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发展史
第一章 汽车空调基础知识

3、简述使用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注意事项。
R134a制冷剂性质: (1)热物理性能与R12相近; (2)对大气层无破坏作用,温室效应影响较小。 (3)传热性能好; (4)相容性不同; (5)分子直径比R12略小,易泄漏;
(6)吸水性和水溶解性比R12好。
趋势制冷剂
(1)制冷剂R415B 技术特点: 1)、环保性能好; 2)、无毒,不易燃; 3)、制冷速度快,节能效果好; 4)、基本无需改动原R12系统的部件、管路和生产线。 环境参数:破坏臭氧层潜能 (ODP)0.009 温室效应潜能 (GWP)≈530 (2)HFO-1234yf 技术特点: 1)、环保性能好; 2)、基本无毒,轻微可燃; 3)、制冷速度快,节能效果好; 4)、基本无需改动原R134a系统的部件、管路和生产线。 环境参数:破坏臭氧层潜能 (ODP)0 温室效应潜能 (GWP)≈4
汽车空调的发展史
国际五阶段:
单一取暖 单一冷气 自动控制 冷暖一体化
微机控制
国内:
60~70年代:利用废气余热 80~90年代:技术引进 90年代以后:渐具规模
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 (1)全自动化 (2)提高舒适性 (3)高效节能,小型轻量化 (4)环保 (5)采用空调新技术 (6)遥控——物联网
三、汽车空调特点 (1)抗冲击能力强 ; (2)动力源多样; (3)制冷制热能力强 (4)结构紧凑、质量小。
空调重要概念:
(1) 温度 (2)压力 (3)汽化与凝结 (4)湿饱和蒸气 (5)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 (6)显热与潜热
制冷剂饱和液体 和饱和蒸气组成 的混合物
饱和蒸气的 温度与压力
温度升高 或降低形 态不发生 变化
温度不变 而形态发 生变化
(7)节流
汽车空调器发展概述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中国社会急速发展,汽车的数量日益增多,呈指数式增长,汽车各项性能不断提高,如经济性、动力性、安全性等,当然也包括舒适性。
空调系统作为汽车的一部分,对汽车的舒适性有极大的影响,已经成为汽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系统。
汽车空调系统主要的作用就是调节车内的空气,提高清新度,提高车内的湿度,调节温度还有流速等等参数,以此来营造出好的环境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良好的舒适度,缓解疲劳和压力,同时还能够清除车窗上面的一些水蒸气、雾气、霜等,提高能见度,从而确保行车的安全性[1]。
对于汽车好坏的评判,汽车空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了。
汽车空调已经成为影响汽车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世界的汽车工业现在都在迅猛发展中,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等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汽车的生产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空调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1.2 汽车空调器发展概述汽车工业的在我国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空调行业的迅猛发展,非常的有全景。
汽车空调的作用非常大,对汽车的各项性能影响很大,能够提供舒适性,保持车内各项性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如空气的流速、空气湿度、空调的温度、车内的大气压力使乘车人员身心保持健康,提高他们行车过程的舒适性,还对行车安全提供了显著的作用。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空调的发展时间不久,却发展得非常快,速度令人吃惊。
最原始的空调装置刚开始只用来为乘客和驾驶员提供暖气和除霜,在1927年出现的。
在1940年的时候第一部有制冷机的车子被美国的packard公司生产成功。
1954年才有真正安装在汽车上的空调冷暖一体式设备。
在1964年的时候,装有温度自动控制的空调开始装在Cadillac小车上。
1979年的时候,空调随着微机控制的出现,日趋成熟,发展开始进入第四代产品的制造阶段。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基本功能都已经可以实现,如制冷,换气,净化等功能。
我国对空调技术的掌握还处在开发阶段。
1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汽车空调的基本概念
二、湿度
人觉得最舒适的相对湿度夏季是50%~60%,冬季则是40%~50%, 在这种湿度环境中,人会觉得心情舒畅,皮肤觉得特别光滑、柔嫩。湿 度过低,人的皮肤会干燥,这是由于湿度太低时,皮肤表面和衣服都较 干燥,它们之间(特别是化纤衣服)摩擦产生静电的缘故;湿度过高, 人会觉得发闷,这是由于人体皮肤的水分蒸发不出来,干扰了人体正常 的新陈代谢过程。
第二节 汽车空调的发展
三、汽车空调的发展方向
当前,从市场需求方面看,汽车空调装置应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 燃油经济性,从制造方面看,随着车厢地板的降低以及车辆向大型化、 高级化发展,需进一步提高汽车空调各组成装置的紧凑性和效率;从乘 员和驾驶员方面看,车内温度要合理分布、设备操作要简便,空调装置 应向全季节型发展。
第二节 汽车空调的发展
2.提高舒适性 当前不少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和采暖是各自独立的系统。每当梅雨 季节,风窗玻璃上常常蒙上雾气,若要去掉雾气,必须启动冷气装置, 但这样会使车内太冷。为了克服此缺点,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全季节型的 空调系统。该系统具有换气、采暖、除湿、制冷等功能,夏天由发动机 驱动制冷系统,冬天由加热器制热采暖,过渡季节(如梅雨季节)则采 用制冷与采暖混合吹出温和风进行除湿,使车厢内换气情况达到最佳状 态。
第二节 汽车空调的发展
二、我国汽车空调的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空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利用汽车 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或冷却循环水产生的热量来取暖。在20世纪六七 十年代生产的北京吉普和北方的一些长途客车上应用。 第二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 国从日本购进制冷降温用的汽车空调系统,装配在我国生产的红旗、上 海、伏尔加等小轿车上和豪华大客车上,并发展成单一的降温汽车空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上海、北京、湖南、广 州、佛山等地分别从日本、德国引进先进的空调生产线和空调生产技术, 生产大中型客车、轻型车及轿车的空调系统。
汽车空调浅析

