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

闻一多《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解析在中国诗歌史上,像《红烛》这样直白语言的佳作,也是屈指可数的。
闻一多先生诗化、白话化的特点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后世仿效的楷模。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红烛》的诗化、直白语言的特色。
一多《红烛》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
首先,全诗通过对红烛的反复赞颂,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诗的开头用一句“闪烁的红光”,正好与后文的“消灭了的红烛”相呼应,又照应前面的“到处都是”。
红烛和光辉照耀的形象,象征了烈士的崇高精神和不朽的功绩。
紧接着,作者在第二节连续使用了“燃烧”、“压制”、“熏黑了”等动词,对烛光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如:“燃烧吧,但别放松”,显得语气坚定,表现出他对烈士热爱的深度;“你本来不应该这样过一生”,则将蜡烛拟人化,强调了他对烈士的赞颂。
在“你看吧”这一节,作者再次将蜡烛拟人化,语气十分诚恳,将自己满腔的赞美送给了红烛。
其次,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再次,诗人把自己炽热的感情灌注在字里行间,如:“我是/爱他们的,因为他们曾经是我的一部分,他们死了!他们死了!他们死了!”等。
总之,作者将对先烈的无限景仰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融为一体,真挚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然而,由于一多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尤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白话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致使他在这首诗的创作中缺乏意蕴,只是注重形式的美观,而忽视了内容的真实。
事实上,《红烛》除了感情炽热、直白外,还存在两个不足:其一,全诗没有反映出革命者的斗争业绩,也没有反映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
比如,开头那一句,尽管让人感到有激昂慷慨之情,但似乎又含蓄不足。
全诗并没有出现“暴风雨”“急浪”“血和火”“万万千千的热血”等惊天动地的词语,既没有令人震撼的排比句式,也没有“走兽”“飞禽”的鲜活比喻,从而使整首诗黯淡无光,索然寡味。
这些语言,对读者来说,太熟悉了,甚至不值一顾,最突出的还是作者反复唱颂、哀悼烈士的词句,语气显得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比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差距可谓“云泥”之别。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摘要现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古典诗歌的艺术精华,更开启了当代诗歌的艺术之门。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步发展时期,“诗体大解放”的口号领导着最初的一批白话诗人挣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为了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大师闻一多提出了自己的“三美主义”诗歌理论,并在前期的一些文艺评论中强调了现代诗歌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出发,就现代诗歌的形式、内容、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索根植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闻一多,现代诗歌,三美主义,地方色彩,时代精神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AbstractModern Poetry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opened the door of Contemporary Poetry. During the preliminary developing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slogan of "emancipation of verse" led the first batch of vernacular poets were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Ancient Poetry. However, this action led to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literature master Wen Yiduo put forward his own "Three Beauties" theory of poetry with patriotic emotion, and emphasized "Local Color" and "Time Spirit" of Modern Poetry in some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which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 the content and the spirit) of 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Key Words: Wen Yiduo, Modern Poetry, "Three Beauties" Theory, Local Color, Time Spirit一、绪论早在晚清“诗界革命”时期,黄遵宪就发出了一份诗界革命“宣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1]P133,提出了反传统诗歌创作的主张。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闻一多简介及作品

闻一多简介及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先生的诗集《红烛》及后来的《死水》出版,成为现代诗坛上的经典之作,闻一多也成为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闻一多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
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23年9月7日,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1946年7月15日,中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
生平经历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下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二、胡适与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论新诗》:“作诗如作文”、“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 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 更近于说话。” ——散文化、非诗化
1、打破诗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2、以白话写诗,包括词汇、语法变更,并吸取国外新语法, 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
第5页
由分裂走向认同,迷惑暂时得到 处理。
第18页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梦, 烧沸世人血── 也救出他们灵魂, 也捣破他们监狱!
燃烧“红烛”不再是单纯自我奉 献,而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 呐喊。
第19页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暂时疏解迷惑却无法完全释怀。
第27页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桥! 悄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28页
三、“开新一代诗风”—— 早期白话诗内在危机与内在要求。
1923,成仿吾《诗防御战》批判早期白话诗理性色彩,强 调文学与诗抒情本质。
郭沫若,“诗本质专在抒情”。《论诗三札》诗=直觉+情 调+想象+适当文字。《女神》——诗体解放极致,抒情化、 个性化极致。
闻一多,早期白话诗“很少浓丽繁密并且详细意象”,陷入 “抽象”与“琐碎”,不能“跨在幻想底狂恣翅膀上遨游”。
红烛啊! 是谁制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与红烛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理性批 判、反思:个体独立意义何在? 自我价值为何要在自我毁灭中去 实现?——红烛悲剧性命运第7页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光来── 这正是自然办法。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最 最美爱中国风风 LovveetthheeCChhinienseesewiwndind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美的 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 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泪会白流吗? “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那19三12百年年考来入梦清寐华不大忘学的留生美母预啊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请叫儿的乳名,
上发叫表我系一列声读“书澳笔门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随校迁
往昆香明港,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党特母务亲暗呀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主着要我作的品骨:肉192,3年咽9着月我7日的出脂版膏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 版第母母二亲亲部呀呀诗,,集我快《哭让死泣我水号躲》啕入。,你1呼 的94你 怀8年不 抱上应 !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1一母4亲册!)我。要19回93来年,12母月亲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 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 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 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 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 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 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 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 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 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 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 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 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第5层(8-9)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 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 生。照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引子。虽然“灰心流 泪”但作者却说“莫问收获,但问前程”表明了作者 不管革命成功与否,再次坚定为理想献身的决心和勇 气。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流一滴泪,灰一份心,灰心流泪你的果”这 句诗?
写作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留学 期间。因此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一方面怀恋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 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第1层(1)
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问题探究:本小节中,诗人和红烛是什么关系?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红的,诗人的心也是红的,燃 烧自己,照亮世间。诗人奉献自己,唤醒世人。红烛在诗人眼 里,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赤子之心。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
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
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
穆旦与九叶派
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
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 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戴望舒《雨巷》——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 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3、“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 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 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流一滴泪,灰一份心,灰心流泪你的果”这 句诗? 诗人虽然不惧反动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但是面对 麻木的民众和冷酷的社会现实,还是会灰心流泪,红 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但是现实却并非如自己理想 中的样子,因此灰心流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 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 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 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 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 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闻一多《红烛》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 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 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 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 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 而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 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 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 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 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 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 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 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 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 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 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 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 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 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 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 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 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 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 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 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第5—7节
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 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 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 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 “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 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 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 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 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 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 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 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 子!”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第3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 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 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 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 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 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 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 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 觉悟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 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 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 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 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 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 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 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 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 象、精练的 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 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 的序诗。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 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 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 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 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 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 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 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 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 画美”。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三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 绘画美: 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
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 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
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
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
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