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 学期学时数: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4)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5037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28先修课及后续课:无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秘书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秘书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0231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注意对有关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影响力和富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强调人格,主张为国尽忠、自强不息这条主线展开讲述,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勇于进取、为国贡献的人。

3.注意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在相互比较中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系统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知识块,并与相应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致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并有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化现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I. 引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II. 课程目标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养:1. 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2. 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5.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III. 课程大纲1.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并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2. 课程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概览-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3)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与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阅读与思考- 中国古代史书和地方志的研究与理解(4)中国传统节日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对应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规范和重要意义(5)中国传统思想与价值观- 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与作用IV.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介绍传统文化的背景、特点和相关知识;- 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在我校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对象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并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服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所包含的内容范畴,深刻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当代文化创新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学习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系统掌握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戏曲、教育、节日、礼俗等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4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对文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5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生命的律动:中国传统哲学第三章心灵的家园:中国传统宗教第四章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文学第五章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第六章艺苑的奇葩:中国传统戏曲第七章至善的境界:中国传统教育与科举第八章先民的创造:中国传统科技第九章岁月的烙印: 中国传统节日第十章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民俗与礼仪第十一章多彩的生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三、教学时数分配:共开设34课时,开一学期。

周课时2节。

详情如下:第一单元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2课时第二单元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4课时第三单元心灵的家园:中国传统宗教 6课时第四单元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文学 4课时第五单元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 4课时第六单元艺苑的奇葩:中国传统戏曲 2课时第七单元至善的境界:中国传统教育与科举 2课时第八单元先民的创造:中国传统科技 2课时第九单元岁月的烙印: 中国传统节日 2课时第十单元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民俗与礼仪 4课时第十一单元多彩的生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课时四、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张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五、课时分配详细方案第一单元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2课时目的要求1.了解什么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2. 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内容1.什么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二单元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4课时目的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熟悉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2320
课程英文名称: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China and Moderniz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是一门文理工科学生都适用的通识课。

在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文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共识。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发展为线索,突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贡献,挖掘它的超时代价值,揭示对于今天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对学生哲学精神的确立,理论思维的锻炼,人文素质的提高,民族精神的弘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帮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挖掘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

3.使学生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精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确立现代人的理想人格。

4.使学生能从中国先哲的身上体会到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担待精神,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感悟古代哲人的社会价值关怀,提升精神境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有所感悟和把握,
2.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掌握夏商西周哲学萌芽时期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思想和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理解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贡献。

3.基本技能: 使学生在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得到理论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反思态度、批判精神和探索意识。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课堂讲授中要重点介绍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注重挖掘传统思想的超时代价值;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关于传统哲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每章布置一定的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先哲思想的超时代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情况占10%,平时测验成绩占30%,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教程》(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郑万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2.《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教材),陈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中国哲学概论》,李景林郑万耕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4.《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而开设的一门通识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感悟古代哲人的社会价值关怀,对学生哲学精神的确立,理论思维的锻炼,人文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有所帮助。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哲学萌芽、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绪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2)了解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
3)掌握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4)明确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
重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难点:中国哲学的精神
思考题:
1. 中国传统哲学有何特点?
2.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2部分哲学萌芽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宗教神学思想
2)掌握《易经》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和“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易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难点:《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易经》中包含哪些朴素辩证法思想?
2. 为什么说“五行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第3部分先秦子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掌握先秦诸子百家的分类和百家争鸣的概况及争鸣的主要内容
2)掌握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3)掌握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
4)掌握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5)掌握以惠施和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思想
6)掌握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
7)掌握《易传》的主要思想
重点:儒、墨、道、法各家的基本思想
难点:儒、墨、道、法各家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孔子仁学思想?
2.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对于推动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3. 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4. 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意义。

5. 庄子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有何价值?
6.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体系有何借鉴意义?第4部分两汉经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掌握董仲舒的儒家经学哲学
2)掌握王充的天道自然哲学
重点:“大一统论”;“天人感应论”;“疾虚妄,知为力”
难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超时代意义
思考题:
1.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超时代意义。

2.王充对有神论批判的现实价值。

第5部分魏晋玄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了解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流变
2)掌握魏晋玄学的特点
3)理解王弼的“贵无”论
4)理解郭象的“崇有”论
重点:魏晋玄学的特点
难点:玄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2. 玄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第6部分隋唐佛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3 讲课:3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了解佛教的历史
2)理解佛教的主要教义和理论
3)掌握隋唐时期佛教的主要派别和理论:天台宗的性具说;华严宗的性起说;唯识宗的唯识观;禅宗的自性说
重点:禅宗
难点:佛教对提高人的心灵境界的价值
思考题:
1. 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2. 佛教对提高人的心灵境界有何价值?
第7部分宋明道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主要内容:
1)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2)理解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3)理解张王气学的主要思想
重点:程朱理学
难点: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思考题:
1. 宋明道学是怎样开创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