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三角理论看《红楼梦》英译名

合集下载

从符号学视角看_红楼梦_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

从符号学视角看_红楼梦_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

2007年6月 湘南学院学报 Jun.,2007第28卷第3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28No.3收稿日期:2006-12-19作者简介:赵 琼(1981-),女,甘肃庆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符号学视角看 红楼梦 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赵 琼(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关键词:符号学;文化差异;意义传递; 红楼梦 ;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3-0060-04一、引言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精髓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也是其本义所在。

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在写作和交流中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 歇 去后一部分,读者或听者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故称歇后语。

它通过使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于嬉笑怒骂中增添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堪称 百科全书 的中国文学经典 红楼梦 中,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一条条个性鲜明、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更是充分展示了这种语言形式独特的民族魅力。

大多数歇后语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或体现着汉语语言的个性特征,这成为两种语言和文化间交流的一大障碍。

符号学的意义观对翻译研究有着较强的阐释力。

本文将通过两个全译本 即英国汉学家大卫 霍克斯(David Ha wkes)的The Story o f the Stone 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中有关译例的对比分析,从符号学视角探讨 红楼梦 中歇后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相应的变通手段。

语义三角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兰”的翻译

语义三角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兰”的翻译

语义三角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兰”的翻译作者:吴红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从词汇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中某一物体的翻译进行分析。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写花卉植物,在这里笔者以“兰”为例子。

通过分析比较杨、霍《红楼梦》译本对“兰”的翻译,排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不解,找到适合原文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实现译文信息成功的转达。

【关键词】语义三角《红楼梦》兰一、引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享誉中外。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阂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杨宪益和他夫人戴乃迭共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影响力最大。

本文拟通过从语义三角理论对杨、霍《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兰”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语义三角理论与翻译语义三角理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格登和理查兹提出,语义三角理论表明:两种语言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就是符号形式的不同,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概念上是大体相近的,否则不同地方的人们将无法沟通。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让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1.符号形式不同,概念相近。

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词汇的文化含义可以使相同或者是相近。

虽然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符号形式,然而两个民族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在概念大体上相近。

例1 桂殿兰宫妃子家。

(第十八回)杨译:Its cassia and orchid chambers a worthy setting for the Imperial Consort.霍译:The abode of the Princess has cassia halls and orchid chambers.这一回描述了元妃省父母,为了迎接元妃的到来,贾府装扮得非常的气派。

这句描写的正是妃子行宫的景象。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汉英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汉英翻译

蒙 了心” 蕲 方言指人糊 涂 。这本 是蕲地 的一 句歇后语 , 后 面半句 的意思是 “ 糊对 糊” , 整个 意思是 , 这 个人本来 就糊 涂, 加上 “ 糊 涂脂油 蒙 了心” , 那就 是 “ 糊 对糊 ” , 更加 糊涂 了。用在 红楼 梦中, 就 是训斥 丫鬟笨 的意思。霍克斯先生 在这里并没有 将这句字对字翻译 出来, 如果 真的是字对字 翻译 , 恐怕意思 也很难传 达。对于这样一个 具有中国特色 的方 言词语 , 霍译 本直接 采取省 译法 , 即只译 出原文 中的


然 后 将 译 文 读 者 的 反 应 与 原 文 读 者 反 应 加 以 比 较 。 他 认
为在 翻译 中要 保持 原文 的 内容, 有时 必须 改变 语 言的形
式, 并提 出 了 改 变 语 言 形 式 的5 个条件 , 即 :当 直 译 传 递 完
全错误的意义时 ; 当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 “ 空缺 ” , 并 因此
信息 , 让译语读者对 译文的反应基本 等同于源语读者对原 文 的反应 , 译者 就需要增 加一 些必要 的词 , 来填补 这些语
义空缺 , 这 就 是 增 译 法 。 增 译 可 以把 原 文 中 隐 含 的 成 分 或
内容 , 尤 其是一 些与原文 的背 景有关 的信 息, 用 明显 的语
译文 : O n a t a b l e s t o o d a n a n t i q u e m i r r o r t h a t
h a d o n c e g r a c e d t h e t i ri n g — r o o m o f t h e l a s c i v i o u s e m p r e s s W u Z e — t i a n . B e s i d e i t s t o o d t h e g o l d e n p l a t t e r o n w h i c h F l y i n g S w a l 1 o w o n c e d a n c e d f o r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成为一种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一、“红楼梦”一词的含义“红楼梦”一词是由“红楼”和“梦”两个词组成。

