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水平分析

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水平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其经济总量占据全国GDP的近三分之一,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国际贸易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不断取得进步。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总体概况长三角地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便利的外部环境为其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三角地区各州市之间经济实力均较为突出,形成了多个国际贸易中心,其中上海更是国际贸易的龙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前列,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占30%,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都居全国前列。
尤其是上海,其对外贸易额一直位居中国各城市之首,出口和进口贸易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贡献着重要的国际贸易增长点。
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产业基础,因此其国际贸易结构较为复杂多样,出口商品种类丰富,进口商品也涉及多个领域。
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总体状况较好,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
1. 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多元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以制造业为主,涉及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化工等多个领域。
长三角地区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以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为主,出口商品的多样性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多种贸易方式并存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外贸公司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也采用多种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外商投资贸易、跨境电商贸易等多种形式。
多元的贸易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并存,为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渠道。
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纺织品以及贸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国际贸易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的分析,对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中国是世界性的纺织大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较高,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优势处于不断丧失的地位。
因此,我国必须着手改进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并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非贸易壁垒;核心技术一、中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状况分析(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总量分析纺织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业,多年来积累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纺织行业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
按纺织品的最终用途纺织业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按海关统计数据的标准是将纺织工业分为纺织业和服装业。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局数据计算整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在全球纺织品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534.4亿美元持续增长到了2010年的2015.3亿美元,短短9年的时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就增长了3.5倍。
虽然中国纺织品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纺织品出口额占总额比例却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20.1%下降到2010年的13.1%,下降了7个百分点。
这是由于中国加入WTO后,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各行业都得到了迅猛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纺织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其发展已较为成熟,且存在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所以其总额比例增长速度落后于其他行业总额比例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结构分析出口市场进口市场16%图一 2011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分布图数据来源:世界纺织鞋帽网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6%。
浅析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劣势

浅析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劣势
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劣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分析:
优势:
1. 产业基础雄厚:江苏省有着丰富的纺织服装资源,有大量的
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和服装制造工厂,产业链完整。
2. 技术水平较高: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企业有着较好的研发和设
计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提高竞争力。
3. 地理优势: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
地的经济联系密切,能够更好地接通国际市场。
4. 政策支持:江苏省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机会。
劣势:
1. 成本相对较高:江苏省的人力、物资、能源等成本相对较高,消费市场整体价格水平不低,加重了企业的生产压力。
2. 竞争压力较大: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激烈,外部进入
者和各区域企业的竞争压力对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
定的制约。
3. 安全环保压力:江苏省政府对安全和环保方面提出了更为严
格的要求,加强了监管力度,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和责任。
4. 依赖进口原材料: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产业缺乏自给自足的原
