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析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高职 语 文课 程 的重 要 性
学 普 遍 存 在 一 个 误 区 。 “ 果 导 向 ” 学 与 结 教 不可否认 , 在现 阶 段 , 国高 职 院 校 重 相 匹配 , 我 在高 职 语 文 课 程 教学 中 , 大 多 数 绝 应 在 培养 学 生 的职 业 技 能 和 专业 技 能 。 前 , 院 校 越 来 越 片 面 强调 和 突 出 语 文 的 “ 用 当 相 当 比重 高 职 院校 过 于 强 调 学 生专 业 技 能 性 ” 能 , 功 即对 应 用 文 写 作 、 际 与 口才 等 交 的 培 训 , 面 重视 专 业 技 能课 程 建 设 , 片 忽视 层面 的 教 学 视 为 高职 语 文 课 程 的 全 部 教 学 学 生 的人 文 素 养 和 文字 表 达 沟 通 能 力 的培 任 务 , 人 文 教 育 等 几 乎 被 抹 杀 。 而 养 , 重 影响 人才 培 养 质量 。 严 2. 高职 语 文课 程教 学模 式 有待 创新 3 但 是 , 何 一 种 技 能 的 培 养 、 展和 提 任 发 从 教 学 手 段 上 而 言 , 当 比 重 的 高 职 相 高 都 是 要 建 立 在 一定 的 文 化 基 础 之 上 , 高 院 校 基 本 上 实现 了 多 媒 体 教 学 , 为 提 高 这 职 生 如 果 只掌 握 一 门 相对 固定 岗位 的 专业 教 学 水 平 提 供 了 物 质 条 件 。 同 时 在 教 学 但 技 能 , 然 会 使 知 识 结 构 单 一 、 业 过 窄 , 实 践 中不 难 发 现 , 媒 体 教 学 的 先 进 功 用 必 专 多 职 业 知 识 和 能 力 受 限 , 以 在 终 身 学 习 的 并 没 有 得 以 充 分 体 现 , 形 ” 之 而 “ ” 难 “ 有 神 不 现 在 职 业 发 展 道路 上 走 得 更 远 。 职 院 校 备 。 利 用 多 媒 体教 授 高 职 语 文 课程 时 , 高 在 往 除 了教授 学 生 掌 握一 门“ 专 ” 就 业技 能 往 沿 袭 中学 语 文 的 教 学 模 式 , 师将 备 课 精 的 教 外 , 应 该 为 学生 接 受 更 高 层 次 的 教 育 和 内 容 通 过 P T、 子 杂 志 等 形 式 在课 堂 上 更 P 电 终 身 学 习预 留 出 一 定 的 发 展 空 间 , 这 方 引 导学 生 “ 览 ” 过 , 仅 做 到 了 “ 写 板 在 浏 而 仅 手 面, 文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语 书” “ 到 电子 板 书 ” 改 进 , 教 学成 效 上 没 的 从 有 本 质 改观 。
浅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形 象 的 画 面 代 替 文 本 阅 读 这 必 然 会 弱 化 学 生 的 语 言 感 受 能 力 阅 读 思 考 能力 与创造 想 象能 力。
结 果 都 算 对 造 成 对 尖 子 学
生 的 不 公 平 另 一 方 面 一 些 性 格
内 向 的 接 受 能 力 较 慢 的 学 生 也 由 于 个 性 的 问 题 而 在 学 活 动 中 得 不 到 应 有 的 指 导 丧 失 了 应 有 的 学 机 会 。 此 外 还 有 教 学 目 标
事 实 上 教 师 忽 略 了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环 节 读 的 指 导 。 众 所 周 知 读 的 能 力 是 学 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动 力 新 课 程 的 标 准 特 别 强 调 对 学 生 阅 读 的 指 导 尤
走 个 来 回
求 外 显 的 热 闹 的 形 式 。 一 堂 课 就 这 样 也 匆 匆
不 用 多 媒 体 就 不 能 l 现 现 代 化 体 这 种 不 顾 教 学 内 容 而 滥 用 多 媒 体 的 教 学 反 而 弄 巧 成 拙 不 仅 达 不 到 预 期 的 教 学 效 果 还 浪 费 了 宝 贵 的 时
改 培 训 后 教 师 们 都 在 认 真 体 会 新 谭 改 的 新 理 念 不 断
地 实践 与反思 。课 改给小 学语文 教学 带来许 多有益 的经
验 与 启 示 同 时 也 出 现 了 值 得 我 们 思 考 的 若 干 问 题 。
忙 这 忙 那 这 样 的 节 课 学 生 的 学 习 效 果 不 好 是 预 料
一
学 习 活 动 形 式 化
还 没 有 仔 仔 细 细 地 阅 读 还 未 真 正 在 课 文 中 就 来 演 一 唱 唱 画 一 画 片 面 地 追 来 也 匆 匆 去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二、个人不足分析
1、对自己有所放松 2、教育科研能力薄弱
3、缺乏创新精神
4、工作目标不够清晰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5、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6、班级管理中欠缺 7、教育学生时缺乏对学生“理解”
8、对学生赏识不够到位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9、与学生谈心较少
10、没有抽出时间读书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三、自身发展计划
1、努力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到教 学过程中去 3、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谢谢大家!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胡传俊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优势与不足