“红楼”指的是小说中的贾府,而“梦”则是意味着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示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情境是虚构的。

二、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例分析“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的常见英译名。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名相对准确的传达了原著的意思。

总之,“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译名成功地传达了中文原意,同时翻译者在译名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语境和文化因素。

三、以其他英译名为例分析除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之外,还有其他数个常见的英译名。

接下来我们将以“Story of the Stone”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例进行分析。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将“石头记”的意思传达出来。

石头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作为神奇物品的元素。

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石头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但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境,可能会导致读者的认识上的偏差。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相比,更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译名却忽略了“红楼”的意义,因此有一定的失真。

与此同时,这个译名同时也把“梦”换成了“mansions”,结果转移了中文原文中“梦”所代表的精神层面。

总结来看,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英译名传达了小说中不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承载了最接近中文原意的传达方式。

_红楼梦_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_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_缪建维

_红楼梦_大观园中人物居所名的翻译_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_缪建维

一、 社会符号学 社会符号学是 “研究符号系统和社会与人类关系的科 学 ” , 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是在符号学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 。 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概
[ 1] 7
收稿日期 : 2010 10 12 作者简介 : 缪建维 ( 1981 ) , 女 , 江苏南通人 , 讲师 , 从 事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 。 ( 5) 根 据 来源 、与说 话者 的 关系 评述 报 道 , 如 п о с л у х а м 等。 ( 6) 从度量 、程度或受到 的限制角度 对报道内容 评 述 , 如 вз н а ч и т е л ь н о йс т е п е н и 等。 ( 7) 从时间上进行的性质和对时间的关系角度作评 述 ,如 с л у ч а е т с я 等。 四、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对比 , 我们不难发现俄语和汉语在 对插入结构的定义 、构成和功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 具体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 1) 俄汉语中插入结构的位置都相对自由 , 依据相关 部分可以位于句首 、句中和句末 , 只是在俄语中是用逗号 同前后的句子成分隔开 , 而汉语中有时则可以在一起 ( 如 例 3) 。 ( 2) 汉语中多不将呼语 、感叹词等同插入结构区分开 来 , 而是纳入其中 , 俄语中则倾向努力划分清楚他们之间 的界限 , 将插入结构作为单独的一类进行研究 。 ( 3) 因为 ( 2) 点的不同导致在两种语言中插入结构的 功能也有相应的变化 , 如汉语中就有 “表示打招呼或应答 以引起对方注意 ” , 同时也应注意到俄语中亦有不同 , 如插
— 54 —
只有指称意义 , 而无语用意义 。 对于 “潇湘馆 ”指称意义 之后所蕴含的语用意义 , 译文读者无法体会 。 霍译将 “潇湘馆 ”译为 “ N a i a d s H o u s e ” , 可见其深刻理 解了 “潇湘 ”二字背后所隐含的另一层语用意义 。 中国古 代传说中有舜妃娥皇 、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 , 死后被称为 “湘妃 ”的典故 , 因此 , “潇湘 ”二字又暗示黛玉对爱情的执 著和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 考虑到西方读者不清楚这个 典故 , 霍发扬其一贯的风格 , 为译文读者考虑 , 将其译为 “N a i a d s H o u s e ”。 “ N a i a d ”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 , 住在河滩 、湖泊 、泉水中 , 被描写成美丽 、天真 、快乐和仁爱 的象征 , 这一形象与 《红楼梦 》中林黛玉的形象有相同之 处 , 同为善良和美丽的化身 , 有益与西方读者了解林黛玉 这一形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 同住水之畔 , 中国的 “ 湘 妃 ”身上的悲剧色彩无法在西方的 “N a i a d ”身上找到 , 霍这 样的翻译 , 不利于西方读者准确理解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 其语用意义没有得到准确的传递 。 ( 3) 宝钗 蘅芜苑 “蘅芜苑 ”这一名称杨译为 “ a l p i n i a p a r k ”, 霍译为 “ a l l s p i c ec o u r t ”均再现了其指称意义 。但是 , 这两种译文均 只简单地传递了一个信息 , 即宝钗所居住的场所为一个长 满香草的院落 , 仅此而已 。 “蘅芜苑 ”实则为谐音双关 , 暗 示 “恨无缘 ” , 与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悲剧婚姻相呼应 。 此外 , “蘅芜 ” , 典出于晋代王嘉的 《拾遗记 》 中汉武帝与李 夫人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 , 也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悲 剧婚姻 。可见 , 两位译者均没有成功地翻译出 “蘅芜苑 ” 的语用意义 。 ( 4) 迎春 紫菱洲 迎春懦弱怕事 , 随遇而安 , 甘愿做一朵无名的小花 , 曹 雪芹颇费苦心将其居所之名定为 “紫菱洲 ” , 也正与她的 性格和命运有关 。 在中国文化中 , 菱花虽有清香 , 但是甚 为细小 , 色彩不鲜 , 象征迎春一生怯弱 , 最后惨死的命运 。 这一文 化内 涵 , 西 方读 者是 无法 体会 的 。 杨 将其 译 为 “P u r p l eC a l t r o pI s l e ”, 霍将其译为 “ A m a r y l l i s E y o t ” , 均只译 出了其指称意义 , 而未译出其语用意义 , 实在为一大遗憾 。 ( 5) 探春 秋爽斋 虽同为妾生 , 探春的性格与迎春却截然相反 。她精明 能干 、志向高远 、敢作敢为 。 她所居住的 “秋爽斋 ”, 正象 征了其沉稳 、阔朗 、大气的性格 。杨将 “秋爽斋 ”译为 “ t h e s t u d i o o f a u t u m nF r e s h n e s s ”, 霍译为 “ t h ea u t u m ns t u d i o ”。 虽然两种译文均只为直译 ,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 “秋 ” 均能使人联想到令人心旷神怡 , 豁然开朗 , 因此 , 两个译文 的读者均能体会这一名称的语用意义 。 ( 6) 惜春 藕香榭 藕莲相通 , 莲花是佛教的 “圣花 ” , 惜春的住所 “藕香 榭 ”暗示她最终皈依佛门与莲台为伴 。 杨将其译为 “ L o t u s F r a g r a n c eA n c h o r a g e ” , 霍将其译为 “ T h el o t u s p a v i l i o n ”, 均 为直译 。从这两个译文当中读者所能意会到就是惜春是 居住在荷花池边 , 而其蕴涵的惜春最终皈依佛门的语用意

