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采集和管理组织指南》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和追溯

国内监管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 品安全网络监管工作,已经建立起了 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 监管机制。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 和实践网络监管新模式,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
国外监管现状: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 网络监管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 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例如,美国、 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食品安全 信息追溯系统、加强食品生产流通环 节的监管等措施,有效保障了食品安 全。
04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政策与 法规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政策与法规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制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推动各国食品安全 法规的协调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
发布食品安全指南和建议,促进全球食品安 全水平的提高。
欧盟食品安全局
制定欧盟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 生产和流通的安全性。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技术进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食品 安全网络监管面临着技术进步的挑战 ,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监管手段和方 式。
05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实践与 案例
国内外监管实践
国内监管实践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实 现了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同时,还加强了对网络食品销售的监管,严厉打击 了各类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和 追溯
目录
CONTENTS
•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概述 •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技术 •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政策与法规 •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实践与案例
01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食品安全网络监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食品生产、加工、流 通等全流程进行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过程。
建立可追溯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

专家视点
提高了全球供应链的效率
罗秋科(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助理)
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工作,可以快速地查出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减少损失。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工作。采用EAN·UCC系统对食品进行跟踪与追溯的优点在于它利用了现有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这套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供应链中的零售业和物流业,避免了众多互不兼容的系统所带来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避免造成供应链的迟缓和不确定性。采用全球统一的标识系统,即大家采用一个共同的数据语言可以实现信息流和实物流快速、准确地无缝链接。
为食品加贴信息丰富的“身份证”,便于跟踪与追溯,这是确保全球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也是国内食品安全工作需要承担部分发展中国家),从政府机构到消费者群体,都在迫切要求和关注在食品生产和食品供应链中应用可追溯测量方式。
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识别出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行产品召回或撤销,获得更具可信度的信息,由此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正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海所言,加入WTO之后,我国将有更多的食品出口到欧盟、美国,为了符合欧盟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要求,更好为出口服务,促进我国食品质量提高,增加食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尽早实施跟踪与追溯制度。
全面铺开难度系数很大
采访过程中,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虽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非常先进,目前在全国的试点也卓见成效,但是要想在全国铺开需要时间,要达到欧盟、美国那样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明确食品追溯,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将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将面对进口国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农产品的质量追溯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ood safetyrisk Assessment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二〇二〇年五月目录缩略语 (1)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风险研判 (5)第三章风险评估 (6)第四章应急风险评估 (12)第五章结果报告与过程记录 (12)附录 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数据需求及采集要求 (15)附录 2 食品中化学物健康指导值制定指南(试行) (19)附录 3 食品安全应急风险评估指南 (28)缩略语ADI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RfD 急性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e)BMD 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BMDL 基准剂量下限(Lower Confidence Limit of the Benchmark Dose)BMR 基准反应(Benchmark Response)CSAF 