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疗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完整的临床应用体系,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的药效研究和质量控制一直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智慧。

本文章将从中药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以及质量管理几个方面来介绍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药的成分分析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成分性是中药研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中药中含有数百种的成分,其中很多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都不清楚。

近年来,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系统化解析生物体代谢组的方法,通过对生物体内产生代谢物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关系与代谢途径及代谢反应的调节机制。

中药材作为复杂的天然药物,代谢产物的多样,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质谱成像技术质谱成像技术是将质谱成像技术和组织学技术结合的方法,能够以药物的分布、含量和生物反应为基础在组织层面上对药物进行三维成像。

质谱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物,还可以结合药效测试和组织学特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影响机制。

3、成分组学技术成分组学是通过多重技术组合手段,通过分离、定量与鉴定,确定各种成分及其结构,研究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生物学效应,研究成分模式,找寻引导特异性治疗的有效成分。

成分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二、中药的药效评价众所周知,中药多成分,疗效多面,中药药效评定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前中药检出率高而疗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评估中药疗效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从临床、分子、细胞和动物实验等层面分别开展了多种评价中药疗效的方法。

1、体内评价法体内评价法是通过对药物在作用器官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评估中药的疗效。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近年来,中药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研究现状及开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技术手段、研究方向、创新模式等方面对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进行探讨。

首先,在技术手段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例如,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加快药物发现的速度。

同时,基因测序和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为药效物质的高效提取和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善中药的药物传递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新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且精确的工具。

其次,在研究方向方面,新中药的研究开始从传统经验逐渐转向现代科学。

从药物化学、药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新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期将中药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中药的优势。

此外,针对一些临床需求和疑难病症,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药的研究重心也逐渐向这些方向发展,力图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最后,在创新模式方面,新中药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中药的经验积累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孕育了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源。

因此,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数据库和中药现代化研发平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中药研究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此外,一些创新药物的研发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如采用天然产物与化学改造相结合的方法,或引入中药多种成分的组合,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新中药研究的现状及开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方向的拓展以及创新模式的探索,中药研究正从传统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更高的科学水平。

这将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并使中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新生药科大学1999年8月30日大会主席的热情介绍。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 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观状及发展前景" 。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于1993年1月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并且将不再允许任何仿制受专利权保护的药物。

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合成药品的97%为仿制药品。

对于象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民医疗保健所需要的医药品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如这幻灯片所示,当时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例如:生产其他国家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国外进口药品或购买国外专利许可证等;并特别提到发展和使用传统中药制剂。

众所周知,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药产品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以,新药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这幻灯片说明大陆政府从公布实行化合物专利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和激励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措施,诸如;成立国家新药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新药研究常务专家委β会;向国外派出代表团或邀请国外从事新药研究及管理的专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发达国家进行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发明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激励研究人β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等等。

由于迄今仅有五年时间,这些措施一时还难以取得巨大成效。

这里展示了中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情况。

在中国,天然药物有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

而且,中药多不单用,绝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规律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传到近邻日本,则称为“汉方药”。

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疗智慧和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传统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中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较为模糊。

如今,随着分析化学、光谱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中药化学成分被鉴定和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先进的分析仪器的应用,使得对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中药中各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结构,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有助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生产和改造这些成分,提高中药的产量和质量。

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往往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来,但对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了解。

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为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以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例,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三、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化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是保障其疗效的前提。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外观、性状、气味等经验性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质量控制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全面反映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效地评价中药的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中药中有效成分、有毒成分的限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

传统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

传统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中草药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传统中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其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及标准化管理,使得其应用范围、疗效和安全性无法得到全面的认可和推广。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中草药,许多学者和科研人员进行了现代化研究,在传统中草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从药物的有效成分提取、药物的功效评估、药物的剂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中草药得以推广和普及,同时也拓宽了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途径。