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关键词 :符 号学;习语翻译 ;《 红楼梦》
中 图 分 类 号 :H 1. 3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3—63 (o 9 4— 1 3— 4 13 2o )0 0 0 0
I t r r t t n o o i l - e o isi a sa i g Ch n s d o n o En l h n e p e a i fS ca — s mi t n Tr n l t i e e I ims i t gi o c n s
际活动。翻译 的过程就是在译语 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 ,在 意义和功 能上最 大限度忠 实于原语。 习语是相 当
独特的语 言表 达方式,具有文化特殊性 ,常常成为翻译 的一个难 点。从社 会符号 学的角度 ,以 《 红楼梦》 杨
译 本 为倒 ,从 语 义 三 角 关 系,语 言符 号 的 意 义 及 其 功 能 方 面探 讨 汉 语 习语 英 译 的 功 能 对 等 。
Ab ta t I h o i s r c :n t es e o—s mit d l r n l t n i a p o c e sac o s—l g it ,c o s—c lu a n R S e o i mo e ,t sa o p r a h d a rs c a i s i us c r s n i ut rla d CO S—s - o e a o ilc mmu iaie a t i .T e p o e s o a sai n i p r ev d a n f sa l hn u c in l q iae c ewe n n c t ci t v v y h rc s f r n lt s e c ie so e o tbi i gf n t a u v ln e b t e t o e s o e

