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PPT课件 (2)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PPT课件

• 按照同步的功用不同,可分为
– 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
• 数字复接就是依据时分复用基本原理把若干个 低速数字信号合并成一个高速的数字信号,以 扩大传输容量和提高传输效率。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28
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 如在某些有线信道中,若传输距离不太 远且通信容量不太大时, 数字基带信号 无需调制,可以直接传送,称之为数字 信号的基带传输,其模型中就不包括调 制与解调环节
信息源
发送设备
信息
接收设备
受信者
发送端
噪声源
接收端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5
1.2.1 通信系统模型-信源
• 信源是消息的产生地, 其作用是把各种消 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称之为消息信号或 基带信号。
• 电话机、电视摄像机和电传机、计算机等 各种数字终端设备就是信源。
• 模拟信源,输出的是模拟信号; • 数字信源,输出离散的数字信号。
• 作用二: 是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语音信号时, 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 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 信源编码方法:PCM、ADPAM、DM等 • 信源译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24
2) 信道编码与译码
• 数字信号在信道传输时,由于噪声、衰落以及 人为干扰等,将会引起差错。为了减少差错, 信道编码器对传输的信息码元按一定的规则加 入保护成分(监督元),组成所谓“抗干扰编 码”。
• 对这些信号可以采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还 原为数字基带信号。
• 对高斯噪声下的信号检测,一般用相关器接收 机或匹配滤波器实现。
2024/6/20
– 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
• 数字复接就是依据时分复用基本原理把若干个 低速数字信号合并成一个高速的数字信号,以 扩大传输容量和提高传输效率。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28
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 如在某些有线信道中,若传输距离不太 远且通信容量不太大时, 数字基带信号 无需调制,可以直接传送,称之为数字 信号的基带传输,其模型中就不包括调 制与解调环节
信息源
发送设备
信息
接收设备
受信者
发送端
噪声源
接收端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5
1.2.1 通信系统模型-信源
• 信源是消息的产生地, 其作用是把各种消 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称之为消息信号或 基带信号。
• 电话机、电视摄像机和电传机、计算机等 各种数字终端设备就是信源。
• 模拟信源,输出的是模拟信号; • 数字信源,输出离散的数字信号。
• 作用二: 是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语音信号时, 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 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 信源编码方法:PCM、ADPAM、DM等 • 信源译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2024/6/20
CP 第一章 绪论
24
2) 信道编码与译码
• 数字信号在信道传输时,由于噪声、衰落以及 人为干扰等,将会引起差错。为了减少差错, 信道编码器对传输的信息码元按一定的规则加 入保护成分(监督元),组成所谓“抗干扰编 码”。
• 对这些信号可以采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还 原为数字基带信号。
• 对高斯噪声下的信号检测,一般用相关器接收 机或匹配滤波器实现。
2024/6/20
《通信原理》课件2第7章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图7.2.3(c)所示是选择重发的检错重发工作过程。 在这种 系统中, 发送端连续不断地发送码组, 接收端检测到错误 后发回NAK信号, 但是发送端不是重发前N个码组, 而是只 重发有错误的那一组。
图中显示发送端只重发接收端检出有错的码组2, 对其 他码组不再重发。 接收端对已认可的码组, 从缓冲存储器 读出并对其重新排序, 以恢复出正常的码组序列。 显然, 选择重发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 但价格也最贵, 因为它要 求较为复杂的控制, 在收、 发两端都要求有数据缓存器。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7.2 差错控制方式 7.3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7.4 差错控制码 7.5 线性分组码 7.6 卷积码 7.7 信道编码在LTE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实训10 汉明码验证实验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在信道中传输数字信号时, 由于实际信道的传输特性不 尽理想以及无处不在的加性噪声干扰, 在接收端将产生误码。 那么, 如何降低误码率, 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呢?首先,应 根据信道特性, 合理设计基带信号, 选择合适的调制、 解 调方式及发射功率, 其次还需采用均衡技术, 消除或减少 码间串扰。 但在很多情况下, 仅采用这几项措施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信道编码, 即差错控制编码, 使系统的传输质量 提高1~2个数量级。 与制造高质量的设备相比, 这种方法 花费少而且效果好。
