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的心得体会

日本文化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对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我曾经有幸到访过日本,深入了解了日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日本文化的心得体会。
尊重和礼仪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
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会非常注重对方的感受,尽可能避免冲突和矛盾。
在日本,人们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或打扰他人。
在商业场合,日本人会非常注重礼仪,例如在交换名片时,会用两手递上名片,并且在接收名片时要用两手接住,并且微微鞠躬表示尊重。
清洁和整洁日本人非常注重清洁和整洁。
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住宅,都非常干净整洁。
在日本,人们会在进入房屋或店铺时换鞋,以避免带入外界的灰尘和污垢。
在公共场所,例如地铁和公园,都非常干净整洁,没有垃圾和污垢。
精益求精日本人非常注重精益求精。
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日本人都非常注重品质和细节。
在制造业中,日本人注重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在服务业中,日本人注重服务细节和客户体验,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团队合作日本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
在日本,人们会尽可能避免个人主义和竞争,而是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
在企业和组织中,日本人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利益,以确保整个团队的成功和发展。
小而美的生活方式日本人非常注重小而美的生活方式。
他们注重细节和品质,而不是追求奢华和浪费。
在日本,人们会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例如在饮食上注重健康和营养,注重自然和环保,注重家庭和社交生活。
总结通过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和风俗习惯,我对日本人的尊重和礼仪、清洁和整洁、精益求精、团队合作和小而美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仅是日本人的文化特征,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日本文化特征总结

日本文化特征总结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其特征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与道德规范、美学艺术、食物与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和教育等方面。
以下是对日本文化特征的一些总结。
首先,日本人重视传统和家族。
他们对家族的尊重和忠诚是日本文化的核心。
日本人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活动代表着日本人对美学和精神修养的追求。
同时,日本人也重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例如尊敬长辈、关怀家人,以及遵守家庭规矩。
其次,礼仪与道德规范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礼仪、礼节和表达方式,比如鞠躬、握手和礼物交换等。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人有着严格的道德观念,诸如诚实、勤勉、谦逊以及尽快回馈社会等。
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艺术文化的国家。
美学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体现在建筑、绘画、雕刻、戏剧等多个领域。
日本传统建筑以简洁和谐的设计著称,例如日本的庭院和寺庙等。
日本的美术作品以印象主义的风格为主,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意境。
此外,日本的传统戏剧如能剧、歌舞伎等也深受人们喜爱。
饮食习惯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饮食以米饭、鱼类和海鲜、豆腐、蔬菜和海带为主,这种饮食结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健康和均衡的饮食习惯之一。
此外,日本的烹饪方法也十分独特,例如寿司、生鱼片、烤肉和火锅等。
日本人对食物的细节和品质要求高,注重食物的口感、摆盘和味道。
日本社会组织和教育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社会以团结、纪律和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人们通常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注重个人责任和义务,尊重上级和长辈。
此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也非常严格,注重纪律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感、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文化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传统价值观念、礼仪与道德规范、美学艺术、食物与饮食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和教育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日本人对传统的珍视、对美学的追求、对社会和个人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品质和细节的苛求。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摘要: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将“内”与“外”明确区分开来,这种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为模式等各方面。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内外意识文化,探讨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内外意识究竟给日本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本篇文章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两方面分析日本内外意识形成的原因。
并将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暧昧表达两部分出发,为大家简单剖析内外意识对日本人造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内外意识影响敬语表达集团意识跨文化交际在日本经常会谈到一个话题“内外意识”。
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能够在日本文化论中得到充分显现。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明确区分“内外”,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到心理、语言表达、行动方式等方面。
