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
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
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l、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
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
解决赤潮措施

解决赤潮措施1. 背景简介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和甲藻)大量繁殖,导致海水变红、淤塞渔网,严重时还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紊乱。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对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赤潮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原因分析赤潮是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养分过剩赤潮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海洋中的养分过剩。
过量的养分,如氮、磷等,会促使浮游植物快速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2.2 温度变化海洋水温的变化也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爆发。
2.3 水体流动水体流动情况对赤潮的发生和传播也有一定影响。
水体流动不畅或者缺乏对流现象,容易造成赤潮的发生和滋生。
3. 解决赤潮措施针对赤潮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3.1 养分控制控制海洋中的养分过剩是解决赤潮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等进入海洋的养分排放量来限制养分过剩,从而抑制赤潮的发生。
3.2 水质改善改善水体的质量也可以有效减少赤潮的发生。
可以通过加大水体的处理力度,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和养分,使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降低赤潮的发生几率。
3.3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也是有效解决赤潮问题的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网络,及时发现赤潮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赤潮造成的损失。
3.4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方法进行赤潮的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引进天敌来捕食赤潮的主要成分,如硅藻和甲藻,以减少其数量,从而达到控制赤潮的目的。
3.5 应急处置在赤潮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利用喷洒抑制剂、置放屏障等技术手段来减少赤潮的扩散和影响范围,保护渔业和旅游资源。
4. 结论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针对赤潮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包括养分控制、水质改善、监测能力提高、生物防治和应急处置等,来解决赤潮带来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护海洋生态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背景介绍赤潮,又称赤潮水华,是一种由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藻类会释放出有害的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水华的影响赤潮水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赤潮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赤潮水华释放出的毒素会杀死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赤潮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为了解决赤潮水华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减少赤潮水华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可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方向。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通过引入或增加一些天敌物种来控制赤潮水华的繁殖。
例如,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来减少藻类的数量,或者使用特殊的微生物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在赤潮发生的水域设置屏障,阻止有害藻类的扩散。
另外,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高温等方法来杀死有害藻类。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来抑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投放一些抗生素或杀藻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5. 水域管理水域管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来控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对水域进行划定和管理,设立禁渔区和保护区,限制渔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发展。
此外,加强对水域的巡查和执法也是水域管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赤潮水华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解决赤潮水华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水质管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水域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预防赤潮措施

预防赤潮措施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出现大量赤藻类的现象,通常会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
赤潮有可能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沿海风景区关闭等问题。
因此,预防赤潮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赤潮的措施和方法。
1. 控制水体养分浓度赤潮通常与水体中的养分浓度过高有关。
过高的养分浓度促进了赤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因此,控制水体的养分浓度是预防赤潮的重要手段之一。
控制水体养分浓度的方法包括: -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包括有机废水、农药、化肥等,这些物质中的养分会进入水体,导致养分浓度升高。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降低水体养分浓度,从而预防赤潮的发生。
- 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农田施肥和植保技术标准,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渗漏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养分浓度。
-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包括建设沟渠、梯田、防护林等,这些措施可以防止水和土壤的流失,减少养分的流失,从而降低水体养分浓度。
2. 加强监测和预警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预防赤潮的重要手段。
只有及时掌握赤潮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加强水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工作,包括: - 监测水质:定期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如养分浓度、溶解氧、叶绿素等,及时发现水体养分浓度异常的情况。
- 监测生态系统:通过监测赤藻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等指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赤潮的迹象。
- 加强现场观测:利用遥感技术、潜水系统等手段,实时观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
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赤潮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预警信息可以包括赤潮发生的区域范围、预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影响等内容,帮助相关部门和公众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
3. 采取物理和生物治理措施在赤潮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物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是降低赤潮影响和防止赤潮恶化的重要手段。
防止赤潮的措施

防止赤潮的措施
人类活动增加污染和沉淀、改变温度和盐度,是赤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防止赤潮的有效措施包括:
1.加强污染物处理:加大环境保护费用,强化环境检查,进一步减少废水排放,控制排污,保护海洋环境。
2.加强风沙防治:植树造林、安装内或外地沙林,利用植被固定土壤,减少干旱沙漠扩大的根源。
3.加大水生态工程修复:加大水生植被密度,实施水体循环、水生植被供应、流域植物恢复等项目,促进海洋生物复原,减少赤潮爆发。
4.控制地球变暖:以减少碳排放为基础,采取低碳发展战略,减缓地球温度升高,恢复海洋环境平衡。
5.加强气候变化和水文变化观测:实施尽可能早的苔藓预警,对赤潮爆发期间海域水文、气候变化让精细化观测,为及时采取抗衡措施和有效应对把关。
6.减少盐度:回收应用海水提高海 water 浓度,进步海水的温度。
7.地理规划:加大开海,回用岸边港口或内湖湾,有效改变海洋结构,生产鱼类、海洋生物聚集地。
8.防止蓝痰藻危害:采取环境性免疫法,及时保养海洋环境,防止蓝痰藻污染海水,保护海洋生态平衡。
防止赤潮的措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共同关注,制止污染和破坏,保护海洋生态健康,防止赤潮的发生。
海水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2900字

