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道德经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道德经ppt精品课件
老子其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 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 汉族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 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 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 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 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课外阅读《道德经》的其他章节, 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老子》(《道德经》)简介课件

《老子》(《道德经》)简介课件

评价
•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 • 德.法.英.美.日等国家今天都兴起了”老子 热” • 德国大小商店都有《老子》的翻译本。 •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治大 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政策。 • 尼采说:《老子》一书,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 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许多诺贝尔获奖者把发明发现归公于老子。
《老子》(《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
• 《老子》的撰成年代推测: • 1、老子自著,成熟于《论语》之前。 • 2、《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在《论语》 《孟 子》、《庄子》之后。 • 3、《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 • 学界观点: 先秦典籍中,有多数从不同的角度描 述了老子学说,内容大抵相同,与《老子》一书的 内容基本相符。而且《老子》较之《论语》,其思 想体系更加成熟,而且文体与《孙子兵法》有相似 之处,因此,认为其成熟年代应该晚于《论语》, 与《孙子兵法》基本同时(战国初期)。
•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 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 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 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 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 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 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 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 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 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 到启发。”
老子帛书乙本
5.《老子》的世界传播及评价
•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 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 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 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 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 • 在中国众多古典名著中, 《道德经》一书对世 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 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万能智慧之书”之称。

道德经(课件)

道德经(课件)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 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 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 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 《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道”的本体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 这里出现了“阴”、“阳”、“气”的 概念——客观世界的物质属性。全句隐 含了《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的原理。
“道”的规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40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77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1子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 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是老子用 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 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 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的‚天命观‛和‚天道观‛ 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 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以 自然认识史为依据,否决了‚天命观‛、‚天道观‛, 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老子》四章pp课件

《老子》四章pp课件

事物安然未 生变的时
解决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候容易持守
具女勿行,具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名作动,显露
同“判”,分离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
毫毛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慕”, 一筐土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 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者不处。
例: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 同。“企 ”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 者”是想要高出 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先走一步, 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 甚至会受到惩罚。
疏通文意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做,
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分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那么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们都喜欢想高处走,待在高处。但那个 位置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待在那 里的。这句话跟一句俗语很接近: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德经》分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个人的理解是,居住在善地,肚 量大一点,与他人相处要仁慈,言语上要 有诚信,善于治理政事,做事要有能力, 行动的时候呢那善于抓住时机。对一个人 来说,不与人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虑。
道的定义

《道德经》里面有段话,指出了道的定义。 这段话,在我看的这个版本里面的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跟万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怎么来的
德是什么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 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
《道德经》分说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道”的,但不是“常道”; “名”是“可名”的,但不是“常名”。
《道德经》的注释

《老子》不仅版本众多,注释者更是历代 不断。我们现代人读它总觉得有障碍,这 种障碍首先是思想上的。解决这样的障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看前人跟他人的注释。 另一方面大概可以说是文字那个方面的障 碍。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 对古人那个时 期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我们根本不知道, 过去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多少东 西是他人添加进去的。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十 五 章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
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六 章
是以圣人终日行,
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10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11
七 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12
七 章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13

章 上善若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39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章 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40
希言自然。
二 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三 章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17?
十 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初中班会 国学经典导读 《道德经》 课件 (25张PPT)

初中班会 国学经典导读 《道德经》 课件 (25张PPT)
• 老子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 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 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肆 作品鉴赏
01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 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02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 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03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 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
壹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 思想 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 《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 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肆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 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 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 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 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道德经》PPT课件

《道德经》PPT课件
老子,“道本管理”的首倡者! 《道德经》,东方管理学的“圣经”!
一、《道德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1、万经之王——“道德经” • “老子天下第一”。
“帝王统御之道”
•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鼎盛时期:
“文景之治”,“盛唐气象”。用“黄老 哲学”治国,采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的治国理念。
• 2、“道德经”在世界的传播 • 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反者道之动”。
• 3、在价值论方面
• 主张 :“尊道(贵德)”,“尚静”,
“无为”, “守柔(贵弱)”,“不争”, “谦下”,“知足”,“慈爱”,“戒 惧”。
• 主旨:尊道贵德、敬天爱人;虚怀若谷、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深根固
柢、厚积薄发。开掘生命的厚度,养成深 沉持重的品格。
• 4、在认识论方面 • 主张“至虚极,守静笃”; • 因虚静而体道!
大道无疆
——《道德经》的当代价值解读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序:《道德经》与现代管理
• 唐玄宗:“《道德经》之要在理身、理
国。”
• 魏源:“《老子》一书上之可以明道,中
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1、健康管理
• 虚其心(心神虚静,内心放空); • 实其腹(气沉丹田,腹式呼吸); • 弱其志(心无旁骛,精神内守); • 强其骨(以意行气,收敛入骨)。
• “团气致柔,能婴儿乎? ” • (聚合精气,归于柔顺);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 (洗心涤虑,用心如镜)。
2、财富管理
• (1)知足: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甚爱必大费,多
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 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 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 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 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何谓“道”?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A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
史料记载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 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 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D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
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 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 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 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 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 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 之“自然”。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 称《老子》《五千文》《老子 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篇《道经》,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 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 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三、作者生平
❖ 老子:谥号聃,姓李名耳(古时候 “李”和“老”同音,“聃”和 “耳”同义),字伯阳,楚国苦 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 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 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也被 称为中国的“哲学之父”。著有著 名的《道德经》一书 。
何谓“道”?
❖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 》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七、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八、延伸阅读
❖ 1.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 ❖ 2.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 3.《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 ❖ 4. 《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
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 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 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六、《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 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 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 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 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提出了 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而当时思想家们 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弄清自然界和社会规律性,因此, 广泛谈论的是“天道”、“人道”、“治国之道”、“用兵之 道”等。
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B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 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 归的母本。
C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 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
《道德经》
一、教学要求
❖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 1. 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的方 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 2. 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 3.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 确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
注释: 1、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 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 道:“老子,隐君子也”。 2、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是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就成了楚国的 地方了。 3、“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 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