在和日本人交流时,有必要考虑“内”和“外”两个领域。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合作的深入,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外意识的形成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文化上产生隔绝。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隔绝,日本人常常将“内”和“外”区分开来,从而形成日本独特的内外意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日本人内外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
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的东部,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围绕其周围的约7000个附属岛屿构成,周围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以及太平洋包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岛国。
因此,与外部世界交流甚少,长时间的自给自足,决定了其自身文化的后发性。
日本同时也是山地国,岛与岛之间(甚至岛的内部)被山与河隔开,形成了许多互不往来的群落,从而导致文化上的隔绝。
2.历史原因直到明治维新为止,日本列岛几乎没有与其他国民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被入侵过。
试析日本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

试析日本文化特点及形成原因发布时间:2021-12-22T02:51:20.14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0期作者:李孟修[导读] 日本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文化上体现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李孟修河北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日本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却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文化上体现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中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较近,在长期的发展中,日本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并相互交流融合两国的文化。
本文具体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原因,促进人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点;形成原因引言:日本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过深,在东方文化中独具特点。
受历史发展和特有地理位置影响,日本文化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文化是国家的内涵,对个人的影响深远且长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每个人,若想对国家深入了解,就必须从国家的文化开始。
1日本文化特点分析1.1学习性与独立性历史发展中,经常看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影子,日本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字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日本最早出现的中国汉字是鼎器上的铭文,到了三世纪时,日本陆续传入儒家文化论著。
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后,日本开始改良并简化中国汉字,于是出现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本文字中还存在一部分汉字,所以中国可以看到的日本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繁体汉字,往往令人感到十分眼熟。
唐朝时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为主要,鉴真大师到日本弘扬佛教文化,日本人对佛教逐渐了解,此后,为了纪念鉴真大师还特意建造了唐昭提寺。
鉴真大师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还引进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文化形成的有力支持。
另外,中国也将茶道文化传到了日本。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接触西方人,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技术,并融入到自身的东亚文化中,形成了日后发展的良好开端。
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容易改变本土文化,日本虽然融入了各种文化,但保留了本土性,比如,当前日本已经达到现代化,但仍具有传统习俗,他们愿意享用生冷的食物,体会食物原有的味道,另外,日本追求淡雅风,喜爱极简风格,无印良品就是符合这一特点的日本品牌。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特点1.耻感文化日本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仁道文化”,或者欧美“罪感文化”,它属于“耻感文化”。
“耻”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到的,是人前的抱负和炫耀。
因此日本的武士道在无形中让它自大,偏执和狂妄,此外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相对封闭和渺小的格局,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自卑、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独。
这种二次元的性格特征,强化了员工个体对企业整体的归属感,因此终生雇佣制在日本才成为可能。
2.集体主义日本是一个虚拟的血缘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在日本并不受用。
比如在日本,只要双方愿意就通过契约构成父子关系。
正是这种观念,促使日本在企业运行中,经常是集体做决策,集体承担责任。
日本公司就是一个共同体,它像一个家庭一样通过个体的作用而发挥其功能。
这样的共同体中员工加入后只要不被开除就会终生留在公司中,这也是终生雇佣制产生的根源。
3.“忠”“孝”观与中国忠孝观不同的是,日本的“忠孝观”没有以“仁”作为基础。
因此中国可能存在因为针对罪恶不仁之举而大义灭亲的现状,但,在日本则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日本的忠孝观更加绝对化、无条件化。
在过去“忠”的含义是绝对效忠天皇,现在则是效忠于所属的单位、公司或团体。
4.自我防护意识强日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因此,这个民族天生就有一种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这一点,在日本公司高级经理人的聘用中,就很能体现。
