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诗史_到_词史_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_祝东

合集下载

杜诗学的兴盛与清初诗风的转变

杜诗学的兴盛与清初诗风的转变

杜诗学的兴盛与清初诗风的转变作者:文迪义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明末清初是杜诗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杜诗注本、选本数量多,质量好,学杜诗、和杜诗的现象非常普遍。

杜诗学的兴盛既是诗学发展的自然表现,也是明清鼎革的时代使然。

清初杜诗学从“诗史”“性情”、民族心理等方面影响了清初诗风的走向。

关键词:杜诗学清初诗风诗史性情反唐为宋杜甫诗歌自中唐顾陶将其编选入《唐诗类选》和元稹提出“集大成说”之后,逐渐引起后人的重视。

宋代和明末清初先后形成了两个“杜诗学”高潮。

杜诗学到清代已经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诚如孙微《清代杜诗学史》所说: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诗学范畴,而是辐射到小说、戏曲等诸多领域,集杜、和杜的规模和水平大超以前。

清初杜诗学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杜诗注本、选本数量多。

据统计,清初现存的注本四十多种,散佚的杜诗注本、选本九十多种。

二是种类多,质量好,规模大。

有杜诗全集校注本、选本、各体律诗注本和启蒙读物本。

金圣叹的《杜诗解》、朱鹤龄的《杜诗辑注》、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李长祥的《杜诗编年》、顾宸的《辟疆园杜诗注解》等都是优秀注本。

三是集杜诗、和杜诗、学杜诗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万荆的《集杜诗》、方式玉的《集杜诗》、毛彰的《集杜诗》。

杜诗学因明清易代的刺激出现新的高潮,杜诗中所表现的历史惨痛和精神创伤唤起了清初汉人感情上的共鸣,学杜、和杜、注杜成为他们发泄忧愤、寄托哀思的方式。

杜诗学的兴盛又微妙地促进了清初诗风的转变。

一、杜诗学与清初诗坛的“诗史”精神明清鼎革,巨大的社会动荡激发了明遗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深感民族危亡、文化板荡而又身怀经世思想的士人通过深刻反思,认为“天下之治乱,由于人心之邪正,人心邪正,由于学术之明晦”[1](P174)和空疏不学的风气,为匡救时弊,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因此,清初面向现实、关注现实、希望改变现实的学风兴起。

这个大背景成为引发杜诗学高潮来临的时代契机。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甫的诗集已经传世千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对杜甫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进行探析。

一、杜甫的文学艺术杜甫的诗以写实主义为主,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抒情色彩。

他的诗重视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例如,他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表现了帝国衰落的景象,但他关切的是老百姓所受的苦难和景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是非常接地气的。

另外,杜甫的抒情诗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登高》、“赤壁”等名篇,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深刻的艺术感悟,这些诗作以其宏大的气魄、富有感情的描写、含蓄的思辨等,为杜甫赢得了无数的后人敬仰之情。

二、杜甫的影响力杜甫诗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首先在唐代时期,由于其诗歌风格独特,已经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受到了不少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例如,唐代文学家李白曾称赞“诗人未必多于杜甫”,表明杜甫的诗歌已经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在宋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被进一步推广和加强。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经说过:“天下诗案,唐人居多,而唐中杜甫最消魂”,由此可见杜甫诗歌对于宋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杜甫的影响力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像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纪昀等都十分钦佩杜甫的诗歌,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写实主义的文学风格、浓郁的抒情色彩密不可分。

最后,在现代文学中,杜甫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大量的现代文艺作品中充满了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借鉴和致敬,这其中包括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各地的诗歌、小说、话剧等。

比如钱钟书在他的小说《围城》中就大量地引用了杜甫的诗歌和情节,通过对杜甫文学的深度思考,构筑出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总之,杜甫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和深沉的人生思考赢得了数百年的尊重和敬仰。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唐代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

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中、晚唐写实诗人,如张籍、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等,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正如洪业所说,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白居易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的伦理观点。

除白居易外,韩愈也撰文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如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就是受杜诗影响的结果。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公之诗,支而为六家。

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

”此外,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

”王安石亦称“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李调元《雨村诗话》也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入其室。

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

”宋代宋代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即为杜甫。

江西诗派的始祖黄庭坚诗宗杜甫,认为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处”,而江西诗派亦要求字字有来历。

