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中西悲剧差异

合集下载

名著名篇《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名著名篇《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名著名篇《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

因为葛夫是个邪恶、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里起了一个疑心,是葛夫谋杀了前任国王。

他十分不明白为何母亲判作两人,在父亲去世未满两个月,就再婚了。

他的母亲及新任国王让他快乐,但他依旧穿著丧服,不肯脱去,他怀疑叔父给他父亲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实性。

他一直认为母亲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

现在又有一个谣言满天飞,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

于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观看,他看见了那鬼魂,于是追了去,来到一空地,鬼魂终于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

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

”就这样,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属不准透露他遇见了鬼魂,但实际上他的精神已受到惊吓,他有点恍惚。

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态,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

他们认为他一定是太思念先王而如此的或是因为爱情的缘故。

因为哈姆雷特爱慕一位名叫可莉的女孩,她是大臣的女儿,在他发疯之前,曾送过情书及戒指给她,在他发疯之后,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哈姆雷特的叔父及母亲都认为一定是爱情的缘故。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完整word)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完整word)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⑴忧郁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

忧郁之深深刻洞察力—-—- 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

继续探索 -———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C。

忧郁之久忧郁—--—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而,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A。

犹豫原因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共4篇)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共4篇)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共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

因为葛夫是个邪恶、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里起了一个疑心,是葛夫谋杀了前任国王。

他十分不明白为何母亲判作两人,在父亲去世未满两个月,就再婚了。

他的母亲及新任国王***着让他快乐,但他依旧穿著丧服,不肯脱去,他怀疑叔父给他父亲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实性。

他一直认为母亲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

现在又有一个谣言满天飞,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

于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观看,他看见了那鬼魂,于是追了去,来到一空地,鬼魂终于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

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

”就这样,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属不准透露他遇见了鬼魂,但实际上他的精神已受到惊吓,他有点恍惚。

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态,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

试述《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试述《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人物性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经典的人物形象,他本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多才多艺,在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对世界、社会和人生充满热情。

正如奥菲利亚所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1]。

却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赶紧回国,他陷入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

面对父亲的去世,叔父继承王位,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时嫁给叔父等现实,打破了原有的世界,使他对世界和社会丧失了信心,粉碎了理想与信仰。

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谋杀的,要哈姆莱特为自己报仇。

这对哈姆莱特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过去看似无限美好的世界和人,一夜之间变得丑陋无比,将现实的黑暗和罪恶全都揭露了出来,摆上了台面。

一场复仇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哈姆莱特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涉世不深,在这场复仇行动中随处可见他的青涩和不成熟。

歌德对这场复仇这样评价:“我觉得这很明显,莎士比亚的意思是要表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的身上的结果。

在我看来,全剧似乎都是由这种看法构成的。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性格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疾恶如仇又善良仁慈哈姆莱特从自己设计的戏中戏中看出叔父的行为怪异,确定了父亲是被谋杀的。

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时嫁给杀父仇人,他对叔叔和母亲抱有很大不满。

他说:“现在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的行为。

”可他又是善良的,即使有很多仇恨,也不愿意伤害母亲的身体。

“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他的性格特征包括犹豫、矛盾、忧愁和痛苦。

这些性格特征为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也使他成为了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角色。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他的犹豫不决、矛盾心理、思想缜密和情感丰富等特征,从而揭示他悲剧性格的内在因素。

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是他性格的鲜明特征。

在整个剧情中,哈姆雷特陷入了种种矛盾和犹豫之中,这种犹豫不决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

在得知父王被谋杀后,哈姆雷特无法立即决定采取行动,而是陷入了严重的犹豫之中。

他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感到迟疑和担忧,不敢贸然行动。

这种犹豫导致了他在整个剧情中错失良机,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他敏感的内心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但这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被动、消极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是他性格的另一重要特征。

他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思考之中,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决定。

他既追求正义和公平,又感到复仇行为的残忍和邪恶。

他内心的矛盾不仅表现在行动上,也表现在言辞和思想上。

他常常变换立场,犹豫不决,这种心理矛盾成为了他性格的一部分,也是他悲剧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既是他执着于真理和正义的表现,也是他内心纠结和痛苦的反映。

