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霍克思英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_张映先

合集下载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2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3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5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6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8 论简爱的性格特征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3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4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5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16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17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8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19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2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21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22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23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2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25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26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27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28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29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3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31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3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3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3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35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3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37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38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39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40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41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42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43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44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45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46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47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48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49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50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515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53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54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55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56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5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58 Hawthorne’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carlet Letter59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60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61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62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63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64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656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67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68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6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70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7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72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73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74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7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7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7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78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79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80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81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82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83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84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85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86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87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88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89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90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91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92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93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9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95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96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97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98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9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0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1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02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03 广告翻译104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05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06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7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10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09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10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11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112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113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14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115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116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11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18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19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20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21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2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3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124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25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12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27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28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29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130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131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132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133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3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35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36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137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38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13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40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141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4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3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45 法律语言浅析14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147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48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49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50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151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52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53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55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156157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158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159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60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1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6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63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64 译者的身份165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6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167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16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6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70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1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72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173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76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77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78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79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180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81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182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83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184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185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186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187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8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89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190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9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192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93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94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9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196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9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98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99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200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会话合作原则视觉下显化与隐化翻译——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

会话合作原则视觉下显化与隐化翻译——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

廉政座谈感想引言廉政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之基。

廉政座谈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座谈会上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对廉政建设的理解,提高廉政意识,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在参加廉政座谈会后,我深受启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现在将其整理如下。

一、廉政意识的重要性廉政意识是指对廉洁、正直的认知和理解,是人们对廉政问题的敏感和警觉。

在廉政座谈会上,与会者都强调了廉政意识的重要性。

廉政意识不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社会的文明。

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廉政意识,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廉政风气。

二、廉政建设的难点与挑战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纷纷提到了廉政建设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其中,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和预防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腐败是廉政建设的头号敌人,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提高廉政建设的效果。

三、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廉政教育是培养廉政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都认为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廉政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廉政教育也应该贯穿于职场和社会。

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廉政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廉政意识的培养。

四、廉政制度的建设和改进廉政制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都认为廉政制度的建设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廉政制度应该包括监督机制、惩治机制和预防机制等方面。

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加强舆论监督来实现;惩治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司法力量和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实现;预防机制可以通过完善党内监督和加强组织建设来实现。

五、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分享了一些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其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一条。

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廉政建设的有效进行。

此外,廉政建设还需要广泛动员群众,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上看,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把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众多学者又将翻译与文化、生态等学科联系起来。

王宁(2005)根据其一贯的文化翻译立场,语言完全可以当做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而考察和研究文化的翻译问题则正是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文化学的人文阐释及翻译文本的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的有效尝试。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对翻译的研究也要摆脱狭窄的语言文字层面的,对传统翻译学进行新的文化构建,将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机结合。

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王宁(2013)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 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

因此在这方面, 翻译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

从这个层面看,翻译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在传播文化,在这其间,翻译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去传播文化。

本文作者以文化翻译的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英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文化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红楼梦》英语译本简介从历史上统计,《红楼梦》的英语译本有两个全译本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在1974 年完成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闽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霍克斯翻译了前八十回,闽福德翻译了后四十回);这两个英语译本都较完整地用英语展现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风貌,但在语言处理和翻译策略上,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两位翻译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翻译文本所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Xi r e n, Ta n c h u n, Xi c h u n, Ho n g y u, B e i mi n g ,C h u y a o,S h u a n g r u i ,S h u a n - s  ̄ h o u,Fe n g Zi y i n g, Xu e p a n, YUn e r ,Z i x i a o
■2 0 1 4 8 晤吼 强 圈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 《 红楼 梦》 第二十八 回
文/ 蔡静一
摘 要 :作为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 一 ,《 红楼 梦》 对 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非同凡 响。它 突出的文 学成就 以及 艺术魅 力 吸引 了许 多翻译家将 其译 成各种语 言。 自1 9世 纪以来,已有 多种英译本 陆续 问世 ,为跨文化 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本 文 将着重对比和分析扬 宪益夫妇及 霍克思先生对其 中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关键词 :第二十八回 ;霍克g - ;杨宪益;对比
《 红楼梦》最著名 的英译 本 其一 是戴 维 ・霍 克 思 ( D a v i d H a w k e s ) 的译本 1 1 1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其 二是杨 宪益 、戴乃 迭 ( Y a n g H s i e n— y l a n d G l a d y s Y a n g )的译 本 A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s i o n s 。两译 本均 有各 自鲜 明的特征 ,译者皆显露了深厚的文学造 诣。尽 管他们 采用不 同的翻译方 法和技巧 ,但都凭借各 自的汉英 转换能力 , 传达 了原文的情节 内容及主 题思想。本文将着重对 比和分析他们对 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杨众所 周知 , 《 红楼梦》 中的人名大都引 自古诗或 以汉字谐 音寓意 ,把人物 的性格特 征 ,命运遭遇 以及作者 的爱恨褒贬 ,创作意 图都蕴含 于名字之 中。个人 比较倾 向霍克思的方法 ,因为汉语拼音 之于异 语读者 就好 比天书一般 , 如若直接音译 ,异语读者会认为这些名字无甚差别 ,如此一 来便辜负 了 曹雪芹先生赋予每 个人 名特殊 寓意 的 良苦用 心。相反 ,采用 意译 的方 法 ,一一解释各个人名 的内涵 ,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作者 的用意 ,不失为 良举 。当然 了,并非每个人名都能解释得清 ,所 以霍 的译 文也采用 了 部分音译 。即便如此 ,若某人 的名是两个字 ,霍也会有 意识 的在此 两字 中间加上连字符 ,避免可能造成 的歧义 。由此可见 ,翻译 中很难做 到面 面俱 到 , 通 常会顾此 失彼 ,多数 时候 只能做到最 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范本,其优秀的译作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因此,本文将主要以英译底本的形式,对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进行析论。

