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杂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杂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杂诗》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1] ,寒梅著花未 [2] ?【注释】[1]来日:你来的那天,即从家乡动身的日子。

绮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晋左思《蜀都赋》云:“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

”[2]著(zhuó)花未:花开了没有?【译文】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解读】诗题一作《杂咏》。

原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三诗皆写游子思乡之情,但各各不同。

诗中设定了一个问答氛围,却有问无答,令人仿佛看到了游子急切的面容,所谓“思乡之念,昭然若揭”(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唐诗三百首杂诗

唐诗三百首杂诗

唐诗三百首杂诗一、原文:《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二、衍生注释:“君”:这里是对故乡来的人的尊称,你。

“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户。

这是一种较为精致的窗户,往往体现出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讲究。

“著花未”:就是开花了没有。

“著”这里是盛开、绽放的意思。

三、赏析:主题上看,这首诗主要围绕故乡展开。

王维的这首《杂诗》表达的乡情很独特。

情感真挚且细腻,他没有去讲述故乡的山川景色有多么好,或者故乡的重大事件。

仅仅通过向从故乡来的人询问窗前梅花是否开放这样一个极小的细节来体现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从表现手法来讲,诗人采用了欲言又止的方式。

他心中对故乡想必是有千言万语,但却没有像很多思乡诗那样直接倾泻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举重若轻的询问。

首先问故乡之事,然后聚焦到窗前那株寒梅,以小见大。

寒梅在这里可以看作是故乡生活、故乡记忆的一个凝练象征,诗人的心思都凝聚在寒梅上,实则满是那化不开的乡愁。

四、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的诗画造诣都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诗风清新自然,空灵淡远,又因他历经仕途坎坷,后期受到佛教思想影响颇为深刻,其诗作在空灵中常常带有一种超脱俗世的禅意。

不过这首杂诗,不属于山水田园诗类别,但也体现出了他笔触细腻、情感含蓄的特点。

五、运用片段:1.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一个同学从自己多年前的家乡小镇赶来。

大家纷纷谈论着各自这些年来的经历,当中有一个从小在小镇长大,但是多年未归的同学对他说道:“你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虽然在这大城市里待了很久,可心里老想着咱镇上的那些事儿,尤其是我家老房子窗前的那株桃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特别亲切。

”2. 在海外华人的社区聚会上,一位老者看到新朋友是从自己家乡的省份来的,抑制不住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赏析【原文】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杂诗》古诗鉴赏

《杂诗》古诗鉴赏

《杂诗》古诗鉴赏《杂诗》古诗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杂诗》古诗鉴赏1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介绍: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9年(721)中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曾奉使出塞。

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

人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

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亦擅边塞诗。

有《王右丞集》。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鉴赏: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

“他乡遇故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游子远在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

可诗人却只是问,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如果这样着笔的话,诗就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

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

在这首诗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

杂诗王维翻译及赏析

杂诗王维翻译及赏析

杂诗王维翻译及赏析
杂诗三首(其三)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寒梅,开在冬末春初,梅一开即预示着春将到,系最早报春之花。

主席的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将寒梅报春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诗人眼见寒梅花发,又看着寒梅花落。

花开花落之间,自有一种物换星移的意味。

梅花凋零之后,春的脚步更近了,南飞的燕子陆续归巢,其它鸟儿们也都活跃了起来,刘克庄的《莺梭》中即有“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的诗句描写春天的莺啼。

本诗第二句“复闻啼鸟声”写得极为平实质朴,没有任何修辞,春天特有的“喧闹”被诗人疏笔概括。

第一句诗人用“已见”,第二句紧承“复闻”,时间的步步推移被淡淡地表达,但是细品,这淡淡的两个词中,隐隐透着些微的忧虑与惶恐。

第三句,诗人用了两个叠字“心心”,“心心视春草”,这心心有主人公的担心、忧心、揪心也有特意之心。

有了“心心”的铺垫,最后一句中的“畏”字才不显突兀,才会更有感染力。

天天忧虑地看着春草生长,越来越茂盛,眼看春草要与石阶相连了,主人公畏的并不是春草渐长,而是时光飞逝,却依旧等不来所盼之人。

从寒梅花开花落之时,主人公就已暗含期盼,可是早春已过,仲春到来,草长莺飞,依然没有盼到归人,随着时间地推移,她由不住地渴盼到渐渐失落、失望,眼看春草渐长,其内心情感也滑向惶恐的沼泽。

本诗以时间的推进来表达情感的推进,层层递进,最后一句中的“畏”字,是点睛之笔,把主人公由盼到惧的内心变化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诗句质朴自然而诗意隽永绵长,这也是王维诗的特点之一。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王维杂诗古诗赏析

王维杂诗古诗赏析《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杂诗相关内容:孟浩然:宿建德江《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裴迪:送崔九《送崔九》作者: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韵译】: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王维:杂诗《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王维:相思《相思》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王维:送别《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杂诗三首(王维诗作)

杂诗三首(王维诗作)
王维诗作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 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诗描写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诗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 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 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 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 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 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Fra bibliotek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一般的选者,只选第二首,也只对第二首评赏换言之,即选家对其一、其三往往不选,也更不加评赏。其实 三首,三个片断,大类蒙太奇的三个画面,既是独立的,又是连贯的,具有逻辑关系上的因果性。陈贻焮先生也 认为:“这三首诗虽然各自成章,而意思又互有关联,因此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解释”(《王维诗选》)。一般 的解释,认为这三首诗是写爱情的,陈贻焮先生就这么说:“这是一组描写男女爱人别后相思的诗”(《王维诗 选》)。陈铁民先生也持此说。但另一面讲,与其说是写人,不如说是自写;与其解读为写相思,不如说是写乡 愁。
谢谢观看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 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王维《杂诗》注释和赏析

王维《杂诗》注释和赏析王维《杂诗》注释和赏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王维:杂诗

王维:杂诗《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您是刚从我们视力故乡出来,一定了解视力故乡人情事态;请咨询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关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非常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学校计划]下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别详一、指导思想: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调好各备课组间的关系。

仔细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巩固进展爱校爱生、教书育人,富有进取精神、乐观积极向上的融洽的教研新风貌,在上届中招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具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二、奋斗目标:1、开展学习新大纲的活动,稳步扎实地抓好素养教育;2、加强教研治理,为把我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具新层面而奋斗;3、协调处理好学科关系,在各备课内积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各备课组按照"五个一"要求,做好教研工作,即"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4、配合各备课组,搞好第二课堂活动,把创新教育理念灌输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三、具体措施:1、期初及期中后召集全组教师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安排及进行新大纲学习;2、降实各备课组教学进度表及教学打算;3、有的放矢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初一年组织学生单词竞赛;初二年组织学生进行能力比赛;初三年组织学生进听力比赛;其中初一年有条件的话多教唱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含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常识。

4、各备课组降实好课外辅导打算,给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制造条件,积极备战英语"奥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

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1]。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2],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3]。

【赏析】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

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

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

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

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

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

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

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

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

“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

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

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

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

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

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

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

或者事情就是在“绮
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

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

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

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

“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

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

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

不仅如此。

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梅花开了,早春已过。

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

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

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

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

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

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

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
[1]孟津:亦称盟津,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地在今河南孟津县。

[2]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

[3]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