汽车空调浅析汽车空调系统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
空调装置已成为衡量汽车功能是否齐全的标志之一。
伴随汽车空调的普及与发展,汽车空调的发展大体上历经了单一取暖阶段、单一冷气阶段、冷暖一体化阶段、自动控制阶段、计算机控制五个阶段。
空调的控制方法也历经了由简单到复杂,在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电路控制方面也在不断更新改进。
标签:汽车空调;故障诊断;维修1 汽车诞生距今已有100多年了,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直到1927年才出现。
当时汽车空调的内容仅仅是加热器和通风系统。
1940年,英国Packard汽车公司第一次提供了通过制冷方式使车内空气凉爽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空调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在技术上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空调系统作为现代轿车基本配备,也就成了必然。
目前,汽车空调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汽车上。
它不仅可以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驾驶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汽车等级,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汽车空调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汽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发达国家乘用车空调安装率已达90%以上,而且大多数采用自动控制。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也很快。
近年来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种替代能源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空调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正逐步进入家庭,在近几年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汽车空调装置作为汽车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汽车上已经相当普及。
我国汽车空调的安装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已达到100%的普及型,空调已成为现代汽车的一项基本配备,给汽车空调的使用与维修带来了新的挑战。
论文最后以汽车空调故障检修的方法,对汽车空调系统的再深入探究,已达到对汽车空调系统的了解,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汽车空调结构课件

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期阶段
20世纪初,汽车空调技术 开始出现,但仅限于简单 的制冷设备。
发展阶段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20 世纪60年代开始,汽车空 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 应用。
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阶段
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能源 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环 保型的汽车空调技术得到 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汽车空调的类型和特点
替代制冷 剂
传统汽车空调使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但氟利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因此, 使用环保型制冷剂是汽车空调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二氧化碳、水等天然 制冷剂。
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应用与发展
智能化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汽车空调的智能化控制成为趋势。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空 调系统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提高舒适性和能效。
停车时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
在停车时,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以免对发动机和空调系统造成损 坏。
定期清洗空调系统
定期清洗空调系统,以防止细菌和霉菌滋生,影响车内空气质量。
05
汽车空调发展趋势与新技 术应用
能耗和环保要求下的技术发展
节能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汽车空调的能耗和环保性能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节能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提高压缩机效率、优化制冷系 统设计、采用高效换热器等。
汽车空调结构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汽车空调概述 • 汽车空调系统结构 • 汽车空调工作原理 • 汽车空调维护与保养 • 汽车空调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01
汽车空调概述
汽车空调的作用和组成
作用
汽车空调主要用于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为驾驶室提供舒适的环境。
初识汽车空调