江西诗派亦喜用始于杜甫的拗体。

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其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为后来诗人写作政治题材的诗歌奠定了基础。

海外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名为《杜诗谚解》。

杜甫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则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才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他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开朗”著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以及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观点。

一、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1. 杜甫诗歌在唐代的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广为流传,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显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杜甫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之后,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世诗人誉为“诗史之盛唐”,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文学史影响1.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悲悯人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杜甫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文-论杜甫的诗史意义

论文-论杜甫的诗史意义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不仅如此,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关键字】: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诗史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

在诗歌上形成了沉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术风格。

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

但是最先提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

杜甫在所作的雕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

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

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特点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

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这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择吉利的日子出行。

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徐传武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8)003
【摘要】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徐传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从历代论诗绝句看杜甫 [J], 徐传武
2.从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等诗歌理论看论诗诗 [J], 孙芳芳
3.杜甫《悲陈陶》《悲青坂》历代注释中的若干问题——兼论两首诗歌与杜甫卷入房琯事件之间的关系 [J], 钟卓萤
4.杜甫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张宏《历代杜甫像考论》(唐宋金元卷)评介 [J], 陈丽琳
5.谈“历块过都”——读杜甫论诗绝句札记 [J], 周振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词史与诗史的交融——论彊村词对杜诗的师承

词史与诗史的交融——论彊村词对杜诗的师承
评是 对 当时词 坛创 作现 状 的不满 与针砭 , 同时 , 在
清初阳羡派的领袖 陈维崧提出 :选词所 以存词 , “ 其 即所 以存经存史也夫”】 。这是清代词学中较 _
早 地从 理 论 上 关 注 “ 史 ” 念 的论 述 。张 宏 生 词 观
理论上也指 出, 长短句之词应像诗歌一样 “ 抑扬 时局” 在创作 的理念上 , , 应借鉴老杜 的《 征》 北 、 《 诸将》 白居易《 中吟》 , 秦 的抒写方法 , 直接 书写
倚声家老杜。 对于蒋春霖《 ” 水云楼词 》 的精神 意蕴 , 疆村 当然 会 有深悟 。疆村学 词 时 , 半塘 即以
“ 汾、 雪、 榭 、 圭、 云、 潭 ” 作视之 ; 梁 珂 樊 稚 忆 鹿 等春 霖云 :穷 途 恨 , 地 放 歌 哀 。几 许 伤 春 忧 国泪 , “ 斫
执牛耳者 , 因此 , 疆村 历来 评 价甚 高, 徐珂 对 如
《 近词丛话》 “ : 朱古 微为倚 声大 家 , 称于光宣 著 间, 其所著为《 疆村词》 ” 。 …王 国维《 人间词话 删
稿》 “ :近人词 , 如复堂词之深婉 , 疆村词之 隐秀, 皆在半塘老人上 。疆村学梦窗 , 而情 味较梦窗反
同, 创作 中当然 就会更 为 自觉 地加 以学 习与 继 承 。 清 代词 家对 于杜 诗 的认 识 , 与他 们 对 “ 史 ” 词 理论 的讨 论 密 切 相 关 。 明清 诗 学 对 诗史 的讨 论 , 自然 会影 响 到 词 学 观 念 。再 加 上 , 代词 学 的建 清
念伴随着常州词学的批评强势 , 愈益深化 , 其批评 与创作指向也更为具体。如谢章铤 《 赌棋山庄词
出其范围。 _宋翔 凤论 白石词 日: 词家之有姜 ”8 “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水云: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水云: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水云: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诗圣”的地位是在宋代确立的,杜诗审美意蕴的发掘和阐释却是在清代,有清二百六十余年共出版过八十余种杜诗选本、注本、诠评本,形成了清代诗学批评中独具特色的“杜诗学”。

清代大多数诗人是既写诗又填词的,诗人词人往往兼于一身,清代诗坛浓厚的尚杜风气当然要波及清代词坛。

这里,试图从“诗史”意识、风骚比兴的观念及沉郁顿挫的风格几个方面,分析清代词学与杜甫诗歌思想的内在联系,说明杜甫诗歌思想对清代词学的积极影响。

一、“诗史”与“词史”“诗史”是晚唐孟棨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孟棨《本事诗》卷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杜甫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中社会底层群众的灾难和痛苦,如果将他的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那末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感性生活的“实录”。

