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PPT课件23张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红烛》PPT课件26张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 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 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 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 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 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 “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 思考,你怎么理解?
• (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 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 ”“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 (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 用和效果?
• “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 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 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语 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20页)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 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 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入,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 智慧和才干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 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 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 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使命,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 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对烛泪的思索,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显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 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涵着疑问。这 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 叫做“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 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 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 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 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 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 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 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止,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 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 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 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 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2-2《 红烛》课件(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整体感知, 走进红烛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8
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3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4节):殷殷寄语红烛,勉励自己。 第四部分(第5~7节):借对烛泪的思考抒发己志。 第五部分(8~9节)揭示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
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
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
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23
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 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
闻一多在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 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 次显著的变化。①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 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 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 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 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诗人 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②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 情线索清晰。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 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 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 果。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红烛》课件(21张ppt)

语句品析
语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红烛》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耕耘与收获的关系。
语句
“灰烬便是我的心之归宿了!”这一语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 热爱和对于未来的信心。
语句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默默奉献的 情怀。
感受与思考
感受
闻一多在《红烛》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期 望,同时也传达了对祖国发展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02
《红烛》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人民生活 贫困,民族危机严重。
民主思潮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启 示和动力。
新文化运动
该运动推崇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对中国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作者年轻
01
年轻的闻一多在清华园中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独特的艺术构思
闻一多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将诗的意境和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鲜明的形象
诗中的红烛、水等形象生动鲜明,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象征意义
红烛的象征
红烛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的献身精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水的象征
水在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水与生命的联系,表达了对 生命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05
《红烛》的赏析
诗歌欣赏
表现手法
闻一多《红烛》运用了象征主义 、意象主义等手法,通过描写红 烛这一象征主体,表现了诗人对 时代的呼唤和对未来的担忧。
主题思想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 对现实的忧虑,通过赞美红烛的 燃烧和牺牲,传达了对于祖国的 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最 最美爱中国风风 LovveetthheeCChhinienseesewiwndind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美的 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 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泪会白流吗? “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那19三12百年年考来入梦清寐华不大忘学的留生美母预啊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请叫儿的乳名,
上发叫表我系一列声读“书澳笔门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随校迁
往昆香明港,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党特母务亲暗呀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主着要我作的品骨:肉192,3年咽9着月我7日的出脂版膏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 版第母母二亲亲部呀呀诗,,集我快《哭让死泣我水号躲》啕入。,你1呼 的94你 怀8年不 抱上应 !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1一母4亲册!)我。要19回93来年,12母月亲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是最矛爱盾中的国现风象; Love the Chinese wind
是同情、惊疑的呼唤。
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 照亮别人、照亮世界。
但世界太黑暗,蜡炬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反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心中所涌现的矛 盾、痛苦、挣扎。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最残爱风中:象国征风黑暗反动势力 Love the Chinese wind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体现了
*灰
2、3、4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泪
5、6、7、8节
本诗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 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 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 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 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 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 的爱国精神。
(1)
红烛
澳闻门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最骅,爱字友中三国,生风于湖北省黄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Love the Chinese wind
冈市我浠离水开县你。的中襁国褓现太代久伟了大,的母爱亲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主同你盟依早然期保领管导我人内,心中的国灵共魂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歌 么颂 不这公平来、之不不合易理的,光但明又是
社会使然。
最 爱 中 国 风 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Love the Chinese wind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 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 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
这最几爱节中的国基调风是怎样的? Love the Chinese wind 热烈而忧伤。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第1节主要内容: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烛啊!
最爱中国风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Love the Chinese wind
相互依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失去蜡,才得到光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最爱中国风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 Love theChinese wind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诗人__自__问__自_答__、__思__考_觉__悟__的过程。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体现红烛精神的可贵。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 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最爱中国风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Love the Chinese wind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第2~3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诗美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最“爱三中美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新格律诗派 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 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 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 “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 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 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红烛啊!
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 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第8~9节主要内容: 从外在形态上提取红烛精神,进一 步归纳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 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 得解放。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第四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梦
民众尚未觉醒
世人是 怎样的
血、灵魂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红烛啊! 如何理解这句话?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 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熊熊的火光。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创作思路: 突出红烛意象,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
发出深情邀请,将要咏之物与要言之志 自然联系。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分组朗读 并赏析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红红烛啊!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红:象征赤诚、热情
这 这样样红红的烛!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诗人啊!
对于诗人来说,
红烛是什么? 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红烛啊!
同情的呼唤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劝导鼓励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