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导学案设计】2017版高中 1.1.3核素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精品教案学案2017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1 新人教版必修1(清风语文)

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测试1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是()A.虐杀(nûâ) 攒射(zǎn) 兴奋(xìng) 长歌当哭(dàng)B.揪回(jiū) 莅临(lì) 惩创(chuàng )虚与委蛇(yí)C.解剖(pōu) 桀骜(jiã) 夹克(jiü) 叱咤风云(chà)D.谦逊(xùn)屏息(bǐng) 立仆(pú) 博闻强记(qiá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撕破厮打具乐部具体而微B.题纲提携孵化器腐化侵蚀C.煎熬逻辑葡萄藤腾云驾雾D.尸骸踌躇和霭可亲暗然泣下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虽然他当时还不是什么成名的作家,但他那______的文风,文章所蕴涵着的真挚的情感,还是一下子吸引住了总编。
(2)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3)2009年家装行业的流行风格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复杂烦琐的造型已经过时,平顶、无主灯等设计手法都是简约的______。
A.简朴毅然体现 B.简朴欣然呈现C.俭朴毅然体现 D.俭朴欣然呈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次校园网络建设,我们尽管想尽了办法,但还是屡试不爽,不得不推迟开通时间。
B.明园古柏,恬静幽雅,却弄得遍地垃圾,污水横流,大煞风景,实在是焚琴煮鹤。
C.有些消费者盲目崇洋,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愿出高价也要买进口货。
D.为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50多岁的老王也在刻苦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大家都夸他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报道,全景式反映三峡移民历程的我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国家行动》,已由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完成。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2017年秋高中 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1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2010年8月10日6时4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十号”送入预定轨道.时隔43天后,9月22日10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一号”送入太空.卫星发射的成功,为中秋佳节增添了喜庆气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时49分”“10时42分”和“43天”分别表示“时刻”“时刻”“时间”B.卫星绕地球飞行一圈,它的位移和路程都为0C.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在对飞船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时可以将飞船看成质点D.卫星绕地球飞行一圈平均速度为0,但它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0解析:由时刻和时间的定义可知,选项A正确;卫星飞行一圈,位移为零,路程不为零,选项B错误;飞船进行姿态调整时,飞船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并不相同,此时不能将飞船看做质点,选项C错误;卫星飞行一圈的位移为零,所以这一过程的平均速度为零,卫星始终在运动,所以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不为零,选项D正确.答案:AD2.(2013~2014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失重的物体没有惯性B.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C.两个物体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惯性大小相同D.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选项A、B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其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故选项C、D正确.答案:CD3.在下图中,不能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若v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x t 图线是一条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a t 图线中a 不变,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答案:D4.(2013~201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蹦床运动要求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起,腾空并做空中动作.为了测量运动员跃起的高度,训练时可在弹性网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记录弹性网受到的压力,并在计算机上做出压力—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运动员可视为质点,在空中运动可看作竖直上抛运动,则运动员跃起的最大高度为(g 取10 m/s 2)( )A .1.8 mB .3.6 mC .5.0 mD .7.2 m解析:由F t 图象可知运动员离开蹦床在空中的时间为2 s ,即运动员做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为2 s ,则上升到最高点所经历的时间为1 s ,由v =gt ,可知运动员离开蹦床时的速度为10 m/s ,所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v2t =5 m ,选项C 正确.答案:C5.一物体自距地面高H 处自由下落,经t 落地,此时速度为v ,则( ) A .t /2时物体距地面高度为H /2 B .t /2时物体距地面高度为3H /4 C .物体下落H /2时速度为v /2 D .物体下落H /2时速度为2v /2解析:由H =12gt 2,H ′=12g ⎝ ⎛⎭⎪⎫t 22得,H ′=H 4,则B 正确.又v 2=2gH ,v ′2=2g ⎝ ⎛⎭⎪⎫H 2得v ′=22v .答案:BD6.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则关于物体在前8 s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第6 s 末改变运动方向B .0~4 s 内的加速度大于6~8 s 内的加速度C .前6 s 内的位移为12 mD .第8 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解析:由图象知,0~6 s 内物体沿正方向运动,6~8 s 内物体沿负方向运动,选项A 正确;0~4 s 内的加速度a 1=4-04 m/s 2=1 m/s 2,6~8 s 内的加速度a 2=-4-02 m/s 2=-2 m/s 2,选项B 错误;前6 s内的位移x 1=6×42 m =12 m ,选项C 正确;因物体在第6 s 末改变运动方向,因此物体在第6 s 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D 错误.