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现象的发生与控制

合集下载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赤潮原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近年,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水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引发赤潮,所以说赤潮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赤潮的产生原因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危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统称,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

红色赤潮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而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这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这种无限循环的死亡过程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仅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其中,东海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目前,我国浙东沿海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海洋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相对于海洋污染和破坏的速度而言,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赤潮发生率。

赤潮概述

赤潮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潮是如何形成的?
• 主要由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造成
•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 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 的因素之一
赤潮的防治
1、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 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 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 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 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 95%~99%。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 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 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 100km2海域赤潮。
主要思路:
• • • • 什么是赤潮? 赤潮的危害 赤潮的形成原因 赤潮的治理办法
什么是赤潮?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 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 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 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 象。
什么是赤潮?
其实,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 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发 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 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 绿和褐色等。
从颜色上来看的话,赤潮分 为以下几个
赤潮的危害
• 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 分泌或产生黏液黏附于鱼类等海洋 生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作用,导 致其窒息死亡。
• 分泌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等)
赤潮的危害
• 吸收阳光,遮蔽海面。 • 导致水体缺氧或造成水体累计大量硫化 氢和甲烷等,使海洋生物缺氧或致毒而 死。
赤潮的防治
• 向海中喷洒赤潮消除剂
赤潮的防治
赤潮的防治
• 2、化学除藻法 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 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 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 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 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 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 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目前已 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 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 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原因居住在海边的小伙伴,有时可能会看到海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或者褐色,而与海水变色同时发生的,是海洋中的鱼虾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就是海洋中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的原因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改变,尤其是营养盐、有机污染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异常现象。

而在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水域中,发生的同类现象则称之为水华。

赤潮不仅会破坏海洋渔业和资源和生产,恶化海洋生态环境,还会使人体因食用被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它与发生海区的水文、气象、理化因子及赤潮生物的特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赤潮发生,通常有以下几个条件:(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区,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是形成赤潮基本的物质基础,其中,磷的含量高低是决定是否出现赤潮高峰和形成赤潮的重要原因;(2)海水中有机物质及海产动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而产生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有机物质及微量元素锰、铁等的增加,可刺激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使赤潮暴发;(3)水温升高及适宜的盐度、pH、是促使和加速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子;因此,水体稳定性高、交换差的半封闭海域或港湾,在持续炎热天气、闷热天气、台风后或暴雨前后易发生赤潮。

赤潮的预防方法1. 海区进水需经过沉淀、过滤或消毒后才进入养殖池,如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备有蓄水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科学清塘、肥水培藻、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保证池塘中优质种群优势,尽量杜绝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增加赤潮生物繁殖的物质基础;3. 可以科学套养一些鱼类(鲢鱼)、贝类等,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 海区赤潮发生时,要“保水”,停止换水,避免赤潮的发生。

赤潮生物的清除方法1. 夜光藻建议参考以下方法处理:(1)外用:先用黑臭净(1包2亩)干撒,消除底污,截断营养源,傍晚用纳米氧+百安威(1+2用2~3亩)混合泼洒。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是指海水中出现大量植物性浮游生物(如藻类)的异常增殖现象。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阶段:在海水中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如养分丰富、温度适宜和光照充足等。

某些特定的藻类开始扩散繁殖,形成小的赤潮斑块。

2. 加速阶段:藻类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快速增加。

这通常是由于养分过度供应(如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获得更多的养分,从而迅速增殖。

3. 高峰阶段:赤潮进入高峰期,藻类数量达到最大值,海水表面呈现红色、棕色甚至绿色。

赤潮浮游生物密集在水体中形成浮游细胞团块,这些生物会耗尽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中动植物死亡。

4. 衰退阶段:赤潮浮游生物数量逐渐减少,赤潮现象开始消退。

这可能是由于养分补充不足、水体中养分逐渐耗尽、竞争压力增大等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赤潮的发生过程受到气候、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鱼类群体死亡、毒素积累等。

因此,对赤潮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这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红色“海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赤潮的发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增加、水文气象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种群的演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能促进赤潮的发生,例如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到海洋中,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增加。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氨和硫化氢,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赤潮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防止赤潮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减少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