图7.2.3(a)描述了停发等候重发系统的工作过程。 发送 端在TW时间内发送码组1给接收端, 然后停止一段大于应答 信号和线路延时的时间。 发送端收到ACK(应答)信号后再控 制发送码组2。 接收端检测出码组2有错(图中用*号表示)时, 由反向信道发回一个码组2, 直到接收到正确的码组为止。 这是一种半双工工作方式, 原理简单, 但效率较低。
《通信原理》樊昌信曹丽娜编著第六版课件第2章课件

幅度调制是通过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幅度,来反 映低频调制信号的变化。
调幅信号的产生
调幅信号的产生可以采用相乘器或非线性变换器 ,常用的调幅方法有普通调幅(AM)和双边带 调幅(DSB)。
调幅信号的解调
调幅信号的解调可以采用包络检波或同步检波等 解调方法。
角度调制
角度调制的基本原理
角度调制是通过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相位或频率,来反映低频调制信号的变化。
《通信原理》樊昌信 曹丽娜编著第六版课 件第2章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 信号与频谱 • 信道与噪声 • 模拟调制系统 • 数字调制系统 •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0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 念
通信系统的组成
发送器
将信源产生的信息转换为适合 传输的信号,如调制器等。
接收器
接收信道传输的信号并将其还 原为原始信息,如扬声器、显 示器等。
信源
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的设备, 如话筒、摄像头等。
信道
传输信号的媒介,如无线电波 、光纤等。
信宿
接收并使用信息的设备或人。
通信系统的分类
有线通信
利用导线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 ,如电话线、光纤等。
由于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波形失真 ,表现为高次谐波分量。
傅立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的定义
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一种数学方法。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包括线性性、时移性、频移性、对称性等。
傅立叶变换的应用
在通信、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 用。
01
信道与噪声
信道的定义与模型
信道定义
信道是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媒介,负责传输信息信号。
调幅信号的产生
调幅信号的产生可以采用相乘器或非线性变换器 ,常用的调幅方法有普通调幅(AM)和双边带 调幅(DSB)。
调幅信号的解调
调幅信号的解调可以采用包络检波或同步检波等 解调方法。
角度调制
角度调制的基本原理
角度调制是通过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相位或频率,来反映低频调制信号的变化。
《通信原理》樊昌信 曹丽娜编著第六版课 件第2章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 信号与频谱 • 信道与噪声 • 模拟调制系统 • 数字调制系统 •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01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 念
通信系统的组成
发送器
将信源产生的信息转换为适合 传输的信号,如调制器等。
接收器
接收信道传输的信号并将其还 原为原始信息,如扬声器、显 示器等。
信源
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的设备, 如话筒、摄像头等。
信道
传输信号的媒介,如无线电波 、光纤等。
信宿
接收并使用信息的设备或人。
通信系统的分类
有线通信
利用导线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 ,如电话线、光纤等。
由于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波形失真 ,表现为高次谐波分量。
傅立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的定义
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一种数学方法。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包括线性性、时移性、频移性、对称性等。
傅立叶变换的应用
在通信、图像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 用。
01
信道与噪声
信道的定义与模型
信道定义
信道是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媒介,负责传输信息信号。
通信原理PPT

2
上式为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如果写成单边的,则有
PS ( f ) f S P(1 P) G1 ( f ) G2 ( f ) f s2 PG1 (0) (1 P)G2 (0) ( f )
2
2
2f
2 S
PG1 (m fS ) (1 P)G2 (m fS ) ( f m fS ) , f 0
序列s(t)的统计平均分量,它取决于每个码元内出现 g1(t)和
g2(t) 的概率加权平均,因此可表示成
