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纽甜研发中心)
试论食品工业中合成甜味剂的应用

试论食品工业中合成甜味剂的应用摘要:甜味剂是-种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甜味剂有高甜度、低热量、非营养性等特点,容易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得到,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概述不同甜味物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合成甜味剂的常见种类、特点及安全性,并指出合成甜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品工业;合成甜味剂;甜味剂的应用引言甜味剂是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物的甜味。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其中合成甜味剂也可分为磺胺类、蔗糖类以及二肽类。
人造甜味剂也被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或高甜味剂,因为它们不被代谢和吸收,不提供热量,或提供较少的热量,因为它们的剂量极低,但是甜度却是数万倍甜比蔗糖。
目前,我国已被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
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七种合成甜味剂。
其中有糖精钠、三氯蔗糖、斯巴达甜、甜蜜素以及安赛蜜。
这些也是在市场上较为常见的甜味剂。
1食品中常见的人造甜味剂1.1糖精钠(Sodium Soccharin)糖精钠又称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耐热,耐碱性不良,余味苦,不具有良好的风味。
美国科学家研究中发现,它是最古老的甜味剂,并且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甜味剂。
甲苯和氯磺酸为其主要原材的糖精钠的甜味是蔗糖的400-700倍。
1.2甜蜜素(Sodium Cyclamate)甜蜜素又称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白色针状,片状或粉状晶体,耐热,耐光,具有有良好的大气稳定性,加热后微苦。
以氨基磺酸钠和环己胺为原料,经反应精制而成。
它比蔗糖甜30-80倍。
是可以代替蔗糖或结合其他甜味剂使用的甜味剂。
1.3安赛蜜(Acesulfame)安赛蜜又称乙酰磺胺酸钾是一种含氧硫杂环丙二酮化合物,状态为白色结晶粉末,遇水则无,热酸稳定性好,不吸水,但是随着浓度提高味道变苦。
经常被当作钾盐使用,所以它被称为乙酰磺胺-K(A-K糖)。
它是由二丙酮与氨基磺酸反应,SO3环化,KOH中和结晶而成。
「纽甜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纽甜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甜味剂能掩盖饲料原有的不良味道、改善畜禽味觉、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采食量和饮水量。
在畜禽饲料中的用量一般为100~1 000 g/t。
甜味剂可以应用于所有动物,我国主要用于仔猪。
近年来,由于一些新型、强效甜味化合物的采用以及目前饲料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采用廉价或非常规饲料原料,所以人们对甜味剂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比如传统的高倍甜味剂糖精钠、新型饲料甜味剂纽甜就广受人们关注。
猪天生爱甜味,多年来,甜味剂已被添加到饲料中以提高饲料适口性。
早在40多年前,糖精已作为一种猪用甜味剂开始在饲料中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Alidigner等(1959、1961)在仔猪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糖精,猪的采食量、日增重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明显改善。
现在,经过修饰去掉金属味的糖精钠已作为一种性价比最合适的甜味剂运用到猪饲料和饮水中。
牛对不同甜味剂的试验结果与猪的相似。
Hellekant等(1994)作了研究,试验选用4~16周龄的小牛,双饮水槽自由饮水,比较不同浓度的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甜味剂和阿斯巴甜、A-K糖、糖精钠等非碳水化合物甜味剂对小牛饮水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小牛对高于40 mmol/l的果糖和乳糖有一定偏好,对低于0.4 mmol/l的糖精钠无偏好,对0.4~2.0 mmol/l的糖精钠有微弱的偏好,对4~8 mmol/l的糖精钠有比较强的偏好。