化学物特异性调整系数(Chemical-specificAdjusting Factor)EFSA 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PA 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DA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GEMS/FOOD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监测与评估计划(Glob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Food Contamination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HBGV 健康指导值(Health-based Guidance Value)JECFA WHO/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MRA WHO/FAO微生物风险评估联席会议(Joint FAO/WHO Expert Meetings on Microbiological RiskAssessment)LOAEL 观察到不良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LOC 关注水平(Level of Concern)LOD 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MOE 暴露边界(Margin of Exposure)MPN 最大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MRA 微生物风险评估(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NOAEL 未观察到不良作用剂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PCB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OD 分离点(Point of Departure)PTMI 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Monthly Intake)PTWI 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Weekly Intake)QSAR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RASFF 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STEC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higa-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TDI 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I 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Intake)TTC 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Concern )TTX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UF 不确定系数(Uncertainty Factor)WHO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一章总则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是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制定,参照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风险评估相关程序和规范以及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践。
《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采集和处理指南》-CNIS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二〇一九年二月《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18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4559-T-424,项目名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
同时,本标准建议草案也是国国家标准委重要标准研究项目《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重要基础标准前期研究》中的一项任务。
二、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被破坏,生态灾害频发,尤其是水资源的匮乏和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更成为当今面临的首要生态问题。
为有效应对这一现状,基于现代雨洪管理的“海绵城市”和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技术理论,得到我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们的极大肯定,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也在政府主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是保障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雨水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关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的基础术语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归纳研究,大多数是分散于国家政策、地方规范、标准及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进行个别定义表述。
作为各项标准的基础性标准,术语标准的缺失对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在此背景下,制定低影响开发实践中所涉及的完整的术语标准势在必行。
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定义相关术语,形成一致的活动和信息交流表达方式,促进从事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系统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间的相互理解,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建设模式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对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起到重大意义。