其次,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赤潮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放流特定种群的方式来控制赤潮的发生。

总之,赤潮是水产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浮游生物密集集聚形成的群落现象,这些浮游生物会消耗大量的氧气,繁殖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导致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常见,一旦发生,就会对海洋生态和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本文将讨论赤潮的生物学原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原因赤潮的形成和发展与许多生物学因素有关,包括海洋和空气的温度、光照、盐度、营养物质等。

其中,营养物质的浓度是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海水中有限的营养物质会为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全部元素。

而当生物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们会消耗完周围所有的营养物质,从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海洋中的某些区域会出现营养物质的过剩。

这些大量的营养物质通常来自于人类的污染,如化学肥料和污水排放,从而加速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密度。

另外,温度、光照、盐度等生物学因素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例如,夏季高温和强烈光照会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海洋中不同水痕的盐度和温度差异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

赤潮的生态影响赤潮对海洋和人类社会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中,其最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浮游生物的消耗将会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

赤潮期间,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会消耗周围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线虫、梭子蟹、虾和鱼类等底层生物的死亡。

这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影响人类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导致商家和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2. 赤潮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一些微型浮游生物以及蓝藻等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造成水质污染和海洋底层生物的大量死亡。

如果人类误食受污染的鱼类,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3. 赤潮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

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和能量平衡有很大的影响。

海洋生物的消耗和有毒物质的释放都会加速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对海洋运输和旅游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水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潮⽔华产⽣的原因是什么 ⾚潮对环境有着很⼤的危害,那么⾚潮⽔华是怎么产⽣的呢?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潮⽔华产⽣的原因,⼀起来看看。

⾚潮⽔华产⽣的原因 由于⼈类经济的发展,对⼤⾃然造成了许多⼲扰,最主要的是N、P营养成分的增加,造成淡⽔、海⽔的富营养化,为⽔中这些微⼩⽣物的爆发性⽣长提供了⼗分有利的条件。

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约300种是可导致海⽔变⾊的⾚潮种。

在300种⾚潮种中约有70种能产⽣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物链对⼈类造成毒害,可造成⼈类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如⿇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严重的还可致死。

此外,还可造成⼤量的养殖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中毒死亡。

保护动物,如鳟鱼、海豚、海⽜、海鸟、海狮、海鲸也有中毒致死的报道。

在⾚潮消失期,⾚潮⽣物⼤量死亡和分解,耗尽了⽔中的溶解氧,分解物产⽣⼤量的有害⽓体,恶臭难闻,严重威胁海洋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沿海渔民谈到⾚潮变⾊,这不是灾害⼜是什么?同样地,淡⽔中富营养化后,“⽔华”频繁出现,⾯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流----汉江下游汉⼝江段中也出现“⽔华”。

淡⽔中“⽔华”造成的最⼤危害是:饮⽤⽔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物链影响⼈类的健康,蓝藻“⽔华”的次⽣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类的健康和⽣存。

此外,⾃来⽔⼚的过滤装置被藻类“⽔华”填塞,漂浮在⽔⾯上的“⽔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潮⽔华的治理 ⽆论是⾚潮还是“⽔华”,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再⼀次向⼈们发出警告。

再不治理⽔污染,中国⼈民将连⽔都没有喝的,这绝不是危⾔耸听。

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废⽔排放的管理⼒度,提⾼城市⽣活污⽔的处理能⼒,解决⽔产养殖的⾃⾝污染,减缓⽔体的富营养化,并⼒求逆向演替(即从富营养转为中营养和贫营养)。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2018-01-08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现象的发生和控制 张婷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排入大海,造成海洋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的几大海域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赤潮灾害。这些赤潮的发生,都造成了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渤海中就曾发现了大规模的海蛰等海洋生物的死亡带。赤潮发生以后,受害最严重的是近海养殖业,。例如1989年我省黄骅沿海发生的大规模赤潮,据不完全统计,仅对虾养殖业一项就损失达1500余吨 更为可怕的是赤潮不仅能引起鱼虾类的大量死亡,还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危害极大。 关键词:赤潮 水产养殖 生物净水 絮凝剂