可见,使用甜味剂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及饮水量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甜味物质作为甜源,并结合猪偏好的香味剂同时使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试验表明,甜味剂应用于猪饲料中效果最明显,尤其是仔猪,因为仔猪断奶后健康生长的关键是有规律的采食增加,而良好的采食模式可减缓断奶后来自新环境、新次序和日粮的综合应激。
仔猪可用天然甜味剂作调味剂,也可用糖精等人工合成甜味剂,在饲料中或在饮水中添加均可起到相同的结果。
E.V.Heugten等(2002)试验表明,在饲喂仔猪教槽料期间,仔猪偏好加有甜味剂风味组的饲料。
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纽甜研发中心)

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化合物)的比较广州纽甜研发中心我公司通过对多种人工合成的甜味物质与增效剂和风味改良剂复配经过喷雾干燥生产的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的甜味剂糖精钠通过感官评定进行比较,通过仔细分析、研判复合甜味剂和单一甜味化合物的甜味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甜味剂以糖精钠、纽甜、索马甜组合,或糖精钠、纽甜、阿斯巴甜、乙基麦芽酚组合所展现的最终效果最佳;甜味强度比单一的甜味化合物有明显的提高,甜味持续的时间最长,口感有明显的改善。
随着对动物味觉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猪特别喜欢甜,但猪与人在甜味受体基因序列上存在种族差异,导致猪与人在味觉感觉上存在明显不同。
有研究发现,猪的味觉传导神经对蔗糖、果糖、葡萄糖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脉冲频率,而对A-K糖、糖精钠、甜蜜素、阿力甜、阿斯巴甜等只有微弱的脉冲。
体外试验表明,鼓索神经对甜、酸味敏感,舌咽神经对苦味敏感,两种神经均对谷氨酸钠和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甜味物质敏感,而对索马甜、NHDC没有反应,对糖精钠则反应较弱。
因此,我们公司认为普通的糖精钠对猪的甜味效果很不理想,使用甜味剂来提高动物的采食量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甜味物质作为甜源。
通过特定的大分子风味物质对糖精钠进行修饰,与特定的香味剂结合使用,产生嗅、味觉的协同作用,才能起到明显的诱食效果,从而保证甜源的有效性和甜度的高效性。
目前市场上饲料甜味剂产品主要是复合型甜味剂,如:瑞士某公司生产的瑞甜甜、超甜甜;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味多甜、特级甜、【T099】产品;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P100、SP2010;广州某有限公司生产的2000Z、5000Z等,这些饲料甜味剂都有很好的市场口碑和应用效果。
复合甜味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实验室的感官评定和动物试验,本文是通过生产的复合甜味剂产品同单一的甜味化合物糖精钠的感官评定结果,分析了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糖精钠的甜味效应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喷雾干燥糖精钠由平煤集团兴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索马甜、纽甜、阿斯巴甜由上海美景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生产,安赛蜜、乙基麦芽酚由安徽金禾实业生产,新橙皮二氢查尔酮由湖南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喷雾干燥设备由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子分析天平由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存在明显的不同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存在明显
的不同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存在明显的不同。
人工甜味剂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化学物质,其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化学反应、结晶、分离、纯化等步骤。
人工甜味剂的种类较多,例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各不相同。
天然甜味剂则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物质,其制作过程通常包括植物的种植、采摘、提取、纯化等步骤。
