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意象美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课件

高三语文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课件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寻隐者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答案要点: 平淡质朴 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总结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首先,他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借助具体的富有美感的事物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木末芙蓉花,山中花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1
2
3
作者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而且还把它当作抒发情感的手段,既有画意又有诗情。

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原本并不属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人只有超出日常生活范围,有意识地去寻找某种物质生活之外或之上的东西,才有可能进入自然山水的审美境界。

因此,对自然的审美关照不可能在人的自然生活中直接产生,必须经过一种抽象精神的提升。

魏晋的玄学提倡“以玄对山水”,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去领会山水,以山水证玄。

而谢灵运则把以山水证玄转变为对山水的直观,也就是把山水变为具有独立审美意象的对象,使人在超功利、超道德的层次上面对大自然。

于是真正的山水诗便产生了。

而到了唐代,佛教和禅宗的发展刺激了文人对形而上学的探讨和研究,在文学上形成一种新的以哲学或机趣见长的诗歌形式——偈颂,其中不乏怡情山水,玩赏自然之作。

在盛唐,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传统,人们已习惯于在对山水的直接关照中获得审美愉悦。

在这个更注重感性生活而忽视理性思考的时代,理性层次的追求往往隐没不显,甚至完全溶解于感性需要之中,人们往往只是凭借感性审美的需要,寻觅和塑造他们所向往的感性的自然世界。

盛唐的繁荣开明的气氛,为自然性和社会性在士人身上的统一创造了某种特殊的环境,士人可以在社会和自然、政治和田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在这个阶段,统治阶级所奉行的社会政治道德准则与社会政治现实所呈现的实际面貌之间,还没有产生严重的矛盾,士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感受与他们在概念和理智上认识的世界模式之间并没有面临分裂和无法协调的危险,因而盛唐山水田园诗既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表现人自身的和谐,在直接的感性存在中包含精神愉悦和提升的最好的环境。

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表现这种和谐为起点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一直保持了这种和谐,始终在外在社会政治行为与外在精神问题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王维山水诗中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在禅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意为之。

禅宗认为“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也就是说“法身”并无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赋予在万物之中的,所以自然万物都是“法身”的变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法身”的存在。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YOUNG 青年与社会
社币 斗 纵横
浅谈王维 山水诗的美 与意境
刘 孝 莹
( 哈 尔滨 学 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6)
摘 要 :王维是我 国古代 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 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跳 ,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 山水 画 ,美的动人 心魄。他 又善 以禅趣入 诗 中,使诗 不仅仅 为诗 ,更上 了一重让人妙 想入神的境界 ,形神兼备。脱俗、淡远的风格 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本文就品味一下王维这位伟 大的诗人是怎么寓禅于诗,怎么用诗 画 出那么精美的画卷 ,看他在诗 中饱含着怎样 的音 乐家气质 。 关键词 :山水诗 ;美;意境


身 自然之 中,体 味着 自然界美妙的无处不在的声音 。落花的 声音 ,鸟儿的蹄 唱 ,虫儿 的呜 叫,以及 深山中若 隐若现的古 钟声 。诗 中流淌着这些大 自然平凡却悦耳 的声响。他总是能 最准确 的对其进行捕捉 ,并用 自己的笔静静描绘 。所 以我们 今时今 日读他的诗觉得极具魅力 。 唐人殷潘在称王维诗歌” 着 壁成绘 ” 的同时 ,又称其” 在泉为珠” 《 史鉴类 编》将王维的 诗又称为 : ” 有声 画” , 说” 王维之作 ,如上林春晓 , 芳树微烘 , 百啭流莺 ,宫商迭奏. ” 这些都注意到了王维已经将声音巧妙 的融入 了 自己的诗歌 中去 。唐代是妄为生活 的年代 ,也是我 国历史长河 中音乐较为鼎 盛的一个时期。音乐使人们 的精神 生活丰富 ,同时也带给了诗人们新 的创作灵感 。如大诗人 自

居易, 韩愈,李贺等, 都有作品摹写观乐时的音乐声响: 或
描写音品 ,如”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或模 拟情状 ,如 ” 第五弦声 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 。” ;或用不 同角度描绘声音 ,如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十 f ] 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 皇。” , 等等 , 不胜枚举。不过 , 王维没有一首诗是直接描述声乐的。那为什么我们又说王维 擅长以音乐家气质入诗呢?昔伯牙鼓琴 ,其高山流水之志 , 正与王维诗歌 的声情气韵相合。所 不同的只是 , 感动王维的 则纯来 自于大 自 然 。王维在诗中传达的,完全是大 自 然的音 响在他心弦上 的鸣奏 。 所以 ,王维 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响 ,但是今 时今 日, 我们仍然可以从他 的诗中欣赏到深山林 中空灵之声 : ” 空 山不见人 , 但 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也 可 以欣赏到他 的无人之境却耳 中有钟声的意境 “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 深 山何处钟?”传统的乐论认为 : ” 夫乐者 ,天地之体 ,万物之性也 。” 音乐 的美不是人赋予 的, 而是它本身就很美 。音乐为什么这么美 ,是 因为他们 能传达 自然 的声音 ,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 ,表达先于人而存在的” 天 籁” 时 ,这种乐声就是” 及天地至和之音” ,是音乐 中最美 的声音 。而王维恰恰做 到了这一点 ,并且做得相 当漂亮。

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赏析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

下面就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看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图美。

全诗如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使之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最后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色。

所谓合理安排意象,就是说在诗歌结构方面,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审美意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

就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总写“山居秋暝”。

上句写“山居”,是空间描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山”这一意象是表现自己身心的家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句写“秋瞑”,是时间描写。