v(t )
n
[ Pg (t nT ) (1 P) g
1 s
2
(t nTs )]
n
v
n
(t )
由于v(t)在每个码元内的统计平均波形相同,故v(t)是以Ts为 周期的周期信号。
5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单极性归零(RZ)波形:信号电压在一个码元终止时刻前总要 回到零电平。通常,归零波形使用半占空码,即占空比为 50%。从单极性RZ波形可以直接提取定时信息 。 与归零波形相对应,上面的单极性波形和双极性波形属 于非归零(NRZ)波形,其占空比等于100%。 双极性归零波形:兼有双极性和归零波形的特点。使得接收 端很容易识别出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便于同步。
0
fs
3 fs
f
20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二进制基带信号的带宽主要依赖单个码元波形的频谱函数
G1(f)和G2(f) 。时间波形的占空比越小,占用频带越宽。
若以谱的第1个零点计算, NRZ( = Ts)基带信号的带宽为 BS = 1/ = fs ;RZ( = Ts / 2)基带信号的带宽为BS = 1/ =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ppt

1T
2. 直流分量:
vdc
v(t)
lim
T
2T
v(t)dt
T
周期为T0的周期信号v(t),
v(t) lim 1 T v(t)dt 1 T0 /2 v(t)dt
T 2T T
T0 T0 / 2
[ ] lim 1 T [ ]dt T 2T T
2021/3/23
时间平均运算符
4/135
2021/3/23
32/135
另一方面,再来考察某一时刻 ti ,噪声电压的取值:
该取值是不唯一的,是一个随机变量。记为: X ti ,
在不同时刻是不同的随机变量,因而可以说随机过程是 随机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或者说随机过程是一簇无穷多 个随机变量的集合。记为:
X t, X t1, , X t2, , , X ti, ,
从实验可见,热噪声的变化过程不能用一个(或几个) 确定的时间函数来描述,但它可以用一簇无穷多个样本函数来 描述。随机过程(如热噪声电压)既是样本的函数,也是时间 的函数。 热噪声电压表示为:
X t, X t,1, X t,2 , , X t,n ,
简记为: X t x1 t, x2 t, , xn t,
✓ 随机事件域( Random Event Field) 随机事件域 F:由样本空间的全体子集构成。
2021/3/23
25/135
✓ 概率 事件是随机的。赋予事件一个出现可能性 的度量值,称为概率(Probability)。
常由相对频率(Relative frequency)来计算,
P
A
试验中A出现的次数 总试验次数
的样本点,记为ξ。
2021/3/23
24/135
《通信原理》课件

互联网通信技术及应用
互联网通信技术
01
介绍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TCP/IP协议、路由器、
交换机等关键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通信网络
02
介绍互联网通信网络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广
域网等不同网络的特点和应用。
互联网通信应用
03
介绍互联网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通信协议的标准化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ITU)
是全球最大的电信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全球电信标准。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是负责制定互联网标准的组织,包括TCP/IP协议族和其他互联网相关标准。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是一个全球性的专业组织,负责制定电气和电子工程领域的标准,包括通信协议标准。
在线视频会议等。
感谢观看
THANKS
信源
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如话筒 、摄像头等。
信道
传输信号的媒介,如无线电波 、光纤等。
信宿
接收并使用信息的设备或人, 如扬声器、显示器等。
通信系统的分类
有线通信
利用导线或光缆传输信号,如电话线、光纤 等。
模拟通信
传输连续变化的信号,如调频广播。
无线通信
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如手机、卫星通信等 。
数字通信
01
通信协议的分层结构是指将通信 协议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 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规范。
02
常见的分层结构包括OSI七层模 型和TCP/IP四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 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 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03
TCP/IP四层模型包括网络接口层 、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通信原理第7版第2章PPT课件(樊昌信版)

上式表明:周期信号可分解为直流和许多余弦分量。 其中, ● A0/2为直流分量; ● A1cos(t+1)称为基波或一次谐波,它的角频率(基频)与原周期信号相同 ( 2 ); T
● A2cos(2t+2)称为二次谐波,它的频率是基波的2倍; ● 一般而言,Ancos(nt+n)称为n次谐波。
信号的正交分解
设有n个函数 1(t), 2(t),…, n(t)在区间 (t1,t2)构成一个正交函数空间。将任一函数f(t)用这 n个正交函数的线性组合来近似,可表示为 f(t)≈C11+ C22+…+ Cnn 问题:如何选择各系数Cj使f(t)与近似函数之间误差 在区间(t1,t2)内为最小?