常见的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甘草、蜂蜜、枫糖浆等。
天然甜味剂的甜度和口感通常比人工甜味剂更接近蔗糖,同时具有天然的香味和色泽,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总之,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存在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可以作为食品和饮料中的甜味剂,为人们提供甜味口感。
在选择使用哪种甜味剂时,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来决定,并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导致健康问题。
新型强力甜味剂纽甜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强力甜味剂纽甜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新型强力甜味剂纽甜的合成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升,甜味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甜味剂因缺陷逐渐被使用者所淘汰,如脂肪、卡路里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甜味剂,相比之下,强力甜味剂因其零热量、不产生卡路里等特性被认为是更为理想的替代品。
纽甜是当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强力甜味剂,其60-7000倍的甜度是普通糖的近百倍,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在高温、酸碱环境中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甜度,因此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药品等领域。
纽甜的合成研究有利于探究其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指导实现更好的性能与应用场景。
继续探索新型强力甜味剂的合成与改良,对糖尿病人群的生活、减肥美容剂的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1.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新型强力甜味剂纽甜的合成方法,探究纽甜的合成步骤、反应机理与优化方案,实现对纽甜合成过程的更深层次理解,并探索新型强力甜味剂的合成。
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了解纽甜的结构、性质、应用场景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纽甜的合成方法,包括材料选取、反应条件、催化剂的选择等方面并进行改良和优化。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成果:1.研究纽甜的结构、性质、应用场景及其合成方法,并对此进行改良与优化,探索出新型强力甜味剂的合成方法。
2.深入理解纽甜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3.为生产新型强力甜味剂提供新的方向和指导,并推动食品、饮料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在纽甜的合成方法上取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优化,推进新型强力甜味剂的合成与发展,对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高生产制造领域的创新水平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甜的在食品中的使用限量

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纽甜在食品中的使用限量01.1.2 调味和/或发酵乳基饮料(如巧克力奶、可可奶、蛋酒、酸乳饮料、乳清饮料)20 mg/kg01.3.2 饮料增白剂65 mg/kg01.4.4 稀奶油类似产品33 mg/kg01.5.2 乳粉和稀奶油粉类似产品65 mg/kg01.6.5 干酪类似产品33 mg/kg01.7 乳基甜点(如布丁、水果或调味酸乳)100mg/kg02.3 水包油为主的脂肪乳化物,包括混合和/或调味的脂肪乳化物制品10 mg/kg02.4 脂基甜点,不包括01.7类乳基甜点制品100mg/kg03.0 食用冰,包括冰冻果子露和果汁冰糕100mg/kg04.1.2.1 冷冻水果100mg/kg04.1.2.2 干制水果100mg/kg04.1.2.3 醋、油或盐水渍水果100mg/kg04.1.2.4 罐装或瓶装(巴氏杀菌)水果33 mg/kg04.1.2.5 果酱、果冻、柑橘果酱70 mg/kg04.1.2.6 果基涂抹物(如印度酸辣酱),不包括04.1.2.5类的食品70 