通过对在华日企的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少有其他国家的经理人可以进入到日企的高级管理岗位中,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自我防护意识强烈。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狭隘的岛国文化心理

日本:狭隘的岛国文化心理日本僻处一隅,地域狭小,其岛国特征制约了其文化发展。
日本民众当中相当部分人所表现出的狭隘民族心理,即为其岛国文化的必然产物。
认真分析日本这种文化特质,有助于正确解释日本的昨天以及准确解读日本未来的走向,正确把握中日关系的发展。
不容否定,日本的文化之根在中国。
但是,由于中华文化最精髓的部分——诸如“仁”这一孔学核心——并未广泛植入日本社会,因而,从骨子里看,日本所截取的只是中华文化之形,而非中华文化之魂。
加上日本对待外来文化,潜意识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想为我所用又害怕其影响广布,于是,日本人的血液里,便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惶恐、挣扎和摆脱的痛苦因子,而凸显民族意志亦变成其畸形的强烈欲望。
在自卑和不甘的双重心理压力之下,日本开始对外来文化刻意进行矮化、对民族风尚强力进行锤打、对亚洲邻国不时进行窥伺、对来日人士无端进行歧视。
对汉字的日式使用、武士道精神、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侵华战争、强行规定加入日本国籍的外国人登记名字必须使用片假名等等,均系其所催生。
日本在相当一些历史事件上所采取的狭隘民族视角和极端的民族行为,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出其灵魂扭曲和道德缺失。
这是日本之所以一度成为狭隘短视民族的社会与历史基础。
其次,日本困守于弹丸之地,其岛国位置,使许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被囿于方寸之间,无法跳出狭小的天地。
由于无高度发达文化的濡养,而且又有着天生的地域限制,日本在历史观、道德观和全局观方面,便难免显出坐井观天的特性;同样,由于不能“风物长宜放眼量”,整个日本,便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地窄而见识窄、见识窄而人心亦窄、人心窄而地愈显其窄这样的民族文化基因缺陷。
这即是日本民族长期以来难以脱却的民族劣根性和宿命怪圈。
在这样的地域限制和认识谬误面前,日本文化,难有真正称得上大气、广博、深厚、仁爱的品质。
也是因为这一点,日本愈益显现出狭隘的岛国文化特征。
狭隘岛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夜郎自大。
浅析日本文化的特征

浅析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借鉴他国文化并且融合到本国文化当中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学习借鉴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中国,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来丰富提升自己国家的文化,从而发展成为了当今富有日本特色的本国文化。
本文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特征,提高人们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
日本作为一个人数不多,地域较小的岛国,在国际上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从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学习并且用于发展自身的过程。
日本文化非常多元,其原因主要就是日本将多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将本国的文化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富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深化文化内涵。
从日本文化的特征来看,它主要具有亲近大自然、简单朴素、家族观念重、“义理”意识强烈、具有文化包容性、坚持实用主义以及善于摹仿七个特点,通过对日本文化特征的分析,我们也能够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将其应用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一)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日本文化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在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日本人民始终坚持着的基本态度就是顺从自然、崇拜自然。
这一文化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日本的姓氏方面,大部分的日本人都以天地山川、自然草木作为自己的姓氏,如山田、铃木、佐藤等;在服饰花纹方面,日本人也偏爱使用菊花、竹子之类的自然植物花纹,甚至是古代武将甲胄上的刺绣,也都是花草的图案,这也体现出了日本对于大自然的亲近;在食品方面,日本人也崇尚利用自然植物和海產品来制作食物,并不主张食大肉。
另外,在日本的文艺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于大自然的强烈情感,日本最早的诗集取名为《万叶集》,其中就有关于四季的描述,体现出四季变化对于日本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表现出日本文化对于亲近和极其敏感。
(二)简单朴素的特点日本文化的简单朴素的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内容提要: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关键词:日本文化 基本人际状态 文化心理 自—他协调性自我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笔者曾指出许烺光的“心理一社会均衡”(Psycho—SOCial Homeostasis,简称PSH)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基本人际状态” (humanconstant)概念,能为我们认识诸如中国、日本、美国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人的系统”提供新的视角。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提议用“缘人”指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自我认知”是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其他三个维度是情感、交换与群型)之一,它指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下的人如何认知、界定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过程,属于人心理活动的较深层次,可称其为基本人际状态的“内形象”。自我认知与基本人际状态的其他几个维度密切相关,并因文化模式不同而不同。本文拟讨论“缘人”的自我认知维度。