材料,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内容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及结果,指出发挥自身优势从事国际贸易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竞争优势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强调竞争优势对于一国出口的重要作用,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本文运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指出我们应该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道路,增强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以迎接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挑战,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纺织品服装区别联系发展对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以及出口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000万,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口的13%以上。
入世后特别是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速度呈现高速增长。
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比例的28.1%,成为纺织品服装业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同时纺织品服装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出口产品种类之一,也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纺织品服装行业又是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因此,利用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初,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成本”说,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劣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当一国所有产品的成本均比另一国高,即该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这些产品与另一国同类产品的成本差距的比率不一样,成本差距小的,就是本国国内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国都集中力量生产各自最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仍然会使交易双方获得比交易前大的利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赋予理论,指出一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了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的双方均可从中获利。
中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中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对全球纺织品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了解其发展现状、分析竞争力优势和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改革开放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制造、品牌运营、国际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纺织品产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提高其出口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成本:中国纺织品产业拥有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的纺织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品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产品质量:近年来,中国纺织品产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强原材料的品质控制,使得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价格优势:中国纺织品不仅在质量上具有竞争力,价格上也具有较大优势。
由于中国纺织品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使得其能够在国际市场中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
市场前景:随着全球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纺织品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纺织品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
然而,中国纺织品产业出口也面临着一些贸易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贸易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关税壁垒、反倾销等,这些政策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配额: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了配额限制,导致中国纺织品在某些市场的出口量受到影响。
质量标准: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高要求,这使得中国纺织品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符合国际标准。
尽管面临上述贸易壁垒,中国纺织品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摘要: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集聚了很多纺织服装产业,但其是否存在集群及集群的程度在目前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存在地区范围的分工,但也存在相似度较高的现象。
本文运用区位商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研究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集群;区位商;纺织服装1长三角地理和经济地位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
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
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2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表现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研究(4-20)[1]
![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研究(4-20)[1]](https://img.taocdn.com/s3/m/6e90ae8bcc22bcd126ff0c7b.png)
长三角地区纺织业发展研究1.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 (2)2.1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与动态变动 (2)2.1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服装业的规模与现状 (3)1.2.1长三角在全国纺织业中的重要地位 (3)1.2.1纺织业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位 (5)1.2.1长三角纺织业贸易现状 (7)1.2.1长三角纺织业企业情况 (8)2.沪、江、浙区域纺织业特点及代表企业分析 (9)2.1上海:发展都市型服装服饰业 (9)2.1江苏:历史久,基础好,人力资源素质高 (10)2.1浙江:“小狗经济”形成了体制优势 (12)3.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 (20)2.1长三角纺织服装业产业布局概况 (20)2.1产业集群定义及国外主要模式分析 (22)2.1国内服装产业几种主要产业集聚模式分析 (24)2.1长三角服装业产业集聚地一览 (25)2.1长三角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典型工业园区、市镇与企业分析 (27)4.长三角纺织服装业未来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3)2.1江苏 (33)2.1浙江 (37)2.1上海 (39)2.1中国纺织工业的SWOT分析 (40)1.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2.1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与动态变动臵身于整个国际纺织工业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业经历了从自我满足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三个政策阶段。
