、空气运动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第一节 热力环流课件(共17张PPT)

高中地理第一节 热力环流课件(共17张PPT)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基本概念—等压面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1015
地面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基本概念—空气运动
上升 溢出 气压降低 下降 流入 气压升高
地面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军港之夜
我来找茬
《军港之夜》这首歌中有一处歌词这样说: 军港的夜,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军港的夜晚,是不是吹海风呢?
2.1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基本概念—气压
思考:在西藏做饭为什么要使用高压锅? 一般情况下, 对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或者说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THANK YOU
海洋
海风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揭示真相
低压
高压
降温快 高压
陆地
低压 降温慢
海洋
陆风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生 活 中 的 地热 理力 故环 事流
相传在古时候有座山,山谷里住着一个卖 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一 天卖臭豆腐的老汉到县衙控告烧炭的老翁烧炭 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老翁到县衙 后则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 饭。县令听后感觉很茫然,你知道为什么吗?
烧炭翁家
臭豆腐老汉家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烧炭翁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的组成要素
海洋循环
热量的不均匀分布引发了全球海洋表面之间的水流运动,影响着热力环流的产生和演变。
大气压力系统
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中的气压变化,推动着空气的运动。
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相对运动的恒定热源和热汇导致了不均匀的热量分布,进而驱动了热力环流 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作用与意义
1
气候调节
热力环流通过将热量从赤道地区向极地地区输送,平衡了不同地区的温度,维持 了地球气候的稳定性。
2
水循环
热力环流推动了水的蒸发、降水和循环,影响着降雨的分布和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3
全球能量分布
热力环流将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分布,影响着地球不同地区的能量接收和释放。
热力环流的分类与特点
纬向环流
沿着经线方向上下运动的热力环流,主要影响着赤道到 极地之间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经向环流
沿着纬线方向东西运动的热力环流,主要影响着赤道附 近的气候和天气特征。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
1 地形和地貌
不同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会对热力环流产生影响,改变气流的方向和强度。
2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热力环流的动力源,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太阳辐射分布会导致热力环流的差异。
3 地球旋转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表面的运动和离心力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路线。
热力环流的观测与监测方法
1
卫星遥感
2
利用卫星观测和遥感技术,获取大气中水汽、
云层和温度分布等信息,揭示热力环流的特
征。
3
气象站观测
通过气象站的观测设备,如风速仪、温通过建立大气环流数值模型,模拟热力环流 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提供预测和解释热力 环流的工具。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1.大气的运动分 垂直运动 和 水平运动 。大气的垂直
运动表现为气流的 上升 和 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风。
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面
【知识铺垫】
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方向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P2
800hpa
高空
1000hpa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在形成 上有何共同点?
【规律】水平面上温度不同的两地,
只要存在较大的气温差异,就有可
能形成热力环流。
课堂练习
3.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比较D、F气压值高低 (2)比较C、F气压值高低
高空 等压面
地面
拓展:
4.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 图,回答: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山谷风
山风
谷风
巩固练习
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D )
2.想在图中布局化工厂,最合适的位置应选在
(A )
CD
B
A
二、热力环流的常见表现形式
1 海陆风 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2 山谷风 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3 城市风 城市——郊区
【思考】 1)与海陆风、山谷风比较,城市风 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城市风风向固定,近地面的风始 终由郊区吹往城市,不随昼夜的变化 而改变.这是因为城市昼夜的气温始 终高于郊区。
P1 A
地面
海拔
4
【知识铺垫】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低压
高压 近地面
C冷
A热
B冷
2、读图填空
受热地区A大气________,受冷地区B和C大气________。A近地面形成
________气压,而高空形成________气压;B、C近地面形成_______气压,
而高空形成_______气压。
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如上图所示):
地面_______ 大气的_____运动(垂直或水平) 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讲课人授:课:郭郭小小波波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 2、能正确分析热力环流图,并会画等压线 3、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常见环流现象
(一)知识清单(3分钟)
1、概念理解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______而形成的大气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
动的一种
的形式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空
高压
N 1000(百帕) 1005
1010
等压面
B
A
C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面 B
空 气 密 度 减 小 , 气 压 降 低Aຫໍສະໝຸດ C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思考:等压面此 时还平直吗?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冷却