一、个人优势分析
1、敬业乐业
2、工作中有一个好的心态 3、善于学习
4、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浅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5、能扎扎实实搞好科研工作
6、关爱学生,课后及时掌握学 学习情况
7、能够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 氛围 8、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浅析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由以前存 在的 问题 相 沿而来的 , 也就 是说 , 自从语 文学科教 学 固化 为基 础教育 中的一 大类别之后 , 一 直存在 着很 多长期没 有
解决 的问题 。文章分析 了 目前语 文教学 中存在 的 问题 : 教什 么和怎 么做 , 提 出了应 对策略 。 关键词 : 语 文教 学 教什 么 怎么教
一
、
语 文教 什么的 问题
压力 。 接 触 最 多 的是 课 本 、 教 参 和种 类 繁 多 、 数 目巨 大 的
作为基 础教育 阶段的语文 教师 。我 们个人 其实 没有相
教材编 写删减 了大量 的经 典篇 目, 有 的过 于模式 化 , 有 的缺 少时代 特点和现 代意识 . 不一 一列举 , 但 每种版 本都有 许多
局 大功告成 了。
这个 观点不甚 新鲜 .语 文教 师常常 因为教学 标准 的变 化 和教改潮 流 的起伏 而随波 逐流 ,常常 只关 注 了眼前 而忽 略 了最为根 本不能 忘却 的东西—— 学生 听说读写 的语 文能 力 。只有始终恪 守相对稳 固的语文教育根本 , 才能让语 文教 学的大树枝 繁叶茂 。
练 习题 。一线 教 师放 弃 了循序 渐进 的教 学方 式 , 转 向 了功 利 的考试 教 学模 式 , 教 师没 有 时 间提 高 自己 , 没 有胆 量 挑 战传 统 的教 学 方 法 , 导 致 知识 体 系陈 旧 , 教学方法落后。
所 以说 , 中 国的教 育 选拔 模 式 不 变 , 语 文 教学 的压力 也 就 不会 减轻 。 以上几 点说 明 能否 清晰 地界 定语 文应 该教 的内容 . 这 关系到语文 教师能否进行 有效的教学 。 笔者 以为 , 基 础教 育 阶段 的语文 教学 就是 通 过选 择实 用类 、 文 学类 文章 教会 学生 进行 符合 常理 常情 的表达 和交 流 。听说 可 以达 到 日常 口语交 流的基本要求 , 读 写可 以达 到 读得懂 写得 出的最低标 准 :这 就是笔 者认 为的语 文教学 的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

对 策
仍持传统教学观念 , 过 于 追 求 学 生 学 习成 绩 和 升 学 率 . 而 忽 视 了 中 职办 学 的宗 旨 。在 教 学 方 式 上 . 依 然 沿 用 传 统 的“ 一 块 黑 板、 一支笔 、 一本书” 的教 学 模 式 , 影 响 了 教学 效 果 。 ( 二) 教 学 目标 模 糊 , 教 学 内容 随 意 。 目前 , 我 国对 中 职 语 文 课 程 教 学 尚 缺 乏 明确 标 准 。 因此 , 课 堂 教 学 中对 于 是 偏 向 传 授 语 文 基 础 知 识 , 还 是 侧 重 学 生 语 文能力培 养 。 是偏 重学生 应用能 力培养 , 还 是 侧 重 学 生 素 质 能力 培 养 的 问 题 尚无 定 论 , 中 职 语 文 教 材 多 与 普 通 高 中语 文 教材 通 用 。部 分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活 动 中教 学 目标 模 糊 、 教 学 内 容 随 意 。 中职 语 文课 堂 “ 教什么 ” 、 “ 怎 么教 ” , 各持 己见 、 众
的 一 项 迫 切需 要 解 决 的课 题 。 中职 语 文 教 学 特 点 中 职 生 年 龄 段 多 集 中在 十 五 至 十 九 岁 .正 处 于 人 心 理
一
、
变化最 激烈 的“ 青 春叛 逆期 ” 。 相较 于普通 高 中同龄段 学生 . 中 职 学 校 的 学 生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殊 性 。 这 些 学 生 的 成 长 路 程 多 孤单 、 缺爱 , 性格 多 内向 、 孤僻 , 家 长 与 教 师 对 其 关 注 较
叠 一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月异 的 社 会 中 , 以不 变 应 万 变 。 学 生 思维 能 够 体 会 到 文 本 作 者 的 内 心 世 界 , 而 每 位 学
力 的获 得主 要 是 通 过 学 习 活 动 中 获 得 , 在 生 肯 定 会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 这 个 时 候 教 师 不 阅读 教 学 中主 要是 教 会 学 生 学 会 阅读 , 学 要 给 予 斥 责 学 生 , 而 是 要 耐 心 的 听 学 生 讲
科 教 论 坛
C h i n e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 t : i o n H e = r a : : i  ̄ : ■ U :
浅析 语文 阅读教 学中存 在的 问题 及策略
刘 桂 玲 ( 乐 亭县教 师进修学校 河北 唐山
பைடு நூலகம்
0 6 3 6 0 0 )
小差、 做其他学科作业 , 甚至于 睡觉 , 对 于 阅 读 教 学 的 质 量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由于受 到各 种因素 的影响 , 学 生 们 在 阅读教学 中的表现 往往存在差 异 , 而 作 为