一 对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的探索 “自我”(self)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心理学对自我的定义是:“对自己的特点、行为表现等属性的认知,它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是以人的躯体及其所属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对人格的定义是“与个人有关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组织集合体”。“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与一致的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系统。”但在当代心理学中恐怕再没有像“自我”与“人格”这两个概念那样引起广泛的争议了。目前心理学教科书上使用的人格概念多是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理想的一种表述,它与西方人生活的现实也未必完全相符,遑论其他文化中的人。一些心理学家似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都较谨慎。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杰里·伯格(Jerry Burger)指出:“关于自我概念的不同观点也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类型的人对于自我满足和感觉良好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想到他们独特的价值和个人成就时就会感觉良好,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自我满足感来自于他们感知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文化中,当找到归属感、感到自己承担了适当的岗位的时候,人们的感觉会良好。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最被看中。”他还以日本为例,指出现代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自尊、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表达、成功动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并不适用。姑且不论他关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概念是否妥当,他指出现代心理学的局限性应当说是很诚实的。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从方法论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有精神医生的背景并有丰富的病案积累,故他们多从精神病理的角度认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精神病学者的古泽平作可称为此一派的先驱。他早年留学德国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对弗氏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持怀疑态度,并向弗氏当面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弗氏的注意。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佛经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阿阇世是王舍城的王子,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为保住夫君频婆娑罗王对自己的爱,决定怀孕生子,而这个孩子是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仙人的化身。根据预言,这个仙人到去世还有三年的时间。韦提希夫人生子心切,便害死了仙人,怀上的孩子就是阿阇世。由于恐惧仙人的诅咒,阿阁世出生时从一高塔上跌落下来,所幸的是只受了轻伤。阿阁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的美好形象幻灭了,他要杀死母亲,却被臣下劝阻。阿阁世被一种罪恶感所困扰,身上起了脓疮,发出恶臭。这时,只有他的母亲细心照料他。通过这种无声的奉献,韦提希夫人原谅了想要杀死自己的儿子,阿阁世也原谅了母亲。 古泽平作从“杀父娶母”的奥狄浦斯想到了佛教中“杀父囚母”的阿阁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心理学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前者基于父性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奥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阁世是醒悟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古泽的弟子小此木启吾将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挥,将“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1)儿子与理想化了的母亲的一体感; (2)当母亲的理想形象幻灭后,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3)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儿子原谅了母亲,恢复了与母亲的一体感。 这是一种基于母性原理的对罪恶感的自觉并通过忏悔恢复母子问亲密关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的不单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是相互原谅和相互依赖。如果说“奥迪浦斯情结”反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罪恶观,那么,“阿阇世情结”反映的则是以“关系”、“缘起”为特点的文化。 该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土居健郎。他也是一位精神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注意到日本人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个特征集中体现在日语中一个特有词汇“甘之”(汉译“娇宠”)中。关于土居的娇宠理论,笔者已著文专门评介过,这里补充的只是土居的“娇宠”理论与古泽平作的“阿阁世情结”的相通之处:二者都是指日本人对人关系中的一种源于母子一体化的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反映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自我认知模式,某种程度上“娇宠”可视为是对阿阇世情结的阐释。 同是精神医生的木村敏也同意土居的“娇宠”理论,认为“娇宠”的本质是“带着感情,以一种亲切的态度撒娇”。他认为,西方人的“自己”是“一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变的自我的一部分”,而日本人的“自己”(“自分”)不像西方“个人”的“自我”那样是一种确实的实体,而是一种在对人关系中获得的、带有流动性生活空间的东西。西方人的“自我”是一种带有独自性、恒常性和连续性的东西,而日本人的“自分”是指自己以外部分中自己应当得到的那一份,不具有恒常性、同一性。总之日本人的“自分”概念不是一种来自主体内部的抽象实体,“毋宁说是来自自身外部的、在具体的与他人关系中把握、从自己应得份额中获得的现实性”。对于日本人来说,“自分”并不在自身内部寻求存在的依据,所以“我是谁”、“你是谁”等问题并非由自身决定,而是由“我”与“你”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另一方向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学者的探索。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南博关于日本人自我的观点影响比较大。他认为:“在日本人的自我中,外在的„客我‟意识特别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意识影响了自我构造的整体。由于外在的客我意识太强,内在的客我受到压制,形成了否定性自我。”他提出了“日本人自我的不确实感”和“集团我”等说法,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被认为缺乏主体性、没有确立自我、没有自我主张、不自己积极主动地行动等,皆是自我的不确实感造成的。