Occurrence of Red tide phenomenon and the control methods Zhang Ting Plant protect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last decade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a large number of waste water into the sea, resulting in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marine environment. A few of our waters are varying degrees of red tide disaster,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 caused massive death of marine life. Once found in the Bohai Sea with the death of massive jellyfish and other marine life. Occurrence of red tide, the victims of the most serious offshore aquaculture. Such as a large-scale red tides the our province the Huanghua coastal occurred in 1989,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only the shrimp farming industry a losses of more than 1500 tons more frightening is that the red tide can cause massive death of fish and shrimp, but also through the delivery of the food chain to cause human food poisoning, great harm. Key words:Red tide Aquaculture Flocculant Biological water purification

1.引言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水域.又称红潮。 近十几年来由于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排入大海,造成海洋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我国沿海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今年5月18日,东海的舟山海域发生赤潮,绵延数千平方公里,持续2O余天 7月9日,渤海辽东湾发生大面积赤潮,面积达350万km,直至7月18日才消失 8月份黄海叉发生大面积赤潮,面积选800万km 。9月8日南海的广东澳头发生赤潮。至此我国的几大海域在短短的数月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赤潮灾害,这些赤潮的发生,都造成了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渤海中就曾发现了大规模的海蛰等海洋生物的死亡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海洋的依赖和影响越来越大。赤潮发生以后,受害最严重的是近海养殖业。1998年春在珠江口发生的赤潮,给广东省渔业造成的损失达4千万元.香港约1亿港元。赤潮生物能产生毒毒一一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失忆性贝毒(ASP)。这几种毒素都能使贝类毒化,人食用毒化了的贝毒而发生中毒。由于大量的赤潮生物尸骸的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硫化氢增加,海水质量下降。赤潮还能使局部海域海水中的物质成份发生变化,亦使海洋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等等

2.赤潮发生的条件 2.1 水质条件 2.1.1 N、P等营养物质 许多研究表明,水体中氨、磷的含薰与水体暂营养化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达20毫克/米 和300毫克/米 ,就可以认为水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1.2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是赤潮发生最基本的条件。富营养化的水体,只有当赤潮生物丈量繁殖的时候,才会显著地改变水体的溶解氧、水色等条件,从丽导致水体质量显著下降。国内外对赤潮生物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1.3透明度等其它环境条件 陆斗定口 认为,在近岸河口和低透明度区.即使海水已经富营养化,也难以发生赤潮,此外,水体的pH值、盐度、照度等其它条件对赤潮的发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气候条件 2.2.1水温的季节变化 水媪对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刘玉等口 的研究表明.冬季,由于水温较低.比较不利于藻类的生长,赤潮藻类出现的种类较少,数量也较低,固此较难有赤潮现象发生。相对而言,夏季水媪较高,赤潮生物种类多、数量也较高,赤潮易发率高于冬季。 2.2.2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现象属于一种准周期气候变化,影响范围横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导致局部天气偏暖,促进海上微生物衍生速度加快,也是造成赤潮爆发规模大、速度快的重要原因之一。珠江口的本次赤潮爆发就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2.3 水动力条件 水流具有携带赤潮生物及营养物质的能力。水体的水动力条件能促进赤潮生物的繁殖、聚集,使赤潮得以形成I它也能使水体交换加强,破坏稳定的海面环境,不仅使赤潮生物浓度降低,而且追使它们分散,使赤潮消失,有研究表明,1989年8~9月份黄骅近岸海区发生的特大赤潮,它的形成与扩散就是有利的水动力条件特别是条流携带赤潮生物的结果。风浪、风暴潮等可以冲散水域的赤潮水团,从而使赤潮减弱甚至消失。

3、赤潮的控制对策

3.1 根据海域环境容量,严格限制进人嵩水中的营养物质 海域对排入其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容纳能力不是无限的,应科学计算海域中的环境容量,作为向海域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对于污水排海工程的可行性要进行仔细分析,慎重考虑,井结合纳污海域的环境条件,以系统工程方法,精心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辅以必要的质量监督控制。对于水流交换速度慢、污染物质易于聚集的海域、应加强沿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治理,特别是赤潮易发海域,更要考虑采取生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减少进入海水中的营养物质量。

