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闻一多ppt课件

闻一多ppt课件
1
•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 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 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 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 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 《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 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 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 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 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
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
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8
9
太阳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
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
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
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
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6
•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 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7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 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 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 《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 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 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 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 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 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上课-PPT课件

闻一多上课-PPT课件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 不“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 下楼”。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向全国人民呼喊

不畏凶险, 走在前头,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昂首挺胸, “最后一次讲演” 大义赴死。
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 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 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 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 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 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 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投身民主运动,做 争取民主的战士, 后期: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无所畏惧,视死如 归
《唐诗杂论》 三本书 《楚辞校补》 (学者)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三件事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讲究典型 性,以少 胜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民主战士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 新诗集《红烛》 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 (1923)、《死水》 著作有《神话与诗》、《唐 髯八年。1943年以后, (1928)是现代诗 诗杂论》、 《楚辞校补》、 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 坛经典之作。 《古典新义》等。他对《周 腐朽,拍案而起,走出 1925年3月在美国 易》、《诗经》、《庄子》、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 留学期间创作了组 去。1946年7月15日, 究(后汇成“新义”),被 诗《七子之歌》,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 表达了深挚的爱国 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 杀身亡。

闻一多ppt课件

闻一多ppt课件

批判专制主义
闻一多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认为它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 发展的根源。
倡导民主改革
闻一多积极倡导在中国实现民主改 革,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 幸福的必经之路。
文化观念
弘扬传统文化
闻一多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 宝,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倡导文化多元性
闻一多主张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提倡文化多元性,以促进人类
闻一多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 闻一多的文学作品 •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念 • 闻一多与现代文学史 • 闻一多的评价与影响
01
闻一多的生平简介
出生与家庭背景
01
02
03
出生地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出 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
详细描述
他对中外文学都有深入研究,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文章,对不同流派的文学特点 和优劣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他还致力于翻译工作,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1
闻一多的思想与观 念
民主思想
民主思想概述
闻一多强调民主是人类的共同理 想,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实现平等
、自由和公正。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因成绩优异被 保送美国学习,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绘画奖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金钥匙奖。
职业生涯
教育事业
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讲 授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 程。
社会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 文化团体,担任过多个文 化团体的领导职务。
文学成就
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多个 奖项,被誉为“人民诗人 ”。

2024年度新教材《红烛》闻一多ppt课件

2024年度新教材《红烛》闻一多ppt课件

红烛不仅仅是一种物象,更是诗人情 感的寄托和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人生 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抒发对红烛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红烛的赞美和敬仰,表达 了对生命、爱情和理想的追求和坚守 。
2024/3/24
8
主题思想解读
1
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诗歌以红烛为引子,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蜡烛艺术在融合中创新的表现和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18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3/24
19
朗诵比赛: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选取《红烛》中的经典诗篇,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 赛,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指导学生注意朗诵技巧,如语调、停顿、重音等, 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1
创新实践:以蜡烛为题创作诗歌或画作
提供创作指导和支持,鼓励学 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 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启发学生以蜡烛为题,结合《 红烛》中的诗歌意境和自己的 感受,创作诗歌或画作。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 互相评价和交流,培养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2024/3/24
22
06
感谢聆听
2024/3/24
27
学生自我评价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作 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
对延伸阅读的兴趣和计划
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延伸阅读的兴趣和计划,包括是否愿意进一步了 解闻一多的作品和思想,以及具体的阅读计划。
25
延伸阅读推荐
闻一多《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这些作品展示了闻一多在诗歌和文学批评领域的造诣,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他的文学观
1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pt课件

02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
闻一多先生是现代白话诗歌的先驱之一,他的诗作《红烛》、《死水》
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03
民主斗士
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
主的斗争,为推动中国现代民主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2
闻一多先生的说
闻一多先生说的特点
言简意赅
闻一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能够用最 少的词汇传达最丰富的含义。
富有感染力
他的言辞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听众的 情感共鸣。
逻辑严密
闻一多先生的言论不仅富有感情,而且逻辑严密, 能够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闻一多先生说的内容
80%
反对独裁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多次反对独 裁,呼吁民主,强调人民权利和 自由。
成为文化符号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被广泛传播 ,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 后人铭记和传承。
03
闻一多先生的做
闻一多先生做的特点
01
02
03
勤奋刻苦
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 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废寝 忘食地投入工作。
严谨治学
他对学术研究要求非常严 格,注重细节和深入探究 。
创新精神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观 点,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 解,推动学术进步。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差异性
言论与行动的传播方式不同
闻一多先生的言论主要通过演讲、文章等方式传播,能够迅速地传达给大量的 人群。而他的行动则是直接参与到民主运动中,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 动。
言论与行动的影响范围不同
闻一多先生的言论影响范围广泛,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影响到全国乃至海外华 人。而他的行动则主要在当地产生影响,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当地民主运动的 发展。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闻一多;ppt