“里兹模型”把纺织工业划分为7个阶段(维生阶段、起飞/早期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发散/整合阶段、产业发展量-质转化阶段、高弹性低整合阶段、创意独具实质整合以及产业发展新型态阶段),而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应该是完成了第三阶段正在进行第四阶段。
(见图1)图1 纺织经济发展阶段理论(Peter Kilduff)阶段维生阶段起飞阶段快速成长发散整合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1950年到1979年1980年到2000年2001年到以后时间长度70年左右30年21年5-10年期末行业总产值55亿元620亿元7424亿元年均增速<5%8%12%大约8%主要产品天然纤维为原料的基本纺织品基本型天然纤维原料成衣多原料大宗纺织品及成衣多原料、多元最终品纤维用处比例基本全部衣着衣着和少量家用67:20:13 55:25:20出口量无少开始大量出口成衣出口达到顶峰进口量较多少化纤进口增加化纤进口稳定,设计和技术进口快速增加产业策略维持生存振兴民族产业满足国内需求扩展成衣多元化发展成外向型经济提高产品等级生产能力手工和简单机械生产能力单一代工生产大宗货代工生存中等品产业结构传统家庭加工和初级工厂水平组织、区域集中区域集中、垂直合并垂直及水平合并国内经济小农经济初步工业化工业化、都市化加速国际依存度高工业化程度较高都市人口增多国内市场平均购买力低非市场形式、能基本满足需求规模较大需求仍单一规模大、多元化需求本国产业竞争优势民俗特色的纺织品不参与国际竞争大宗成衣和纺织制品各类基本型大宗品改革开放20多年来行业发展成就巨大,在生产、贸易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要大幅增加。
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现代营销中旬刊中国是纺织品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纺织行业第一出口大国。
一直以来,纺织品都是中国的重要外贸出口产品。
中国纺织行业历史悠久,生产制造久远,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优势,也让我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中地位强大,在国内消费市场也是非常突出,促进行业资金积累与产业设施持续投入。
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地位重要,带动了劳动力市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相对持久的比较优势的带动下,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迅速。
一、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与分析出口竞争力是指,某一行业生产的产品能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份额,占据较大优势,并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市场需求,实现产品该有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国际竞争市场中达到市场或利润最大化。
从狭义上来看,可以将出口竞争力视同为国际竞争力,即国家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是外显层最外层的竞争力。
这里的竞争力指企业生产力与创新能力。
从评价体系来看,国际竞争力是综合多重因素的一个指标,包括进出口业绩、市场占有率、价格指数、成本、利润与市场服务响应效率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来评价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多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发展迅速,日渐成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覆盖产业上下游各个层级的产品,包括完善的原材料配套体系。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中国纺织业经营管理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很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同时,我国纺织企业在多年的发展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储备了雄厚的资金。
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福建等主要沿海区域聚集众多的纺织生产企业,这些省区市的地理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设施便捷,接近区域消费市场。
纺织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具有一定优势,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但是,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中国纺织行业优势并不表示着未来可以持续保持或提升。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披露,2023年1—5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8123.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纺织品出口3904.8亿元,下降2.4%;服装出口4218.9亿元,增长6.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引言 纺织品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纺织服装最重要的生产基地。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549.8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47.63%,其中浙江出口最多,占全国的23.47%,江苏和上海分别占16.16%和8.01%。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浙江、江苏和上海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64%、12.54%和9.86%。由此可见,提升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以及加速地区发展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额比较 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纺织品服装最重要的生产基地。2012年,长三角地区纺织品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7.63%。其中浙江省的出口额最多,占全国的23.47%,江苏省和上海市分别占16.16%和8.01%。在全国主要纺织企业中,长三角地区所占比例超过50%。下图是2002年到2012年江苏、上海、浙江纺织品出口额的折线图。 二、TC指数分析
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如果TC指数大于0.6,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该商品的竞争力越强。长三角地区2007-2012年竞争优势指数如下表所示。 表1 2007—2012年长三角地区纺织品TC指数 时间 2 2 江苏 0.8411 0.8577 0.8633 0.8642 0.8683 0.8661 上海 0.7298 0.7107 0.7065 0.6752 0.6358 0.6195 浙江 0.9342 0.9363 0.9385 0.9410 0.9408 0.9304
从表1可以得出长三角地区纺织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浙江纺织品竞争力最强。相对而言,上海纺织品竞争力较弱,而且上海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下降。江苏居中,除了2012年竞争力有所下降外,江苏纺织品竞争力一直保持增强趋势。
