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册《 红烛》闻一多课件(共18张PPT)
合集下载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 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 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 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聆听配乐朗读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 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 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 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件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歌颂这红烛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么不公平、不合理,但又是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社会使然。
红烛啊!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梦
红烛啊!
民众尚未觉醒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血、灵魂
世人是
怎样的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
仁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
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最爱中国风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Love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
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红烛
•
澳门
闻一多 (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歌颂这红烛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么不公平、不合理,但又是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社会使然。
红烛啊!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梦
红烛啊!
民众尚未觉醒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血、灵魂
世人是
怎样的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
仁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
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最爱中国风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Love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
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红烛
•
澳门
闻一多 (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红烛》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艺术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 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 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 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贵任 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 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艺术特色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 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 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 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 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 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间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 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 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 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 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 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小试牛刀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 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 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 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 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 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 遍野。
《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成灰”与“泪干”两层。 2、3、4节——“成灰” 5、6、7、8——“泪干”
“成灰”:这个词描绘了红烛燃烧殆尽、 化为灰烬的最终状态,象征着一种无私的 奉献与牺牲精神。
红烛的“成灰”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终 结,更是对精神不灭、理想永存的颂扬。
“泪干”:原句中的“泪”实际上是指蜡烛 燃烧时流淌的蜡油,这里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暗喻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坚持与执着。
整体感知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层(第1节): 赞叹红烛的赤诚,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
第二层(第2、3节): 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三层(第4节):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四层(第5~7节):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层(第8、9节): 画龙点晴,揭示“红烛”意象象征的时代精神,收束全诗。
文本研读 4.怎样理解第四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 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 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 沸腾,使民众走向光பைடு நூலகம்,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情境导入
在动荡不安的近代中国,闻一多先生以《红烛》为号,点燃了希 望之光。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心系家国、勇于奉献的深情 告白。让我们穿越时光,聆听那红烛下的低语,感受那份炽热的 爱国情怀与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的世界,探寻那份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情怀。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意象的运用等。
“成灰”:这个词描绘了红烛燃烧殆尽、 化为灰烬的最终状态,象征着一种无私的 奉献与牺牲精神。
红烛的“成灰”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终 结,更是对精神不灭、理想永存的颂扬。
“泪干”:原句中的“泪”实际上是指蜡烛 燃烧时流淌的蜡油,这里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暗喻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坚持与执着。
整体感知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层(第1节): 赞叹红烛的赤诚,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
第二层(第2、3节): 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三层(第4节):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四层(第5~7节):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层(第8、9节): 画龙点晴,揭示“红烛”意象象征的时代精神,收束全诗。
文本研读 4.怎样理解第四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 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 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 沸腾,使民众走向光பைடு நூலகம்,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情境导入
在动荡不安的近代中国,闻一多先生以《红烛》为号,点燃了希 望之光。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心系家国、勇于奉献的深情 告白。让我们穿越时光,聆听那红烛下的低语,感受那份炽热的 爱国情怀与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的世界,探寻那份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情怀。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意象的运用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文电子课件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
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
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
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
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
表自己拳拳
心迹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
有何作用?
(3)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
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任务
(1)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
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
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
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
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
表自己拳拳
心迹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
有何作用?
(3)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
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任务
(1)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
《红烛》ppt课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分析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中“炬”意象的关系。 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 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同时, 闻一多的“红烛”又有着发展与创新: ①李商隐的“蜡炬”意象表现爱情,是有情人的幽长的 情愫;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其意义却深刻许多,它是 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 喊,《红烛》一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 音。 ②李商隐的“蜡炬”象征着诗人自己;闻一多却把“红 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 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 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 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一离一即,奠定了全 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烛的颜色象征赤诚和忠诚:红色在诗中被用来象征赤 诚和忠诚,代表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红烛的燃烧象征牺牲和奉献:红烛燃烧自己,发出光亮, 象征着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红烛的泪水象征痛苦和挣扎:红烛的泪水不仅代表了诗 人的痛苦和挣扎,也象征着为了理想而进行的努力和坚 持。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活着要让生命之火 燃烧。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 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 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 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 而对红烛产生了什么?有什么特 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 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 “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 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 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栖牲的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 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 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 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 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 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 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 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 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 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 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 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 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 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 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 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 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 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 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 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 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 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 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 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 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 烧罢!……监狱!”
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
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
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
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
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 下理由。
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3、4节——“灰” 5、6、7、8——“泪”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 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 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 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 索过程和结果。
Image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
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 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 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 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 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 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 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 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 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 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鉴赏探究
(一)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 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 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 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 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 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 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 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 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 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
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 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 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No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Im蜡ag比e 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 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 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 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 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 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No 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 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 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 “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 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 的人生宗旨。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 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 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 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 作聪明的意味;第三节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 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 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 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 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 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 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 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 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 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 “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 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 “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 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 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
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
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
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 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 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 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 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 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 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 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 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 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 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 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 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 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 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 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 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 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 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 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 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 烧罢!……监狱!”
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
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
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
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
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 下理由。
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3、4节——“灰” 5、6、7、8——“泪”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 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 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 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 索过程和结果。
Image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
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 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 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 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 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 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 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 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 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 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鉴赏探究
(一)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 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 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 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 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 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 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 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 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 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
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 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 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No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Im蜡ag比e 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 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 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 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 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 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No 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 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 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 “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 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 的人生宗旨。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 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 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 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 作聪明的意味;第三节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 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 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 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 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 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 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 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 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 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 “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 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 “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 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 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
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
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
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