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南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南第一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3)1.1 食品安全追溯的定义与意义 (3)1.2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 (3)第二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4)2.1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4)2.1.1 法律法规 (4)2.1.2 政策支持 (4)2.2 技术标准与规范 (4)2.2.1 技术标准 (5)2.2.2 追溯规范 (5)2.3 追溯系统架构 (5)2.3.1 追溯数据中心 (5)2.3.2 追溯信息采集与传输 (5)2.3.3 追溯信息查询与应用 (5)2.3.4 追溯系统安全保障 (5)第三章追溯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5)3.1 信息采集技术 (5)3.2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 (6)3.3 数据分析与展示技术 (6)第四章食品原料追溯体系建设 (7)4.1 原料来源追溯 (7)4.1.1 原料来源追溯的必要性 (7)4.1.2 原料来源追溯体系的建设 (7)4.1.3 原料来源追溯体系的实施 (7)4.2 原料生产过程追溯 (7)4.2.1 原料生产过程追溯的必要性 (7)4.2.2 原料生产过程追溯体系的建设 (7)4.2.3 原料生产过程追溯体系的实施 (8)4.3 原料运输与储存追溯 (8)4.3.1 原料运输与储存追溯的必要性 (8)4.3.2 原料运输与储存追溯体系的建设 (8)4.3.3 原料运输与储存追溯体系的实施 (8)第五章食品生产过程追溯体系建设 (8)5.1 生产环节追溯 (8)5.1.1 生产环节追溯的必要性 (8)5.1.2 生产环节追溯体系建设 (9)5.2 加工环节追溯 (9)5.2.1 加工环节追溯的必要性 (9)5.2.2 加工环节追溯体系建设 (9)5.3 包装环节追溯 (10)5.3.1 包装环节追溯的必要性 (10)第六章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10)6.1 销售环节追溯 (10)6.1.1 销售记录管理 (10)6.1.2 食品标签管理 (10)6.1.3 销售渠道管理 (11)6.2 运输环节追溯 (11)6.2.1 运输记录管理 (11)6.2.2 运输工具管理 (11)6.2.3 温湿度监控 (11)6.3 储存环节追溯 (11)6.3.1 储存条件管理 (11)6.3.2 食品储存记录管理 (11)6.3.3 食品储存安全检查 (12)第七章食品消费环节追溯体系建设 (12)7.1 餐饮环节追溯 (12)7.1.1 餐饮环节追溯的必要性 (12)7.1.2 餐饮环节追溯体系建设 (12)7.2 零售环节追溯 (12)7.2.1 零售环节追溯的必要性 (12)7.2.2 零售环节追溯体系建设 (13)7.3 消费者参与追溯 (13)7.3.1 消费者参与追溯的必要性 (13)7.3.2 消费者参与追溯的方式 (13)第八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监管与评估 (13)8.1 监管体系构建 (14)8.1.1 监管体系基本框架 (14)8.1.2 监管机制 (14)8.1.3 监管手段 (14)8.2 追溯体系评估方法 (15)8.2.1 评估指标 (15)8.2.2 评估方法 (15)8.2.3 评估流程 (15)8.3 追溯体系效果评价 (15)第九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推广与应用 (16)9.1 培训与宣传 (16)9.2 政策引导与激励 (16)9.3 行业应用案例 (16)第十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0.1 国际合作机制 (17)10.2 国际标准对接 (17)10.3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18)第十一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信息安全保障 (18)11.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8)11.1.2 数据访问控制 (19)11.1.3 数据脱敏与隐私保护 (19)11.2 网络安全防护 (19)11.2.1 防火墙技术 (19)11.2.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9)11.2.3 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 (19)11.3 应急响应与恢复 (19)11.3.1 应急预案制定 (20)11.3.2 应急响应流程 (20)11.3.3 数据备份与恢复 (20)11.3.4 安全事件通报与预警 (20)第十二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未来发展 (20)12.1 技术发展趋势 (20)12.2 政策法规完善 (21)12.3 行业发展展望 (21)第一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1.1 食品安全追溯的定义与意义食品安全追溯,是指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和跟踪,实现对食品来源、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可查询、可追溯的过程。
2024年广东省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考核试题(模拟卷)03

2024年广东省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考核试题(模拟卷)单项选择题提示信息1.《产品质量法》第四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A.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销售者C.销售者D.生产者正确答案:B2.CQO的监督权是指A.主持本企业内质量考核,行使质量安全“一票否决”B.部署对原料进厂、生产过程、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环节质量标准的检查把关C.组织监督检查本企业各岗位质量工作责任制的贯彻落实D.向企业决策层提出全面加强质量工作的措施建议正确答案:C3.下列关于我国是制造大国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产品数量不多B.不合格品占有较高比重C.产品附加值不高D.国际质量竞争力不强正确答案:A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于()正式施行A.2019/6/1B.2018/6/1C.2019/1/1D.2017/6/1正确答案:C5.“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是加强企业取得资质许可后的()监管A.事中事后B.事后C.事中D.事前正确答案:A6.《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所称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A.旅游景点观光车B.自动扶梯C.电梯D.升降机正确答案:C7.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A.正规器具B.核准器具C.标准器具D.基准器具正确答案:D8.下列代号中,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是()A.QBB.GB/ZC.GB/T正确答案:D9.居民甲在某商场购得1台“多功能电子学习机”,回家试用后发现该产品只有一种放音功能,遂向商场提出退货,商场答复:“该产品说明书未就其使用性能作明确,且产品本身无质量问题,所以顾客应向厂家索赔,商场概不负责。
”对此,顾客应该怎么办?()A.因未当场认真检验商品,所以不能要求退换B.可选择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要求退换并给予赔偿C.只能向生产者要求退换D.应该要求销售者给予退换正确答案:B10.按《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的下列行为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是()A.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渠道B.举报出该产品的生产窝点C.提供出产品的进货渠道D.不知道该产品是《产品质量法》禁止销售的产品正确答案:A11.()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B.散装月饼C.罐装饮料D.瓶装白酒正确答案:B12.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重点是()。
某食品安全管理

HACCP应用的效益与障碍
(效益)
对消费者的效益 降低了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 增加了对基本卫生的知晓; 增强了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感; 提高了生活质量.
HACCP应用的效益与障碍
(效益)
对食品企业的效益增强了消费者和政府的信任;降低了法律和保险成本;增加了市场准入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加强了员工管理食品安全所承担的义务; 降低了经营风险.