mg/kg04.1.2.7 糖渍水果65 mg/kg04.1.2.8 水果预制品,包括果浆、果泥、水果顶饰和椰奶100mg/kg04.1.2.9 果基甜点,包括水基果味甜点100mg/kg04.1.2.10 发酵水果制品65 mg/kg04.1.2.11 糕饼的水果馅料100mg/kg04.1.2.12 熟制水果65 mg/kg04.2.2.1 冷冻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海藻、坚果和籽类33 mg/kg04.2.2.2 干制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海藻、坚果和籽类33 mg/kg04.2.2.3 醋、油、盐水或酱油渍的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和海藻10 mg/kg04.2.2.4 罐装或瓶装(经巴氏杀菌的)或杀菌袋装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和海藻33 mg/kg 04.2.2.5 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海藻、坚果、籽类的泥及涂抹酱(如花生酱)33 mg/kg04.2.2.6 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海藻、坚果、籽类的浆及其制品(如蔬菜甜品和沙司,和糖渍蔬菜),不包括04.2.2.5类33 mg/kg04.2.2.7 发酵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和海藻制品,不包括食品类别06.8.6、06.8.7、12.9.1、12.9.2.1和12.9.2.3中的发酵豆制品33 mg/kg04.2.2.8 熟制或油炸的蔬菜(包括蘑菇和食用真菌、块根类、豆类、芦荟)和海藻33 mg/kg05.1.2 可可混合物(浆)33 mg/kg05.1.3 可可涂抹物,包括馅料100mg/kg05.1.4 可可和巧克力制品80 mg/kg05.1.5 类巧克力、代巧克力制品100mg/kg05.2 包括硬糖、软糖和牛轧糖等在内的糖果,不包括05.1、05.3、05.4类330mg/kg05.3 口香糖1000 mg/kg05.4 装饰糖果(如:用于精制焙烤制品)、顶饰(非水果)和甜汁100mg/kg06.3 早餐谷物,包括燕麦片160mg/kg06.5 谷物和淀粉类甜点(如米布丁、木薯布丁)33 mg/kg07.1 面包和普通焙烤制品及其混合物70 mg/kg07.2 精制焙烤制品(甜的、咸的、美味的)及其混合物80 mg/kg09.3 半防腐的鱼和鱼制品,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棘皮类动物10 mg/kg09.4 全保藏的鱼和鱼制品,包括罐装或发酵的鱼和鱼制品,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棘皮类动物10 mg/kg10.4 蛋基甜点(如蛋奶甜羹)100mg/kg11.4 其他糖和糖浆(如,木糖,枫糖浆和糖的顶饰)70 mg/kg11.6 餐桌甜味料,包括含有高浓度甜味剂的产品GMP12.2 香草,香辛料,调味料和调味品(如方便面调料)32 mg/kg12.3 醋12 mg/kg12.4 芥末12 mg/kg12.5 清汤和浓汤20 mg/kg12.6.1 乳化沙司(如蛋黄酱,沙拉酱)65 mg/kg12.6.2 非乳化沙司(如番茄酱,干酪汁,奶油汁,卤汁)70 mg/kg12.6.3 沙司和卤汁的混合物12 mg/kg12.6.4 调味清汁(如鱼露)12 mg/kg12.7 沙拉(如通心粉沙拉,土豆沙拉)和三明治涂抹物,不包括04.2.2.5和05.1.3中的可可制品和坚果的涂抹物33 mg/kg13.3 特殊医疗用途食品(不包括13.1类)33 mg/kg13.4 瘦身和减肥配方食品33 mg/kg13.5 特殊膳食食品(如特殊膳食用补充食品),不包括13.1 -13.4和13.6类65 mg/kg13.6 食品补充剂90 mg/kg14.1.3.2 蔬菜浆65 mg/kg14.1.3.4 浓缩蔬菜浆65 mg/kg14.1.4 水基调味饮料,包括“运动”,“能量”,“电解质”饮料及特制饮料33 mg/kg14.1.5 咖啡,咖啡替代品,茶,香草饮料和其他热的谷物饮料,不包括可可50 mg/kg14.2.7 加香酒精饮料(如啤酒,果酒和含酒精的清凉饮料,低酒精度提神饮料)33 mg/kg 15.0 即食小食品32 mg/kg。
主要经济地区国家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类别

主要经济地区国家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类别目前,国际及各国允许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甜味剂有如下: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阿力甜、阿斯巴甜、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环己基氨基磺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钙、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纽甜、三氯蔗糖、糖精(糖精(954i)、糖精钙(954ii)、糖精钾(954iii)、糖精钠(954iv))、乙酰磺胺酸钾、赤藓糖醇(968)、麦芽糖醇(965i)、麦芽糖醇液(965ii)、甘露醇(421)、木糖醇(967)、乳糖醇(966)、山梨糖醇(420i)、山梨糖醇液(420ii)、索马甜(957)、异麦芽糖醇(953)。
