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药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共性
性能——多为苦寒,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以清解热 毒或火毒为主要功效
主治——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 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25
中药学-清热药
3.穿 心 莲
【应用】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风热—肺热—湿热—毒热
清热解毒药
3.穿 心 莲
【用法用量】 煎剂易致呕吐,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1.金 银 花
【药性】甘,寒。肺、心、胃。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功用特点】 芳香疏散,善散肺经风热透热达表 清热解毒,散痈消肿 凉血,止痢 可用于温热病各个阶段
中药学-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10
1.金 银 花
【应用】
1.热芷
肠痈腹痛
作用逊之。 功用特点——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善治温病发热,风湿热痹
15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 干燥果实。
清热解毒药
16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果实初熟习称“青翘” 果实熟透习称“老翘”
或“黄翘”。 籽实作“连翘心”用
清热解毒药
17
中药学-清热药
2.连 翘
清热解毒药
13
中药学-清热药
1.金 银 花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配伍其他药物,增强 疗效
清热药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清 热解毒药常与活血化瘀药、利湿排脓 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03
注意配伍禁忌,避免 不良反应
清热药应避免与寒凉药物、滋补药物 等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配伍禁忌
避免与寒凉药物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若与寒凉药物配伍使用,易导致脾胃 虚寒,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孕妇服用清热药易导致子宫收缩,出现流产或早产 等不良后果。
小儿用量宜轻
小儿脏腑娇嫩,对清热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用量 宜轻。
05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
使用砂锅、瓦煲等非金属器皿,避免 使用铁、铜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
学反应影响药效。
火候和时间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炖,一般煮 15-20分钟,根据不同药物和病情可
丝瓜鸡蛋汤
总结词
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详细描述
丝瓜鸡蛋汤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汤品,它以丝 瓜和鸡蛋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的功效。丝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免 疫力,对于夏季常见的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 作用。
苦瓜排骨汤
总结词
清热解暑、滋阴润燥
详细描述
苦瓜排骨汤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清香的汤品,它以 苦瓜和猪排骨为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滋 阴润燥的功效。苦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有效地调 节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对于夏季常见的口干舌 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猪排 骨中的蛋白质和钙质也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补 充作用。
清热解暑药
藿香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恶 心呕吐等。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

2.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抗心律失常 (2)正性肌力作用 (3)负性频率作用 (4)降压作用 (5)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 抗脑缺血 、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脂
金银花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疮痈疖肿 热毒泻痢
主要成份
绿原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热毒入血,发斑神昏, 咽喉肿痛,丹毒口疮等
主要成份
菘蓝苷、靛蓝 、靛玉红 色胺酮 、挥发油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有效成份:靛蓝、靛玉红 作用特点: 1)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2)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
2.其他药理作用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黄连及小聚碱能提高机体 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解热
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 抑制作用。
(4)抗溃疡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 、抗幽门螺杆菌
镇静催眠 、降血糖 有效成份:小檗碱
黄连
一、 概述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 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 痛,消渴,痈肿迸疮;外用可 治疗湿疹,湿疮,中耳炎 。 小檗碱 、黄连碱、掌叶防 己碱 、药根碱 等
主要成份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l)抗病原体 有效成份:小檗碱 作用特点: 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石
膏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中药学 9清热解毒药

青蒿
【药材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
黄花蒿
青蒿
白薇
【药材来源】为萝摩科植物白薇、蔓生白薇 的根及根茎 蔓生白薇
白薇
苦寒,均能清热凉血,除骨蒸,具有清中兼透的 特点。用于温病后期,邪热伤阴,夜热早凉;热病后 低热不退;阴虚发热,劳热骨蒸;阴虚外感。 青蒿:辛香透散,清透虚热,凉血除蒸力强,长于 清透阴分邪热,是清虚热的要药。兼能解暑、截疟, 用于暑热外感和疟疾。 白薇: 咸入血分,既能退虚热,又能凉血分实热, 用于产后血虚发热或温邪入营高热等。兼能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用于热淋血淋、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 蛇咬伤。
地骨皮
【药材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 的根皮
宁植物银柴胡的根
银柴胡
银柴胡
胡黄连
【药材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
胡黄连
胡黄连
均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潮热。尤其是地骨皮、银柴胡效果更佳。银柴胡、胡 黄连又能除疳热,用于小儿疳积发热。 地骨皮:又能凉血止血,清肺降火,用于血热妄 行出血、肺热咳嗽。 银柴胡:除疳热的作用较强,为治疗小儿疳积发 热的常用药。 胡黄连: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用于湿热泻 痢、痔疮肿痛。
各论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 蒸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午 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 脉细数。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致夜 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
临床常用清虚热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 柴胡、胡黄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 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 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 (CaSO4· 2 H2O)。
石膏的药性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石膏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 干燥茎叶。主产于长 江流域至华南各地。 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 晒干切段,生用。
淡竹叶
【药性】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 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
栀子
《神农本草经》
栀子
[来源]为茜 草科植物栀 子Gardenia jasminoide s Ellis的干 燥成熟果实。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 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 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 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黄芩