HACCP的原则及应用指南
(HACCP原则)
实施危害分析; 确定关键控制点; 建立控制限值; 建立CCP监测系统; 采取修正/纠正行动; 建立验证程序; 建立资料记录制度。
HACCP的原则及应用指南
(大型/发达企业 )
组建HACCP小组; 描述产品; 鉴别产品的用途; 绘制产品生产流程图; 现场核对确认流程图; 列举每一生产步骤的所有潜在危害,实施危害分析,考虑控制危害的各种措施;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确定关键控制点; 建立每个CCP的限值; 建立每个CCP的监测系统; 采取纠正措施; 建立验证程序; 建立资料记录归档制度。
HACCP的原则及应用指南
(小型/欠发达企业 )
前言 前提条件 管理承诺 预备程序 HACCP原则的应用 HACCP系统效果的认定
背 景
人类的生活实践中,食物可划分两个时期,即:“食物采集时期” ,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以远,人类以吃肉食、采集野生植物为主;“食物生产时期” ,指的是公元前8000年以近;人类在求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体验食物安全的过程,直到现代社会,才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管理食品安全;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形成了三次浪潮[17],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指南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指南第1章引言 (3)1.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性 (3)1.1.1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1.1.2 增强消费者信心 (4)1.1.3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1.1.4 提升监管能力 (4)1.2 追溯体系建立的目标与原则 (4)1.2.1 目标 (4)1.2.2 原则 (4)第2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框架 (5)2.1 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成 (5)2.1.1 标准规范体系 (5)2.1.2 追溯信息采集与标识体系 (5)2.1.3 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 (5)2.1.4 追溯信息查询与服务体系 (5)2.1.5 监管与评估体系 (5)2.2 追溯体系的关键环节 (5)2.2.1 生产环节 (5)2.2.2 加工环节 (6)2.2.3 流通环节 (6)2.2.4 消费环节 (6)2.3 追溯体系的信息流与数据结构 (6)2.3.1 信息流 (6)2.3.2 数据结构 (6)第3章农产品生产环节追溯管理 (7)3.1 生产环节追溯要求 (7)3.1.1 基本要求 (7)3.1.2 质量要求 (7)3.1.3 信息记录与传递 (7)3.2 种子(种苗)质量控制 (7)3.2.1 种子(种苗)来源 (7)3.2.2 种子(种苗)质量检测 (7)3.2.3 种子(种苗)处理与储存 (7)3.3 农药、化肥使用管理 (7)3.3.1 农药、化肥选用 (7)3.3.2 农药、化肥使用记录 (8)3.3.3 农药、化肥残留检测 (8)3.3.4 农药、化肥安全使用培训 (8)第4章农产品加工环节追溯管理 (8)4.1 加工环节追溯要求 (8)4.1.1 标准化记录 (8)4.1.3 追溯体系对接 (8)4.2 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8)4.2.1 原料质量控制 (8)4.2.2 加工过程监控 (8)4.2.3 检验检测 (8)4.3 加工设备与工艺管理 (9)4.3.1 设备选型与维护 (9)4.3.2 工艺优化与标准化 (9)4.3.3 工艺文件管理 (9)4.3.4 员工培训与管理 (9)第5章农产品流通环节追溯管理 (9)5.1 流通环节追溯要求 (9)5.1.1 农产品流通编码规范 (9)5.1.2 农产品流通信息记录 (9)5.1.3 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对接 (9)5.2 仓储物流管理 (9)5.2.1 仓储管理 (9)5.2.2 物流管理 (10)5.3 批发零售环节管理 (10)5.3.1 批发市场管理 (10)5.3.2 零售环节管理 (10)5.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示 (10)第6章农产品消费环节追溯管理 (10)6.1 消费环节追溯要求 (10)6.1.1 农产品标识要求 (10)6.1.2 追溯信息采集与记录 (10)6.1.3 追溯体系互联互通 (11)6.2 餐饮企业追溯管理 (11)6.2.1 餐饮企业采购管理 (11)6.2.2 餐饮企业追溯体系建设 (11)6.2.3 餐饮企业员工培训 (11)6.3 消费者追溯信息查询 (11)6.3.1 追溯信息查询渠道 (11)6.3.2 追溯信息查询指南 (11)6.3.3 追溯信息反馈与处理 (11)第7章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 (11)7.1 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原则 (11)7.1.1 目标 (11)7.1.2 原则 (12)7.2 追溯信息系统设计 (12)7.2.1 系统架构 (12)7.2.2 功能模块 (12)7.3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2)7.3.2 数据传输技术 (13)第8章追溯体系标准化建设 (13)8.1 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13)8.2 追溯体系标准体系框架 (13)8.3 标准制定与实施 (13)第9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评估与优化 (14)9.1 追溯体系评估方法 (14)9.1.1 评估原则 (14)9.1.2 评估指标体系 (14)9.1.3 评估流程 (14)9.1.4 评估方法 (14)9.2 追溯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14)9.2.1 评价内容 (14)9.2.2 评价方法 (14)9.2.3 评价结果应用 (14)9.3 追溯体系的持续优化 (14)9.3.1 优化策略 (15)9.3.2 优化措施 (15)9.3.3 优化路径 (15)9.3.4 优化效果跟踪 (15)第10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政策与法规 (15)10.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政策法规概述 (15)10.1.1 政策法规体系框架 (15)10.1.2 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15)10.2 政策法规对追溯体系的支持与保障 (16)10.2.1 政策引导与扶持 (16)10.2.2 技术支撑与保障 (16)10.2.3 监管体系与执法力度 (16)10.3 政策法规在追溯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与实施 (16)10.3.1 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制度 (16)10.3.2 强化农产品追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16)10.3.3 推进农产品追溯体系试点示范 (16)10.3.4 加强农产品追溯体系监管与评估 (17)10.3.5 提高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公众参与度 (17)第1章引言1.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