教师 , 我 们 不 应 该 用 统 一 的标 准 给 予 学 生 评价 , 更加 不 应 该 讲 学 生 的考 试 成 绩 作 为
摘 要t 语 文教 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 就是 阅读教 学 , 而随着斯课 程改革 的深入 开展 , 对于语文教 育工作者提 出 了更 高的要求 。 新课改 指 出, 课 堂教 学的主体是 学生, 教 师起 到主 导作用 , 因此在 日常的教 学过 程 中, 教 师要将课 堂交还给 学生, 树立 新的教 学理念 , 不断创新和 完 善教 学方式 , 克分 发挥 学生学 习的主 观 能动性 , 促使 学生的 阅读素 养得 到提 高 。 文 中, 笔者依据 自己 多年的教 学实践 经验 , 分析 了 语文阅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 文是 我 国教育 体 系中 的一 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其 教育 活动 的质 量与 方法一 直受 到学生 与家长 的关注 。语文 是学 生进 行其 它学 科学 习 的基 础 ,在语 文学 习 中 ,学生 了解 到汉字 与语 句 的 意 义 ,理清 文字 表达 的 逻辑 关系 ,加 强语 言理 解能 力 。但 是 , 在我 国 的高中语文 教学 中还存 在一些 问题 ,使 得 我 国的高 中语 文教 学如 同一谭死水 ,很 难绽放 其光彩 。所 以 ,如 何使 高 中生 加强 对语文 学科 的重视 ,提高语 文学 习兴趣 ,已经 成为教 育工 作者 的重要 研究项 目。所 以,本 文从 高 中语 文角度 出发 ,对其 教学 中存在 的 问题 与 对 策 进 行 研 究 是 有 一 定 的社 会 现 实 意
分析 : 1 . 教学 内容枯燥 在传 统 的教 学体制 的影 响之下 ,许多 高 中语文 教师在 进行
在新课程 教 师 ,应 当摆脱应 试教育 的影 响 ,勇于 开拓创新 ,用最 先进 的 教 学思想 指导 自己的 日常教学行 为 。首先 ,教师 应 当认 识并 肯 定 学生在 教学活动 中 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 生 的学 习行 为 ,给学 生一 定 的独立 思考 空间 ,使 学生 自主进行 语文知 识 的体 会与 学 习。在教学 过程 当中 ,高 中语 文教 学要 明确 教学 目标 ,给学 生 创造 更多地 思维发 散的机会 ,使其语 文 问题 思考 的灵活 度得 到
一
1 . 更新 教学思想
、
高 中语 文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分 析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为不 根据 本 节课 教 学 目标来 进 行 重 难 点 讲 解 以及 有 关 技 能训 练 , 使学 生的 能 力得 不 到 锻 炼 与培 养 。 ( ) 前备 课 不 认 真 。 教 师在 备 课 前 不认 真 钻 研 教 材 , 深 五 课 不 入研读文本 , 照抄 教 案 , 有 自己 的 思 考 。 结 果 造 成 教 案 设 计 雷 没 同, 没有 特 性 色彩 。对 于教 案 中 出现 的 错 误 问 题 , 一起 教 给 学 也 ( ) 学 中设 计 的 问题 不 精 简 。 些 教 师 在课 堂 教 学 中的 设 六 教 有 计 没 有整 体 性 、 系统 性 , 少 统领 整 节 课 的 线 索 。 结 果 是 漫 无 目 缺 的 , 节课 下 来 让 学生 觉 得 一 头雾 水 , 知 道讲 了些 什 么 。 时 候 一 不 有 学 生 对 教 师 的 提 问 表现 的也 很 强 烈 。 像 课 堂 气 氛 很 浓 厚 . 是 好 但 与课 堂 内 容 不太 相 关 , 率 较 低 。 效 ( ) 学环 节 够 深入 。教 学 中设 计 的教 学 环 节 , 些 教 师 都 七 教 有 是走 马观 花 式 的涉 及 到各 个 环 节 . 看着 都 涉 及 了 但 是没 有 进 行 深
北方 文 学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王艳 ( 安徽 省濉 溪县 海 孜 中心 小 学 安徽 濉溪 2 54 学语 文课 堂教 学具 有 的 特 . 本 羔以及 小 学教 师 在 小 学语 文 课 堂教 学过 程 当 中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 对 小 学 针 语 文 课 堂教 学存 在 的 问题 , 出 了提 高 小 学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有 效性 提 策略 。 关键 词 : 学语 文 课 堂教 学 存 在 问题 有 效 策略 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
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
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
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
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
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
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
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
那就更累。原因何在?
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若干语文教