哈姆雷特的思想缜密和批判性思维是他性格的又一特征。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实,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去探求真相。

他对人生、命运、真相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想缜密使他不断怀疑和纠结,也增加了他的犹豫不决和矛盾心理。

哈姆雷特的批判性思维使他对周围的现实保持清醒和警惕,但也使他无法轻易融入周围的环境,独处于心灵的孤岛之上。

哈姆雷特的情感丰富是他性格的又一鲜明特征。

他对父亲的死亡、母亲的再嫁、奥菲利娅的死亡等事件都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苦闷。

他的情感丰富使他成为了一个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角色,也使他的悲剧命运更为深刻和感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而其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备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对象。

哈姆雷特的性格在整部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矛盾、犹豫、痛苦和悲剧命运都让人深思。

在本文中,将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他的悲剧性格是如何造成他的命运的。

哈姆雷特的性格犹豫不决。

在整个故事中,哈姆雷特表现出了极端的犹豫不决和矛盾的性格。

他在担任国王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处理他父亲被谋杀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爱情和亲人的态度都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犹豫。

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困境时常常踌躇不前,进而导致他错失了许多机会,甚至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这种性格的犹豫和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是他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姆雷特的性格执着固执。

尽管哈姆雷特在面对许多问题时表现出了犹豫和矛盾,但他在某些事情上又表现出了执着和固执。

在得知父亲被谋杀后,他决定要报仇,并且不惜一切代价。

在追求奥菲莉娅时,他也表现出了执着的一面,尽管结果并不如他所愿。

这种执着固执的性格使得他在一些问题上变得决绝和坚定,但同时也使得他在另一些问题上陷入了犹豫和混乱之中。

这种性格的矛盾和冲突,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痛苦和困惑,也成为了他悲剧性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哈姆雷特的性格敏感多疑。

在整个故事中,哈姆雷特表现出了极度的敏感和多疑,对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总是怀疑和揣测。

他对克劳狄斯的猜疑和对奥菲莉娅的猜疑,都表现出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使得他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同时也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不安。

这种性格的敏感和多疑,使得他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处于一种扭曲和痛苦的状态,最终也成为了他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哈姆雷特的性格忧郁孤独。

整个戏剧中,哈姆雷特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忧郁和孤独。

他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总是充满了悲观和忧郁,对自己的命运也总是感到寂寞和孤独。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忧郁、优柔寡断、多疑。

哈姆雷特的遭遇很是坎坷: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

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

他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则表明他相当的理智和顽强。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疑问他可以不追究,过着一种被称作麻木或者“看开”的生活。

