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素材整理
多余的话翟秋白

瞿秋白:多余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何须说?――代序---------------------------------------------------------------------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须说呢?已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依照年份来算,乃至不能按礼拜来算了。
确实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
可是,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此刻,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如何如何的。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
希望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
因此我情愿趁这余剩的生命尚未终止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而且,因为“历史的误解”,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
――正因为勉强,因此也永久做不行,手里做着那个,内心想着那个。
在那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必然的角色。
此刻我已经完全被解除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
说一说内心的话,完全暴露内心的真相。
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
尽管我明明白那个地址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可是,我仍是写一写罢。
人往往喜爱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遇呢!(一九三五・五・一七于汀州狱中)------------------------------------------------------------------------历史的误解我在母亲自杀家庭离散以后,孑然一身跑到北京,只愿能够考进北大,研究中国文学,以后做个教员度过这一世。
什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是没有的,坏在“念书种子”爱书本子,爱文艺,不能安分守己地专心于升官发财。
到了北京以后,住在堂兄纯白家里,北大的学膳费也希望他能够帮忙我――他却没有这种可能,叫我去考一般文官考试,又没有考上,结果,是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身世”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_故事大全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瞿秋白是著名的革命先烈,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1920xx年,瞿秋白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
1920xx年春到北京大学旁听。
9月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自修英语、法语,并继续研究文学和哲学。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瞿秋白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妇女与社会主义》等进步书刊。
1920xx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街头宣传,并作为俄文专修馆学生会负责人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6月7日,因参加示威游行而被捕,旋出狱。
同年11月,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改造。
瞿秋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思想上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1920xx年3月,邓中夏在李大钊指导下,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瞿秋白参加了该组织。
同年8月,又与郑振铎等创办《人道》月刊。
10月,应北京晨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记者身份,去莫斯科考察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
1920xx年1月,瞿秋白等人抵达莫斯科。
在两年旅俄期间,瞿秋白实地考察了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并写了大量通讯,通过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向国内介绍了苏俄的实况,还写了《俄乡纪程》、《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集。
《俄乡纪程》记述了从北京到莫斯科科沿途的观感;《赤都心史》介绍了自己如何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
此外,还撰写了《俄罗斯革命论》和《俄国文学史》。
除担任新闻记者外,瞿秋白还到东方大学中国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
1920xx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2月,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0xx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随即去上海。
2月,张君劢作了《人生观》的讲演;4月,丁文江发表《科学与玄学》一文,反对张君劢的《人生观》。
从此开始了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原名瞿秋白,字秋白,号樵夫,江苏常熟人。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为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终身。
他曾经多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瞿秋白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局委员。
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大,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是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者,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瞿秋白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深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瞿秋白是一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形象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息。
瞿秋白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秋之白华——瞿秋白

的 人 生 .她 想 说 的 还 是 “ 好 爸爸 ”
的温 暖 。
我 的 家世
我 虽 然 不 是 秋 白 的 亲 生 女 儿 ,但 是 他 对 我 比 亲 生 的 还 亲 。 我 们 实 际
上 在 一 起 的 时 间 非 常 之 少 ,但 是 他 对 我 非 常 关 心 。 我 对 亲 生 父 亲 一 点 印象 都 没 有 .现 在 连 照 片都 没 有 ,
的 时 候 , 写 一 点 最 后 的 最 坦 白 的 话。 ”1 9 3 5 年 ,瞿 秋 白在 福 建 长 汀 狱
领 导 者 之 一 ,他 在 被 打 击 以后 仍 继 续 做 了许 多有 益 的 工 作 。 ”
1 9 5 0 年1 2 月3 1 日 ,毛泽 东 应 瞿 秋
中写下遗 作 《 多余 的话 》 。他用 自我
秋 白当 做 我 的亲 生 父 亲 。
我 的 名 字 也 是 有 来 历 的 。我 原 名 叫 “ 晓光” .有 点 天 刚 破 晓 的 意 思 。
后 来 ,我 才 改 为 独 伊 了 。 因 为 我 的
亲 生 父 亲 对 我 妈 妈 不 好 , 她 心 中 怨 愤 , 决 定 只 给 他 生 一 个 孩 子 , 叫 独 伊 。我 现 在 就 一 直 叫这 个 名 字 。 我 是 秋 白和 妈 妈 唯 一 的 孩 子 ,秋 白跟 母 亲 结 婚 后 就 没 有 再 生 孩 子 。 那 是 我 大 概 五 六 岁 时 ,外 婆 想 办 法
反 省 的 笔 触 和 自我 剥 离 的 挣 扎 ,用 几 近 残 酷 的 坦 白 直 指 自 己 的 灵 魂 深
白遗 孀 杨 之 华 请 求 ,为 《 瞿 秋 白文 集 》题 词 : “ 瞿 秋 白同 志死 去 1 5 年
瞿秋白——精选推荐