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
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
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下
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多讲—些内容,
于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感情充沛的演说,语文课成了老师的
演讲课。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
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
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甚
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这样的教学到了期终考试
成绩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根
本性的转变,不然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应
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家长与社会给学校教育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少语
文教师把语文课做为应付中考或高考的训练课。考试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内容取
舍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内容就大讲特讲,不考的内容就略讲甚至不讲。重书本知
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
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应试,轻应用;重读写,轻听说;重记叙文、议论
文,轻说明文、应用文;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
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没有完全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结果造成了学生语文
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还失去了对语文学习韵
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能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考试指挥捧”成了我
与学生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
三、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呆板,陈旧单调,不够“活”。
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1、生字生词教学;2、作者
简介;3、段落划分、分析、归纳;4,概括中心思想;5、归纳写作特点。语文
课堂教学的摹本模式始终是一张老面孔,所有的课文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
疑的“规划”中斩。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
装的“零件”,供学生细细把玩。一篇流光溢彩的文章也舍被肢解得惨不忍睹,最
终使得学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结果是,学生得到了无
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
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四、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在我国,很多乡镇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手
段,仍然是传统“一支粉笔走天下”,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仍是,目前唯一的教
学设备。究其原因:其一是财政困难,无力支付购买现代化教学设备所需的资金,
但更主要的是领导和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所任教
的学校就配有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但这些
都有成了摆设,或者只是上级领导检查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或者只有偶尔个
别老师上优质公开课是才用,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
的教学手段。对此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得到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
教具的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