为使上式最小(系数Cj变化时),有
2 Ci Ci
t2 t1
[ f (t ) C j j (t )]2 d t 0
j 1
n
展开上式中的被积函数,并求导。上式中只有两项 不为0,写为: t2 2 2 [ 2 C f ( t ) ( t ) C i i i i (t )]d t 0 Ci t1 即: 2
信号的正交分解
问题:如何选择各系数Cj使f(t)与近似函数之间误差 在区间(t1,t2)内为最小。
f(t)≈C11+ C22+…+ Cnn
通常两个函数误差最小,是指这两个函数在区间(t1, t2)内的的方均值(均方误差)最小。均方误差为:
n t2 1 2 2 [ f ( t ) C ( t ) ] dt j j t 2 t1 t1 j 18t源自 例2不满足条件2的一个函数是
2π f t sin , 0 t 1 t
通信原理 2 ppt课件

相位调制——如模拟调相(PM),相移键控 (PSK),脉位调制(PPM)。
4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本章纲要
4.1 幅度调制
1.常规双边带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 AM)
2.双边带抑制载波(Double Sideband- Suppressed Carrier,DSB-SC)
上边带(USB):|f|>fc的频率分量
频谱图
下边带(LSB):|f|<fc的频率分量
18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Hale Waihona Puke DSB-SC频谱特点
1、上、下边带均包含调制信号的全部信息,在 载频处无载波分量,这就是抑制载波的效果 ;
2、幅度减半,带宽加倍,BDSB=2fm;
3、线性搬移。
19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消息信号频谱 3.5
3
2.5
2
1.5
1
0.5
0
-200
-150
-100
-50
0
50
DSBSC信 号 频 谱 2
1.5
1
0.5
0
-200
-150
-100
-50
0
50
20
通信原理课件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2020/11/14
例题1 (教材P91习题4-2)
SSB(Single Sideband)
6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幅度调制
4.1.1 一般原理 1. 概念: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正弦载波的幅
4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本章纲要
4.1 幅度调制
1.常规双边带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 AM)
2.双边带抑制载波(Double Sideband- Suppressed Carrier,DSB-SC)
上边带(USB):|f|>fc的频率分量
频谱图
下边带(LSB):|f|<fc的频率分量
18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Hale Waihona Puke DSB-SC频谱特点
1、上、下边带均包含调制信号的全部信息,在 载频处无载波分量,这就是抑制载波的效果 ;
2、幅度减半,带宽加倍,BDSB=2fm;
3、线性搬移。
19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消息信号频谱 3.5
3
2.5
2
1.5
1
0.5
0
-200
-150
-100
-50
0
50
DSBSC信 号 频 谱 2
1.5
1
0.5
0
-200
-150
-100
-50
0
50
20
通信原理课件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2020/11/14
例题1 (教材P91习题4-2)
SSB(Single Sideband)
6
通信原理课件
2020/11/14
幅度调制
4.1.1 一般原理 1. 概念: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正弦载波的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第4章 信 道