天宝十五载所写的《悲陈陶》、《悲青坂》,描写的是唐军陈涛斜一战败绩、青坂再战又败的惨象。

至德二载(757)夏天,杜甫穿过唐军与叛军的防线,投奔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八月回鄜州省亲,沿途目睹战争创伤,写有长篇史诗《北征》和《羌村》三首。

乾元元年(758),他从华州到东都洛阳办事,次年返回,结合路上见闻,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三吏”“三别”,从社会的最底层来反映这场战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血泪和伤痛。

这些诗所再现的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黄庭坚说:“杜诗谓之诗史,以班班可见当时。

”(《与侯谟秀才书》,《潏水集》卷五)陈岩肖说:“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依据,古号诗史。

”(《唐溪诗话》卷上)以后,“诗史”成为那些深刻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作品的代称。

在清初,人们身经明清易代,亲历清兵入关大肆屠杀无辜的悲惨场面,“诗史”说再次得到重视且被鲜明地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吴伟业的歌行体纪事诗以其反映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成为这一方面的典范。

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称吴伟业:“所作《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诸什,铺张排比,如李龟年说开元、天宝遗事,皆可备一代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祝东,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730000 。
95
② 评。 而这种质疑的目的本是为了摆脱诗史观念
证。既然诗歌能补史之缺,那么保存这类诗歌就 有保存史料文献的价值意义。 此外,明清易代,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不仅 在政治上进行高压统治,还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 满清贵 进行消解,而汉民族素有 “华夷之辨 ” , 本身就会受到汉族知识 族属于所谓的 “夷族 ” 分子的排斥。 故易代之际知识界有 “亡国 ” 与 “亡天下” 的说法,一姓王朝的灭亡是亡国, 文 , 化的灭亡则是亡天下。 为了不至于 “亡天下 ” 汉族知识分子做了大量的文献辑佚保存工作 ,比 , 就是为了保存汉民 如钱谦益编著 《列朝诗集 》 族历史文化。如其 《列朝诗集序》 所言: 毛子子晋刻 《历朝诗集 》 成, 余抚之 : “夫子何叹? ” 余曰: 忾然而叹。毛子问曰 ”曰 : “夫 “有叹乎? 余之叹,盖叹孟阳也。 : 子何叹乎孟阳也? ” 曰 “录诗何始乎? 自 。 孟阳之言曰: 孟阳之读 《中州集 》 始也 ” “元氏 之 集 诗 也, 以 诗 系 人, 以 人 系 传, 《中州》 之诗, 亦金源之史也。 吾将仿而为