这里的一个“秋”字,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从而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然而,这两句却受“空”领属。

我们要知道,在王维的诗歌中,“空”往往表现出的是“无人之意,并非空无一物”。

这样,更易于表现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

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句写天空,是从视角来写;下句写地上,是从听觉来写。

整个方位由上而下,而其中“明月”与“松”,“清泉”与“石”,这四个意象用“照”和“流”联系,层次分明,并形成一个空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句写岸上,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由“喧”而联想到“浣女”,似有只听声音不见其人的审美感受;下句写水中,是从视觉来写的,又“莲动”而想到“渔舟”,同上句一样,渗透联想。

就整个诗歌的构图美来说,重点也就落在这两联上。

也就是说,这两联中选择了“明月”、“松树”、“清泉”、“石上”、“竹林”、“浣女”、“莲花”、“渔舟”几个意象,用“照”、“流”、“归”、“下”几个动词联系而构成意象群,这样,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虚与实结合,不但形成“诗中有画”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空旷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空寂而不死寂,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具有朦胧、含蓄美,语言清新的特点。

在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意蕴而大放光彩。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上承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之风,下起陆放翁亲近山水、以山水为故人之气。

其诗语言清新,俊逸空灵,且处处渗透着禅机,因此又被称为“诗佛”。

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世而不衰,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值得后人探索、学习。

细品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发现其诗在审美上有些共性之处,具体有三:一、“潜藏着超自然的幻想性”王维的山水诗直观上是描写真实的自然景物,山水草木,其实在这其中也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和幻想。

他所迷恋的那大自然的幽深一隅和他所选择的静态自然物,是这种“幻想性”的外壳和载体。

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那种超脱人世动荡、纷争的自由而和谐的人生,则是这种“幻想性”的内蕴。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有别于李白的游仙诗中的那种传统浪漫主义,是用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讴歌一个理想的世界。

王维的诗,如果不仅仅停留于诗人对自然万物艺术形象的外部欣赏,而是深入诗歌的内蕴,那么,我们会发现,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实质存在着一个充满了真诚和友爱的“理想王国”。

在这个“理想王国”,一切争斗和冲突都可以消融于和谐完美之中。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可以友好相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2];“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而且山水、草木、禽鸟之间,自然万物同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各安其乐、互不相扰,甚至融洽依恋、和谐交往的关系。

这里没有摧残花木的暴雨飓风,没有伤害弱小的凶鹫猛禽。

它是一个由恒常处于平静、和缓状态中的红莲、水鸟、青松、明月、溪涧、白云和活动于其间的真实凡人所构成的真实世界,然而却又是一片脱离了尘世纷争的“极乐净土”。

正如日本学者井口孝和所说:王维讴歌自然的诗,“与其说是指向物象的焦点,不如说是从现实的世界飞出,指向彼岸的世界”。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

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

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

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

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

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

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

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王维与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与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与山水诗的特点1. 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被誉为"山水诗之宗"。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哲学功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作品。

本文将探讨王维与山水诗的特点。

2. 抒发禅意与寄托情感王维的山水诗注重于表达禅宗思想和感悟人生之情。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描写,传达了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人生境遇、命运变迁等个人感受。

此外,诗中常出现孤独寂静、逍遥自在等禅意境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引导思考人生哲学。

3. 高超的描写技巧和意象构筑王维善于运用丰富而精确的描写手法来展现山水景观。

他不仅能准确把握一幅画面,刻画出极美丽真实形象,并通过意象和比喻来补充情感内涵。

他运用声、景、色等多种元素,在读者心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

4. 注重情感和人性表达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人对于自然的喜爱和推崇,同时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在动荡乱世中对安稳、宁静生活的渴望。

这使得他的山水诗作品更富有人情味和现实感。

5. 追求意境的完美与超越王维追求山水诗意境之完美与超越,他常以客观存在为基础,通过感受引发灵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出具有高度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他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启示,并引发内心深处对于大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思考。

6. 影响与传承王维塑造了独特而广泛影响力深远的山水诗风格,被誉为后世文坛"山水诗之宗"。

他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如苏轼、杨万里等,使得山水诗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就是王维与山水诗的特点。

通过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主题表达方式,王维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山水诗作品,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并将山水诗推向了全新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意象美赏析
高三语文诗歌赏析,需要高三的同学们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
赏基础才能获得高分甚至满分,而这种文学素养的养成靠的是我们平时的积
累,如果高三同学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那幺现在努力也不迟。
下面,小编为高三的同学分享一篇《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意象美
赏析》,帮助大家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意象美赏析诗歌大发展的唐朝,诗体风格
千姿百态,绚丽缤纷。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高岑之雄浑粗犷,
王孟之冲淡空灵,可谓百花争艳,各有千秋。其中,王维山水诗的那种闲静
淡远,空灵自然的意境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王维的诗
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
境与隽永的诗意。诗歌所描绘的事物,不是现实中的物象,而是一种意象。
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意象,指的是感官意识的记忆,即任何外部世
界或自身的现象通过感官而被感知和意识的结果,通常有各种具体的感官印
象构成:意象、声音、味道、气味、冷热、动静、触离等。从汉语的构成词
法来看,作为一个先抽象后具体的的复合名词,意象显然主要包括:抽象的
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
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物和场景)的和谐交融和辨
证统一。意象是物象的升格,它赋予诗人更多的主观意象,它比形象更少了
临摹,更多了创造,它是诗人的人格和情绪的能动力量和万事万物的交融,
是被诗人全面改造并且重新组装过的美学形象。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
思,从而以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艺术形象,达到牵引读者感情的目的。[19]如
《辛夷坞》无怪胡应麟要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