答案:AC7.(2013~201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0~t 0时间内给物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 ,该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t 0内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B .在0~t 0内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 .在0~t 0内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 .在t 0之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解析: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如题图所示外力作用后,先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t 0时刻速度达到最大,故选项B 正确.答案:B8.如图所示,U 型槽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M 放于槽内静止,此时弹簧对物体的压力为3 N ,物体的质量为0.5 kg ,与槽底之间无摩擦.使槽与物体M 一起以6 m/s 2的加速度向左水平运动时( )A .弹簧对物体的压力为零B .物体对左侧槽壁的压力等于零C .物体对左侧槽壁的压力等于3 ND .弹簧对物体的压力等于6 N解析:槽与物体一起向左加速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ma =3 N ,物体在静止时,弹簧对它的压力为3 N ,刚好提供其做加速运动的合外力,故此时物体受到左侧槽壁对其的支持力应为零,则物体对左侧槽壁的作用力也为零,故选项B 正确.答案:B9.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2mg sin θD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mg sin θ解析:由μ=tan θ条件可知μmg cos θ=mg sin θ,即滑动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滑块匀速上滑,滑块沿斜面方向合力为零,即拉力F T =mg sin θ+μmg cos θ=2mg sin θ.故选C.答案:C10.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 时间内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 1分别为()A.13和0.3 s B .3和0.3 s C.13和0.28 s D .3和0.28 s解析:由物体乙的v t 图象可知,乙的加速度大小a 乙=10 m/s 2,则当v 2=1 m/s 时,t 1=4-110 s=0.3 s.物体甲的加速度大小a 甲=10.3 m/s 2=103 m/s 2,根据题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 甲a 甲=m 乙a 乙 所以m 甲m 乙=a 乙a 甲=10103=3,故B 正确.答案:B11.(2013~2014学年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只猫在半球形屋顶向上缓慢爬行(右图所示),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 )A .屋顶对它的支持力变大B .屋顶对它的支持力变小C .屋顶对它的摩擦力变大D .屋顶对它的摩擦力变小解析:以猫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由支持力F N 、摩擦力F f 、重力mg 组成矢量三角形PMQ 与三角形OBA 相似,则有mg R =F f x AB =F Nx OB,随着猫向上缓慢爬行,x OB 逐渐增大,x AB 逐渐减小,则可知F f 逐渐减小,F N 逐渐增大,故选项A 、D 正确.答案:A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12.(5分)依据“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是一种________的科学思想方法.(2)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平行于木板如图放置,然后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请你指出这样操作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等效替代(2)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细线套不在同一直线上,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 答案:见解析13.(7分)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 )A.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某学生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一端垫得过高,使得倾角偏大.他所得到的aF关系是下列的哪根图线?图中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答:________(3)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后,可用钩码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此时钩码质量m 与小车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已知实验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解析:该实验将钩码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需平衡摩擦力,正确做法为C.而在实验中,当钩砝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误差较小,利用Δx=aT2可算出加速度的大小.答案:(1)C (2)C (3)m≪M(4)1.3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要注明单位)14.(10分)(2013~2014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为2.0×106kg的列车以20 m/s 的速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为达到前方过桥的限速要求,列车匀减速行驶120 s后,速度减为8 m/s.此时列车刚好到达铁路桥.求:(1)列车减速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2)列车减速过程中所受合外力的大小; (3)列车开始减速时与铁路桥的距离. 解析:(1)根据v =v 0-at ,得a =v -v 0t =20-8120m/s 2=0.1 m/s 2.(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解得F =2.0×105N. (3)由运动学公式v 2-v 20=2ax 解得x =1 680 m.答案:(1)0.1 m/s 2(2)2.0×105N (3)1 680 m15.(10分)如图所示,A 、B 两个物体间用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 ,已知m A =4 kg ,m B =8 kg.两物体在拉力F 作用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取g =10 m/s 2,为使A 、B 间轻绳不被拉断,求:(1)B 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 (2)F 的最大值.