首先,本文将从译者的角度解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特色。

作为英译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采用了以汉语文本为基础,以汉英加以融合的方式来进行译作。

霍克斯不仅把红楼梦原文的语篇精准地表达出来,也很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

例如,他在译作中把若干汉字连在一起,形成了“艳后”这样的中式表达,从而表达出典故文化的蕴涵,让英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本文将从原文构思的角度,分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价值。

红楼梦是曹雪芹编写的描写清朝历史文化特色的小说,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他充分利用了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以使英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他精心选择并变换词语,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人月明”的英文变换“the bright moon of man”,代表着西施和平月的传说故事,把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

此外,霍克斯还特别注重汉字的音译,比如他用“dowager”来表示“太后”,这样做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贴近红楼梦中的汉语文化,从而丰富英文读者的视觉体验。

最后,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历史意义进行讨论。

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他的英译底本不仅在语义上准确无误,还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和理解红楼梦的原文,同时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从而对古今中外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霍克斯考虑到译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英汉融合,很好地反映出中国文化。

他采用汉英融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翻译,表达出红楼梦文化的精髓,并为世界文学开拓了新的可能,因此他的英译红楼梦译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人名翻译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人名翻译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2014.10学教育19摧残,但是他们仍然心系故国。

洪晧的使金诗歌中有很多写景咏物诗,但是这些诗歌的意境大都是凄婉悲凉。

即便是在壮观的景象,在经过洪晧内心的渲染之后也夹杂着悲苦离愁的情感。

洪晧在异国他乡正是用这些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抒写自己内心苦闷的心情。

而范成大的诗则被公认是温润清新,但其使金诗七十二首,尽管有些地方也有记录风物、民俗的色彩,但沉痛激昂才是它最大的特色,如“黄沙如雨扑征鞍”(《市街》),“茹痛含辛说乱华”(《相州》),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屈辱的生活,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沦陷区的汉族人民所过的痛苦屈辱的生活,表达作者心中的怜悯和愤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达了沦陷区的人民和作者爱国之情。

三、两人使金诗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范成大、洪皓两人在使金诗的创作上不尽相同,但是二人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有着一样的积极的意义和影响,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洪皓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松漠纪闻》。

这为汉民族了解女真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成大的今传本《揽髻录》虽非完秩,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记载了作者使金路过之地与相距里程,记载了宋金聘使往来的部分礼节、描述了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及中都燕山(今北京)的建筑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宋金交通及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2、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两人不仅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更大的贡献是展现了其深沉地爱国情感,给后人树立了爱国的楷模,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