从符号学的角度谈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

从符号学的角度谈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
二 、 符号 学 视 角理 解 典故 的意 义 从
mit s ’ se e .Wh td e h e d t k o a r s e s S ma tr k y r a o s s e n e o ma e y u c ry
t s i g m u t o o ?’ he e t n sa nd wih y u f r h
典故 具 有深 厚 的文 化 底 蕴 和 内涵 , 易 为译 文 读 者所 了解 。 不 是
翻译 的难 题 。本文 主 要从 符 号 学 理 论 的角度 探 讨 英 国 翻译 家 大 卫 ・ 克 斯 是 如 何 理 解 原典 故 的语 义 并 采 用 的 哪 种 方 法 在 霍 目的 语 中表 达 其语 义 。
代相 传 地 流淌 在 民族 精 神 的血 液 里 ,成 为 影 响我 们 解 读典 故 的重 要 因 素 。 不考 虑 文 化 因素 的影 响 , 无 法理 解 典 故 的所 指 就 和能 指 之 间的 联 系 。 号 的所指 和能 指 就构 成 了 意义 。 符 号 符 但 所 代 表 的意 义 和词 典 里 的语 义 界定 并 不 完全 一 致 。它 的很 多 意义 是推 导 出来 的 , 对 社会 环 境 诠 释 的结 果 。 此在 具 体 的 是 因
运 用 中 , 指 和所 指 的概 念 是 抽 象 的 , 能 而不 是 具 体 的 , 它们 分 别 表 示表 达方 式 和 表 达 内容 。 与 典故 的理解 过 程 是 一致 的 , 这
am r oal may ( o g u am r gr t teev oentb r r t uhb t ee i)oh ny e t h 1
o x elnc a e wh s drwn d a o nd ;a mo e fe c l e e t n h o wa o e tL ng Sa s r h

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姊妹英译研究——以杨、霍译本为例

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姊妹英译研究——以杨、霍译本为例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imei in Hong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Exemplified with the Yang's and the
Hawkes'Versions
作者: 陈琳[1]
作者机构: [1]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123-1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红楼梦》;姊妹;符号学;所指
摘要:"姊妹"属于江淮方言常用词,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较高.依据自建"《红楼梦》江淮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姊妹"所指多元特征,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剖析杨、霍译本中"姊妹"英译的异同.两译本"姊妹"英译在词频和选词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在"姊妹"数目、指称、性别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对《 红楼梦》 著名与这两种译名进行对 比分析 。 原
二 、 号学 的翻 译原 则 符 1 符 号 三 角 理 论 (h e it r nl) . teSm ocTi g i a e
《 红楼梦》 中华文化的精髓 , 是 问世 以来 , 无数读者 和研 究人员为之痴狂。随着 中西 文化 交流 的繁荣与发展 , 红楼 《 梦》 己被译成 2 2个 国家 的文 字 , 全球 出版 发行 上亿册 , 在 拥
中图分类号 : 5 H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4 2 1 )4— 7 0 10 04 ( 0 1 0 0 4— 3 收稿 日期 :0 I 0 2 2 1 一 4— 1
作者简介 : 中燕( 9O 段 18 一
) 女 , 昌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 师。 , 武