解析:(1)以B 为研究对象,设轻绳的最大拉力为F T .则F T -m B g =m B a ,a =2.5 m/s 2.(2)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当B 有最大加速度时,有F -(m A +m B )g =(m A +m B )a ,F =150 N. 答案:(1)2.5 m/s 2(2)150 N16.(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 1=5 kg 的物体,置于一粗糙的斜面上,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大小为30 N 的力F 推物体,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斜面体质量m 2=10 kg ,且始终静止,取g =10 m/s 2,求:(1)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的大小;(2)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解析:(1)用隔离法:对滑块作受力分析.在平行斜面的方向上.F =m 1g sin30°+F fF f =F -m 1g sin30°=(30-5×10×0.5)N=5 N.(2)用整体法:因两个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故可以将滑块与斜面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在水平方向上有F 地=F cos30°=15 3 N ; 在竖直方向上有F N 地=(m 1+m 2)g -F sin30°=135 N.答案:(1)5 N (2)15 3 N 135 N17.(12分)(2013~2014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如图所示,在质量为m B =30 kg 的车厢B 内紧靠右壁放一质量m A =20 kg 的小物体A (可视为质点),对车厢B 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 ,且F =120 N ,使之从静止开始运动.测得车厢B 在最初t =2.0 s 内移动s =5.0 m ,且这段时间内小物块未与车厢壁发生过碰撞.车厢与地面间的摩擦忽略不计.(1)计算B 在2.0 s 内的加速度大小; (2)求t =2.0 s 末A 的速度大小; (3)求t =2.0 s 内A 在B 上滑动的距离. 解析:(1)根据x =12a B t 2解得a B =2.5 m/s 2.(2)由牛顿第二定律对B 有F -F f =m B a B 对A 有F f =m A a A根据v =a A t ,联立解得v =4.5 m/s. (3)在t =2.0 s 时,x A =12a A t 2=4.5 mA 在B 上滑动的距离Δx =s -x A =0.5 m.答案:(1)2.5 m/s 2(2)4.5 m/s (3)0.5 m。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中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汉代的儒学(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焚书坑儒”批判】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2017年秋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C.受弹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D.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弹力的作用解析:相互接触和发生相对运动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故A对.有弹力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两物体接触面间有弹力也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故C错,D对.两物体间有滑动摩擦力必须发生相对运动,但其中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例如,黑板擦在桌面上滑动时,静止的桌子受到黑板擦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故B错.答案:AD2.小明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推动,于是他便想了个妙招,如图所示,用A、B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居然被推动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根本没有用力去推衣橱B.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如何小明的力气也没那么大C.这有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有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D.这有可能,但A板对衣橱的推力不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解析:衣橱被推动是由小明所受重力产生的效果,小明的重力可分解为沿两个木板方向的分力,由于两个木板夹角接近18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分力可远大于小明的重力,选项C 正确.答案: C3.动物跳跃时将腿部弯曲然后伸直加速跳起.下表是袋鼠与跳蚤跳跃时的竖直高度.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袋鼠跃起离地的瞬时速率约是跳蚤的多少倍?()A.1 000C.5D.1解析:由v2=2gh,可得v=2gh,h1=2.5 m,h2=0.1 m,代入得v1∶v2=5∶1.答案: C4.右图为A、B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象,下列关于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0~2 s内,A、B两人同向而行B.0~2 s内,A的速度比B的速度大C.在5 s内,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多D.在5 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解析:0~2 s内,A沿x轴负方向运动,v A=605m/s=12 m/s,B沿x轴正方向运动,v B=602m/s=30 m/s,故A、B均错误;5 s内A的路程为60 m,而B返回出发点,路程为60 m+30 m=90 m,C错误;B的位移在5 s内为30 m,而A为60 m,故D正确.答案: D5.跳伞运动员以5 m/s的速度竖直匀速降落,在离地面h=10 m的地方掉了一颗扣子,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陆的时间为(扣子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g取10 m/s2)() A.2 s B. 2 sC.1 s D.(2-2) s解析:设扣子着陆的时间为t,则h=v0t1+12gt21①设跳伞运动员着陆时间为t2,则h=v0t2②由①②代入数据得Δt=t2-t1=1 s答案: C6.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有一重力为10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大小为8 N的恒力F推着沿斜面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在推力F突然撤去的瞬间,物块受到的合力为() A.8 N,方向沿斜面向下B.5 N,方向沿斜面向下C.8 N,方向沿斜面向上D.3 N,方向沿斜面向上解析:物体在推力的作用下做匀速运动,由受力平衡可得F-mg sin θ-F f=0,若突然撤去F的瞬间,物体所受的合力F合=mg sin θ+F f=8 N,方向沿斜面向下,A选项正确.