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二 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二》

作业一:

1请谈谈《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对比论证

答: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说服力极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要庄宗不亡世仇,完成遗志。庄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可他大功告成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其中,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断推出警戒性的断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完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并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印证。两个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更是用得发人思考。前句以反问否定了得难失易,后句用“自于人”三字,与开头“岂非人事哉”呼应。至此作者还不止笔,而是援引古训,进一步追本求源,明确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论点进一步得到强化。

2《八声甘州》如何体现了雅俗并存的特点?为何被称为长调?答: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词二百首。词多反映社会底层生活,同情不幸的歌妓。他的《雨霖铃》、《八声甘州》是名作。他精通音律,大量创造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有《乐章集》。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

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3、如何理解<阿宝》一文中所说的痴?

答:《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4为什么说《徐文长传》一文文中有我?

答:徐文长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徐文长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但最终如这篇传记所说的,“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并为之立传,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进而扬名后代。一篇简短的传记,竟能重振一个被世遗忘的人物的声名,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徐文长传》称得上是奇文。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

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我们看传中徐文长的傲气,他进见“督数边兵,威震东南”的胡宗宪,将官们匍伏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的一个秀才却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等等。这些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这才是袁宏道为徐文长作传的真实感情流露。因此传文末尾最后的两句话,虽然写的是“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似乎仍是突出一个“奇”字,但是结语却是一个叹词:“悲夫!”为什么用此二字作结,读者自然可以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作业二:

1《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作者如何借用三种灯光表达自己的思想?

答:1.故居门前的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象征着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的大家族。

2.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是照路的灯,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

3.我的心灵的灯,是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2谈《前赤壁赋》的“变”与“不变”。

答:苏轼“变与不变、物各有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庄子的相对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不无道理,很多时候人们的痛苦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一问题上苏轼似乎是在这变与不变中找到了自己。我们应该承认天地的广大,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与天地相比,人被说成是“蜉蝣”也不为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另一面是,我们自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这段回答可以看做是苏轼对自己的一个回答——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目前的生活。终究乐观的苏轼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出口,虽然这种想法有一些唯心,不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但是这种变与不变的想法,无疑让苏轼的心得到了解放。

如果从变的角度来说,就像水与月一样,我们可以把这里看作是人生挫折的比喻,人生总是不完满的,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尽如人意。“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苏轼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纵情山水,享受自然。如果有些事情无法改变,那么不如不去在意。苏轼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很随性的感觉,无论在什么地方即便是最偏僻荒凉的地方都会发现生活的乐趣,我想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他不去强求什么,随行、自然。所以会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样的诗句,有一些时候,忽略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把精力转向自己能够掌握的事情,也是一种选择。虽然有一些避世的消极之感,但是不能不说,这样的心境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在当时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