,
海陆风


陆风


海风
②山谷风:
山谷或盆地多夜雨?
学案检测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热力环流》说课
目录
CONTENTS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 教材内容 ➢ 功能和价值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是 “大气运动”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大 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等奠定知识基础。
五、教学过程 — 新课讲授 假如地表受热不均
环节三二 假设
验证
合作探究:假设一个分子代表 5 hPa的大气压,写出一个
空气分子运动后,A、B、C三点的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数值。
850
高空
●8●●4●5● 850
●8●5●●5●●
●●●●8●4●5 850
850 hPa 900 hPa
1000
1000
近地面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山谷风
素养线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五、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巴山夜雨视频
设问:为什么川渝地区偏 爱夜间下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兴趣及美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 新课讲授
环节一
实验一
看下面空气运动实验图,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纸片在实
3
➢学会绘制热力环流原理模式图并能够用其解释生活中相关 现象(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三、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 成原理
2. 理解等压面弯曲变 化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
重点
难点
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 成原理
2. 理解等压面弯曲变 化的特点及原因
第四部分
教学策略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21页/共32页
1020(hpa) 1040 1060 1080 1100
A
1000
B
1005
1010
A、B 两点哪个风速较大? A点风速较B点大
等压线2页
近地面风向: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 最终三力平衡,风向与等 压线斜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第23页/共32页
1020(hpa) 1040 1060 1080 1100
(北半球)
3、近地面的风 ✓ 摩擦力:地面与空气,或不同运动状态的空 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 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 ✓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高空摩擦力为0)
第24页/共32页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 > C > D > A。
第31页/共3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2页/共32页
山谷风
第15页/共32页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6页/共32页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17页/共32页
(1)等压线:同一时刻气 压值相等的点连线
第18页/共32页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 气压差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D
A

第3页/共32页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1060hpa
2
1100hpa
1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热力环流说课课件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在这里,过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把过程分步骤,每个步骤用一张图来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可在多媒体中给出)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北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

现在呢,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政府决定在这儿投资建设工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材
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 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奠定全章知识基础,承上启下
分 2、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一学生已有一
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
他们学好本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5)课堂检测

要分层训练,试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

针对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实验探究、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理论联系实际三个环节


环节一:实验探究

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一个难点,很抽象,结合课本P29 的活动,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是运动的。并

且得出结论——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不
为了课赛制题的:公平2公.1正冷,热参赛不学均校引请:起大气运动
统一使用此模版作为PPT展示
封面上请不要标注—“x—xx学热校力” 环流
开始说课只需报抽签后的出场代码
科目: 地理 序号: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教材分析
教 二、教法分析
材 分
三、学法指导
析 四、教学过程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 学 过 程
学生积极讨论并展示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 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以此来解决 诸葛亮的困惑“为何天不灭司马?”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 能致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
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 法 分 析、
学 法 指 导
通过采用实验活动、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从 “学会”发展到“会学”。
教师 教法
实验演示法 图示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 师 为 主
学 生 为 主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环节二: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 学 过 程
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 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环节三:理论联系实际,探讨生活中热力环流现象
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 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等地理现象。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
同时也点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4)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板书设计要注重系统直观,书写主干知识, 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
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
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 学法
明确学习目标 实验观察思索 小组合作探究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①《三国演义》——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

②玻璃缸烟雾实验视频



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及与之有关的生活 中的地理知识。
均。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抽
象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环节二: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 学 过 程
在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老师再次展 示热力环流动态课件,并启发学生动手绘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能深刻地感知抽象的地 理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