答案: A7.(海南高考改编)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6 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 mB.在0~6 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 mC.在0~4 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 m/sD.在5~6 s内,物体速度逐渐减小解析:在速度图象中,纵坐标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由图知在t=5 s时物体开始反向加速,物体离出点的距离开始减小,即在t=5 s时物体离出发点最远,而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故可求出最远距离为35 m,路程为40 m,A错误、B正确.由图知0~4 s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为30 m,故此时间段内物体的平均速率v=xt=7.5 m/s,C正确.由于5~6 s内物体从静止开始反向匀加速运动,其速度增大,D错误.答案:BC8.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中v、a、F f和x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位移,正确的是()解析: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其合外力为恒力,加速度为常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图象应为一平行时间横轴的直线段,速度v=at,其速度图象应为一向上倾斜的直线段,位移x=12at2,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为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选项A、B、D错误;物体滑到水平面上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摩擦力大于在斜面上运动时的摩擦力,所以选项C正确.答案: C9.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小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A.mg cos θB.mg tan θC.mgcos θ D.mgtan θ解析:取光滑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由于小球是光滑的,小球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由于小球静止,则有F N1sin θ-F N2=0F N1cos θ-mg=0解得F N1=mgcos θ,F N2′=mg tan θ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木板的压力为F N2′=F N2=mg tan θ答案: B10.(2014·南京联考)竖直细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1 kg的小圆环,圆环左侧系住一劲度系数k=500 N/m的轻弹簧,已知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圆环始终静止,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当弹簧伸长量x=2.5 cm时,圆环与竖直杆的摩擦力为零B.当弹簧伸长量x=0.5 cm时,圆环与竖直杆的弹力F=1.5 NC.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适度减小θ,圆环与细杆之间的弹力变小D.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适度减小θ,圆环与细杆之间的摩擦力变小解析:kx cos 37°=mg时,圆环与竖直杆的摩擦力为零,此时x=2.5 cm,A对;弹簧伸长量x=0.5 cm时,圆环与竖直杆的弹力F=kx sin 37°=1.5 N,B对;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适度减小θ,F=kx sin θ随之变小,C对;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适度减小θ,弹簧弹力的竖直分量增大,但初始状态摩擦力的方向未知,故不能断定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D 错.答案: ABC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二、实验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12分)11.(6分)甲、乙、丙三位同学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 N ,他们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连接弹簧测力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 点,如图所示,此时细绳都与平板平行,用F 1和F 2表示拉力的方向和大小.甲同学F 1和F 2的方向互相垂直,F 1=3.0 N 、F 2=3.8 N ;乙同学F 1和F 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30°,F 1=F 2=4.0 N ;丙同学F 1和F 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120°,F 1=F 2=4.0 N.这三位同学中操作不合适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操作不合适的是乙同学,因为他这两个力的合力超过了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最大值5 N ,之后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拉不到O 点12.(6分)图(a)为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较理想的纸带,纸带上A 、B 、C 、D 、E 、F 、G 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 ,距离如图所示,单位是cm ,小车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 2,在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a 和合外力F 的关系时,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b)所示的a -F 图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a 的计算利用逐差法. a =(x DE -x AB )+(x EF -x BC )+(x FG -x CD )9T 2=(x DE +x EF +x FG )-(x AB +x BC +x CD )9T 2=(x AG -x AD )-x AD9T 2=40.65-2×13.159×0.12×10-2 m/s 2 =1.60 m/s 2答案: 1.60 平衡摩擦力过度 三、计算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8分)13.(10分)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4 s 内通过了8 m 的距离,此后关闭发动机,汽车又运动了2 s 停止,已知汽车的质量m =2×103 kg ,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1)关闭发动机时汽车的速度大小; (2)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 (3)汽车牵引力的大小.