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杂诗三首·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字词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词释义如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诗词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
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级的技巧。
王维杂诗古诗赏析

王维杂诗古诗赏析《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杂诗相关内容:孟浩然:宿建德江《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裴迪:送崔九《送崔九》作者: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韵译】: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王维:杂诗《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王维:相思《相思》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王维:送别《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典] 王维《杂诗》注:1、《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注解】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着花:着(zhu),开放;着花,开花。
3、译文: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4、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着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5、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古诗《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标签梅花、写景、唐诗三百首、思乡、思亲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经典诗句】“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王维 《杂诗》全诗赏析

【经典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全诗赏析【经典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全诗赏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您从咱们的故乡去的,必须晓得故乡的事情。
[出自]王维《杂诗》杂诗王维君自故乡去,其经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译文】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朋友你从家乡去,必须津津乐道家乡事。
去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就是作者),就是一个长在异乡的人,忽然碰上源自故乡的旧友,首先引起的自然就是猛烈的乡思,就是着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结尾两句,正是以一种不提润色、吻合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抒发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到,正整体表现出来乡思之殷:“其经”云云,迹近噜,却整体表现出来介绍乡事之情的迫切,透漏出来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平易近人。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能傻乎乎地轻易提问。
王维古诗《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的,⽆论边塞、⼭⽔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的佳篇。
下⾯是分享的王维古诗《杂诗三⾸·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杂诗三⾸·其⼆》 唐代:王维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定了解家乡的⼈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公(“我”,不⼀定是作者),是⼀个久在异乡的⼈,忽然遇上来⾃故乡的旧友,⾸先激起的⾃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事的⼼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种不加修饰、接近于⽣活的⾃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种⼉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描记⾔,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理、神态、⼝吻等表现得栩栩如⽣,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篇《在京思故园见乡⼈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疏密⼀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只欲问”;⽽这⾸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绝⾮故作姿态。
⼀个⼈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过去⽣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联结在⼀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
故乡的亲朋故旧、⼭川景物、风⼟⼈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些看来很平常、很细⼩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般的⾃然物,⽽成了故乡的⼀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导语】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维的《杂诗》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杂诗》 君⾃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忧郁。
确实,带着⼀种忧伤的⼼情来读这⾸诗,就会有⼀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诗的伟⼤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种情绪的缠结。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概会很⾃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会对答如流。
诗⼈于是反其道⽽⾏之,偏不问⼈事,⽽问物事。
这⼀问不知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问⾃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事,只因⽓候季节,是⼀种⾃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问吗?可是诗⼈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趣呀。
想必,现实⽣活中的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是会愣在那⼉,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的妙计,引发⼀场⼤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犯了傻乎乎的⽑病,说什么诗⼈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在此可见⼀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的真正⽬的,哪⾥是梅花之事?难道⽣活中的⼈说话,从来都是⼼⼝如⼀?其实⽣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不⼀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事世事的变动就越⼤越多,⽽有的⼈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个离乡背井的⼈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事世事,⽽是⾸先提问⼀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翻译赏析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文解释】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词语解释】
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未:疑问词。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
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
可是正
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
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
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
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