即使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仍然真挚的深深的爱着奥菲丽亚。

所以,他的性格是由于他的抉择造成的。

对人生的抉择。

这个影响是慢慢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我们不会想到他对人生的抉择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中西悲剧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论析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以及他的悲
剧性格特点来深入剖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一人物形象,并且通过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对比浅析中西悲剧差异,提出中西悲
剧之差异源于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同时批驳西方部分学者认为中国
没有悲剧的论断。
关键词:人文主义者;悲剧性格;中西悲剧差异;民族文化心理;
一、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哈姆雷特身上集合着矛盾的两个方面,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典
型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他的性格中体现出两种思想的尖锐的碰撞,首先他作为封建的贵
族,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他不可能相信群众,更不可能紧密地团
结群众,发动身边群众将封建的毒瘤连根铲除。
但是他已经开始接受了威登堡大学的一些新鲜的思想,接触到了
人文主义思想,同时对这样一种先进的思想表示认可,所以在他的
身上就体现出来两种思想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他相信天命,就
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讲他的复仇除害,却也成为了“害人之事”。
情人的父亲被自己误杀,情人落水而亡间接来说也是因为自己,加
之之前自己的父亲被谋杀,母亲又改嫁给自己的叔叔等一系列的事
情,让他开始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因而将这
些全部归结为天命。另一方面,这也与自己性格中的两种思想的矛
盾冲突有很大的关系。封建神学思想的思想让他在无法用新思想解
释自己所承受的打击的时候找寻到了自身思想的寄托。这使得他不
至于走向崩溃。
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被莎士比亚塑造成为了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的形
象,所以他的形象才能够屹立在文学的殿堂中久而不衰。他有正义、
勇敢的一面 ,同时也有多疑、优柔寡断的一面。其多疑的性格特
点其实是他在承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形成的。他的父亲去世,母
亲改嫁,叔父篡位……一系列的事件让他觉得没有什么是值得自己
信任的。他的多疑在剧本中得到了彰显,如第一幕中,他以连讽带
刺的口吻来面对新国王与王后的问候:
王:哈姆雷特,我的侄儿,我的儿———
哈: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为什么愁云依然笼罩在你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多疑的性格愈演愈烈,他不相信一切,由于他内心中封建主义思
想与资本主义思想的相互交锋,使得他不愿意发动群众。他单打独
斗,企图用一己之力来复仇,来完成自己的事业。事实证明,他的
决断是错误的。
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同样在剧本中表露无疑。杀父之仇让他咬牙
切齿,发誓要为父亲报仇,要拯救乾坤。
“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雷特
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在
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
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
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
但是在很多次绝佳时机面前,他却有了自己的顾虑,迟迟不能动
手。一方面,想着为父报仇,另一方面陷入了对生命的思考。这样
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三、从《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悲剧对比中浅析中西悲剧差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抑或说是一个人,一个英雄的悲
剧。所有的读者在读到结尾的时候无不为英雄的悲剧命运所扼腕。
所有的读者都会仰视着英雄,看着英雄的死去而产生一种震撼的感
觉,从而达到心灵的洗礼。但是我们对比中国的古典戏剧《窦娥冤》,
其中的悲剧主人公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她在堂上受冤,她在法
场与婆婆的诀别都让读者产生一种心酸的感觉,其实就是读者以居
高临下的姿态,审视悲情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女子的命运悲剧。
让读者在同情之中受到洗礼,体会“善”与“恶”的交锋。让每一
名看官在看过戏剧之后都收到道德的教化。
同时《哈姆雷特》的结尾是主人公全部死去,是确确实实的“悲
剧”也就是西方人所认为的悲剧应该的模式。但是《窦娥冤》的结
尾却是三桩誓愿全部实现,最后窦娥的父亲为窦娥平反昭雪。这样
悲剧之后的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所普遍存在的。比如《赵氏孤儿》
的孤儿报仇、《祝英台》的双蝶齐飞等等。这也一直为西方人所诟
病,他们认为中国没有悲剧。
在我看来,中国只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我们的悲剧之
所以以大团圆作结,是因为我们的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使然。
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由此构成了长期存在在中国大地上的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使得中国的社会稳定之极,无论是
否改朝换代,都没有能够对它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在此
基础上,主要融合儒释道思想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首先来说,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对中国人影响极深。中国人愿意
温文尔雅的行动,不愿意走极端,一切都要“中和”,一切都不要
过分,所有的矛盾对立要达到和谐的统一。中国的戏剧在教化百姓
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也遵循着中和之道,达到“悲”
与“喜”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无论儒释道都强调“爱”与“善”。劝人向善、劝人
爱人是三家学说共同之处。儒家讲求修齐治平,首先就是修身;道
家也说“上善若水,水利善万物而不争”;佛家更是以因果报应等
思想主张行善积德。戏剧本身就肩负着教化的作用,所以它自觉的
承担起劝人向善的使命。在《窦娥冤》等戏剧中,“善”最终能够
战胜“恶”正是教化人们邪不能胜正,从而达到人心向善的教化作
用。
也就是说,中国的悲剧希望通过大团圆的结局强调“善”一定能
够战胜“恶”来劝人向善,起到道德的教化作用。西方的悲剧,却
是让人们看着有价值,有尊严的东西被摧毁而内心震撼,从而收到
洗礼。
故而,我认为,虽然中西悲剧有着差别,但是这都是基于民族文
化心理的区别。不能因此否定中国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