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介绍)

合集下载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作者: ————————————————————————————————日期:ﻩ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马建彬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

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ppt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ppt

四、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大萧条中,最使人沮丧的是,瞻望前 途,似乎将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没有转机,没 有解除痛苦的希望。 1930年,政府果敢地
号召,好日子来了,但事与愿违,国民 收入从870亿降至750亿。1931年,流行 的歌曲是:我赢得了5元钱。这时国民收 入则继续降低到590亿。1932年的歌声就 更加凄凉了:兄弟,你能不能施舍1毛钱。 这时的国民收入则惨落到420亿。” (P.239)
二、主要著作



1、《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华 夏出版社,2008年。 2、《货币论》(1930年),商务印书馆, 1986年。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商务印书馆,高鸿业译,1999年。
三、《通论》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编 引论 何谓通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有 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单位的选择;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 用;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对储蓄 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对中国的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严重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的危机与此 有关。
五、凯恩斯革命的基本内容


(一)对“凯恩斯革命”的评价: 1、“凯恩斯的《通论》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 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 的划时代贡献一样。”(转引胡代光:《西方 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1998年, P.109); 2、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 《资本论》相提并论。“亚当.斯密的著作是 对重商主义的声讨,马克思的著作是对资本主 义的尖锐批评,凯恩斯的著作是摒弃自由放任 的基础。”(同上)。
人物简介——孩提时代

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的基本特征

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的基本特征

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的基本特征一、概述1. 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创立的一种宏观经济学模型,主要用来分析和预测国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

该模型以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为核心,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收入支出之间的关系2. 凯恩斯认为,一个国家的总收入与总支出是相互关联的,国民总支出决定国民总收入。

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表示:Y=C+I+G+(X-M)。

其中,Y表示国民总收入,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3. 凯恩斯将国民总收入分为四个部分,即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他认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决定了国民总收入的大小。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4. 凯恩斯提出了两个关键的经济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函数描述了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5.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a+bY,其中a为消费的固定部分,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

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Y-C,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四、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6. 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他的收入支出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随收入变化的比率。

7. 凯恩斯认为,当国民总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会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会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1。

相应地,储蓄会增加,但边际储蓄倾向会逐渐上升,即边际储蓄倾向>0。

五、投资支出8. 凯恩斯将投资视为一个独立的决定,与国民总收入无关。

他认为,投资决策是由利润预期和利率决定的。

当企业预期利润增加时,投资会增加;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也会增加。

9.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中,投资被视为一个外生变量,或者说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不受国民总收入变化的影响。

凯恩斯原理

凯恩斯原理

凯恩斯原理
凯恩斯原理,又称为凯恩斯经济学,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
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


理论主张在经济衰退和失业的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凯恩斯原理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的问题。

他认为,市场经济不具备自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因此需要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在经济低迷时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增加需求来刺激企业的生产和雇佣劳动力。

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刺激措施,如降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凯恩斯原理的理论基础是“有效需求”,即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和失业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低迷时,消费者会减少支出,企业降低生产,导致失业率上升。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提高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鼓励投资和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凯恩斯原理的实践表明,在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

然而,凯恩斯原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过度干预市场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通货膨胀等问题。

因此,在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要思想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要思想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思想2007-12-30 16:27凯恩斯理论是当代最流行的垄断资产阶级经济思潮之一,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形成。

创始人是凯恩斯,主要代表有英国贝弗里奇、哈罗德、罗宾逊和美国的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克莱因等。

他们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与货币量所决定。

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措施,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

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如实施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实行捐税优惠,以刺激私人投资,鼓励剥削阶级奢侈浪费,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

对英美等国的经济政策,对现代改良主义的理论和现代庸俗经济学,都有很大影响。

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理论的形成,《通论》涉及的理论范畴很多,较为重要的理论有:有效需求原则,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或者叫投资引诱,就业与工资,总体分析,乘数原理,赤字的财政政策等等.。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

由上可见,凯恩斯的经济纲领或者说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千方百计增加消费以刺激生产,维持较低的失业率;⑵实行通货膨胀,降低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⑶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他认为,政府即使雇佣劳力在地上挖坑再填上也会增加国民收入,因为付给劳力的钱会有一部分转为初次消费付给生产者,生产者又会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二次消费,由此循环往复不止,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赤字的财政政策是积极可取的。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及其门徒发展而成的一整套经济思想。

它主要分析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的因果关系。

认为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投资。

如果储蓄的每一增加不被新的投资所抵消,收入就会下降,失业就会上升。

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不充分就业的平衡的可解性。

他认为:消费水平要看个人的消费倾向如何而定,后者是收入的函数。

企业的投资总量多半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或取决于企业主预期资本投资将带来的赢利。

利率与其说是使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趋于相等的因素,不如说是一个决定于个人希望保有现金储蓄(流动偏好)的程度的独立要素。

因此储蓄和投资并不一定趋于平衡,相反,储蓄水平每每高于投资,结果使失业现象和经济停滞常常存在。

为了防止经济周期萧条阶段出现大量失业,他认为,中央政府应当用赤字财政去刺激开支,创造投资,补充总需求的不足。

这样借助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要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界的一种主流思想体系,它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决定经济活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经济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二、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以解决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总需求,通过减税来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借贷条件等。

这些政策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失业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了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常常存在着自发性的失业,这是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和雇佣。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实现充分就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利率和投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可以提高投资水平,因为较低的利率可以减少企业借款成本,从而鼓励更多的投资。

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利率来刺激投资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五、经济周期和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和波动的解释也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而非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

因此,政府应该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来刺激需求,以平衡经济波动。

六、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实现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决定经济活动为核心原理,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关注失业问题,通过调节利率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解决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经济政策和理论的影响。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简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凯恩斯主义,他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并且在衰退期间会存在失业问题。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时期,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复苏,因为企业和个人会缩减支出,导致需求不足。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即总需求中货币支出部分对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干预方面。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并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以提高总需求。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控制通货膨胀。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通过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提高总需求。

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批评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供给决定需求,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他指出,需求不足是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供给不足。

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率增加”的概念,强调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他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西方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它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观点:一、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

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大萧条也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

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心理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四、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流动性偏好。

五、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

投资需求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乘数效应”或“乘数理论”。

六、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萧条、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这是由于投资率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又主要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

七、物价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一般物价水平由工资单位和就业量决定,货币数量变动是通过影响它们才对物价发生作用的;,在长期中,国民收入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取决于流动性偏好,价格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则取决于工资单位上涨速度与生产率增加速度的对比。

八、工资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应当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工资稳定、物价上升,通过物价上升来降低实际工资,以此促进就业。

另一方面,凯恩斯认为,在长期内仍有两种政策选择,但他本人更偏向于允许工资缓慢上升,同时保持物价稳定的这种政策选择。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如果说《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圣经的话,那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便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宝典。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新阶段之时,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此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现了,并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得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

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