解析: (1)汽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x 0=v 0+02t 1解得v 0=2x 0t 1=4 m/s. (2)汽车滑行减速过程加速度a 2=0-v 0t 2=-2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2 解得F f =4×103 N(3)设开始加速过程中加速度为a 1,则x 0=12a 1t 21解得a 1=1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f =ma 1 解得F =F f +ma 1=6×103 N答案: (1)4 m/s (2)4×103 N (3)6×103 N14.(10分)一个质量m =3 kg 的物体放在一长木板上,当木板一端抬起使它与水平方向成θ=30°时,物体正好可以沿板面匀速下滑.当木板水平放置时,用多大的水平拉力才能将物体拉动?(g 取10 N/kg)解析: 物体沿板面匀速下滑时,分析受力并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可得 沿斜面方向:mg sin 30°=F f ① 垂直于斜面方向:F N =mg cos θ② 又F =μF N ③联立①②③可得μ=tan θ=33木板水平放置时F =F ′④ F ′=μF N ⑤ F N =mg ⑥联立④⑤⑥可得F =μmg =10 3 N 答案: 10 3 N 15.(12分)如图所示,长12 m 、质量50 kg 的木板右端有一立柱.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质量为50 kg 的人立于木板左端,木板与人均静止,当人以4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右奔跑至板的右端时,立刻抱住立柱,g 取10 m/s 2,试求:(1)人在奔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2)人在奔跑过程中木板的加速度.(3)人从开始奔跑至到达木板右端所经历的时间.解析: (1)设人的质量为m ,加速度为a 1,木板的质量为M ,加速度为a 2,人对木板的摩擦力为F f ,则对人有F f =ma 1=200 N ,方向向右.(2)对木板受力可知F f -μ(M +m )g =Ma 2 则a 2=F f -μ(M +m )gM代入数据解得a 2=2 m/s 2,方向向左.(3)设人从左端跑到右端所用时间为t ,由运动学公式得 L =12a 1t 2+12a 2t 2则t =2La 1+a 2代入数据解得 t =2 s答案: (1)200 N (2)2 m/s 2,方向向左. (3)2 s16.(16分,2013·四川卷·9)近来,我国多个城市开始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每年全国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上万起,死亡上千人.只有科学设置交通管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如下图所示,停车线AB与前方斑马线边界CD间的距离为23 m.质量8 t、车长7 m的卡车以54 km/h的速度向北匀速行驶,当车前端刚驶过停车线AB,该车前方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1)若此时前方C处人行横道路边等待的行人就抢先过马路,卡车司机发现行人,立即制动,卡车受到的阻力为3×104 N.求卡车的制动距离.(2)若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该车将不受影响地驶过前方斑马线边界CD.为确保行人安全,D 处人行横道信号灯应该在南北向机动车信号灯变黄灯后至少多久变为绿灯?解析:已知卡车质量m=8 t=8×103 kg,初速度v0=54 km/h=15 m/s.(1)设卡车减速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ma①根据运动学公式得v20=2ax1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解得x1=30 m③(2)已知车长l=7 m,AB与CD的距离为x0=23 m.设卡车驶过的距离为x2,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至少需要经过时间Δt后变灯,有x2=x0+l④x2=v0Δt⑤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解得Δt=2 s答案:(1)30 m(2)2 s。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导学案设计】2017版高中 第4章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设计】2015版高中化学第4章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矿物和海水中,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各不相同。
下列金属中能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是( )。
A.钠B.铜C.铝D.汞【解析】一般不活泼的金属,如银、汞等,可用热分解法冶炼。
【答案】D2.下列方法中,不能..实现海水淡化的是( )。
A.蒸馏法B.电渗析法C.过滤法D.离子交换法【解析】过滤法只能除去海水中不溶性的杂质,不能实现海水的淡化。
【答案】C3.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
原子利用率表示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之比。
在下列物质的制备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A.4NH3+5O24NO+6H2OB.2NH3+CO2H2O+CO(NH2)2C.8NH3+3Cl2N2+6NH4ClD.NH3+HCl NH4Cl【解析】D项是化合反应,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进入目标产物中,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D4.从海产品(如海带)中提取碘是工业上获取碘的重要途径。
其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碘元素在海带中也有游离态存在B.操作甲是结晶或重结晶C.操作乙是提纯操作,常用蒸馏D.实际上往往用H2O2溶液作氧化剂而不用氯气,这是因为H2O2不产生污染,且不会使生成的碘进一步被氧化【解析】碘元素在海带中以化合态存在,A项错误;操作甲是过滤,B项错误;操作乙是提纯操作,常用萃取、分液,C项错误;H2O2是绿色氧化剂,其还原产物是H2O,不会产生污染,D项正确。
【答案】D5.下列关于石油、煤、天然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化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B.石油产品都可用于聚合反应C.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液化得到的气体燃料D.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解析】石油裂化得到的裂化汽油是混合物,A项错误;石油产品有甲烷、乙烯等,甲烷不能用于聚合反应,B项错误;水煤气是通过煤的气化得到的气体燃料,C项错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不会污染空气,D项正确。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2017高中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反思
感悟
1.本节内容实验多,又是纸上谈兵式的学习,很是抽象,能不能讲解到位,那要看老师的水平。
2.本节知识很适合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但老师不在意,是对资源的浪费。
3.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本节知识常常用图表达,要提高识图能力。
2.本节知识实验多,涉及的细节问题也多,容易丢三落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长素是一种微量物质,看不见摸不着,这种物质在植物体内怎样起作用?