三、纺织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及选取 (一)影响因素分析及选取 影响一个国家出口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就纺织品这一行业的出口而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输入国GDP、汇率、出口退税率和外商投资情况,还有其它因素包括当地的物价指数等。 1.美国GDP 从GDP总额可以看出,消费支出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输入国的GDP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输入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也表明输入国的进口需求增大,这些都间接影响出口贸易总额。因美国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对外出口国家,其GDP可以反映出国外的大部分出口需求,所以以美国GDP代表输出国GDP。 2.纺织品的汇率 -- -- 就汇率来说,汇率降低,人民币对外贬值,以外币表示的出口纺织品相对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增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纺织品出口量增加;反之,纺织品出口量减少。因此,人民币的过快升值会影响到我国的纺织品行业的对外贸易。 3.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作为我国政府用来控制出口的直接手段,出口退税率高,出口厂商的对外贸易积极性增强,产品的出口量增长的可能性越大。据有关企业反映,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增加1%,企业利润减少1%。 4.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间接投资两部分。一方面,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动力。在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原因,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相互促进,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优化出口结构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外商间接投资增多,使得国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实力因外资注入而增强,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提高,对出口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外商投资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影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又因与间接投资相比较,直接投资占据份额大,影响力大,而且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更有效,所以以外商直接投资代表外商投资。 (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表2 2002-2011年纺织品此刻及影响因素数据
年份 纺织品出口总额(亿美元) 汇率 美国GDP(十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亿美元)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
江苏 上海 浙江 江苏 上海 浙江 2002 94.0347 78.5800 108.1042 8.2773 10642.3 150.98 105.76 67.89 0.15 2003 119.3792 97.6600 155.2784 8.2773 11142.2 196.73 110.64 120.50 0.17 2004 148.9819 114.4000 196.5303 8.2765 11853.3 308.10 116.91 145.61 0.13 -- -- 2005 188.0506 126.4700 244.2925 8.0702 12623.0 360.78 138.33 161.27 0.13 2006 219.6667 143.4556 297.3856 7.8087 13377.2 457.22 145.74 191.03 0.13 2007 253.3954 155.8181 356.0348 7.3046 14028.7 465.41 148.69 204.00 0.11 2008 292.1649 166.1787 422.4875 6.8346 14291.5 527.07 171.12 178.20 0.13 2009 267.2160 152.9445 397.5609 6.8282 13973.7 507.26 133.01 160.18 0.15 2010 335.8431 178.5370 497.6405 6.6227 14498.9 509.81 153.07 200.47 0.16 2011 408.7188 208.8903 602.4980 6.3009 15075.7 568.33 201.03 205.84 0.16 2012 411.9216 203.9733 598.2168 6.2855 15684.8 571.41 223.38 210.72 0.16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四、模型建立与预测 (一)模型的建立 首先用SPSS软件中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筛选法对线性模型进行尝试,为了得到拟合优度较高的方程,在每个变量进入方程后再次判断是否存在可以剔除方程的变量。然后,进行拟合优度的参数检验,对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最后为了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即残差项应服从方差相等的正态分布,进行拟合优度的非参数检验。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最终给出方程。 1.线性回归分析 (1)自变量排除分析 表3 纺织品出口额多元线性分析结果 已排除的变量c -- -- 模型 Beta In t Sig. 偏相关 共线性统计量 容差 1 汇率 -.476a -2.371 .050 -.667 .143 FDI -.916a -1.614 .150 -.521 .024 出口退税率 .210a 3.207 .015 .771 .983 2 汇率 -.152b -.567 .591 -.225 .065 FDI -.474b -1.046 .336 -.393 .020 a. 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b. 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出口退税率。 c. 因变量: 出口总额
表3为回归分析过程中尚未被引入方程的自变量的情况。从模型1看,如果下一步引入汇率,则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将是-0.375,。同样,如果下一步引入出口退税率,它的标准回归系数将是0.210,由于出口退税率有最大的t值,因此可以判定下一步它进入方程。根据模型2,可以得出汇率和FDI被排除。 (2)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表4 纺织品出口额多元性分析结果
模型汇总c 模型 R R 方 调整 R 方 标准 估计的误差 Durbin-Watson 1 .963a .927 .918 28.3063782 2 .985b .971 .962 19.2581258 1.831 a. 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b. 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出口退税率。 c. 因变量: 出口总额
表4显示了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自变量不断引入回归方程,调整的R方在不断提高,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在不断减小,方程的拟合优度不-- -- 断上升。同时,根据德宾趋向指数值1.831,可以得出残差序列存在某种程度的正自相关。 2.拟合优度的参数检验 (1)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表5 纺织品出口额多元线性分析结果 Anovac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1 回归 81608.642 1 81608.642 101.852 .000a 残差 6410.008 8 801.251 总计 88018.650 9 2 回归 85422.522 2 42711.261 115.163 .000b 残差 2596.128 7 370.875 总计 88018.650 9 a. 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b. 预测变量: (常量), 美国GDP, 出口退税率。 c. 因变量: 出口总额
表5的输出结果表明随着自变量的引入,均方误差在不断减小,说明美国GDP和出口退税率这两个变量为解释因变量作出了贡献,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输出结果表2中R方不断升高的原因。同时F值也较大,说明自变量造成因变量的变动远远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造成的影响,而且F值也随自变量的引入而变大。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0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自变量美国GDP和出口退税率与因变量出口总额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
(2)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表7 纺织品出口额多元线性分析结果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594.729 82.479 -7.21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