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发生的原因

赤潮发生的原因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那么,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赤潮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赤潮发生的原因吧!赤潮发生的原因1、浮游生物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赤潮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
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
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
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2、人类活动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解决赤潮措施

解决赤潮措施1. 背景简介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和甲藻)大量繁殖,导致海水变红、淤塞渔网,严重时还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紊乱。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对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赤潮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原因分析赤潮是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养分过剩赤潮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海洋中的养分过剩。
过量的养分,如氮、磷等,会促使浮游植物快速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2.2 温度变化海洋水温的变化也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爆发。
2.3 水体流动水体流动情况对赤潮的发生和传播也有一定影响。
水体流动不畅或者缺乏对流现象,容易造成赤潮的发生和滋生。
3. 解决赤潮措施针对赤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3.1 养分控制控制海洋中的养分过剩是解决赤潮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等进入海洋的养分排放量来限制养分过剩,从而抑制赤潮的发生。
3.2 水质改善改善水体的质量也可以有效减少赤潮的发生。
可以通过加大水体的处理力度,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和养分,使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降低赤潮的发生几率。
3.3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也是有效解决赤潮问题的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网络,及时发现赤潮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赤潮造成的损失。
3.4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方法进行赤潮的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引进天敌来捕食赤潮的主要成分,如硅藻和甲藻,以减少其数量,从而达到控制赤潮的目的。
3.5 应急处置在赤潮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利用喷洒抑制剂、置放屏障等技术手段来减少赤潮的扩散和影响范围,保护渔业和旅游资源。
4. 结论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针对赤潮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包括养分控制、水质改善、监测能力提高、生物防治和应急处置等,来解决赤潮带来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护海洋生态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
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赤潮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发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发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赤潮的防控措施1. 海区进水需经过沉淀、过滤或消毒后才进入养殖池,如有条件的池塘最好备有蓄水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科学清塘、肥水培藻、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保证池塘中优质种群优势,尽量杜绝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增加赤潮生物繁殖的物质基础;3. 可以科学套养一些鱼类(鲢鱼)、贝类等,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 海区赤潮发生时,要“保水”,停止换水,避免赤潮的发生。
常见赤潮生物种群的清除方法1. 夜光藻(1)外用:先用黑臭净(1包2亩)干撒,消除底污,截断营养源,傍晚用纳米氧+百安威(1+2用2~3亩)混合泼洒。
可酌情连用2天。
第三天用解毒超爽/净水王兑水后全池泼洒,降解毒素,防止养殖生物因藻类死亡而中毒;接着用黑金神+2包粉剂活菌王+1桶六抗培藻膏提前浸泡一夜全池泼洒,可用4~5亩,调节水色,培育有益藻类。
(2)内服:可用清源、活性蒜宝/新菌克、金多维/酶解多糖拌料,一天两餐,连用3~5天,目的是解毒排毒,保肝护肝,增强虾的抗应激能力。
2. 鞭毛藻或甲藻(1)外用:先用2瓶百安威+1瓶纳米氧兑水后拌匀全池泼洒,可用2~3亩,杀灭有害藻类;晚上酌情可用1包降解灵+1包超C拌匀后全池泼洒,可用1~2亩,或者使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各500克干撒,目的是增强水体通透,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酌情可按以上方法再操作一次。
第二天可用净水王/解毒超爽(1瓶用3~4亩)兑水后全池泼洒,降解毒素,防止中毒,同时有利于有益藻类生长,接着用1桶乳酸宝+1包黑金神+2包粉剂活菌王/灵活100+2包藻健康/1桶六抗培藻膏提前加水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可用5~6亩,调节水质,培育有益藻类。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产生的原因