2、美国木糖醇、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天门冬酰苯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甘草及衍生物、甘露醇、糖精、糖精铵、糖精钙、糖精钠、麦芽糖浆、山梨糖醇、蔗糖、玉米糖(D-葡萄糖)、转化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
3、欧盟赤藓糖醇(E968)、甘露醇(E421)、木糖醇(E967)、山梨糖醇(E420),E420(i)山梨糖醇,E420(ii)山梨醇糖浆、异麦芽糖醇(E953)、乙酰磺胺酸钾(E950)、阿斯巴甜(E951)、环己烷氨基磺酸及其钠盐和钙盐(E952)、糖精及其钠盐、钾盐和钙盐(E954)、三氯蔗糖(E955)、索马甜(E957)、新橘皮苷(E959)、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盐(E962)。
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甘草酸二钠、糖精、糖精钠、D-山梨醇、三氯蔗糖、木糖醇、D-木糖、甘露糖醇、纽甜、索马甜、欧亚甘草、甜叶菊粉、甜叶菊提取物、氨基酸糖反应物、糖蜜(Molasses)、蜂蜜(Honey)(日本由于某些物质功能描述不清,可能对一些天然物质有遗漏)。
5、加拿大安赛蜜、阿斯巴甜、阿斯巴甜(以胶囊封存防止在烘焙过程降解)、赤藻糖醇、氢化淀粉水解、麦芽酮糖醇(益寿糖)、乳糖醇、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浆、甘露醇、木糖醇、纽甜、山梨糖醇、山梨醇浆、蔗糖素、索马甜。
复合甜味剂及其同单一甜味化合物的比较

t h a u ma t i n , n e o t a me c o mb i n a t i o n , s o d i u m s a c c h a r i n , n e o t a me , a s p a r t a me ,e t h y l ma h o l i s t h e b e s t , w h i c h h a s mo r e
同¨1 。D a n i l o r a 等 研 究 发 现 ,猪 的味 觉 传 导神 经 对 蔗 糖 、果糖 、葡 萄糖 的刺 激 表 现 出较 高 的脉 冲频
果, 从而保证甜源的有效性和甜度的高效性 。 本试验通 过复合甜 味剂 产品同单 一的甜味化 合物糖精钠 的感官评定结果 ,分析了复合 甜味剂 与单一甜味剂糖精钠的甜味效应的差异。
1 材料 与方 法
1 . 1 材料 与仪 器
率 ,而对 A — K 糖 、糖精钠 、甜蜜素 、阿力甜 、阿 斯 巴甜等只有微 弱的脉冲。体外试验表 明 ,鼓索
随着人们 对动 物味觉生 理机制研 究 的深入 ,
想 ,使用甜 味剂来提高动物 的采食量时要注 意选 择合适 的甜 味物质作为甜源 。通过特定 的大分子 风味物质对糖精钠进行修饰 ,与特定 的香味剂结合
使 用 ,产 生嗅 、味觉 的协 同作 用 ,才能起 到诱 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化合物)的比较
广州纽甜研发中心
我公司通过对多种人工合成的甜味物质与增效剂和风味改良剂复配经过喷雾干燥生产的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的甜味剂糖精钠通过感官评定进行比较,通过仔细分析、研判复合甜味剂和单一甜味化合物的甜味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甜味剂以糖精钠、纽甜、索马甜组合,或糖精钠、纽甜、阿斯巴甜、乙基麦芽酚组合所展现的最终效果最佳;甜味强度比单一的甜味化合物有明显的提高,甜味持续的时间最长,口感有明显的改善。
随着对动物味觉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猪特别喜欢甜,但猪与人在甜味受体基因序列上存在种族差异,导致猪与人在味觉感觉上存在明显不同。
有研究发现,猪的味觉传导神经对蔗糖、果糖、葡萄糖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脉冲频率,而对A-K糖、糖精钠、甜蜜素、阿力甜、阿斯巴甜等只有微弱的脉冲。
体外试验表明,鼓索神经对甜、酸味敏感,舌咽神经对苦味敏感,两种神经均对谷氨酸钠和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甜味物质敏感,而对索马甜、NHDC没有反应,对糖精钠则反应较弱。
因此,我们公司认为普通的糖精钠对猪的甜味效果很不理想,使用甜味剂来提高动物的采食量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甜味物质作为甜源。
通过特定的大分子风味物质对糖精钠进行修饰,与特定的香味剂结合使用,产生嗅、味觉的协同作用,才能起到明显的诱食效果,从而保证甜源的有效性和甜度的高效性。
