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步 周密

合集下载

周密《野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周密《野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周密《野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诗】: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注释】: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

入元隐居不仕。

自号四水潜夫。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

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

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kuí),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其词讲究格律,文字精美,词风与吴文英(梦窗)齐名,并称“二窗”。

为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

【翻译】: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赏析】: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倒了伯伯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两字:美哉~~愚以为,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

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

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

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

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

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

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周密《野步》全诗翻译赏析篇1【出自】南宋周密《野步》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注释:野步:郊野漫步,郊游。

翠浪:指麦浪。

译文: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赏析: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

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

“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

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

“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期期中测试卷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期期中测试卷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期期中测试卷语文的考前复习不要集中,分散复习效果会更好,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看看七年级语文,有喜欢的来一起阅读哦初中七年级语文下期中学情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5分)1.诗文名句默写。

(10分)(1)桃李不言,。

(《史记》)(2)伯牙善鼓琴,。

(《列子》)(3)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为者常成,。

(《晏子春秋》)(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的一组句子是。

(6)晚年,每归私第,取书,读之竟日。

(《赵普》)(7)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我咬紧了牙,。

(阿累《一面》)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它的山顶坡陡涯峭,峰石突兀,十分险jun,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连绵。

蓝色的天幕下,山腰沧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xie的大自然的图画。

(节选自刘叙杰《巍巍中山陵》)(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险jun( ) 和xie( )(2)语段中有两个书写错误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

(2分)改为改为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B.春节前,菜市场一片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C.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言,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飞机着陆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纷纷要求飞行员解释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

4.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A.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B.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早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淮安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淮安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淮安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①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相接:相交,精神相通。

②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

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第三句中的“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早梅①齐己ks5u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代诗僧。

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经郑谷指点,齐己将“数枝”改为“一枝”,你认为这样改好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诗中梅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简析第三句“忆君心似西江水”的表达效果。

请综观全诗,分析这首诗结尾的抒情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晚渡咸阳①明〃马中锡②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③④表里山河犹往昔,变迁朝市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注】①马中锡:成化己未年进士,屡次得罪权贵被革职。

②渭川:即渭河。

③表里山河:指有山河作为屏障,地势非常险要。

④变迁朝市:指秦、汉、北朝、隋、唐等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有什么特点?结合第三联内容,简析?渔翁?看破的?兴亡事?。

野步文言文翻译

野步文言文翻译

山川千里,烟霞相间。

步履所至,心旷神怡。

遥望林峦,烟树隐现。

或登高而望远,或临水而观鱼。

松风习习,鸟语啁啾。

此间景致,真可称为人间仙境。

俄而日暮,霞光万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野径无人,独行其乐。

遥闻犬吠,时见萤火。

举步维艰,不觉已至山巅。

回首来路,烟霞依旧。

四顾无人,唯闻风声。

《野步》译文:在这千里山川之间,烟云与彩霞相互交织。

我漫步前行,心中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山林连绵,烟雾缭绕,树木若隐若现。

有时登上高山,远眺四方;有时来到水边,观赏游鱼。

松林中,清风习习;鸟儿鸣叫,声音悦耳。

这里的景色,真可以称之为人间的仙境。

不久,太阳落山,天空出现万道霞光。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远方的家乡。

荒野小径上无人行走,我独自享受这份乐趣。

远处传来狗吠声,时不时有萤火虫飞舞。

步履维艰,不知不觉间已到达山顶。

回首来时的路,烟云依旧。

四周寂静无人,只听到风声呼啸。

译文如下:在这千里山川的画卷中,烟云与彩霞相互交织。

我漫步其中,心中畅快,神思飞扬。

远远望去,连绵的山峦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时而登上高峰,远眺四周;时而靠近水边,观赏游鱼。

松林间,清风拂面,鸟鸣声声。

这里的景色,真如同仙境一般。

转眼间,日落西山,天空被万道霞光染红。

我抬头仰望那明亮的月亮,心中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在这荒野小径上,只有我一个人漫步,享受着这份宁静的乐趣。

远处传来狗吠声,偶尔还能看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步履艰难,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来到了山顶。

回首来时的路,烟云依旧缭绕。

四周寂静无人,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

野步的译文

野步的译文

《野步》的译文
一、周密《野步》
原文: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译文:
和煦的风吹拂着麦田,麦浪翻滚,仿佛绿色的波浪向远方绵延;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前两句写远景,风吹麦浪,青蛙欢叫,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图。

后两句写近景,诗人以蝴蝶自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二、贺铸《野步》
原文:
津头微径斜对门,水落孤村隔嫩沙。

黄草棚前疏雨湿,白头翁妪看瓜家。

译文:
伫立渡口,小径逶迤,斜对城门。

水降落处,细沙之上,正有村落。

细雨飘飘,淋湿了黄色草棚,其中坐着白发的翁妪,正在看守瓜
园。

解析:
这首诗同样描写了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景色。

诗人以渡口为起点,沿着小路前行,看到江水退落,村庄与渡口之间隔着一段清浅的细白沙岸。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近处,描写了一座用黄草搭成的瓜棚,棚内正落着稀疏的雨,有一对老夫妇正坐在棚里看着瓜地。

整首诗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将四个画面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具有浓厚乡野情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

同时,诗人通过对老夫妇的描写,也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步周密
麦垄(lǒng)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zào)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
野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

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

“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

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

“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另一版《野步》[1]
那可恨的秋风,真是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马上把枫叶变红,而且也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呈现是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秋的到来,秋的萧条枯索,引起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等。

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宋德祐间曾任义乌(今属浙江)令等职。

宋亡隐居不仕。

其词讲求格律,风格在姜夔、吴文英两家之间,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也曾写过一些慨叹宋室覆亡之作。

并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

著有《草窗韵语》、《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数十种。

编有《绝妙好词》。

词集名《苹洲渔笛谱》、《草窗词》。

存词150余首。

[2]
赵翼
(1727年~1814年1月10日)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乾隆二十六年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
求助编辑
此曲乃游子怀乡之作,极写接到家信后内心悲愁。

以景写情,物我交融,细腻动人“雁啼”一联,堪称妙对。

很简单也很短的一首散曲,却是我十分喜欢的一首。

作者张可久虽然有点名气,但是历来评价不是很高,艺术成就也不算很大,长期为吏,时隐时官,作品多描写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其曲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常熔铸诗词名句,借以入于典雅。

【年代】:元
【作者】:张可久——《清江引·秋怀》[双调]
编辑本段原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可久(1270?—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今浙江鄞县)人。

《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

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

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足迹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地,晚年居杭州。

专写散曲,小令尤著,与乔吉齐名,李开先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乔梦符小令》)。

朱权称其曲“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誉为“不羁之材”,“词林之宗匠”(《太和正音谱》)。

编辑本段作者散曲集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

现存小令855首、套数九套。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清江引:曲牌名。

红叶天:秋天。

红叶,枫叶。

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芭蕉”句:刘光祖《昭君怨》:“疏雨听芭蕉,梦魂遥。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原曲赏析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

又令我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

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

我本人不太欣赏元曲,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用词比较俗而
直白,不太讲究意境的营造,题材不够广,因袭唐宋过多这些问题。

而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

“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

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

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说到音韵,元曲有些特点,我不是懂得太细,仅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

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

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我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总结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