在人们心目中,洪皓是一座气节铿锵的不朽丰碑。

虽然被困在外,但是洪皓对国家依然念念不忘,尽力奔波。

宋徽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洪皓泣血,早晚致祭。

这都反映了洪皓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范成大对于古代爱国志士的赞颂及对其无畏精神的赞叹,我们可以窥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金国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宋朝尊严的忠贞表现使其爱国精神得到完美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7
事, 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上复杂的文化背景, 其 具体内涵往往微妙而复杂。
二、 伦理视角与霍克思的翻译观
翻译作为一项跨语言、 跨文化、 跨社会的人类交际活动 和行为, 自然要受到是非对错、 善恶美丑等伦理观念的左右 和支持。因此, 翻译批评的伦理标准, 虽然在翻译研究的 “ 文化转向” 中一时遭冷遇, 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 伦理的价值又重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 入, 关于翻译的伦理标准, 切斯特曼分五个模式进行了阐
《 红楼梦 》 霍克思英译本中 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张映先
张人石
内容提要:避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避讳语作为禁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忌语的替代品, 本来就有翻译难度;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多而复杂, 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霍克思遵循翻译伦理的基 “译者三责 ” 本要求, 坚持自己 的翻译主张, 对《 红楼梦 》 避 讳语进行了比较成功的翻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克思 英译本《 红楼梦》 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得出不少有益的启 示。 关键词:红楼梦 理论建设 《 红楼梦》 涉及到文化、 历史、 宗教、 政治、 艺术等诸多 方面的内容,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 也是世界 文学经典之一。在从 1830 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先后 有许多翻译家对《 红楼梦》 进行节译或全译, 霍克思和闵福 德的英译本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两个全译本之一 。作为母语 为英语的译者, 他们成功地用地道的英语传达了《 红楼梦 》 306 避讳语 翻译伦理 “译者三责 ”
⑧ , “追求完美 ” 霍克思正是这样一个 实践中必须追求完美”
308
的译者。他曾于 1949 年留学北京大学, 对中国文化有浓厚 的兴趣。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美国华裔学者掀起了《 红楼 “考证 ” 海外研究热, 王世昌、 赵冈运用 方法研究《 红楼 梦》 。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发了霍克思翻译《红楼梦 》 梦》 的热 情, 他投入了对《 红楼梦》 的研究并撰写关于《 红楼梦 》 的文 红楼梦学刊 》 上。 后来企鹅出版社答应出版他 章发表在《 的《 红楼梦 》 英译本, 他辞去牛津大学教授的工作潜心翻 1973 年, 译, 他的《 红楼梦》 英译本问世。 霍克思对待版本的选择是非常严格认真的 。他们用的 , , 石头记 》 而是程乙本《 红楼梦 》 有时也 原本并不是抄本《 参照各种译本。之所以采用《 石头记 》 作为书名, 显然是因 红楼梦 》 的各种译名以及他们所能想到 为他们认为以往《 。“红楼 ” 的译名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全部意思 的不可 “红色的楼” , “华美 译就在于, 它的字面意义是 隐含意义是 ” 、 “富家女子的住处 ” 。由于英语里没有与 “红楼 ” 的房子 完全对应的词, 不论 Red Chamber 还是 Red Mansions, 都无 “红楼 ” 法在不丧失 字面意义的同时准确传达出其隐含和 比喻意义。 “译者三责 ” , 霍克思有他自己的翻译理论, 这就是 即
② ” 李中生在《 中国语言避讳习俗 》 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躲开那些忌讳的字 中写道
③ ” : “说话时遇有犯忌 眼。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 》 中写道
触讳的事物, 便不直说该事该物, 却用旁的话来掩盖或者装
④ ” 饰美化的, 叫做避讳辞格。 可见避讳语是对禁忌语的替
⑥ 即再现、 服务、 交际、 规范和职业规范。 再现的伦理体 述,
现了忠实的译者这一理想状态, 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 准确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再现原文或原作者的意图, 不增加、 删节或更改。服务的伦 理基于把翻译看作商业服务的理念 , 其核心是为客户服务, 要求忠实于客户, 满足客户的要求。交际的伦理在 20 世纪 末受到特别关注, 它强调文化交流而不是对原作的重现 , 译 者忠实的是处于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翻译职业以及使跨文化 交流成为可能的整个系统。交际伦理要求译者完成原语及 译入语双方的跨文化理解。规范伦理产生于描述性翻译研 究及规范理论, 规范代表的主要是目标文化当时对翻译的 期待。它要求译者的行为与规范相一致, 不超出其期待。 职业规范( professional norms ) 指的是合格的职业译者应该 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遵守的规范, :“每一个行业, ”⑦ 翻译同 恩格斯说 都各有各的道德。 样也有自己的道德, 就是人们从事翻译活动时要遵循的道 “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正确 德准则和规范。译者的职业伦理 选择的渴望,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想成为优秀的译者 , 在翻译
的精神, 给读者带去了美的享受。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 译本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