3.2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掌握赤潮的发生、发展动态 建议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建立专门的赤潮监测体系,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运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报赤潮,密切注视海域水质的变化。

3.3 控制农田污染 加强农业生态管理,加强土壤监测,帮助指导农民努力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从而降低流域内化肥、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4 污水处理 采用蒸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化学方法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控制污水中的氮、磷的排放量是各国广泛使用的措施。目前我国在城市用水中增加了污水处理收费,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另外,改变污水排放方式,建立污水灌溉工程,将污水直接用于植物灌溉,既控制了水体营养来源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一举两得,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3.5 人工水体净化 及时打捞水生植物,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藻类,将其用做有机肥或其它加工利用,进行人工水体净化,也是一种辅助的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3.6 采用施放粘土矿物等手段,去除赤潮生物和营养盐 对于已经富营养化的海域.目前主要采取施放粘土等手段加以击除。采用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具有对环境无污染、成率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重视。粘土 。矿物对赤潮抑制作用的本质是粘土 颗粒与赤韵生物细胞的絮凝作用。此外,海水施放粘土以后,透明度下降.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粘土矿物还能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俞志明等对粘土去除赤潮生物和营养盐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虽然增加牯土浓度能提高絮凝速率,但并非很有效的方法,在粘土中引入PCAS(第二组分)是最有效的途径。实验证明无机有机絮凝剂复合作用效果优于两者单独作用,无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使用,可以除去有粗到细的各种悬浮瘕粒。 其次,还可以利用其他的天然有机絮凝剂,如,甲壳质是一种无毒、可降解的 天然有机高分子。在日本等国家早已着手研究它在赤潮治理中的应用。为提高壳聚糖的吸附性能,经过适当化学或物理改性。能够得到合成高分子絮凝剂所不具 有的优良性能。针对赤潮生物荷负电的特点,作者优先选择阳离子改性的壳聚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特性,而利用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基团改性的壳聚糖又荷正电。

3.7 生物净水 令人振奋的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是利用生物工程,例如在富氮、磷水体中种植空心菜、凤眼莲、鸭拓草、灯心草、知风草、水翁等对氮、磷高吸收植物,均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对水的净化效果。目前,利用植物净化污水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植物被人们开发出来,投入植物净化水的绿色环保工程。但是,水生植物若不能及时从湿地系统中移除,其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氮磷等物质会在植物腐烂后释放回水体,影响水质。 生物质热解是目前较有前景的生物质利用处置技术,可将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的气、液、固产品,其中热解得液态产物常作为制备焦炭过程中的副产品收集,通常称为生物油,成分复杂,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够抑制某些植物及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热解生物油可以使藻类中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含量升高,并随作用时间出现先升后降或持续上升趋势,从而导致藻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过度积累会引起过氧化损伤,最终使藻细胞死亡,从而抑制了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其次,水生植物释放出的克生物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抑制藻类细胞分裂,减少细胞数量,进而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如:Greca等在灯芯草中分离出的二萜呋喃类克生物质,对羊角月牙藻存在抑制作用。戴树桂等研究发现,宽叶香蒲、窄叶香蒲和长苞香蒲花粉混合物的乙酸乙酯、丙酮以及乙醚提取物对斜生栅藻和小球藻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叶居新等f1 研究表明,石菖蒲的根及根状茎向水中分泌的克生物质能抑制微藻的生长,其培养种植水还能降低微藻的光合速率。凤眼莲根的分泌物及其丙酮、乙酸乙酯相提取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克生作用。凤眼莲浸出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之后还有研究发现凤眼莲的根粉末及丙酮相提取物也可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 。 最后,陆生植物也能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赤潮的危害。1990年,Welch等研究发现了降解的大麦秸杆能显著抑制丝状藻的生长。研究表明大麦秸杆的浸出液可对小球藻等微藻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之后,美国水生植物管理中心利用大麦秸杆直接投入水体抑制藻类,是目前最为成功的利用克生作用控制藻类的实例之一。Hargrave发现巴西胡椒高浓度的提取物对多种甲藻和硅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徐芙清研究表明,三种常见陆生菊科植物野艾蒿、小白酒草和杭白菊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次,陆生耐盐植物海马齿的植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