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合集下载

王维《杂诗》

王维《杂诗》

王维《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领悟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意境,领悟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让同学们想象离开家、离开亲人,独自在外的情景。

接着假如又遇见了家乡朋友,你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见了家乡的朋友又说不完的话,诗人王维也有话想说,咱们一起去看看他的《杂诗》吧!
二、解题
“杂诗”——有感而发
三、作者简介
四、读诗歌、悟诗情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

2.同桌互读,注意节奏。

3.齐声朗读。

4、“绮窗”、“寒梅”、“故乡”等关键词分析
5.合作探究,诗句解析,情感领悟
五、总结归纳
1.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2.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
诵诗句、背诗文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板书:杂诗
王维
“故乡”——浓烈急切之乡思
思乡之情
“寒梅”——质朴平淡之乡愁。

王维《杂诗》的教案

王维《杂诗》的教案

王维《杂诗》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杂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杂诗》的题材和特点简介。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王维和他的诗歌有什么了解?2. 教师讲解: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杂诗》的题材和特点,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杂诗》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杂诗》的意象和意境。

2. 解读《杂诗》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内容:1. 《杂诗》的意象分析。

2. 《杂诗》中的象征手法解读。

教学步骤:1. 教师朗读《杂诗》,学生跟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水、花鸟等。

3. 分析意象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发现《杂诗》中的象征手法,如月亮、风云等。

5. 解读象征手法所传达的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杂诗》意象的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杂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杂诗》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杂诗》的音韵和节奏分析。

2. 《杂诗》中的修辞手法欣赏。

教学步骤:1. 教师朗读《杂诗》,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分析其美感。

3. 分析《杂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欣赏修辞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杂诗》音韵和节奏的感知能力。

2. 学生对《杂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模仿《杂诗》的创作练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熟悉的自然景物或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杂诗》的风格和手法。

《杂诗》教学设计

《杂诗》教学设计

《杂诗》教学设计《杂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杂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背诵和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杂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杂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背诵和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杂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杂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与《杂诗》相关的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思乡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家乡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杂诗》。

讲授新课 (1)讲解《杂诗》的作者王维,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讲解《杂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王维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

(3)讲解《杂诗》的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4)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5)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王维杂诗教案范文

王维杂诗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王维杂诗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王维的生平背景及其杂诗的创作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王维杂诗的语言、形象和思想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王维杂诗的语言特点;2. 王维杂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王维杂诗的鉴赏方法;2. 如何在阅读中体会王维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王维杂诗的创作特点;3. 课堂讲解:讲解王维杂诗的语言特点、形象描绘和思想内涵;4. 案例分析:分析王维的代表作,如《相思》、《山居秋暝》等;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王维的杂诗进行鉴赏,分享感受。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王维杂诗的鉴赏方法;3. 课堂讲解: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审美情趣;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王维杂诗,进行朗读、表演或绘画创作;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1. 熟读王维的杂诗,掌握其创作特点;2. 写一篇关于王维杂诗的鉴赏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王维杂诗的创作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王维杂诗的创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的生平画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活力;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朗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 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 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 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理解名句
❖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 念,就在窗前那株 寒梅。这就很有些 出乎常情。但又绝 非故作姿态。
独问“寒梅”?
❖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 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 “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 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 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 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 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 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 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 逻辑的。
【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 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译诗】
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事, 请告诉我,你来时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
▪ 已见寒梅发, ▪ 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 ▪ 畏向玉阶生。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 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 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 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 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 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 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 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 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 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 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 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 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 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 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公(“我”,不一定是作 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 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 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 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 “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 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

杂诗教案设计

杂诗教案设计

杂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杂诗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一首杂诗的创作技巧;3.提高审美能力,欣赏并感受杂诗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杂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杂诗的创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杂诗的定义、范例和创作要求;2.纸和笔: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创作杂诗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并谈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2.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杂诗,并征求学生对杂诗的理解和认识。

1.给学生展示杂诗的定义和特点,并进行逐一解释。

- 杂诗是古代一种比较自由的诗歌形式,通常由七言或五言的句子组成。

- 杂诗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规矩,可以参杂各类事物,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杂诗常用于抒写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传达世情人情。

2.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杂诗的例子,并请学生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步骤三:创作杂诗(25分钟)1.向学生介绍创作杂诗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 杂诗通常表达诗人的真实感受,可以以身边的事物、行为、景象为素材。

- 杂诗在表达层面上较为自由,可以探索不同的比喻、修辞手法。

- 杂诗可以使用七言或五言句子,但不限制其句子结构。

2.让学生动手创作自己的杂诗,鼓励他们先写下几个字或几个句子,再逐渐组织成一首完整的杂诗。

步骤四:分享与欣赏(15分钟)1.请学生自愿将自己创作的杂诗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动讨论与欣赏。

与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评价他们的创作,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杂诗的创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杂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学习到一些创作杂诗的技巧。

通过创作与分享,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然后,请记得,我是一款人工智能助手,并无实际情感及创作能力,不能直接为您创作一篇完整的长文。

上文仅为教案设计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杂诗教学方案设计

杂诗教学方案设计

杂诗教学方案设计一、绪论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诗歌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杂诗作为一种表达个性、情感和思想的手段,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高质量的杂诗教学方案,以指导学生掌握杂诗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杂诗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杂诗的基本写作技巧,如押韵、节奏等;3.培养学生对杂诗的鉴赏能力,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5.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杂诗的定义与特点: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杂诗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如自由度高、表达多样等。

(2)杂诗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不同时期著名的杂诗作家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杂诗的发展变化,如唐代杂诗的鼎盛和现代杂诗的创新。

(3)杂诗的写作技巧:分析杂诗的基本写作要求,如押韵、节奏、意境的构建等,并通过示范和实践演练,让学生掌握杂诗的写作技巧。

(4)杂诗的鉴赏与解读:选取经典的杂诗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杂诗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5)杂诗的创作与分享:通过个人创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组织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分析,向学生传授杂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杂诗的写作和鉴赏,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杂诗的写作和鉴赏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4)讨论法: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深化对杂诗的理解和思考。

(5)分享法: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方式(1)书面评价:要求学生进行杂诗作品的书面提交,并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2)口头评价:通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分享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杂诗王维教案.doc

杂诗王维教案.doc

杂诗王维教案【篇一:杂诗教案】【篇二:杂诗王维】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作者简介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有《王右丞集》。

《王右丞集笺注》是清代赵殿成所编。

【篇三:杂诗,相思教案】第一课时《杂诗》教案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杂诗》的教案解析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字“君”、“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自己。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
“应、绮”的读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

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