二〇一九年二月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18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4559-T-424,项目名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
同时,本标准建议草案也是国国家标准委重要标准研究项目《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重要基础标准前期研究》中的一项任务。
二、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被破坏,生态灾害频发,尤其是水资源的匮乏和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更成为当今面临的首要生态问题。
为有效应对这一现状,基于现代雨洪管理的“海绵城市”和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技术理论,得到我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们的极大肯定,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也在政府主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是保障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雨水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关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的基础术语还没有完整系统的归纳研究,大
多数是分散于国家政策、地方规范、标准及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进行个别定义表述。
作为各项标准的基础性标准,术语标准的缺失对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在此背景下,制定低影响开发实践中所涉及的完整的术语标准势在必行。
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定义相关术语,形成一致的活动和信息交流表达方式,促进从事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系统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间的相互理解,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建设模式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对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起到重大意义。
三、标准制定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依据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本标准术语词条的选择,充分考虑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结合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海绵城市相关的技术文件,以及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中使用的、已约定成俗的词汇,最终形成本标准所包含的术语和定义。
2、规范性原则。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 部分术语》以及 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标准内容和格式严谨、规范。
3、协调性原则。
对于已在其他国家标准中出现过的术语,尽量引用或改写原有的相关标准中出现的术语和定义,以保证标准间的协调统一。
4、科学性原则。
标准起草工作组潜心研究,参考权威著作、相关标准或工具书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技术攻关工作。
收集、梳理、筛选111
个术语,对每条术语和定义都进行反复推敲,确保术语和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主要工作过程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标准正式立项之前,就成立了专门的的起草工作小组。
标准起草工作组组建后立即开展工作,首先收集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有关标准和资料,检索并阅读文献资料80多篇,通过互联网手段并查找了海绵城市相关网站,如:海绵城市网和美国的Urban Design Tools网站等10多个网站,了解目前国外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及我国海绵城市基础现状。
其次,标准起草工作组多次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中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整个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和主要术语进行了研讨。
再次,标准起草工作组还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先后对青岛中德生态园首条“海绵道路”——生态园9号线及富源二号线、北京亦庄博大生态停车场、亦庄X35地块多功能调蓄设施、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实地建设情况,与相关专家、科研人员沟通交流,收集并记录了多项基础术语,为项目顺利推进积累了相关经验。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标准草案,针对标准草案内容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经过了国家标准评审会,并于 2018年12月 29日正式由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
标准正式立项后,在立项标准草案的基础上,标准起草工作组多次召开内部研讨会,不断对标准的框架构造进行完善,并补充了相关的术语定义,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五、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对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过程中使用的用语和专业术语进行了描述,共计130项术语,分为基础术语、设施术语和技术术语3个部分。
1、基础术语
基础术语30项,其中自定义2项,改写3项,具体术语的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术语收录来源情况汇总
2、设施术语
设施术语70项,自定义13项,改写2项,具体术语的收录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设施术语收录来源情况汇总
3、技术术语
技术术语30项,其中自定义3项,改写3项,具体术语的收录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设施术语收录来源情况汇总
六、其他
1、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能够协调一致,不存在交叉、矛盾。
2、本标准属性为推荐性标准。
3、本标准首次制定,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相关的术语标准。
4、本标准不涉及专利技术内容。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基础术语》
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9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