⾚潮产⽣的原因 ⾚潮产⽣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导致⾚潮产⽣?下⾯就由店铺告诉⼤家⾚潮产⽣的原因吧! ⾚潮产⽣的原因 1、引发⾚潮的⽣物种类在春末夏韧转换季节时,藻类浮游⽣物因⽔质变化、⽔湿升⾼和养分提⾼⽽⼤量繁殖。
⽬前发现的⾚湖⽣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泛,⼏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
藻类植物甲藻门有⼆⼗多个种类能引起⾚潮,其中夜光藻、短棵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湖的主要种类,原甲藻是太平洋东海岸⾚潮的主要种类之⼀;淡红束⽑藻、薛⽒束⽑藻、汉⽒束⽑藻是引起我国东海⾚潮的常见种。
原⽣动物中的某些种类如组⾍等也属于⾚潮⽣物,其繁殖过盛也可引起⾚潮。
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中,约有300种能导致⾚潮,其中70多种能产⽣毒素。
中国沿海的⾚潮⽣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潮。
2、⾚潮产⽣的⾃然条件⾚潮发⽣的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但从理化环境的变化分析,⾃然条件主要有如下五点因:1.化学素近海养殖向⽔域中添加⼤量的饵料,导致在内湾、浅海区中⽆机态氯、磷酸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增多,给⾚潮⽣物的⼤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2.内湾、浅海区⽔体交换能⼒差,海⽔利⽤率⾼,封闭性强,⽔体循环速度慢,使⽔体富营养化⽐较严重,是⾚潮⽣物滋⽣繁衍的优良环境,是⾚潮的多发区。
3.海温和盐度⼀般⾚潮发⽣于⽔温20℃⼀30℃的海域中;⾚渤海域的盐度⼀般为27‰⼀37‰。
4.⽓象因素通常⾚潮出现于闷热、风平浪静的夏季。
5.海流由于台湾暖流北上或外海海⽔在浙江沿海形成的锋⾯,使东海多发⾚潮。
⽔底层出现⽆氧和低氧⽔团也会引起⾚潮。
此外,⾚潮发⽣与地球的温室效应也密切相关。
近年来,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出现⾬⽔少、⽓温⾼、光照⾜的⽓候条件,从⽽加速了⽣物的新陈代谢,使过量繁殖的浮游⽣物在沿岸⼀些海域泛滥成灾,从⽽形成⾚潮。
3、⾚潮产⽣的⼈为原因 ⼀是⼈们对农作物施以超量的化肥、农药等积累在⼟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就以我国农⽥施⽤数以亿吨计化肥⽽⾔,据推算,约有l/2以上届于浪费,⽽这些化肥却随径流进⼊江、河、湖、海。
赤潮的具体概念

赤潮的具体概念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突然大规模富营养化,导致海水变得浑浊,呈现红色或棕红色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海洋浮游植物,特别是一些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
赤潮通常在气温升高、光照充足、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并且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发生。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海洋来源主要有农业、工业、城市排污等。
在富营养化的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最终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赤潮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为赤潮中的大量浮游植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导致其他生物无法生存。
此外,一些赤潮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一些赤潮毒藻会产生麻痹性毒素,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些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特别是对于以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为主要食物的人群,赤潮毒素的存在对他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当赤潮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会发布有关海产品食用的警告,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赤潮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像上文提到的,赤潮会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赤潮导致海洋中的大量鱼类和贝类死亡,渔民的捕获量会大幅减少,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此外,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滩变得污染,有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赤潮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减少废水和农业化肥的排放,以降低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此外,加强海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的发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赤潮,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消除。
例如,使用氧气注入技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赤潮物种的数量。
总之,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的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赤潮的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7:17-21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耶和华这样说,我要用我手里的杖击打河中的水,水就变作血,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华。
河里的鱼必死,河也要腥臭,埃及人就要厌恶吃这河里的水。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对亚伦说,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就是在他们的江,河,池,塘以上,叫水都变作血。
在埃及遍地,无论在木器中,石器中,都必有血。
摩西,亚伦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
亚伦在法老和臣仆眼前举杖击打河里的水,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
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这河里的水,
埃及遍地都有了血。
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