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合集下载

红烛逐句解析

红烛逐句解析

红烛逐句解析闻一多《红烛》逐句解读【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借对蜡烛的咏赞,表现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红”既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赤诚的精神品格的象征。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

原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啊!【用呼告手法开篇,将咏赞的主体意象推出。

】这样红的烛!【颂赞蜡烛“红”的特征。

“红”象征“赤诚”。

】诗人啊!【既是闻一多对自我的提醒,也是他对广大诗人的呼唤。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吐心”类似于“掏心”,把自己的心吐出来。

】可是一般颜色?【扪心自问,自己的心是否像红烛一样红?】红烛啊!【再一次呼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追问是谁给了你的躯体——化烛为人,问是谁生了你,养育了你?——是父母,是人民。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追问是谁点着了你的灵魂之火——让你走出蒙昧,知晓真理?——闻一多是民主思想的斗士,他身处民智未开民心尚昧的中国。

他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为己任。

鲁迅也是这样。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烧蜡成灰”指献出自己的身躯——此时闻一多已经决然要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了。

】然后才放光出?【“放光”指放射出思想的光芒。

闻一多认为牺牲自我可以让思想放射出光芒,以唤醒国人。

】一误再误;【闻一多对牺牲自我的生命内心有过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他说“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他直言对牺牲自己的生命内心也有过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红烛啊!【诗人面对红烛,再一次呼告。

】不误,不误!【“不误,不误”是说自己不应当再误,不应当再误——他已抱必死之心了。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生而为人,也是要发出你的生命之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自然”强调为真理而献身理所应当,义不容辞。

】红烛啊!【再一次呼告,亦是提醒。

】既制了,便烧着!【既然生而为人,并应当有献身精神。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最 最美爱中国风风 LovveetthheeCChhinienseesewiwndind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美的 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 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泪会白流吗? “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那19三12百年年考来入梦清寐华不大忘学的留生美母预啊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请叫儿的乳名,
上发叫表我系一列声读“书澳笔门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随校迁
往昆香明港,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党特母务亲暗呀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主着要我作的品骨:肉192,3年咽9着月我7日的出脂版膏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 版第母母二亲亲部呀呀诗,,集我快《哭让死泣我水号躲》啕入。,你1呼 的94你 怀8年不 抱上应 !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1一母4亲册!)我。要19回93来年,12母月亲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先,诗的题目“红烛”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比喻。

红烛本身具有照亮黑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点,这与闻一多自身的品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有着共通之处。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闻一多所推崇的。

他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并呼吁人们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红烛燃烧的过程是短暂而痛苦的,但它的燃烧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短暂而有限的,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闻一多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流泪”、“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等等,这些意象和象征都与红烛的特点和燃烧的过程密切相关,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之,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红烛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奉献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红烛原文及赏析

红烛原文及赏析

红烛原文及赏析原文:红烛(序诗)闻一多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导语】:《红烛》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红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红烛》的原文及赏析吧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红烛》⽤了象征⼿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课⽂原⽂ 红烛 闻⼀多 “蜡炬成灰泪始⼲”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啊! 吐出你的⼼来⽐⽐, 可是⼀般颜⾊?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误再误; ⽭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然的⽅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的梦, 烧沸世⼈的⾎——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

红烛啊! 匠⼈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何苦伤⼼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间, 培出慰藉的花⼉, 结成快乐的果⼦! 红烛啊! 你流⼀滴泪,灰⼀分⼼。

灰⼼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学习诗歌运⽤⽣动形象的语⾔来表达⼼中情感的⽅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的伟⼤抱负,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说——知作者体裁 1.说⼩诗:下⾯四句诗中所说的诗⼈是谁? ⼀诗⼀⽂⼀烟⽃,⼀个脊梁⼀声吼。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意象描绘
《红烛》中通过“红烛”、“灰”、“死”、“血”、“泪”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悲壮、凄美的审美氛围。
审美特征
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将“红烛”与诗人的情感、理想等抽象事物 具象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诗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具有音乐 美。
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红烛”这一核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 感悟。诗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悲叹,也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还有对理想破灭的无奈。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 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弘扬。
激发爱国情感
通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精 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 心。
05
跨文化艺术传播与影响
中西诗歌比较视野下《红烛》特色
01 02
情感表达
《红烛》以浓烈的情感表达为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 深刻思考,这种情感表达在西方诗歌中也有相似体现,但表达方式和文 化内涵存在差异。
02
诗歌内容解析
《红烛》篇章结构
篇章组成
《红烛》由序诗、正文、跋诗三部分 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红烛之歌” 、“李白之死”、“剑匣之歌”、“ 神的失败”四章。
结构特点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 线索,用问答体形式展开诗意、抒发 感情,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内容, 形成了独特的篇章结构。
意象描绘与审美特征
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导致读者对《红烛》中情感、意 象和诗歌形式的接受度不同,需 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充分考虑文化
差异因素。
传播媒介
不同传播媒介如书籍、网络等对 《红烛》的传播效果也有影响, 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介使用习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全诗节奏明快,语言强烈,情感炽烈。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便不落他人窠臼,独辟蹊径,赋予蜡烛以“红”的意象,突出其象征意义。

“红烛啊!‘烧’着你的心!”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诗人内心热感情怀的观照,是对光明的礼赞。

其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翱翔在想象天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更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再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诠释,也是诗人以之自况,抒发抱负。

最后,“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首尾连珠、回环复沓的诗句,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红烛》一诗语言强烈,情感炽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迷茫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 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 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 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 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 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 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 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 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 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代表作品
•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 (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 《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 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 多全集》中。
主要成就
•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 筑的美。
•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 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 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 效果而运用声音。
•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 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 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 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 外形的匀称均齐。
•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 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 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 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 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 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 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 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 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 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 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
人物评价
•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 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 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 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 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 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 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 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 停顿。朗诵中的停顿,不单是生理上 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 需要。可以有揭示思想逻辑或事物间 的逻辑关系而作逻辑停顿,也可以在 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延长或缩短停顿的 时间。
•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时把句子中某些词 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 的力度、强度来体现。分为语法重音和 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指在不表示特殊思 想感情的情况下,语法结构中的谓语、 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往往重读。 逻辑重音指受语言环境、内容、情感、 修辞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对比性词语、 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示肯定的 词语通常需要重读。
• 语气。朗诵时的思想情感往往诉诸声 音气息。例如,爱的情感一般是“气 徐声柔”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 口腔宽松,气息深长。憎的情感一般 是“气足声硬”的,语气色彩造成挤 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即气流 猛,多阻塞)。
• 节奏。节奏指的是朗诵全篇作品过程 中所显示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 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 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 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 次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 句子的停顿和转换。
【朗读指导】
• 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指出,朗读作品“必须 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 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内 心依据。”可见,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 本规律所在,要想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 除了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还应该通过揣 摩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找到 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也就是注意朗读的 停顿、重音、节奏、语气。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 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 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 序诗。
赏析
•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 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 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 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 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 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题解
•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 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 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 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 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 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 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 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 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 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 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 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 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 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 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 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 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 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Nhomakorabea 作者简介
•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 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 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 代表诗人和学者。
•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 《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 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 1928年1月出 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2]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 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