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诗歌的审美特征”中的第三节“意象与情感”,详细内容为对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红烛》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红烛》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入课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详细讲解每个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红烛》为例,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实践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板书内容:意象:红烛、光芒、夜色、梦境情感:爱国、忧民、激情、追求艺术特色:象征、隐喻、排比、反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红烛》为例,谈谈你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

分析《红烛》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

作业答案:1. 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现代诗歌以意象、情感为核心,注重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歌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等,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 《红烛》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析:意象:红烛象征着光明、希望;光芒代表着诗人的激情和追求;夜色、梦境则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抒情脉络和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矛盾中探索前进的复杂情感。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设想本诗情感丰富,意象独特。

教学时以诵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语言和结构的分析,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深入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图片和音频等资料。

2.准备红烛道具,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创设。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红烛燃烧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红烛会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红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0分钟)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

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

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精选3篇)《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高一《红烛》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一《红烛》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知作者体裁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

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烛》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由郭沫若创作的现代诗歌,它通过红烛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诗中的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板书设计
①诗歌基本信息:《红烛》,作者:郭沫若
②诗歌形式:现代诗
③意象分析:红烛的意象象征革命事业和光明
④情感表达: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⑤主题理解:革命事业的光辉和追求
2.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①意象分析:红烛——革命事业——光明
②情感表达:热爱——追求——光明
③主题理解:革命——光辉——追求
其次,在新课讲授中,我注重了对诗歌形式的讲解,但对意象和情感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此外,我在课堂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显得有些散漫,没有充分投入到活动中。今后,我需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b.相关文章: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郭沫若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以及《红烛》的解读文章,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视频资源:可以寻找一些关于郭沫若的纪录片、访谈节目或者是《红烛》的朗诵视频,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d.文学鉴赏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书籍,如《现代诗歌鉴赏教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辞典》等,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

高一语文红烛教案(优秀6篇)红烛篇一我曾经,是那么讨厌蜡烛。

一坨油腻的蜡,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比一夜黑(煤油灯)更气人!煤油灯起码还有个罩,它连罩都没有。

一次点烛写诗,烧焦了头发都不知道,于是顶着一团焦发过了两三周。

还有一次在寒假里,我准备做一条长引线,接到鞭炮上,这样我就能在屋里点燃屋外树上的那串鞭炮。

引线的做法较为简单,用冰冷的刀子削下火柴的头,再粘到带蜡的棉线上。

我从吃了早饭开始忙活到九点多,就要大功告成之时,棉线上的火柴头不小心碰到了烛焰上,易燃的火柴头哪里受得了如此炙热?瞬间,两个小时的努力化为缥缈烟,变淡,散开了啊哦!我的引线!气得我抓起蜡烛扔了。

以后,我不再将蜡烛点燃。

可是,一次停电,让我改变了对蜡烛的看法。

在老家的一天夜里,当我照例打开电灯,享受它的光明之时,灯却闪了几下,灭了!坏了,停电了!百年不遇的停电让我赶上了!我心爱的书籍没法看了,上网查资料也成了泡影!屋里顿时黯淡无光,屋外也是一片漆黑,我顿时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家里仅存的两盏油灯,一盏在厨房,一盏被奶奶拿着去了兔舍。

我没辙,想起来了,对!还有蜡烛,权当应急了。

赶紧摸索着从书桌上拿起一支红烛,放在烛台上,用火柴点燃,屋内瞬间亮了起来。

这个蜡烛是我闲来无事时亲手制作的,收集十几个残烛头,合成此大烛。

它较粗,比我手掌长一点儿,略方,每个面都刻有萬古長存四个字,这些字都是我用牙签一笔一笔刻上的。

看着这盏红烛慢慢变短,最后,四面的萬古長存也终究不见了。

我恍然,当初只被我当做一个摆件的蜡烛,今天夜里却焕发了光芒,这是它生命的光!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赞颂的烛光!它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到燃尽了,也就终结了;它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辉煌,即使短暂,也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红烛,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昌盛,才有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光辉灿烂。

后来,我把它的残体小心地从烛台上剥下来,当成了标本,封为一级重器。

2.2《红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2.2《红烛》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五、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深植爱国情怀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抒发了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感动于闻一多先生勇于斗争、敢于献身的精神品质的同时,更应该将他的爱国情怀深植于心。一百多年前,闻一多将自身置之度外,为了祖国勇敢斗争,百年后的今天,动荡的社会早已不在,我们迎来了和谐稳定的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学习先生的爱国情怀,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1、我们仔细想李商隐的“灰”,显而易见蜡炬最后变成了灰是受了相思之苦的困扰,所以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为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红烛”的“灰”象征什么呢?
找到对应诗句: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即使烧蜡成灰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的结局。两者灰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2.再看蜡炬的“泪”,象征的是相思的悲伤之情,红烛的泪是不是相同呢?找到对应诗句: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我们很清楚红烛的光象征着理想,残风来侵你的光芒,就意味着残风和光芒之间是对立关系,光芒象征理想,残风就是理想的阻碍者,当阻碍者来使红烛烧的不稳时,红烛就着急流泪了,因此可以说红烛的了“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焦虑之情。这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泪完全不同。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红烛”内涵,体会诗人甘愿牺牲,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对阅读,理解两个意象差异背后的作者和社会原因,引导学Leabharlann 理解当时时代特点。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言: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是必修的,而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如何教授文学文本更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工作。