本文将从中草药的市场现状、传统中草药的研究发展、现代中草药的研究思路、前景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草药的市场现状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中草药领域,也越来越信任其治疗疾病的疗效。

随着中草药走入千家万户,中草药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其中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是复方中药饮片和单方中药饮片。

传统中草药的繁荣使得中草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促进了中草药的现代化研究。

二、传统中草药的研究发展传统中草药研究的起步比较早,但由于传统中草药的制造方法、药材加工工艺和药物理论等方面缺乏标准化管理和科学技术支持,使得中草药的应用范围有限,疗效和安全性难以得到全面的认可和推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草药现代化的形势,传统中草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1.药材质量的调查和规范化管理:由于药材质量对于中草药临床疗效和副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中草药的药材质量进行调查和规范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国家中药专项调查已经开展多年,全国中草药规范化品种已经有100多个,对于药材的生命力、质量标准、药材微量元素的含量、残留农药的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高了中草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2.有效成分的分离和提取:从传统中草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是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一步。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中药制药05(2)班510006摘要: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本文对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关键词:中药化学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研究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化学、物理、色谱、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寻找中药中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的重要学科;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几乎渗透于中药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其他研究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研究手段和内容之一【1】。

然而,长期以来,中药化学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发展。

这个问题已引起了中医药各界专家学者和国家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药化学研究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为此,我对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l 中药化学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研究过程,获得该药中的诸个化学成分,进而通过药效筛选明确其中的活性成分,或找到与该药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从而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是当前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任务【1】。

1.1 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家已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科技行业行动计划”,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取得科技进步并日臻完善的过程【2】。

在这个过程中,中药化学研究必将伴随始终。

如中药材质量标准(含定量用对照品的制备)研究,高效优质中药复方制剂规范化、全球-国际化研究开发,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中药药效作用机理的阐明等,均是建立在中药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或需要中药化学研究的配合。

中药化学研究每取得一步进展,必将带动其他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要赋予中药以更多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化学研究是使其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转化过程,从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旨在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回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实验技术的局限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中药现代化需求的提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将在中药质量控制、新药研发、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看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深入发展。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探讨中药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的真实成分,从而揭示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分析中药在体内的代谢成分,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中药的疗效往往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因此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方法以及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苷类、多糖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可以为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线索。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质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质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化学成分的质量和结构信息,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定量化学成分。

同时,核磁共振技术也是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工具。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信号,确定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组成。

此外,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也常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结果在新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为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候选药物。

例如,通过对中药黄芪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而开发出了一系列新药。

此外,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因此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其次,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往往存在于极低的浓度下,因此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也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此外,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线索。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