一、 语言避讳与《 红楼梦》 中避讳语的特点
避讳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它源于人类童年时代 的语言拜物教。由于语言的产生, 原始人群在发展自我、 征 服自然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当时不能正确认识语言 就把语言当作客体或客体 和它所代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的一部分加以敬奉崇拜或禁忌避讳 , 这样就产生了避讳语。 根据郭锡良先生的概念, 委婉修辞常用的表现方式有 谦敬语、 避讳语、 迂回语等 ① , 可见避讳语是属于委婉语的 : “修辞学上辞 一种形式。《 汉语大词典 》 对避讳的解释为 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 不直说该事该物, 而
代, 表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雅化、 人情化的审美倾 “言语道德是 向, 必要的避讳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 因为 社会道德在言语行为领域中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道 语言物化了 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科学的媒介,
⑤ ,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避讳语的使用也是语言运用
中伦理道德的体现。 《 红楼梦》 中的避讳语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数量多。 二是涉及范围广, 文化内涵丰富。《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其内容远不止涉及死亡、 疾病等不幸事和性器、 排泄等不雅
瑢 瑏 this illness,I think all the fun would go out of life!”
310
例二: : “他母亲和他妹子。 昨儿他妹子各人抹 兴儿道 ” ( 第六十七回) 了脖子了。 “Her mother and her younger sister- leastways,the younger sister was living with her,bu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cut her throat. ” “怎么样了” “抹了脖子 ” 和 二者虽然都是死亡的避讳 但语义前者含糊, 后者清楚明了。前者是凤姐谈论蓉哥 语, , 儿媳妇儿 秦 氏 的“死 ” 因 二 人 感 情 好, 凤姐自然对这个 “ 死” 字讳莫如深, 因而用了一个语义含糊的词来避讳。 而 后者是奴才兴儿向凤姐报告尤氏姊妹的情况, 尤三姐自杀 , “抹了脖子 ” 对兴儿来说无关紧要 这个词的使用, 既避了 讳, 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对于被迫讨好主子的奴才 算是很好地 交 代 了 事 实。 霍 克 思 的 译 文 分 别 用 了 来说,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和 cut her throat, 从委婉的程 度来说, 和原文步调一致, 从所表达的感情来说, 也和原文 “死 ” 基本符合。因此可以说这两处 的翻译很好地再现了 原文,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也并无困难之处 , 体现了翻译 “忠实 ” ( fidelity ) 与 “真实 ” ( truth ) 这 再现伦理规范强调的 两种价值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 死亡的避讳语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 包括称为国教的道教, 引自印度的 关系。中国的几大宗教, 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等, 都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纷繁的社 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遗下深深的轨迹, 也必然在人类语言 中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各种浓重 《 宗教色彩的词语注入到了汉语的语料库里, 红楼梦 》 的宗 教语言可谓多姿多彩。因此带有宗教色彩的死亡的避讳语 311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9
三、 对霍氏《 红楼梦》 避讳语 英译的伦理拷问
《红楼 如前所述, 避讳语是一种有翻译难度的语言, 中的避讳语又多又复杂, 其翻译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 梦》 的。纵观霍氏的译作, 我们认为, 虽然不可避免地仍然有不 足之处, 但他的成功是前无古人的。 ( 一) 追求对原作忠诚的再现伦理 不增 再现伦理要求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 , “尽责于作者 ” , “尽责于 加、 省略或者改变原文, 这与霍氏 的翻译观是一致的。 它凸显了作者和文本的主导地 文本” 位, 其在避讳语的翻译中也努力做到忠诚原文, 尽责于作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者。但是由于译者比较偏向于读者, 因此在翻译中牵涉到 宗教或社会伦理的避讳语, 霍克思有时也会采取归化的方 法。我们以有关死亡的避讳语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 例一: : “真 凤姐儿听了, 圆圈儿红了半天, 半日方说道 。 这个年纪, 是‘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 倘或
瑡 瑏 (第 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 人还活着有甚么趣儿!”
十一回) Xifeng’ s eyes became moist and for a moment she was too overcome to speak.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 ” she said at last ,“but she ’ s only a child still.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as a result of
⑨ “ ” , “尽责于读者 ” , “尽责于文本 ” 。此 “译者 尽责于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