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
对于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
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
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安全科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
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
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1]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探究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

探究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摘要:从安全科学的角度出发,各行各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应重视安全生产,构建安全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对已有的生产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促进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安全科学原理;结构体系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对生产制定出安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生产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就安全科学原理及结构体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仅供参考。
一、安全科学原理体系1、安全管理系统论基本原理基于安全管理系统的动态物理特性,研究了由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组成的安全协调系统。
建立人民生命安全、健康、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信誉的社会目标责任制。
在基本熟悉了安全事故治理系统中对人一机一企业环境一安全治理四四个要素的认识基础上,更不要夸大从我们建设安全治理系统的四个角度考虑出发,熟悉安全治理系统的四个要素:具有人的安全管理素质(包括心理和生理;安全控制能力;企业文化素质);目标人在设备和使用环境中安全功能的可靠性(设备设计环境的安全性;设备制造环境安全;设备使用的环境安全;人的能量——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具有能量安全控制的功能(从能量的有效安全控制出发);能力的信息——充分而可靠的安全功能的信息流(可以使治理系统的有效发挥)既是安全的重要基础,又是安全的保障。
从安全系统的原理分析来说,要熟悉安全系统原理更不仅具有合理性的科学意义,更具有科学性质的原则。
2、安全自动控制论基本原理所谓安全控制原理是一种终极的为实现确保人类安全有序生产和安全和谐生存的一种根本措施。
安全风险控制论文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安全控制管理原则。
安全系统控制论我们要求从一个本质意义上来说要熟悉发生事故(而不是从事的形式或是其后果),即发生事故的一个本质原因是一种能量不正常性的转移,由此我们推出了高效率的实现安金系统的控制方法和管理对策。
1.安全风险治理学基本原理安全风险治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首先也就是组织治理安全组织学的基本原理,一是建立公平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建立安全组织的管理职能,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从安全组织的方向发展管理组织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决策和预防重大事故的有效性和效率。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校稿)

0 引 言
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建立, 离不开该学科自己 的理论体系的支撑。随着安全的范畴、 内涵和外延 不断拓展和大安全体系的建立, 多年来主要针对安 全生产所建立的有关安全学原理, 已经远远不能满
1 0 0 3- 3 0 3 3 ( 2 0 1 2 ) 1 1- 0 0 0 3- 0 8 ; 收稿日期: 2 0 1 2- 0 9- 1 3 ; 修稿日期: 2 0 1 2- 1 0- 1 0 文章编号:
因为安全科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 其本 质是以人为本; 安全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其核心思 想是安全系统思想。所以, 安全现象和安全规律的 定义可以进一步深化为: 安全现象是人与安全系统 相互作用的现象, 安全规律是人与安全系统相互作 用的规律。这一定义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因为中 国是事故和灾害大国, 中国社会和经济生产中涌现 出的安全问题和自然灾害在强度、 广度和深度几乎 为世界之最, 这意味着中国人拥有着建立安全科学 原理的实践基础和客观条件, 这一认识激励对安全 科学原理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需要说明的是, 在 这里用“ 安全现象” 代替“ 安全问题” , 是因为虽然大 家经常使用的术语是安全问题, 但安全问题通常是 指负面的, 而人与安全系统相互作用的现象有许多 都是正面的, 而且希望更多的能够是正面的。 1 . 2 5类安全科学原理 基于表 1中安全现象、 安全规律和安全科学的 对应关系, 可以得出: 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 安全基本规律, 安全规律包括了安全生命规律、 安全 自然规律、 安全技术规律、 安全社会规律及其安全系 统规律。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规律的核心部分, 因 此, 可以认为安全科学原理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 安全自然科学原理、 安全技术科学原理、 安全社会科 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 5类原理。5类安全科 学原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科学核心体系, 它们 与安全规律体系一一对应, 见表 2 。
(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
对于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
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
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安全科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
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
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1]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安全科学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安全科学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安全科学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安全科学是现在很多人在意的科学概念,所以很多人都想要知道安全科学的一些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安全科学原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全科学原理的内容(1)安全的哲学原理:从历史学和思维学的角度研究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如有了这样的归纳:远古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近代人类的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的水平;现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
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甚至能够超前预防。
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
建立生命保障、健康、财产安全、环保、信誉的目标体系。
在认识了事故系统人一机一环境一管理四要素的基础上,更强调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认识安全系统的要素: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
从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具科学性原则。
(3)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根本措施。
安全控制论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原则。
安全控制论要求从本质上来认识事故(而不是从形式或后果),即事故的.本质是能量不正常转移,由此推出了高效实现安金系统的方法和对策。
(4)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
安全信息原理研究安全信息定义、类型,研究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
(5)安全经济学原理: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研究安全的增值效益,即研究安全的“贡献率”,用安全经济学理论指导安全系统的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51534008)”研究进展(一)

Vol.40 No.1Jan. 2019第40卷 第1期2019年1月Safety & Security安 全项 目 追 踪Project Progres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51534008)”研究进展(一)“安全科学原理研究”是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批准的唯一一项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基础领域的重点基金项目。
该项目由中南大学吴超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傅贵教授课题组联合承担。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该项目经过3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该项目还有两年的研究时间和尚未将合作单位的成果系统汇总,下面的研究进展仅介绍项目负责单位中南大学课题组的成果,并围绕以下方面介绍。
1 安全科学方法论研究进展理论研究需要方法先行。
通过有目的性的分类、归纳、提升和拓展,构建了安全科学方法论体系,创立了安全原理研究方法论、理论安全模型建模方法论、系统安全学研究方法论、循证安全管理方法论、安全教育学方法论、安全统计学方法论和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并于2016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论》专著。