目前市场上饲料甜味剂产品主要是复合型甜味剂,如:瑞士某公司生产的瑞甜甜、超甜甜;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味多甜、特级甜、【T099】产品;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P100、SP2010;广州某有限公司生产的2000Z、5000Z等,这些饲料甜味剂都有很好的市场口碑和应用效果。
复合甜味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实验室的感官评定和动物试验,本文是通过生产的复合甜味剂产品同单一的甜味化合物糖精钠的感官评定结果,分析了复合甜味剂与单一甜味剂糖精钠的甜味效应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喷雾干燥糖精钠由平煤集团兴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索马甜、纽甜、阿斯巴甜由上海美景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生产,安赛蜜、乙基麦芽酚由安徽金禾实业生产,新橙皮二氢查尔酮由湖南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喷雾干燥设备由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子分析天平由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
1.2 实验方法
1.2.1喷雾干燥工艺
水→加热→糖精钠→增效剂→风味增强剂→全溶解形成均匀一致的稳定溶液→喷雾干燥→冷却→复合甜味剂→感官评定
1.2.2甜味剂感官评定考察指标
1.2.2.1甜度(甜味强度)
甜度是甜味剂的一种客观性质,但却很难用纯粹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定量测试.目前主要是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品尝员,凭口感经过多次品尝而进行。
1.2.2.2甜感
对猪而言,蔗糖具有愉快、纯正的甜味,所以饲料复合甜味剂的甜感越与蔗糖接近,甜感越好,同时饲料甜味剂还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甜味持续的时间要长。
测定甜感需组织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品尝员,凭口感经过多次品尝而进行。
测定时饲料甜味剂必须用蒸馏水稀释成相当于5 %蔗糖甜度进行品尝评定。
1.2.2.3 感官评价标准
采用排序评分法,见表1
1.3 实验设计
复配物质:增效剂选用了索马甜、NHDC、纽甜、ASP、安赛蜜、乙基麦芽酚六种化合物。
本实验中设定的糖精钠和增效剂的甜度倍数,见表2:
以基础配方为对照样品,其余增效剂按照表2的甜度倍数进行换算成基础配方的甜度倍数,设计评定组别,见表3.
2 结果与讨论
2.1 感官评定结果
对各组喷雾干燥样品稀释4500倍进行评定,见表4,表5,表6:
备注:表格中总分为10个评定人员评定排序之和,总分越低越好。
从表4中A组可以看出,索马甜和糖精钠复配,其起始甜度没有单一糖精钠来的迅速,但甜味持续时间随着索马甜的配比增加而延长,其口感也越好。
在添加0.2%、0.5%时,起始甜度没有单一的糖精钠甜,但口感和甜味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单一的糖精钠,无异味出现。
其原因在于,索马甜具有很高的甜度,但它的甜味特性与蔗糖有所不同,达到最大甜度的时间较长,甜味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甜味爽口,无异味,有良好的风味改良效果。
添加0.5%时口感最佳和甜味持续时间最长。
从表4中B组可以看出,纽甜和糖精钠进行复配,添加0.1%就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协同增效作用更加明显,在甜度、甜味持续时间、口感上都有显著地提高。
其原因在于,纽甜具有纯正的甜味特征及风味延长和增强特性,和糖精钠复配可明显改善糖精钠的口感特性,在适当的比例下使其增效14%~24%(美国纽特公司做的实验),可以减少糖精钠的用量。
备注:表格中总分为10个评定人员评定排序之和,总分越低越好。
从表5中C组可以看出,NHDC在0.1%时,增效不显著。
在0.2%、0.5%时增效显著,明显地增加甜味强度,延长甜味持续时间,口感改善。
从表5中D组可以看出,在添加0.5%时,对甜味强度的增加不十分显著,但对延长甜味持续时间,改善口感有明显的作用。
备注:表格中总分为10个评定人员评定排序之和,总分越低越好。
从表6中E组可以看出,复配型甜味剂其甜度都有明显地提高,甜味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三种组合均有协同增效作用。
口感上,以糖精钠、索马甜、纽甜组合,糖精钠、纽甜、阿斯巴甜、乙基麦芽酚组合效果最佳。
上述两种组合是目前我们研究的复配中较理想的。
3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复合甜味剂比单一的甜味剂的甜度和甜味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以糖精钠、索马甜、纽甜组合;糖精钠、纽甜、阿斯巴甜、乙基麦芽酚组合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