焉,用为 是 选。 嗟 乎, 鸿 都 价 贱, 甲 帐 书 亡,空读西晋之阳秋,莫问萧梁之文武。文 章流极,巧历难推,即如词之一道,而余分 闰位,所在成编,义例凡将,阙如不作,仅 效漆园马非马之谈, 遑恤宣尼觚不觚之叹, 非徒文事,患在人心,然则吾与两吴子、潘 子仅仅选词云尔乎? 选词所以存词,其即所
〔摘 要〕
维崧等人的词史观念主要是受明清易代存经存史 、保留故国文献学术思潮的影响,故而主要与杜甫诗 史的实录精神相应; 而嘉道之际周济 “词史” 说则是受今文学思想的影响, 要求文学回归反映现实、 干预现实的经世传统,主要与杜甫诗史中的兼济思想与忧国情怀相应 。 清代词史说拓宽了诗史的锋 面,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
杜甫
诗史
词史
清代词学 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 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
① 。 无遗事,故当时号为 “诗史”
“诗史 ” 一词源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用诗 歌记录其流离陇蜀的生活经历,指具有纪实性质 的诗歌,后经诗学理论批评家的推扬,发展成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诗学概念 ,并影响到词学 批评领域。 清代的 “词史 ” 说源于诗史观, 却 又与当时政治及学术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结合诗 史、词史的发展轨迹及清代词史观与清代学术嬗 变关系来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对把握清代 文学思想史较有意义。 一、导论 “诗史 ” 是唐宋人对杜甫诗学成就的礼赞, 晚唐孟棨 《本事诗》 首次出现 “诗史” 之称: ( 李白 ) 常出入宫中, 恩礼殊厚。 竟 以疏乞归。 上亦以非廊庙器, 优诏罢遣之。 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 夜郎。及放还, 卒于宣城。 杜所赠二十韵,
⑤ ” 明确肯定诗史说复 清代词学尊体观念的抬头。
易代之际提倡诗史说显然具有以诗存史的目 的。在黄氏看来, 易代之后, 历史将会被重写, 有些史实甚至被篡改,而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记载一些史书上看不到的历史真实 ,这比前人论 杜诗以诗证史更进一步: 诗歌不仅能与历史相互 参发、证明,而且能补史之缺。特别是在易代之 际,国破家亡,史官流落,历史往往记载于时人 诗文之中,一如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诗文,在 此时起到了史书的作用。明清易代之际,吴伟业 的诗歌亦是记录了大量史实, 如 《遇南厢园叟 感赋八十韵 》 写清军下江南学校被毁、 人民流 离失所的惨相,及福王朝马士英、阮大铖作乱的 史实等,其 《圆圆曲 》 揭露吴三桂卖国投降的 , 《打冰词 》 叙写民间疾苦等 。 “梅村体 ” 罪行 的风行正是明末清初诗史观念重新焕发生机的明 96
④ 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 ”
的束缚,却使得诗史说在明代一度沉寂不闻 。直 至明清易代这一天崩地解时代的到来 ,诗史观念 才开始抬头, 并被不断推扬。 黄宗羲、 钱谦益、 吴伟业等学者诗人无不对诗史说推崇备至 ,如黄 宗羲在 《万履安先生诗序 》 就明确重新肯定诗 史说: ,亦 信 然 今 之 称 杜 诗 者 以 为 “诗 史 ” 矣。然注杜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 ,史 固 无 藉 乎 诗 也 史之 阙, 虽 曰 “诗 史 ” , 《宋史》 且不为之立 ……是故景炎、祥兴 、 集杜, 何由知闽、 广之 本纪,非 《指南 》 兴废? 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 非白 石、晞发,何由知竺国之双经? 陈宜中之契 , 《心史》 亮其苦心; 黄东发之野死, 宝 阔 幢志其处所: 可不谓之 “诗史 ” 乎? 元之 亡也,渡海乞援之事,见于九灵之诗。而铁 崖之乐府,鹤年、席帽之痛哭,犹然金版之 出地也,皆非史之所能尽矣。明室之亡,分 国鲛人,纪年鬼窟,较之前代干戈,久无条 序,其从亡之士,章皇草泽之民,不无危苦 之词。以余所见者,石斋、次野、介子、霞 舟、希声、苍水、澹归十余家,无关受命之 笔,然故国之铿尔,不可不谓之史也。

钱氏认为元好问编纂 《中州集 》 系对金源 历史的保存,意欲仿之,采诗庀史,保存文化血 脉。在诗史观念的抬头及词学尊体观念的影响 下,清代 “词史 ” 观念亦随之出现, 如陈水云 : “清代词学从 ‘词史 ’ 意识的 先生研究指出的 出现到 ‘词史’ 说的提出也是有其具体的理论 背景的,这就是清代诗学 ‘诗史 ’ 说的流行及