2 安全原理研究进展在宏观层面,提出安全科学原理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5类原理,并从相关学科提炼了100多条安全科学核心原理,发表了30多篇论文。
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安全科学原理》专著。
3 理论安全模型研究进展理论安全模型通常可表达涉及安全的机理、机制和模式,也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归纳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方法论,创建了系统安全新模型、安全信息认知与传播新模型、安全大数据新模型、事故致因新模型、行为安全管理新模型、城市群安全资源共享新模型、安全文化新模型等数十个新模型,并发表了30多篇论文。
安全科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

安全科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安全科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安全科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等。
对于安全科学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考研题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安全科学原理考研题目,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题目一:请简要介绍安全科学原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答案:安全科学原理是研究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安全的定义、安全的评价与分析、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等。
通过对事故发生机理、灾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方法等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题目二:请列举几个常见的安全科学原理的应用领域。
答案:安全科学原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领域:1.工业安全:工业安全是安全科学原理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工业事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
2.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安全科学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研究,可以制定相应的交通安全法规和措施,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研究,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自然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题目三:请简要介绍安全科学原理的评价方法。
答案:安全科学原理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安全问题的观察和描述,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得出安全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例如,通过对某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观察和描述,判断其对工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影响。
定量评价是通过对安全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数值结果。
例如,通过对某个交通路口的交通流量和事故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该路口的交通安全指数。
题目四:请简要介绍安全科学原理的控制方法。
安全科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安全科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一、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1.风险评估原理: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潜在危险。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潜在危险和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进行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2.预防原则:预防是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
预防原则是指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它包括预防原则、多重防护原则、误差防范原则等。
3.控制原则:控制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潜在危险进行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安全的影响程度。
4.持续改进原则:安全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安全工作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充分考虑事故发生的多种可能性,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
6.综合性原则:安全工作必须综合考虑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
7.合法合规原则:安全工作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以上是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安全工作而言,这些原则是基础和指导,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准则。
二、安全科学的知识点1.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式,是针对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调查分析、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等。
2.安全工程知识安全工程是通过设计、施工、监理等手段,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控制潜在危险,确保工程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安全工程知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安全设备与器材、安全防护工程、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等。
3.职业卫生知识职业卫生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卫生学的原理和方法,识别、评价和控制影响职工身体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的一种卫生工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综述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意义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科学原理。
对于成熟的学科,其科学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
但对于安全学科却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因为安全学科是以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安全科学原理形成是关系到安全学科能否被承认为独立的学科和拥有自己基础理论的学科的重大问题。
因为目前安全科学原理还没有完全建立,国际上对安全学科是否为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争议。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安全科学原理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
安全科学原理是普适性的安全科学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为安全科学发展和安全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对安全科技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性,是一切安全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基本原则。
安全科学原理一般具有多个层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灾难规律、用于指导预防事故灾难、确保人安全健康等。
安全科学原理是安全学科的理论支柱、是安全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安全科学创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学发展的灵魂、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钥匙、是构筑安全系统的指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安全学科被列为与理、工、文、管、法、医、人文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但作为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原理,目前却远不能满足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国际上也如此,例如,由国际劳工局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版)共四卷105章,其中仅有第56章“事故预防”中的几个小节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预防原理,而事故预防原理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对安全科学原理本身及其发展开展基础、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使安全学科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三条途径从安全科学学的高度,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经过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得出:过去安全研究者对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研究途径,以事故预防为主线,从事故致因等研究中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逆向研究”,即从事故来研究安全,从事故发生规律在获得安全规律。
