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册《 红烛》闻一多课件(共18张PPT)

合集下载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
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 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 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 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 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 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 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 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 也是火鹤的别名。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红烛》ppt课件18张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 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 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 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聆听配乐朗读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 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 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 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件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歌颂这红烛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么不公平、不合理,但又是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社会使然。
红烛啊!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啊!
民众尚未觉醒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血、灵魂
世人是
怎样的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
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
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最爱中国风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Love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
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红烛

澳门
闻一多 (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红烛》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红烛》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艺术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 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 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 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贵任 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 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艺术特色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 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 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 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 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 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间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 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 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 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 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 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小试牛刀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 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 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 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 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 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 遍野。

《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成灰”与“泪干”两层。 2、3、4节——“成灰” 5、6、7、8——“泪干”
“成灰”:这个词描绘了红烛燃烧殆尽、 化为灰烬的最终状态,象征着一种无私的 奉献与牺牲精神。
红烛的“成灰”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终 结,更是对精神不灭、理想永存的颂扬。
“泪干”:原句中的“泪”实际上是指蜡烛 燃烧时流淌的蜡油,这里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暗喻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坚持与执着。
整体感知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层(第1节): 赞叹红烛的赤诚,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
第二层(第2、3节): 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三层(第4节):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四层(第5~7节):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层(第8、9节): 画龙点晴,揭示“红烛”意象象征的时代精神,收束全诗。
文本研读 4.怎样理解第四节中“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 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 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 沸腾,使民众走向光பைடு நூலகம்,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 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情境导入
在动荡不安的近代中国,闻一多先生以《红烛》为号,点燃了希 望之光。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心系家国、勇于奉献的深情 告白。让我们穿越时光,聆听那红烛下的低语,感受那份炽热的 爱国情怀与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的世界,探寻那份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情怀。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意象的运用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文电子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红烛》PPT课文电子课件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
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
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
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
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
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
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
表自己拳拳
心迹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
有何作用?
(3)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精神
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任务
(1)全诗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

《红烛》ppt课件

《红烛》ppt课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分析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中“炬”意象的关系。 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 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同时, 闻一多的“红烛”又有着发展与创新: ①李商隐的“蜡炬”意象表现爱情,是有情人的幽长的 情愫;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其意义却深刻许多,它是 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 喊,《红烛》一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 音。 ②李商隐的“蜡炬”象征着诗人自己;闻一多却把“红 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 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 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 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一离一即,奠定了全 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烛的颜色象征赤诚和忠诚:红色在诗中被用来象征赤 诚和忠诚,代表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红烛的燃烧象征牺牲和奉献:红烛燃烧自己,发出光亮, 象征着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红烛的泪水象征痛苦和挣扎:红烛的泪水不仅代表了诗 人的痛苦和挣扎,也象征着为了理想而进行的努力和坚 持。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活着要让生命之火 燃烧。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 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 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 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 而对红烛产生了什么?有什么特 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 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 “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 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 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栖牲的爱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 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 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 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 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 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 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 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 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 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 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 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 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 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 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 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 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 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 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 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 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 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 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 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 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 烧罢!……监狱!”
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
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
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
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
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 下理由。
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3、4节——“灰” 5、6、7、8——“泪”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 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 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 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 索过程和结果。
Image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
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 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 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 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 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思考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 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 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 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 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 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 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 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鉴赏探究
(一)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 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 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 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 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 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 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 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 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 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
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 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 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No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Im蜡ag比e 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 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 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 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 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 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No 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 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 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 “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 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 的人生宗旨。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 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 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 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 作聪明的意味;第三节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 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 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 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 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 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 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 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 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 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 “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 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 “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 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 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
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
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
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