口头表达
3.本节实验强调对比,比较得出结论有难度。
教师讲活知识、学生才能学透知识。
课堂
小结
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①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特别是按顺序说出科学家实验及其成果。
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分布情况。
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骨架的构建。
口头表达或投影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对比实验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怎么区分?
2.达尔文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
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
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一部分?
3.你能参照教材上温特实验的示意图,给其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吗?请描述你的设计。
4.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植物体内有分泌激素的腺体吗?人工合成的2,4—D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
第3单元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3单元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导学案设计】2017版高中 第4章复习课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设计】2015版高中化学第4章复习课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
从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铝B.镁C.铁D.钙【解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所以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铝,A 项正确。
【答案】A2.下列可被工业上采用的冶金方法是( )。
A.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制铝B.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镁C.电解氯化钠溶液制钠D.高温下用H2还原氧化镁制镁【答案】B3.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利用太阳能发电代替火力发电B.关停小火电企业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解析】利用太阳能发电、关停小火电企业、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都可以减少煤的燃烧,从而减少CO2的排放。
【答案】D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废旧金属的最优处理方法是回收再利用B.提炼金属要经过矿石的富集、冶炼、精炼三步C.活泼金属的冶炼都是通过电解其盐溶液制得D.热还原法中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和活泼金属等【答案】C5.我国最近从国外引进一套设备,它可以有效地消除“白色污染”。
它把回收的废旧塑料经处理加工成汽油、煤油等。
该加工过程的名称是( )。
A.裂解B.裂化C.分馏D.干馏【解析】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短链不饱和烃,A项不符合;分馏属于物理变化,C项不符合;干馏属于煤的综合利用,D项不符合。
【答案】B6.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含有硫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是含碳的化合物B.煤是一种可再生能源C.在水吸收SO2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D.SO2是酸性氧化物,被云雾吸收后可转化成酸【解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A项错误;煤是化石燃料,是通过亿万年形成的,不能再生,B项错误;在水吸收SO2的过程中,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C项错误。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第4章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 5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课前自主学习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两类问题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两类问题:①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②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这两类问题的分析流程为:如果要求的运动情况,则自左向右顺序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
如果要求的受力情况,则自右向左顺序分析(由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在这两类问题中,关键是抓住加速度个这联系力和运动桥梁。
怎样求加速度是解决这两类问师题的关键。
记住:求什么,就不用什么求加速度。
例题一: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 ,在6.4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4.2N ,求物体4s 末的速度和4s 内发生的位移。
解:物体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 f F =-所以 22/1.1/22.44.6s m s m m f F a =-=-= 由运动学公式得:s m s m at v t /4.4/41.1=⨯==m m at x 8.8161.121212=⨯⨯== 例题二: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 =75kg ,以v 0=2m/s 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下滑,山坡的倾角θ=30°,在t =5s 的时间内下滑的路程s =60m ,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
解:人受三个力,重力G ,山坡支持力F N ,阻力f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重力分解如图: 由运动学公式2021at t v s +=得 2220/4/25)5260(2)(2s m s m tt v s a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 f mg =-︒30sin所以 N N ma mg f 75)475211075(30sin =⨯-⨯⨯=-︒=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程序①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考虑整体或隔离)。
②作出受力分析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出来。
③定方向:规定正方向(或建立坐标系),通常以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较为适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设计】2015版高中化学 1.1.3核素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0K和40Ca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等
B.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它一定是第ⅠA族元素
C.任何原子或离子的组成中都含有质子