应该指出,事故致因理论并不等于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只是安全科学原理中的内容之一。
走第一条研究途径的历史较为悠久,有近百年。
第二条研究途径,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从风险管理理论等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的思想可以简称为“中间研究”,即从未形成事故的隐患出发来研究安全。
走第二条研究途径的研究通常也需要考虑隐患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故,其历史沿革比第一条研究途径的较为短暂。
第三条研究途径,以系统安全为主线,从本原安全开始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这种研究思想可以简称“正向研究”,即一开始就从安全出发开展研究。
走第三条研究途径的研究通常需要有第一条和第二条研究途径的思想为基础,从本原安全开始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方法经常需要用“逆向研究”和“中间研究”的方法开展安全评估。
走第三条途径的研究历史最为短暂。
下面分别就上述三条研究途径,分析国内外对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现状。
3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现状和分析3.1国外研究现状按时间维度综述,国外从典型事故致因理论出发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沿革大致如下:1919年,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等人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1931年,海因里希(H.W.Heinrich)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垮落的过程。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
1953年,巴内尔(Barer)将事故因果链发展为“事件链”,认为事故诸多致因的因素是一系列事件的链锁。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顿(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或“能量意外释放论”。
1969年,瑟利(J.Surry)提出了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
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年海尔(Hale)提出的海尔模型。
1970年,帝内逊(Driessen)明确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事件过程逻辑理论,类似于事故树分析逻辑方法。
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worth)提出了“人失误的一般模型”,对海因里希事故致因链进行了一些改进。
1972年,贝纳(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
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Goeller和Wigglesworth两人提出的原理,发展成了“矿山以人失误为主的事故模型”。
1975年,约翰逊(W.G.Johnson)提出了管理失误和危险树(MORT)系统安全逻辑树;发表了“变化-失误”模型。
1975年,斯奇巴(R. Skiba)提出生产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两种因素都对事故的发生有影响,并且机械设备的危险状态对事故的发生作用更大些,只有当两种因素同时出现,才能发生事故,及“轨迹交叉论”。
1976年,博德(Bird)和洛夫图斯(Loftus)也都对Heinrich事故致因链进行了一些改进。
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发表了对瑟利模型的修正。
1980年,泰勒斯(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
1980年,海因里希在书中提及了用“人-机-环”的理论分析事故的系统安全方法。
1990年,里森(J. Reason)提出了新的事故致因链“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彻底改善了Heinrich的事故致因链的缺点,建立了事故原因中个人行为、不安全物态和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且把事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事故发生组织的管理行为。
1997年,拉斯姆森(J. Rasmussen)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事故致因模型。
2000年,夏普乐(Scott A. Shappell)和魏格曼(Douglas A. Wiegmann)在为美国联邦民航局写的报告中对Reason的模型进行了具体化。
2000年,斯特瓦特(J. M. Stewart)提出了另一种链式事故致因模型。
2004年和2011年,勒弗森(Leveson)分别发表文章,提出和推广其系统论事故致因STAMP模型。
之后还有研究者陆续发表一些相关的文章。
3.2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安全学者开始翻译国外的有关事故致因理论的文献并在国内推广,当时许多安全科研院所、高校和学会不断开设一些安全科学原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和开办一些安全科学原理培训班,如当时隋鹏程等一批安全界老专家积极地投入到上述工作之中,隋鹏程和陈宝智在1988年就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安全原理与事故预测》一书,是国内较早的一本安全科学原理类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科学原理被列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隋鹏程、陈宝智、金龙哲、张景林、李树刚等安全学者相继编写出版了多本《安全原理》类的教材,但教材介绍的安全科学原理内容甚少和不成体系,达不到支撑大安全学科理论基础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的安全评价,基本上是基于系统论事故致因模型的,在大量的应用实践中已经做出了较多成果,但是事故原因分析尚需进一步具体化,与预防策略尚需进一步准确对应才能取得良好的事故预防效果。
在事故链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链数学模型,描述了各灾害节点的灾害损失速率和灾害损失度;提出了基于网络节点脆弱性和连接边脆弱性的断链减灾模式;从网络节点的结构重要性和功能重要性出发,根据均衡熵的概念对单功能网络的灾损敏感性进行了表征;引入脆性熵,对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度进行了表征,构建了系统的灾损敏感性评估模型等。
2001年以来,傅贵等先后发表《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等系列论文,建立的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已经从第一版升级到第二版,该模型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和应用。
3.3存在问题分析(1)事故致因理论仅仅是安全科学原理的一小部分。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某类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等,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依据。
但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范围受到限制,故其发展缓慢。
(2)现有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着重于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做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就能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
但对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等方面的致因原理研究很少。
(3)应用链式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得到的事故原因、逻辑比较清楚,应用也比较简单。
其不足是链式事故致因模型所包含的事故原因不全面,实用分析的安全问题不够宽广,其实链式事故致因模型也同样是构成一个系统,还需要从系统的策略去开展研究。
(4)从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很少,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系统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和预测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
(5)应用系统论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虽原因分析全面,但事故原因和原因发展的逻辑路线众多,在事故预防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6)对于已经发生的已知事故的致因是可以分析清楚了,但对于未发生的未知事故的具体原因人们仍然未知。
这就使得从事故致因研究获得安全科学原理受到很大限制,多年来得不到很大的发展,这也是逆向研究安全科学原理自身存在的客观缺陷所致。
(7)我国的安全科技工作者比较注重借鉴和推广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而对事故致因理论层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4从风险管理原理出发的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现状和分析4.1国外研究现状风险管理研究用于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领域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较早时候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是针对经济风险领域。
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简述如下:1921年,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风险负担管理,认为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处理风险。
1929-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掀起了风险管理的研究热潮。
1952年,马克维兹(Harry 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其基本思想是风险分散原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成为了风险管理学科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