本文以高一必修上的短篇小说《红烛》为例,尝试设计一节优秀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1.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第二课时是学生课堂讨论和总结回顾。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红烛》的内容及其所展现的主题,掌握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深刻剖析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情感,体验文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1.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红烛》,让学生猜想小说会讲什么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学教师可根据教材对小说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小说的背景、结构、人物、情节等,并指导学生用批注笔在书中做好笔记,方便复习回顾。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要点逐一展开,由组员进行抒发关于小说人物的内心、情感的看法,让学生自由交流,互相提问、解答,思维交流,进一步挖掘小说内涵,探究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总结回顾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自主展示他们在讨论中获得的收获与思考,教师可以指导和点拨学生,强化学生对小说的把握和对文学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策划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评价批改作业时,尽可能进行详实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推动其形成学习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对小说《红烛》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红烛》教案

高中语文《红烛》教案

高中语文《红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红烛》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红烛》,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红烛》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与鉴赏。

(2)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红烛》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课文的特点和优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红烛”思维发散练习。

2、任务单上几个问题设置。

3、几个字音要提示。

提醒标注诗节。

提醒上课时按照流程填写任务单。

4、课上任务指令要明确。

5、讲清三味是品读诗歌的三个抓手。

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把握赏析诗歌的三个抓手:意象、情感、语言,为课外尝试现代诗歌写作打下基础。

1、通过比较明意象。

2、通过诵读析情感。

3、通过诵读赏语言。

教学设想:
一、新课导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红烛”的思维发散练习,我发现大家的思维发散大致可分为三类:黑色字体的词展示的是同学们一种直观的认知,红色字体的词展示的是由“红烛”特性引发的相似相关的联想,而蓝色字体的词呢,则是蕴含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当一样事物,我们基于对它特性的了解,赋予了它独特的主观情思之后,它便成了一种文学艺术形象,这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展示“意象”概念)你们看,我们其实也已经初步具备提炼意象的能力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
闻一多先生的以“红烛”为主要意象的现代诗歌《红烛》。

二、初读,品第一味——“共鸣与立新”:
“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更有属于时代的“自我”展示。


1、诵读。

我们先来读读《红烛》这首诗,读的过程中,请找找“红烛”这个意象的特征。

2、意象比较:“烛”并不是闻一多独创的意象,事实上,它在我们的传统诗歌中早有蕴藉,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炬成灰泪始干”。

(闻一多饱受古典诗歌的浸润,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涵养,特意以李商隐此句作为题记,值得寻味。

)应该说,李商隐诗句中的“蜡炬”给了闻一多灵感,让他产生了共鸣,这才有了“红烛”。

“蜡炬”和“红烛”都有着怎样的特性啊?(考虑到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难度,在任务单上先给出资料链接。

)“蜡炬成灰泪始干”短短7个字,突出了蜡烛“焚烧”“流泪”两个特征,还有“执着不悔”的寄托,红烛是不是也如此,找出具体诗句读一读,落实红烛的基本特点。

进一步探索红烛与蜡炬的不同之处:那么,闻一多的“红烛”有别于李商隐的“蜡炬”的是什么呢?
蜡炬: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

忠诚执着,无私奉献。

古人以物明志,是中国文人理想、追求的象征。

红烛:焚烧与流泪。

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是困惑感伤中终究坚定无问的时代青年。

“烛”的特性:①燃烧:奉献牺牲。

②流泪:痛苦挣扎。

板书:燃烧、流泪焚烧的奉献、流泪的痛苦表现在哪里?读一读。

不同:①“红”——“这样红的烛”,赤诚,热情,赞叹之情。

是血色。


革命的颜色。

闻一多浓烈的表达。

②时代背景的不同,更有时代的精神、青年的力量。

这首诗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当时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比在座各位年长少许,是一位才华横溢受人仰慕的小哥哥。

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时代洪流之中,因为他知道时代需要这样的青年,他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投身中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192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我们今天读的这首《红烛》就是这部诗集的序诗。

所以,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这位诗人的一个起点呢?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高标,由此起步,走向璀璨。

板书:自问、自悟、自勉
(学生应会找出红烛的困惑、感伤的结局、巨大的力量,教师做时代背景的补充)
三、再读,品第二味——“自语与对话”:
“诗歌原是作者的自语,却点燃了我们内心发声的欲望……”
这首诗中,闻一多通过自语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

你们有没有发现他的情感线索?我们再来读一读,细细品一品,这回我们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请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

板书:自问、自悟、自勉(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
投影展示:
自语:“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闻一多”
他说:“(诗人成为斗士的年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堪回首的。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成为斗士的诗人的死,首先当令他的同胞因之心疼。

)怀着心疼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