D.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析】40K和40Ca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相等,只是质量数相等,A项错误;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第ⅠA族元素,如Cu,B项错误;同位素的不同核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D项错误。
【答案】C
2.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重氢、超重氢
B.氧、臭氧
C.红磷、白磷
D.H2O、D2O
【解析】B、C两项物质均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A
3.现有5种微粒,分别是XZQ+R2+M,它们所属的元素种类是( )。
A.2
B.3
C.4
D.5
【解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题中5种微粒共有3种不同的质子数,故B项正确。
【答案】B
4.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氘(D)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
B.1H与D互为同位素
C.H2O与D2O互为同素异形体
D.1O与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解析】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称为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H2O与D2O都是化合物,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C
5.已知R2+有b个中子,核外有a个电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AR BR CR DR
【解析】R2+核外有a个电子,则其质子数为a+2,R2+有b个中子,其质量数为a+b+2,故R原子符号为R。
【答案】C
6.已知自然界中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中的水一共有( )。
A.3种
B.6种
C.9种
D.12种
【解析】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自然界中的水有HD16O、HD17O、HD18O、O、O、O、O、O、O 9种。
【答案】C
7.I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I的含量变化来检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
射性物质泄漏。
下列有关I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I的化学性质与I相同
BI的原子序数为53
CI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I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I所含质子数为53,质量数为131,则所含中子数为131-53=78,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故C项错误。
【答案】C
8.下列关于X与X+两种粒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一定相等,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答案】A
9.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
α粒子是一种没有核外电子的粒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它的质量数等于4,由此可推断α粒子含有个质子, 个中子。
【解析】根据α粒子无核外电子且带2个单位正电荷,可知其质子数为2,再根据质量数为4,推出其中子数为2。
【答案】2;2
10.(1)下列原子CNHNaHUKHU中共有种元素, 种核素, 互为同位素。
(2)填写下列表格:
原子组
Z N A
成
19 39
O
18 22
【答案】(1)6;9HH和HU和U
(2)
原子组
Z N A
成
K 20
8 8 16
Ar 40
11.(1)H、D、T三种核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标准状况下,它们形成的单质的密度之比是;1 mol各单质中所含的质子数之比是;在标准状况下,1 L各种单质中所含电子数之比是。
(2)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n g它的同价态氧化物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3)含6.02×1023个中子的Li的质量是;4 g D2和20 g 18O2的单质化合时最多能生成g O。
【解析】(1)H、D、T互为同位素,它们形成的单质分别为H2、D2、T2。
在标准状况下其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1∶2∶3,H2、D2、T2所含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2。
(2)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所含电子数为A-N+8,故n g该氧化物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N+8)。
(3Li所含中子数为4,含6.02×1023个即1 mol中子的Li的物质的量是 mol,其质量为 g;4 g D2为1 mol,20 g 18O2为 mol,二者相互反应时18O2过量,D2完全反应,因此最多生成1 mol O,其质量为22 g。
【答案】(1)互为同位素;1∶2∶3;1∶1∶1;1∶1∶1
(2)(A-N+8) mol
(3)1.75(或) g;22
12.某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
下列有关该元素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它是副族元素
B.它是第六周期元素
C.它的原子核内有63个质子
D.它的一种同位素的核内有89个中子
【解析】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63,则其质子数为63,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六周期ⅢB族;该元素只存在两种天然同位素,且在自然界它们的含量相近,则这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种大于152.0、一种小于152.0,且两者之和为2×152.0,因此它不可能有中子数为89的同位素。
【答案】D
13.将9.2 g金属钠投入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
A.0.2 mol中子
B.0.4 mol电子
C.0.2 mol质子
D.0.4 mol分子
【答案】B
14.用X表示原子。
(1)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
(2)A X n+共有x个电子,则该阳离子的中子数N= 。
(3)A X n-共有x个电子,则该阴离子的中子数N= 。
(4)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N= 。
(5)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答案】(1)A-Z
(2)A-x-n
(3)A-x+n
(4)22
(5)(m-x+2)
15.某元素的氯化物化学式为MCl2,现将11.1 g该氯化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后,需用200 mL 1 mol·L-1 AgNO3溶液才能把溶液中氯离子完全沉淀。
已知该M原子中有20个中子,则:
(1)计算M的质量数并写出其原子组成符号。
(2)指出M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
【解析】MCl2+2AgNO32AgCl↓+M(NO3)2
1 2
n(MCl2) 0.2 L×1 mol·L-1
则n(MCl2)=0.1 mol
M(MCl2)==111 g·mol-1
A(M)=111-35.5×2=40,Z(M)=40-20=20,M是钙元素,其原子组成符号为Ca,钙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ⅡA族。
【答案】(1)40Ca
(2)第四周期ⅡA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