《闻一多;ppt

臧克家(19Leabharlann 5─2004)他 还 活 着
有 的 人 死 了
他 已 经 死 了
有 的 人 活 着
——
读一读
o 地壳 qià n 函寄 há 卓越 zhuó o 校补 jià 漂白 piǎo 深宵 xiāo
赫然 hè 衰微 shuāi 钻探 zuān
锲而不舍 qiè n 潜心贯注 qiá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初读课文
结构
内容 特征 具体 表现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7)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第二部分(8—18)
作为革命家的闻 一多的说和做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生的 “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本文有总结段。如19、20节 本文有过渡段。如7、8、9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 ,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 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 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 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炯炯目光 jiǒng 沥尽心血 lì
解释词语: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凝神: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闻一多.ppt

闻一多.ppt

精选完整ppt课件
33
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 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 景,与“大开光精明选完之整ppt课路件 ”的意趣一脉相28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 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 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坛经典之作。
《古典新义》等。他对《周 腐朽,拍案而起,走出
1925年3月在美国 留学期间创作了组 诗《七子之歌》, 表达了深挚的爱国
易》、《诗经》、《庄子》、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
《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 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
究(后汇成“新义”),被 去。1946年7月15日,
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
节奏感。
•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富于音乐美。
精选完整ppt课件
29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 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 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 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9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
2、在这两个方面,他的“说”和“做”各
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印 证?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
个怎样的人?(分别用自己的话和文中原 话回答)
4、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 ,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 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 既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 。渺 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 而和之,其声呜 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 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 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闻 一 多 先 生 的
说臧 和克 做家
整体感悟
闻一多说了什么?做了 什么?
合作探究
1找出叙事和议论文字 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 系?
文本解读
闻一多以怎样的精神 和态度探讨学问的?
词语品析
你认为哪个词语用的 好,找出来进行品味
合作交流
文章赞扬了他的革命精 神,想想他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前后有什么 变化?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 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糜鹿
哀吾生之须臾
逝者如斯
赤 壁 攀 登
赤壁泛舟
关于赤壁赋的所内容结束。以 下是其他关于“阿杜”图片
其专辑《天黑》的封面
他的发和心一样零乱
阿杜夫·希特勒
阿杜夫·希特勒
阿杜夫·希,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 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 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 声呜 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这时喝着酒十分快乐,我扣击船沿唱起歌来。 歌词唱道:“桂树做棹啊,木兰做桨,划破空 明的江面啊,迎着浮动的月光逆流而上;我的 情思啊悠远茫茫,谣望美人啊,却在天的一方。 客人中有位吹着洞箫的,随着歌声的节拍伴奏。 萧声呜咽,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 吹完后尾音悠长细微,像似断未断的丝线,可 以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可以使孤船上 的寡妇哭泣。
• 我对客人说:“你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 是这样不停地流去,但江水始终没有消失。月亮 有时圆有时缺,但月亮最终没有增大或者变小。 大概如果从年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 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没有保持原状,我又何等的 羡慕。并且天与地之间,所有事物都是有主宰的, 我一点也不能多拿。只有长江上的清风,和山与 山之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 的就成为颜色;取用他们而没有人禁止,享用它 们不会竭尽。这是上天给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 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 的诗句吗?这里可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现湖北 省鄂州市),山盘水绕,草木茂盛。这不就是曹操 不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当曹操占领荆州攻下江陵, 顺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日。 他面对长江饮酒,横持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 可是如今在哪儿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舟上捕鱼, 在江边打柴,以鱼虾为伴侣,同麋鹿做朋友,驾着 一叶扁舟,拿着葫芦做为酒杯相互祝酒。寄托蜉蝣 一样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 米。感叹我的生命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同 飞升的仙人一道游玩,与明月一样永存。知道这不 可能轻易得到,于是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出这样的萧 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襟严肃地端坐,问客 人说:“萧声为什么这么悲凉啊?”
•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 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 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 安 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 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 挟飞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 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适。”
板书设计
做了不说 小声说 大声疾呼 拍案而起
诗人学者
革命者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赤壁赋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 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小舟,在赤壁山下游玩。清风徐徐吹 来,水面上没有兴起大浪。我举杯劝请客人喝酒,并朗诵“明月 诗”里的“窈窕”一章。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 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此时白茫茫的一片水气笼罩江面, 江面泛起的光上接天空。任凭一叶扁舟逐流漂去 ,越过那茫无边 际的江面,小舟在浩瀚的江上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要飞向何方。 我们飘飘然像是脱离尘世超然独立成为仙人飞身仙境。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 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白。
客人听后高兴地笑了,洗了 酒杯,重新斟酒再饮菜肴果 品已经吃完。空杯空盘杂乱 地放着。我和客人互相枕着 睡觉,东方已经发白。
着重理解以下字词: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凌万顷之茫然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