引言
21 0 1年 8月
湖北 大学 成人教 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ut d ct n Colg fHu e nv ri o r a fAd l E u ai l eo b iU ies y o e t
Au ., 0I g 2 1 Vo . 9 N0. 12 4
译者
Jh ai onD vs
R ba T m oe o
E. . o r C Bwa
年代
13 80
14 86
Hale Waihona Puke Sm o —— 间接 的联系 —— R fr t y bl e e en
( 符号 ) 语言
图一
1 6 88
( 所指 ) 客观世界
符号三角理论
图中符号( y o) Smb1指语 言成分 , 如词语 等 : 指 ( e r 所 R f- e
色, 不可作简单字面理解 。指 称意义 也不完全等 同于“ 词典
第2 9卷 第 4期
从符号三 角理论 看《 红楼梦》 英译 名
7 5
意义” 。因为词典上 不仅 有指称意义 , 还有蕴 涵意 义 , 些词 有 语 的某些指称意义还没有收录词典 里 。 在翻译学中 , 语用意 义称 为蕴涵意义 ( 也称为联想 意义、 象征意义 ) 指词语 内含的情感和联想 意义 , , 主要 体现在词语 的修辞色彩 、 文体特 征、 化 内涵等 方面 。蕴涵 意义 是 随着 文 语 言使 用者 认知发展 而从其 基 本指称 意义 上发 展而来 的 意 义, 是词语 的扩展意义 。词语 的蕴 涵意义反映 了该 民族特有 的思维 方式 和社会文化 , 因此 同一词语在不 同语言 中所具有
A R d hm e ra 二 是 牛 津 大 学 教 授 D v a k 的 e —C a brDem, ai H w s d T eSo eSo e 这 两 种 译 名 都 对 吗 ? 抑 或 只 有 一 种 h tr o t t 。 yf h n
能与原著标具有等值 功能 呢?本文 将根据答 号学 的 翻译 原
有数十亿 读者 。《 红楼 梦》 的英 文 翻译作 品众 多 , 中既 有 其 简易本 , 也有节译本 , 还有全译 本。这些译本各不相同 , 标题
12 90年代 , 奥格登和理查兹提 出符号三 角理论 , 图所 如
示:
T o g to e ee c h u h rR f rn e .
DemoRdCa br r e h e a f m
T eD em f e h mbr h ra o d C a e R
王 良志
王际真
12 97
12 99
ec ) ne 指人们大脑 中的概 念。符号 的意义 不是单一 的, 而是
多重性的。要确定 符号 的意义 , 除了考虑 其所指意 义之外 ,
D v aks霍克斯) 17 ai H w e( d 93
戴乃迭 、 杨宪益 17 98
( 语境 ) 的关 系。
2 指称 意 义 与 蕴含 意 义 .
指称 意义也 叫所指 意义 、 认知 意义 , 指语 言符 号与所指 客体 、 思想或行 为之间的直接 关系。指称 意义不完全等同于 “ 字面意义” 如 “ us nBu ” , R s a le 字面意义让人摸不着头脑 , i 其
翻译也有很大差异 。现行可查证的主要标题见下表。 表一 《 红楼 梦》 英译名
英文译名
C ieePer hns ot y
D e m o e h b r ra fR d C a e m
D a f e h b r e rm o R dC a e m
( 思想或所指关系 ) 概念
et指 客 观世 界 中 的事 物; 想 或所 指 ( h  ̄hO e r n) 思 T os rR f - e
D a f e h br e r m o R dC a e m
B nrfJl e ca o t y
19 82
D a RdC abr e r mo e h e f m
实际指称意义为 “ 长、 瘦 大耳 的毛 色蓝灰 的猫 ” 。指称 意义 具有多重性 , “ 如 红” 可指 基本 色 彩 , 可 以表 示类 别颜 既 也
由上表可知 , 红楼梦》 《 的现行 通用英译 名主要有 两种 ,

是 以杨 宪 益译 本 为 代 表 的 A Dem o e ni s ra f nR dMas n 或 i o
还要考虑符 号使 用者 的 意图 ( 用 意义 ) 及与 其它 符号 语 以
Foe c l n e& Ia d M h g 1 5 r sb c u n 98
Te ty fh oe h o t S n Sro e t
ADe i R d as n r o n e M ni s m a f o
第2 9卷
第 4期
从 符 号 三 角理 论 看 《 红楼 梦 》 英译 名
段 中燕
( 昌理工学院外语学 院 , 武 武汉 ,32 3 402 )
摘要 : 运用符号 学的翻译原则 , 中国四大古典名 著之一《 对 红楼 梦》 的现行 英译 名进行 对 比分析。 中文 “ 及“ 红” 红楼” 含义 丰富, 蕴含 意义与英文“e ” 其 rd 有很大差异甚 至相冲 突, 因此 A De m i e ni s等 ra R dMas n n o 译名不正确 ; 红楼 梦》 《 本名“ 头记” 故 T eS r fh tn 石 , h t yo teSoe是“ o 红楼梦”目前唯一正确 的英译名。 关键 词 : 符号学 ; 红楼梦》 《 英译名 ;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