他概括的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点如集团依存意识、注意个人在集团中的位置、从众、行为的定型化(“型”的重要)等,也是因为个体为了获得一种自我的确实感。南博虽然也指出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其优点,但他更多地是在否定意义上展开他的观点的。他认为:“社会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就是人的自我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的发展。”这个观点明显带有战后日本社会急速追赶西方的时代烙印。 原京都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滨口惠俊在分析日本自我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间人”理论也是有代表性的一种。他认为西方“个人”的自我认知特点是存在一个不可侵犯、独自性的“人格”,自我存在的确实感和自我依赖的态度是“个人”存在的条件,也构成个人的核心部分(通常称为“自我”)。与此相对应,“间人”没有这样一个核心。“间人”不是“自我”的延长,而是一种“在对人的关联中意识到关联性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以与他者的一体感(有时候是对立的感情)为前提,在对人感觉中来确认自己”。他也同意土居、木村等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日本人的“自我”是一种与他者共有空间并带有相对特点的、依赖他者并与他者协调的自我,是受社会制衡并建立在与他者相互依存之上的。不过,与精神医生们的看法不同的是,他不仅不把这种特点视为病态或不成熟的表现,而且给予高度评价:“此种依赖性倾向容易被视为不成熟的人格,但这并非对他者的单方面依赖,而是相互依赖。而且由于相互依赖,人的恣意性要求被有意识地抑制,社会系统方面也不断要求这种自我抑制。此种相互间的自我抑制,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而那种没有任何遮拦地提出„自我‟主张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毋宁说被视为小孩子行为。”与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公文俊平。滨口和公文都属于“日本文明学派”,他们对于日本人自我认知模式的高度肯定性评价体现了经济成功后日本人的自信。 属于社会心理学套路的还有“跨文化研究”学者的探索。他们也多是社会心理学出身,对日本人的自我认知、人格、人际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儿童哺育、家庭成员的习惯、学校功能以及青少年的社会态度等问题作了跨文化研究,以翔实的调查数据证实了日本人自我认知的一些重要特点(也证伪了一些流行的看法),但限于篇幅这里不拟介绍。
二 “缘人”自我认知群体的特征 上述学者们的努力旨在探讨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的特点。但应当指出,无论是日本还是西方的研究者,在说到日本人的自我以及人格特点的时候,多是在相对于西方“个人”的意义上立论。在这个含义上关于日本人自我认知模式特点的讨论似可扩大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甚或整个非西方社会。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都是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上文提到的“阿阇世情结”、“娇宠”理论以及“问人”理论,虽然旨在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但就其体现的强调人的相互性、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界定自我这个意义上,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模式有相同之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是以生物体为中心界定人而是在一个人际圈子中界定人,自我认知模式都是“伽利略式”而非“托勒玫式”,故而这些描述许多也适于中国人。 从与西方“个人”相对应含义上认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固然很重要,但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认识日本人的不仅区别于西方“个人”也区别于其他非西方社会(如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但遗憾的是目前此种讨论还比较少。从我们的视角看,上述日本文化心理学派揭示的日本人文化心理的特点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第一,日本人自我认知的参照群体的特点是什么?与同样是在人际关系中界定自我的中国人的区别在哪里?第二,日本人的自我认知遵循着怎样的文化机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可以称为对日本人独特文化心理的真正把握。笔者认为,作为以强调相互性为特点的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亚类型,“缘人”这种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不仅与西方的“个人”不同,也与同样强调相互性的中国人相异,而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 我们先来讨论“缘人”的自我认知参照群体的特点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视角中可归结为“心理社会均衡”(PSH)模型中第三层(“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层)的构成问题。亲属成员也是日本人PSH模型第三层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处于绝对优先地位,亲属集团不那么恒定和持久,但也不是像西方“个人”的第三层那样总:是由陌生者组成。“缘人”的第三层与第二层的界限较模糊,即第三层中常有本属第二层的成员。“缘人”用来界定自我的人际关系圈子也依关系的远近由内向外依次分为“身内”、“仲同”和“他人”,这与中国人由亲人、熟人和生人构成的人际关系圈子相类似,但与中国人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并非完全基于血缘资格而是基于包括其他因素的某种机缘(血缘、地缘、业缘或者其他因素)走到一起的个体组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转换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人的“亲人”与“熟人”之间是不可转换的,而在日本人的“身内”与“仲间”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可转换性,例如传统日本人的“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者如仆人、雇工、弟子等。日本人所属的关系密切的小集团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由于个体处在一个可以转换的和较不确定的人际关系圈子中,人际关系中的“自己”处于一个更不明显、更不确定的位置,这与中国人明显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式人际圈子(费孝通所称的“差序格局”)形成对照。个体的行为所依据的既不是基于自我利益、自我感受、欲望等“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不是某种固定的基于伦理规范的“角色意识”,毋宁说主要是依据个体与他者互动时的情境以及基于他者的反应和感受的“他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