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闻一多课件(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 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 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 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 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 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 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 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 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 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课件 (共23张)
古典诗词中的“红烛”
举例: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抛球乐》)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红烛》课件(共14张)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红烛》课件(共14张)
的劝慰。 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 的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 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 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怎样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 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 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 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 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何苦伤心流泪”抒发诗人在 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对烛泪 象征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
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
的思考、对红烛 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
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
新月派,又称“新格律诗派”,现代新诗史上 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 陈梦家等。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 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 由”。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 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 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 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 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 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 和画面感)、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 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整齐。
闻一多 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 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中国现代伟大的爱 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 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五四 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 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 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 国民党特务的杀害。著有诗集《红烛》、 《死水》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 一多全集》中。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红烛》课件 (20张PPT)

“三美”主张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 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 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要有“三美”——“音乐美”“建 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 视觉方面的印象。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2课 红烛
激趣导入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歌抒发了对祖国的
怀念和赞美
知人论世 识作者
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 人。1920年7月,他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 “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上扬;“烧蜡”重音; “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的“误”重音; “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 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 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 高的献身精神。
抒情脉络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赞叹红烛的"红“——扬;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抑; 红烛“收获”与“耕耘”——扬
象征意义
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 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 需要的光明、勇敢、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扛起社会责任的赤诚之 心。
主旨探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 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 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 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 辉。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一节
如何理解?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红烛
诗人
第一节
有何作用?

《红烛》课件 (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 (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不误,不误!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请将你的脂膏,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不息地流向人间,
红烛啊!
培出慰藉的花儿,
既制了,便烧着!
结成快乐的果子!
烧罢!烧罢!
红烛啊!
烧破世人的梦,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烧沸世人的血——
灰心流泪你的果,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创造光明你的因。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1899—1946)
探究鉴赏
1.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 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 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1925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 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 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 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知识链接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
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 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 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 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总结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烧蜡成灰, 牺牲自我
为拯救世 人主动自 我牺牲的
诗人也如这红 理想人格 烛,牺牲自我, 的化身
拯救世人!(当时,
民众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 不仁。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 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奋起,使民众热血沸 腾、走向光明。)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 课件 (共27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红烛》 课件 (共27张)

无题
• [唐] 李商隐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与蜡炬
• 这几首诗词中的“红烛”多是吉祥,喜庆象征,是用来正衬或反衬的诗 情的。而闻一多“红烛”是源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诗是借此意象来表达的对爱情的 忠贞,是爱的宣言,是对爱的执着。是有情人相见时互诉衷肠的誓言 。闻诗却以此化用为“红烛”,“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却因修 饰语的变化,所融入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即“象”没有变,“意”发生 变化。意的变化,即诗人在选取修饰语时心里情感酝酿与喷发。“红” 是色彩,红色象征着热量, 活力, 意志力, 火焰, 力量,激情, 生命力, 生存 本能, 自然伟力, 恐惧, 坚强的意志或自信, 忠诚。
文本诵读
• 1.学生结合课后注解反复朗读诗歌。 •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情感的节奏。 • 3.集体的齐读。
• “红烛”二为.题解的题作:用?
• 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 • 古典诗歌中“红烛”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 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 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 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再别康桥
• 软泥上的青荇(xìng),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徐志摩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参考答案
• 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 写作的主要内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 件 (26张PPT)
作业: 1.现代诗创作; 2.预习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 件 (26张PPT)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 红烛的劝慰
第五节拟人,呼唤,是 同情的呼唤。
第六节抒发的正是诗人在 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 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 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 他恍然大悟。
讨论探究的要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
是理所当然的。如耕耘者只要创
造光明,个人的一切在所不计, 第 这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这正是 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 件 (26张PPT)
小组合作探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 件 (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课 件 (26张PPT)
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一两个方面):
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 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 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
九 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 小 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 节
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
高的献身精神。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 红烛的劝慰
一声是同情的呼唤, 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收束得精警有力, 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 华。
03
悟情感主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 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 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 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 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 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红烛》课件1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16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2)谈谈“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 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对 这几句的理解。
分析: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 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 国人(烧破世人的梦),使民众觉悟、奋起(烧沸世人 的血),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 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3)第六节“何苦伤心流泪”的疑问和对这一问题的 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人亲切地询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 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 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因为还有“残 风”存在,“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流 泪是因为“烧得不稳”而“着急得流泪”,体现 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 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课堂小结
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 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 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 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 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 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1)本首诗的二、三两节诗人用设问手法,自 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但在这两 段里,诗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第二节里说“ 一误再误”,而第三节里却说“不误,不误”,这 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①不矛盾。②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由对红
烛的责怪、不理解到肯定、赞美,表明了诗人的
醒悟,认识的根本转变,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必修上册
2.2 红烛 闻一多
一、课文导读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 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 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 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探究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明确: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 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 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探究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探究8: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明确: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 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 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5: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明确: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 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 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 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 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 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 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 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 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 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 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 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 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 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 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 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探究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 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 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 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 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探究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 “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 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 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 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五、思考练习 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
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示例: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
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 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 牺牲、无私奉献。
三、阅读诗歌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探究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 破他们的监狱!”
示例: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 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 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 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 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 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 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 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 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 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 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鉴赏探究
(一)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 得一览无余。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 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 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 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 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 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 版了《闻一多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