然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研究方向
中药化学是中医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 化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 中药自然化学研究 • 中药制备化学研究 • 中药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自然化学研究
• 中药自然化学研究是对中药自然产生的化学进行 研究。探明中药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次 生代谢化学成分。具体包括化学结构及其类型、 理化性质、检识、波普特征等。从而阐明中药自 然化学成分与其药学属性的关系,并有指导性的 发现新的中药自然化学资源。
目前我国已鉴定且有学名的中药约有12807种,其 中植物约为11146种,动物药约1581种,矿物药 约80余种。
中药自然化学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了人们从化学 层面对中药内在自然属性的剖析水平、与中药临 床用药水平以及药物创新水平。
中药制备化学研究
• 中药制备化学研究是对中药制备中的化学进行研 究。在中药自然化学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药 物成分进行制备,具体包括:中药提取、分离、结 构修饰与改造、生物转化、结构鉴定、以及中药 在加工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 等,确定其应用属性。以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 应用适当的制备技术与方法,制备出所需的有效 物质或活性物质,包括提取物、有效部位或有效 组分、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生物转化等。
物创新。
1 中药化学研究目的
中药化学研究方向 2
3
需要注意的方面
展望
4
中药化学研究目的
• 中药化学通过对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提取、 分离、 纯化、 结构鉴定等研究过程,获得该药中 某些化学成分,并通过药效筛选了解其活性成分, 或找到与该药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 从而 揭示其药效的物质基础。
• 4 细胞毒作用
某些中药是作用于癌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通过 细胞毒作用损伤肿瘤细胞而发挥效力的。从中药 中提取的长春花碱、紫杉醇、三尖杉碱、喜树碱、 秋水仙碱、丹参酮等都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这 些中药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抑制DNA、蛋白质的合 成,作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抑制有丝分裂及微管 蛋白聚合等细胞毒途径来实现抗肿瘤的目的。
中药初步提取物的研究
• 中药初步提出物是指中药原品用溶剂提 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 组织破碎提取 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法进行提 取, ,用溶剂法、 分馏法、 层析分离法 等进行分离得到的物质,这些物质还没 有进行分子量、 分子式及结构式的测定。
• 对北豆根中具有抗肿瘤作用有效部位的 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发现北豆根 水提物和醇提物体外均有很好的抗肿瘤 作用,且醇提物的作用要高于水提物。
• 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我国肿瘤治疗特色,多年来在 中医学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中医药在肿瘤治 疗中的地位得到确定,中医药抗癌是多方向多途 径交叉发挥作用的。在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 术后 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晚期肿瘤单独应用改善临床 症状, 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优势。
中药化学的研究现状
目录
1 2
•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
中 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
药 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