瞿秋⽩瞿秋⽩(1899.1.29—1925.6.18) ⽣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瞿霜,曾⽤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
⽣于⼀破落“书⾹门第”母因债台⾼筑,被迫⾃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的领导任之⼀。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加⼊李⼤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份赴俄访问,1922年2⽉加⼊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作。
1927年⼤⾰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了⼟地⾰命和武装起义的总⽅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作。
1931年1⽉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化战线⼯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18⽇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学活动分两个阶段:⼀是创办《新社会》到第⼀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正是后来⽂学研究会的⾻⼲,他本⼈也是⽂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其中以《饿乡纪程》和《⾚都⼼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作,团结⼴⼤作家粉碎国民党的“⽂化围剿”,同时致⼒于⽆产积极⽂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作品的译⽂,亲⾃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且达,并世⽆两。
【百名闽西共产党员英烈风采】瞿秋白:中国革命探索者和实践者

【百名闽西共产党员英烈风采】瞿秋白:中国革命探索者和实践者瞿秋白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04年入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冠英小学。
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
瞿秋白辛亥革命后,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对瞿秋白一家资助。
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
1916年年底,赴汉口,寄居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随堂兄到北京,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6月3日上街演讲被捕,6月8日获释。
五四运动后,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7月6日,在安德莱厅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交谈。
192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集会,又一次见到列宁,并聆听演讲。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瞿秋白讲授俄文,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1921年5月张太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
1923年1月13日到北京。
2月,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发表。
1923年夏,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1923年6月,《新青年》复刊号上发表了瞿秋白译自法文的词和简谱《国际歌》,这是我国最早可供唱颂的《国际歌》版本,瞿秋白创造性地把“国际”两字音译为“英特纳雄内尔”。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1899年1月在江苏常州出生,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是中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
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
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
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扩展资料:
1920年冬,五四运动爆发一年半之后,瞿秋白在赴俄途中滞留哈尔滨50天,期间他写下系列随笔《饿乡纪程》,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历程。
对于1919年5月的学生爱国运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
直到15年后
的1935年5月,他被国民党军队俘获,在福建长汀狱中写临终遗言《多余的话》时。
才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俄文专修馆同学推举为学生总代表,组织同学群众去参加当时政治运动,依然笼统含蓄,没有细节,缺少实象。
五四之于瞿秋白,是重要的思想转折点,他从枯寂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并成长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
【作文】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瞿秋白的风趣

"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
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分析:大才华者,大幽默也;大幽默者,大才华也。如此才情逸致,当为一时佳话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瞿秋白的风趣
分类: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瞿秋白的风趣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7-04-19 13:53:08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瞿秋白的风趣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多余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何必说?――代序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
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
但是,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
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
所以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而且,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
――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
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
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
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
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
虽然我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
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觅度》作者:梁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
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
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
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
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
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
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
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
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
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
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
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
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
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
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
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
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
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
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
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
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
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
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唯求一死。
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
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粉。
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
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
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
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
他将生命看得很淡。
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
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
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
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
”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
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
而他却不肯。
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
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后来又在上海会见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九江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
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
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
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梁实秋、徐志摩现在不是尚享后人之飨吗?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
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第一人,人们也记住了他。
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
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
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
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诗才。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
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
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