eo (t) k(t)ei (t) n(t)
• 因k(t)随t变,故信道称为时变信道。 • 因k(t)与e i (t)相乘,故称其为乘性干扰。 • 因k(t)作随机变化,故又称信道为随参信道。 • 若k(t)变化很慢或很小,则称信道为恒参信道。 • 乘性干扰特点:当没有信号时,没有乘性干扰。
• 频率失真:振幅~频率特性不良引起的
• 频率失真 波形畸变 码间串扰
• 解决办法:线性网络补偿
• 相位失真:相位~频率特性不良引起的
• 对语音影响不大,对数字信号影响大
• 解决办法:同上
• 非线性失真:
• 可能存在于恒参信道中 • 定义:
输出 电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关系 压
直线关系
非线性关系
是非线性的。
• 4.2 有线信道 • 明线
第4章
信道
10
第4章
• 对称电缆:由许多对双绞线组成
信道
• 同轴电缆
导体 绝缘层
图4-9 双绞线
实心介质 导体
金属编织网
保护层
图4-10 同轴线
11
第4章 信 道
• 光纤 • 结构
• 纤芯 • 包层
• 按折射率分类
• 阶跃型 • 梯度型
• 按模式分类
• 多模光纤 • 单模光纤
n2 n1 折射率 (a)
n2 n1 折射率
(b) n2 n1 折射率
(c)
单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125
7~10
12
图4-11 光纤结构示意图
第4章 信 道
• 损耗与波长关系
1.31 m 1.55 m
0.7
0.9
1.1
1.3
1.5
1.7
光波波长(m)
图4-12光纤损耗与波长的关系
• 损耗最小点:1.31与1.55 m
上式右端中,A - 常数衰减因子,
H () AF (-)-e 确和j定信0 的(号1传频输e率时j延有 ),关的A复e因 j子0,(1其模e为 j ) F ()
e j0 (1 e j )
1 e j 1 cos j sin
27
(1 cos )2 sin 2 2 cos
2
第4章 信 道
缓慢随机变化
式中
振幅
- 接收信号的包络
-接收信号的相位
V (t)
X
2 c
(t
)
X
2 s
(t
)
24
(t) tan 1 X s (t)
X c (t)
第4章 信 道
所以,接收信号可以看作是一个包络和相位随机缓慢变化的窄带信号:
结论:发射信号为单频恒幅正弦波时,接收信号因多径效应变成包络起伏的窄带信号。 这种包络起伏称为快衰落 - 衰落周期和码元周期可以相比。 另外一种衰落:慢衰落 - 由传播条件引起的。
16
第4章 信 道
• 4.3.2 编码信道模型 • 二进制编码信道简单模型 - 无记忆信道模型
0
发送端 P(0 / 1)
P(0 / 0) P(1 / 0)
0 接收端
• P(10 / 0)和P(1 / 1P)(1-/ 1) 正确转移概率1 • P(1/ 0)和P(0 / 1) - 错误转移概率
• P(0 /图04)-=131二–进P(制1 /编0码) 信道模型
33
第4章 信 道
• 窄带高斯噪声 • 带限白噪声:经过接收机带通滤波器过滤的热噪声 • 窄带高斯噪声:由于滤波器是一种线性电路,高斯过程通过线性电路后,仍 为一高斯过程,故此窄带噪声又称窄带高斯噪声。 • 窄带高斯噪声功率:
式中 Pn(f) - 双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Pn Pn ( f )df
的长度(时延)和衰减都随时间而变,即存在多径传播现象。
下面重点分析多径效应
22
第4章 信 道
• 多径效应分析: 设 发射信号为 接收信号为
A cos 0 t
n
n
(4.4-1)
式中 R(t) i (t) cos0[t i (t)] i (t) cos[0t i (t)]
- 由第ii条1路径到达的接收信号振幅; i1
1 e j 1 cos j sin (1 cos )2 sin 2 2 cos
按照上式画出的模与角频率关系曲线:
2
曲线的最大和最小值位置决定于两条路径的相对时延差。而 是随时间变 化的,所以对于给定频率的信号,信号的强度随时间而变,这种现象称为衰落现象 。由于这种衰落和频率有关,故常称其为频率选择性衰落。
有效散射区域
最大距离 < 600 km
地球 8
图4-7 对流层散射通信
第4章 信 道
• 流星流星余迹散射
流星余迹
图4-8 流星余迹散射通信
流星余迹特点 - 高度80 ~ 120 km,长度15 ~ 40 km