药化学成分,并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 的学科。中药化学成分是中医治疗的基
学 础,主要从化学层面揭示中药自然药学
属性、中药应用属性、中药药物属性及
其特性,以指导进行中药现代研究与药
• 通常的研究方法基本包括通过动物口服给药后取 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HPLC、HPLC-MS等手段 对 体内外色谱指纹图谱的进行对比和解析来确定 血中移行的活性成分。
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 要充分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 富经验。
• 重视民族民间药的研究:研究民族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 药的宝库之一, 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 有些民族在其长期的使用中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如藏 药、 蒙药等。
• 中药除少数品种如青黛、冰片、阿胶等为人工制 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的非人工 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且种类繁多。研究结果 表明: 1.中药自然化学类型丰富,覆盖糖类、苷类、 醌类、苯丙素类、香豆素、木脂素、黄铜、萜类、 生物碱、有机酸等。 2.不同基原的中药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 如黄连主要含生物碱类,葛根则主要含异黄酮类。 3.每种类型 成分数目往往也相当多,即使同 一种中药,也含有大量结构类型各不相同的化学 成分。
• 3 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细胞凋亡 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 维护 内环境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一 旦细胞的增殖异常或细胞凋亡发生异常,均可导 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即肿瘤的发生。通过诱导肿 瘤细胞凋亡达到肿瘤缩小、 消退的目的已成为当 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中药莪术及其有效成分藤黄、 冬凌草甲素、 土贝 母苷甲和苷乙、 川芎嗪等均能有效 的诱导细胞凋 亡。
• 5其它机制
研究显示,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还可以通过诱导肿 瘤细胞分化、 调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 抑制端粒 酶活性等作用机制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 中药抗癌成分的分离提纯的工艺还比较粗糙,使 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含量不高。
• 药物筛选的模型以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为主,模 拟肿瘤某些特征的生物系统以及特定的分子靶点 的模型还没有成为主流,筛选模型与检测方法主 要停留在细胞水平。
凋亡率则呈下降趋势。
单体经过化学修饰的衍生物的研究
• 指对单体的某些基团进行修饰而得到的 具有与原化合物类似的结构和不同的药 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通过对其构效的 研究有可能得到高效低毒的药物。
• 用 0.19% NaCl水溶液从茯苓的菌丝体 中提取多糖,经硫酸酯化,获得硫酸酯 化的茯苓多糖,通过急性毒性试验、 抗 肿瘤细胞活性实验,发现经过化学改造 的茯苓多糖对机体无毒性, 对肿瘤有抑制 和杀伤作用,既可造成肿瘤细胞坏死, 又可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 力的功能。
中药药物化学研究
• 中药药物化学研究是对中药在药物应用过程中的 化学进行研究。主要是在机体内的化学动态,具 体内容包括有效成分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过程中,发挥药效的动态化学状态与特性及 其与药效的关联性等。以确定有效物质基础及其 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物属性与特性。
• 药物类药物质基础主要多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的体内代谢研究。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中药血清 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即给动物灌服中药 一段时间后,取其血清通过对血清所含中药化学 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及鉴定,把得到的化学成分 与中药再次进行药效学比较,从而可以推断出中 药药效物质基础。
• (3)皂苷类
主要是从绞股蓝中提取的绞股蓝皂甙 、人参 中人参皂甙类化合物、柴胡中的柴胡皂甙、皂荚 中的皂荚皂甙等。
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1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或 失调密切相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使机体的 抗肿瘤免疫功能得以加强,最终通过机体自身杀死 肿瘤细胞或诱导其凋亡是中药抗肿瘤重要机理之一。 许多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都有免疫增 强的作用,如人参、 黄芪、 甘草、 党参、 茯苓、 白术、 女贞子、 枸杞子银耳及其多糖类成分,十 全大补汤、六君子汤等
• 抗癌中药化学研究以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 为主,对构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展望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分子 肿瘤学、分子药理学、分离提纯技术等迅速发展, 肿瘤的本质将得到进一步的阐明,抗癌药物的研 究方向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特定靶 分子和具有特异分子机制的新型抗癌药物发展。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抗癌成分的研究也正 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化学提取、 分离、 鉴定, 向多途径、 多方式地寻找有效成分为目的 的方向纵深发展;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将朝着简单、 快速、 低廉、 高效、 在线、 灵敏、 自动化、 程 控化、组合化的方向发展。
• (2)生物碱类
主要有三尖杉属植物中的三尖杉酯碱,喜树中的 喜树碱,长春花中的长春花碱、 长春花新碱,秋水 仙中的秋水仙碱,粉防已中提取的粉防已碱,三颗针 中的异汉防己碱、 巴马亭、 尖刺碱,金缘千里光中 的金缘千里光碱,苦参中的槐果碱,苦参碱、 氧化 苦参碱,小檗属植物中的小檗胺,槲寄生生中的槲寄 生碱等。
• 构效关系的研究。构效关系的研究是以活性成分为先导物, 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 用适当的药理模型筛选, 分析 比较活性与无活性分子的构象差异, 进行构效关系研究。
• 注重药材中微量成分的研究。随着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的 不断发展进步,一些过去未知的药材中所含的微量成分被 发现, 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 如人参和三 七中的环肽, 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
•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复杂,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需 通过分离、纯化等过程将其从中药原料中制备出 来。传统的提取方法中主要以溶剂提取法、水蒸 汽蒸馏法为主,近年来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和制备 液相技术也在化学成分的分类纯化方面发挥了快 速、高效的优势。随着现代分析方法及其技术的 快速发展,对中药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 利条件。
• 今年由于缺乏合适的药理筛选模型,以及未能按生物活性 导向进行分离,致使绝大多数中药和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尚未阐明,因此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抗癌中药化学的研究现状
•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 癌症的发生率处于急剧上升趋势。2013 年 1 月, 在持续多日的大范围雾霾笼罩下, 《2012 中国 肿瘤登记年报》对外公布:全国每 6min 就有 1 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 8550 人成为癌症患者, 每 7~8 人中就有 1 人死于癌症。全国癌症发病形 势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使得对于抗 癌药物的研究也更为紧迫,中药化学中通过对单 味中药和复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构 鉴定等方法寻找具有抗癌作用的活性成分。
单体的研究
• 单体是指对初步提取物进行纯化,再通过各种测 定方法确定了该物质的分子式、 分子量及结构式 的一类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