瑏 瑡 者一也。
熔铸词作之中,正是以词存史的写照,这也正与 杜甫号为 “诗史 ” 的作品多是反映安史之乱这 一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诗人生活心史相 应,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 》 《羌村三首》 等,不仅客观记录了当时君臣 征 骄奢淫逸与老百姓饥寒颠沛的生活 ,同时也详细 再现了诗人当时内心的各种不同思想情感 ,如刘 : 文刚先生所言 “所谓 ‘诗史 ’ , 就是杜甫用诗 全面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记载了离骚》 《左传 》 《国语 》 《史记》 《汉书 》 比肩, 并由此得出 “盖天之 生 才 不 尽, 文 章 之 体 格 亦 不 尽 ” 的 命 题,也即文人士子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禀赋才情 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不同体 裁的作品本质上都是人的才性情感物化的外在形 式,是一代文人心史的载体, 故而 “为经为史, , 诗词与经 曰诗曰词,闭门造车, 谅无异辙也 ” 史的价值意义是一样的,不容低估。但是当时词 坛却依然因袭有明词风, 以 《花间集》 《兰畹 集》 为模范, 崇尚艳词、 俚词, 使得词的体格 , “音如湿鼓, 色弱死灰 ” , 因此, 像这样 不振 的词坛现状亟须改变。 清初邓汉仪在 《十五家 词序》 里亦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词学至今日可谓盛矣。顾理与体有不能 不深讲者。 夫词而谓之诗余, 则犹 未 离 乎 诗,而非下 等 于 优 伶 之 杂 曲 也。 感 旧、 思 离、追欢、赠别、怀古、忧时,昔人皆一一 寓之于词,而今人顾习山谷之空语,仿屯田 之靡音, 满 纸 淫 哇, 总 乖 正 始, 此 其 理 未 辨,而伤于世道人心者一也。温、李厥倡风 格,周、 辛 各 极 才 情, 顿 挫 淋 漓, 原 同 乐 府,缠绵婉恻,何殊国风,而摭拾浮华,读 之了无生气,强填涩语,按之几欲昼眠,此 》 《草堂 》 之遗法 其体未明而有戾于 《花间 97
⑨ 以存经存史也夫。
在陈维崧看来,苏东坡、辛稼轩的长调与杜 甫的歌行体一样, 照样有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如杜甫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不仅深 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而且对苦难中的人民 抱有无限同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如
⑩ 。 从内容上 萧涤非言 “实际上是一代的史诗 ”
赵崇祚之 《花间集》 与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 》 一样,都能够补阙存史, 词作同样能够保存史 事,词体文学亦有史料文献意义,那么就需要注 意保存; 而朱彝尊 《乐府雅词跋 》 则云存词乃 是 “所谓 礼 失 求 诸 野 也 ” , 据 《汉 书 · 艺 文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五年第二期
总第 124 期
词史 ” 从 “ 诗史 ” 到 “
— — — 论杜甫诗史观对清代词史观的影响
祝 东
在古代杜诗学 “诗史” 观念的发展影响下, 清代词学界正式提出 “词史 ” 说。 由于 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清代不同时期词史观对杜甫诗史思想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 ,具体而言,清初陈
瑣 瑏 ” 只不过 “词史 ” 之史 历与生活、思想与感情。
词作为诗之余,照样可以感旧怀古、忧时叹 世,但如果词体文学立意不高、流连恋情悲欢的 话,就会流于 浮 艳 之 途, 不 能 与 经 史 并 称。 相 反,如果词体文学意格提高了,就可以取得与经 。 “选词所以存词, 其即所以存经 史并肩的地位 ,把这种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文学体裁 存史也夫” 一下子提升到与传统经史并肩的地步 ,这透露了 清初词人的良苦用心,即用词这一清代文字狱高 压之下相对安全的文体记录他们特殊的不敢轻言 的感情。同时期的朱彝尊在替陈维崧的词作序时 : “词虽小技, 昔之通 也透露了时人的这一思想 儒钜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 声。其辞俞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 儿女之言, 通之于 《离骚 》 变雅之义, 此尤不
兴对词史观的影响。不仅如此,清代词史思想的 发展,与清代学术嬗变关系密切,明清易代的学 术思潮促进了词史观念的形成,而嘉道学术的转 变则导致了词史观念的新变。因为学术背景的不 同,清代词史思想对杜甫诗史精神的取舍各有侧 重,概而言之,杜甫诗史内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 其一为纪实性, 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 其二即是忧国情怀与兼济天下的思想感情 。 二、诗史观在清初的影响 论及词史,学界一般喜欢与推尊词体联系在 一起。诚然,词史概念的提出,确实有益于词体
,在 文学地位的提高,因为 “史” 仅次于 “经 ” 中国古代文类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较高 ,词有存补 史实之功能,其地位理应提高。但是笔者认为清 初词学界提出 “词史 ” 这一概念, 决不仅仅是 为了推尊词体,这与清初学术文化思潮有密切的 联系。 明清易代, 汉族有识之士为了保存文化命 脉,词这种向来不为人重视的文体也受到了关 : “援微词 注。如陈维崧 《乐府补题序 》 就认为 而通志,倚小令以成声。此则飞卿丽句,不过开 元宫女之闲谈; 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 ” 即是说词体文学亦有存史之功能, 像 遗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