海水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2900字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严重,严重危害着海洋渔业、近岸旅游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赤潮生物的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对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赤潮生物;生态环境;危害;防治对策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有害生态异常现象。
据分析,引起有害赤潮发生的主要种类有60余种,其中甲藻类、硅藻类、蓝藻为优势种。
赤潮在风和日丽,温度较高(多为20~25℃)的春夏温暖季节频发,多发生在近岸、河口、内海、外海或有上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
随着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海域污染物的增加,我国赤潮呈现出发生次数增多,波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造成危害加剧的态势,给海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对赤潮灾害进行积极的防治十分重要。
1 赤潮的危害1 1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包囊)本身就存在于海洋生态海域中的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它们小到几微米,大到几毫米。
当水体中的各种理化条件基本适宜某种赤潮藻类生长繁殖时,它们就会迅速增殖,从而形成赤潮。
在赤潮产生初期,由于环境、空间相对适宜,营养元素也很丰富,它们就会大量增殖,在此过程中,赤潮生物经光合作用产生养分供其自身利用,也会大量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使水体二氧化碳平衡遭到破坏,水中pH也逐渐升高。
随着赤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大量的赤潮藻漂浮在海面,严重降低水体透明度,使海洋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危害了海洋动植物的生存,使海洋中正常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 2 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随着赤潮的不断发展,有毒赤潮生物体内存在或通过代谢产生毒素,危害鱼虾的正常生长,毒害海洋生物。
在消亡阶段,伴随着细菌分解作用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危害鱼、虾、贝的健康。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赤潮是指一种由海洋中的赤潮藻属或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变红、蓝、褐等颜色的现象。
尽管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是其大规模的爆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毒素释放和毒害某些赤潮藻属在大量繁殖时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比如硅酸壳中含有、致病细菌等。
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吃了被污染的赤潮蟹等贝类的人们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并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生态栖息地破坏赤潮会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气,繁殖的生物也会改变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许多物种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杀死海洋生物大规模的赤潮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大部分海洋生物、水禽、淡水生物等。
当水面上的植物堆积时,那些不能善加利用的死物质就会大量减少氧气的释放,这样会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赤潮应对措施1. 注入氧气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注入氧气。
因为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缺氧,往往会杀死一些生物。
通过注入氧气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一现象。
2. 起泡破坏起泡破坏是解决赤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赤潮爆发,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物死亡数量。
3. 筛选和控制养殖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筛选和控制养殖,监测有毒的生物是否会进入鱼和虾的养殖中,防止这些物质的进入到养殖区。
4. 建立赤潮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赤潮预警系统,可以对赤潮爆发的情况提前实现警戒,防止它造成过多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它的大规模爆发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多的影响和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
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
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是否在向不利于人类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二、目标:
搞清我国海域赤潮形成机理、提出预测和防治方法以减轻赤潮灾害,进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健康发展。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海水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为富营养化造成。
造成人为富营养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1、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不断向海洋里排入污水、废
水,污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度的海产养殖: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许多地方为了提高养殖产
业,过度投放饵料。
并且所养殖的生物排出的大量排泄物,以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世界各地活跃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船运业
的发展。
奔忙于世界各地的船舶成了赤潮生物的运输者。
当这些赤潮生物到达合适的环境条件,便会暴发形成赤潮。
另外,在养殖业中,随着鱼类和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也跟着带来了新的赤潮生物。
三、研究方案:由于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因
此在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其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一)消除引发赤潮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赤潮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以减少损失。
四、具体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包括:
(一)赤潮的预防
1、第一个方面,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首先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
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其次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另外,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第二个方面,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
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除此之外,也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等清除受污染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第三个方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相关法规
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4、第四,就是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二)赤潮的治理方法
首先,可以在赤潮发生区喷洒絮凝剂如粘土,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或喷洒化学药品(如过氧化氢、臭氧、CuSO
等)都是很好的赤潮处
4
理方法。
此外还有把含有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过滤,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围隔起来等多种方法。
还有一种比较可行的是应急措施,即沉箱法或迁移法。
就是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没有发生赤潮的海区。
此外,还可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以防因赤潮引起的养殖生物窒息死亡的情况发生。
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在各种治理方法中,喷洒粘土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种方法已经被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采用,并且不断被改进。
但该方法不适用大规模、高密度的赤潮,另外对粘土类型、喷洒方法、费用等方面也需要考虑。
向海水中添加化学物质来控制赤潮的方法,仍处于实验阶段且,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化学药品的残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治理法——如人工栽培的大型海藻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在快速生长的同时他们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大量吸收氮、磷和二氧化碳,同时大量释放氧气,这样他们在降低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方面起到极好的作用。
如果此项技术得到应用,将是一种比物理治理法和化学治理法更优越的方法。
在各种预防措施中,重要的是控源预防。
在赤潮多发区,建立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标准,合理分配与赤潮爆发相关的污染因子的排放总量。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控制沿海地区和流域的氮、磷施用量和排放,一些沿海地区如深圳、厦门、辽宁、秦皇岛等地相继出台了禁用含磷洗涤剂的相关政策,这对于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减少赤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