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理想国自序阅读答案
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先说“思想”后说“创造”,③②说的是“思想”,④①是说“创造”,再根据句式一致的特点,③④与②①分为两组,应该先说③④后说②①,呼应前文语序。排除ABD。
故选C。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3)荀子《劝学》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日常所见之动物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
九年级下学期学业调研试题 试题

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2021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学业调研试题制卷人:打自企;成别使;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春壹阑;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一、语文知识积累1.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021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曹文轩发表的小说类书jí________就有45本之多,其中享有声yù________的?草房子?和?青铜葵花?等深受孩子喜欢。
该奖评委会在给曹文轩的获奖词中这样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shù________立了孩子们面对困难生活挑战的典范,yíng________得了儿童读者广泛的喜欢。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杜牧?泊秦淮?)(2)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3)________,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4)古人在诗词中常流露一腔愁绪。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抒发了愁之多,李清照?武陵春?的“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愁之重。
(5)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呼喊,这充分表达了杜甫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6)HY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可谓“________,________〞。
(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空)3.解释以下句子的加下划线的词。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3)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 (4)小大之狱________4.以下语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会天大雨,道不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无案牍之劳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是金陵人,客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5.名著阅读。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专题一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考点/考向 年份
具体设问
10.文章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
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11.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
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
答案 2023河南(《老兵和军马》9题探究老兵得到的“重要得多的东西”
开放 有哪些)、安徽(《中国地图》8题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等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命题趋势·新考法分析
综合性
考点 综合 读写
2023浙江金华(《瓜子和灯花》9题与字音结合)等 2023广东省卷(《桂圆》21题写推荐语)、浙江温州[《鲲鹏记》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一)选材分析
年份 篇目 作者 出处 阅读量 主题
《成都
感物
2022 桂湖 肖复兴
1124字
三湖》
抒怀
书笺
《唐朝的
生活
2021
夏坚勇
1319字
小祭
驿站》
感悟
成都的
《蓉城
人性
2020
何满子
1243字
卖水人
忆往》
光辉
巴山
感物
2019
钱歌川 — 1292字
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鉴赏散 理解及
10.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 文语言 赏析 2018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10年 (10年
→溯源教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教参“问题探究”) 7考) 7考)
云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
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
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
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
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
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
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
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
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
【语文】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成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竞周容以为度。
(屈原《_______》)(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赤壁赋》)(3)草木在传统文化中除指向审美功能外,还有《论语》中孔子论《诗》提到“______”的功用。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在数字交换条件下,商品是以数据、图片、文字、用户评价等数字化信息所构筑的“虚幻形式”展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产生虚拟性。
①为此很可能会出现利益驱动下的数字操控和数字偏离②但同时又独立于真实的商品③这个“虚幻形式”源于真实的商品④是其数字化映射⑤并成为交换过程的决策依据A.③⑤④②① B.⑤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⑤② D.②④①③⑤(2)班级排演以“对抗世俗”为主题的《红楼梦》经典片断,以下人物与情节不适合这个主题的一项是()。
(3分)A.林黛玉读西厢B.尤三姐自刎C.袭人改嫁D.鸳鸯拒婚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AI写的诗是“诗”吗?这个问题类似于问,机器人是人吗?或者稍微退一步,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吗?这个提问已经跨出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涉及对“人”的重新认知和界定。
如果我们暂时搁置这种类似于“天问”的提问,从一个相对“保守”一点的角度来看待小冰①写诗这一“事件”,即使是在纯粹诗学的范畴内,这依然构成了一个迫切、甚至是对整个诗歌史的提问。
②对于小冰的诗歌写作,即使出于商业化和资本化目的的微软公司设计师,也会“弱弱”地承认其“模仿”的属性,更不用提恪守传统知识型的读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在指责小冰的写作是一种“仿写”,是一种“物”的游戏,而非一种属“人”的创造。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木的理想国自序
阿来
①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
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
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
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
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产生的传播策略。
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②是的,我就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
有朋友善提醒过我,不要玩物丧志,但我倒自得其乐,要往植物王国里继续深入。
文字记录不过瘾了,又添置了相机,学习摄影,为植物们的美丽身姿立此存照。
这么做有个缘故,我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
这句话写到了报纸上,有人认为是狂妄的话,我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
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晓这个世界。
我的意思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
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③这个世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真的是太过阔大。
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
直到2010年,旧病发作,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
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
这时腊梅也到了盛放的时节。
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黄色花开放,禁不住带了很久不用的相机,去植物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楼,将它们一一拍下。
过了拍摄的瘾还不够,回去又检索资料,过学习植物知识的瘾;还不够,再来过写植物花事的瘾。
这一来,身心都很愉悦了。
④拍过腊梅,接着便大地回春,阴沉了一冬的成都渐渐天青云淡。
玉兰,海棠,梅,桃,杏,李次第开放,也就是古人所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
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这座城中的主要观赏植物,都拍过一遍,写上一遍。
计划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从春至秋写成一个系列。
⑤曾经读到过美国自然文学开创者之一,环保主义者先驱的缪尔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置身其间的这块土地,那么,这个人关于爱国家之类的言辞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虚假的。
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
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
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
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
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
这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
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⑥我觉得,自己写这组这座城市的花木记,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义在。
⑦因为,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本的知识,
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
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
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
在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反倒缺乏美的教育。
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
我想,写下这些文字,如果不能影响别人,至少也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
(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观察和记录花木,除了能愉悦身心,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请分点简要概括。
(6分)
2.第②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
这句话,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认为是谦逊的?请简要回答。
(4分)
3.文章③④两段中,作者对自己记录成都花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4.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以所学过的有关花木的诗文为例,谈谈对本文最后一段中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
这一观点的认识。
(4分)
答案:
1.(6分)①让人进入和学习自然,获得对世界的理解;②引导人们反省生活中的粗陋,朝向更高的精神层面;③能丰富审美,深化美感,是一种美的教育。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狂妄:对世事的理解已然不易,还想了解自然环境,自以为能通晓这个世界,这是狂妄的。
②谦逊:进入和学习自己置身的自然环境,尽力去了解世界,这是谦逊的姿态。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
语意相近即可。
3.(4分)①表现观察自然与了解环境的自得其乐,为下文对反省生活和美的教育的议论作铺垫。
②说明本书的写作缘起。
评分标准:每一点答到自得其乐,1分,答到铺垫,1分,答到铺垫的具体内容,1分。
第二点,1分。
共4分。
语意相近即可。
4.(4分)示例:汉乐府《长歌行》,借阳春中青青园中葵到秋天焜黄华叶衰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易逝,以景寄情,既明白易懂,又发人深省,让人在鲜明的美感中体悟到珍惜光阴的道理。
评分标准:举例恰当,2分;能结合美的教育阐述恰当,2分。
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