存留时间:小于1秒至几分钟 频率 - 30 ~ 100 MHz
9
距离 - 1000 km以上 特点 - 低速存储、高速突发、断续传输
25
第4章 信 道
• 多径效应简化分析:设 发射信号为:f(t) 仅有两条路径,路径衰减相同,时延不同 两条路径的接收信号为:A f(t - 0) 和 A f(t - 0 - ) 其中:A - 传播衰减, 0 - 第一条路径的时延, - 两条路径的时延差。
求:此多径信道的传输函数 设f (t)的傅里叶变换(即其频谱)为F():
34
第4章 信 道
• 噪声等效带宽:
式中
Pn(f0) -
原噪声功B率n 谱 密度2曲PPnn线(( 的ff0)最)df大值
0 Pn ( f )df Pn ( f0 )
31
第4章 信 道
• 热噪声 • 来源:来自一切电阻性元器件中电子的热运动。 • 频率范围:均匀分布在大约 0 ~ 1012 Hz。 • 热噪声电压有效值:
式中
VkT =-1热.38力4学k1温T0R-度23B((Jº/KK));-(V波)兹曼常数;
R - 阻值(); B - 带宽(Hz)。 • 性质:高斯白噪声
eo (式t)中 f [ei (t)] n(t)
- 信道输入端信号电压;
n(t)
- 信道输出端的信号电图压;4-13 调制信道数学模型
- 噪声电压。
通常假设e:i (t)
这时上式变eo为(t):
n(t)
- 信道数学模型
f [ei (t)] k(t)ei (t)
eo (t) k(t)ei (t) n(t)
f (t) F()
26
第4章 信 道
f (t) F ()
(4.4-8)
则有
Af (t 0 ) AF ()e j0
Af (t 0 ) AF ()e j(0 ) 上故式得A两 出f (端 此t 分 多别 径0是 信) 接 道A收 的f信 传(t号输的函时数0 间为函)数和频AF谱(函数)e,j0 (1 e j )
- 由第i条路径达到的信号的时延;
上式中i (的t)
都是随机变化的。
i (t) i (t) 0 i (t)
i (t), i (t), i (t)
23
第4章 信 道
应用三角公式可以将式(4.4-1)
n
n
改写成: R(t) i (t) cos0[t i (t)] i (t) cos[0t i (t)]
电离层
60 k m
10 k m
0k m
平流层
对流层 地面
4
第4章
• 电离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 反射 • 散射
• 大气层对于传播的影响 • 散射 • 吸收
信道
衰 减
(dB/km)
水蒸气
氧 气
频率(GHz) (a) 氧气和水蒸气(浓度7.5 g/m3)的衰减
衰 减
(dB/km)
降雨率
5 频率(GHz) (b) 降雨的衰减
13
第4章
• 4.3 信道的数学模型 • 信道模型的分类: • 调制信道 • 编码信道
信道
信 息 源
信 源 编
码
加 密
信 道 编
码
数 字 调
制
信道
数 字 解 调
信 道 译
码
解 密
信 源 译
码
受 信 者
噪声源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14Biblioteka 第4章• 4.3.1 调制信道模型
信道
ei(t)
f [ei(t)]
e0(t)
• 振幅~频率特性:为水平直线时无失真
左图为典型电话信道特性
用插入损耗便于测量
19
(a) 插入损耗~频率特性
第4章 信 道
• 相位~频率特性:要求其为通过原点的直线, 即群时延为常数时无失真
群时延定义: () d d
ms
群 延
(
迟)
0
相位~频率特性
频率(kHz)
(b) 群延迟~频率特性 20
第4章 信 道
图4-6 大气衰减
第4章 信 道
• 电磁波的分类: • 地波 • 频率 < 2 MHz • 有绕射能力 •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 天波 • 频率:2 ~ 30 MHz • 特点:被电离层反射 •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 寂静区:
传播路径
地面
图4-1 地波传
播
信号传播路径
地面
图 4-2 天波 传播
6
第4章
• 视线传播: • 频率 > 30 MHz • 距离: 和天线高度有关
h D2 D2 8r 50
(4m.1-3)
式中,D – 收发天线间距离(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