3 血热吐衄 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治疗火 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 4 痈肿疮毒 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火毒炽盛 之痈肿疮毒, 5 胎动不安 能清热安胎,治疗血热胎动不 安,配伍生地、黄柏;气虚血热者,赔五白 术;肾虚有热者,配伍熟地黄、人参、续断 配伍柴胡治疗少阳证。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清热——生用;安 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炙;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 【鉴别药物】黄芩: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 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 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概述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 食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 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 蒙花、青葙子
栀子
【药性】苦,寒。心、肺、三焦。 【功效】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
【应用】 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栀子的应用
1热病心烦 ①药性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泻心火除 烦,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淡豆豉。②火毒炽盛,三焦 俱热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组成《黄连解毒汤》 2湿热黄疸 能清利肝胆湿热,治疗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 +大黄、茵陈等。 3血淋涩痛 能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 淋、热淋,配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4血热吐衄 清热凉血,治疗血热的出血。 5目赤肿痛 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治疗肝胆火热上攻的目赤肿 痛。 6火毒疮疡 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火毒疮疡、红肿热痛, 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
概说
含义:本类药性多苦寒或甘寒,具有较强的清热 力,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 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此外,因各药归经不同,这些药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第九章
清热药
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 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 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 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芦根《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 国各地均有分布。全 年均可采挖,除去芽、 须根及膜状叶。鲜用, 或切后晒干用。
芦根
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芦根的应用
黄芩
【应用】 1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性 味苦寒,清热燥湿,善于清肺、胃、胆、大肠湿热,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①湿温、暑湿证。+滑石、白豆蔻、通草 ②湿热中阻。+黄连、干姜、半夏(半夏泻心汤) ③湿热泻痢。+葛根、黄连 ④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黄芩
2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入肺经,善于清肺火及上焦 实热。 肺热咳嗽痰黄而稠,可以单用一味药,如清金丸; 亦可配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等; 肺热咳嗽痰多者,配伍法半夏。 其药性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伍薄荷、栀子、大黄 等,治疗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的高热烦渴、面 赤唇焦、尿赤便秘、苔黄脉数,(凉膈散)。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 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 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
知母
【药性】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决明子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决明子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 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教学内容】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苦参 了解:秦皮、白鲜皮
天花粉《神农本草经》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 边栝楼 T.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全 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 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 好。秋、冬二季采挖, 洗净,除去外皮,切厚 片。鲜用或干燥用。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 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夏枯草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夏枯草的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苦寒泄热,味辛散结,治疗 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的瘰疬,配伍贝母、香 附等;治疗瘿瘤,配伍海藻、昆布等。 3乳痈肿痛 既能清泄肝火,又能散郁结, 治疗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入煎剂,9-15g。或煎膏服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知母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知母的应用
1 热病烦渴 +石膏(相须) 2 肺热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母,治 疗肺热燥咳;配伍杏仁,治疗肺燥久咳气急。 3骨蒸潮热 入肾经能滋肾阴,泻相(肾)火,退骨蒸,治疗阴 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配伍黄柏、生地黄等。 4内热消渴 甘寒质润,清肺火、养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 肾火、滋肾阴,治疗阴虚内热的消渴证,配伍天花粉、葛根等。 5肠燥便秘 滋阴润燥,治疗肠燥便秘,+生地黄、玄参、麦 冬。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2g。 【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滑肠,脾虚便溏——不宜。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 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 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 略有侧重。
概述
含义: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称为清热燥湿药。 适应证:①主要适用湿热证。 ②部分药还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用于脏腑火热证。 湿热证: 湿温或暑温挟湿,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胸脘 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 湿热壅滞大肠,传导失职,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等; 湿热熏蒸肝胆,症见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中流脓; 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 湿热流注关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 湿热浸淫肌肤,症见湿疹、湿疮。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用量不宜 过大。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栀子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g。外用生品适 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虚便溏——不宜。 【鉴别用药】栀子的入药。栀子皮——偏于 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偏于走里而 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 分而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