2. 热力学基础
1)热量
知识准备
热量是物体分子不规则运 动动能大小的量度
Logo
(1) 传导
(2) 对流
(3) 辐射
知识准备
常用的热量单位量
Logo
(1) 卡
(2) 焦耳
(3) 英热单位
2)比热
知识准备
Logo
将1 kg物质的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K所需要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数值称为比热。
压力(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用Pa表示。 1 Pa=1 N/m 因为Pa这个单位太小,故实际中常用千帕(kPa)或兆帕( MPa)。 1 MPa=103 kPa=106 Pa
知识准备
Logo
物理上,将纬度45°海平面上的常年平均气压称为1个标准 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3 kPa(760 mmHg)=0.101 3 MPa 工程上,压力的常用单位是kgf/cm2,称为工程大气压。有 些国家会用到巴(bar)这个压力单位,它和帕之间有如下换算关 系。 1 bar=105 Pa
Logo
汽车空调的基本功能是用人为的办法在车厢中造成使人 感到舒适的气候环境,即在夏天能使车室降温(制冷)、冬 天能使车室升温(采暖),并尽可能满足“头凉足暖”的循 环送风原则。当车内空气混浊时要能补充新鲜空气(新风) 或净化空气。对于高级车辆,还要求上述功能自动实现,需 要一套高级的自动控制与调节设备。
知识准备
Logo
汽车空调制冷循环中空气的热量转移和制冷工质状态的变化过程
知识准备
车空调制冷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Logo
(1)制冷循环系统: 压缩机、冷凝器、储液 干燥器、膨胀阀、蒸发 器、输液(气)软管以 及风机(冷凝器风扇、 蒸发器风机)等组成。
汽车空调.ppt

体的装置。制冷能力是以单位时间内所能转移的热量来表 示的。
• 制冷负荷:为了把车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
内,必须将来自车外太阳的辐射热和车内人体散发出的热 量排到大气中去。这两种热量的总和就叫制冷负荷。
制冷基本原理
思路:人们在游泳时,会有冷的感觉,在手臂上涂抹酒精也
要预先设定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设定的温 度范围内工作。系统根据传感器检测车内 外环境温度信息,自动指挥空调各部件工 作,达到调控车内温度和其它各功能的目 的。
•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由微机按照车内外 的环境实现微调化。该系统具备数字化显 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 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实现了 空调运行与汽车运行的相互统一。
制冷过程中热量的转移是靠液体的状态变化 实现的,我们将这种液体称为制冷剂。
制冷循环
为了使前述的制冷装置的制冷 过程持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向容 器中补充制冷剂,从开关放出的制 冷剂也应回收加以反复利用。为此, 有必要制作一套装置使制冷剂能够 在装置中循环,不断地将热量带走。 由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可知,降低压 强可以使物质的沸点降低,使其更 加容易蒸发而吸收热量;提高压强 可以使物质的沸点升高,使其更容 易转化为液体而放出热量。为此, 将上述装置从开关放出的气体制冷 剂回收回来,使其进入一台压缩机, 提高压强,再通过一个称为冷凝器 的装置,经强制冷却放出热量变为 液体,并将这种液体制冷剂暂时存 放在一个储液罐中以备再次使用。
3. 为保证制冷系统的安全工作,制冷剂应是不易燃烧和爆炸的物质。 4. 制冷剂应对人体无害,但又有特殊的气味,这样就可以通过嗅觉来发现制
冷剂是否泄漏。 5. 制冷剂应有较高的稳定性,应能反复使用,对金属、橡胶和润滑油应无明
汽车空调系统简介.ppt(PPT文档)

12/22/2019
12
干燥储液瓶总成
• 1. 入口 • 2. 出口 • 作用: 密封的储液
罐与冷凝器出口管连 接,用于贮存来自冷 凝器的制冷剂和机油。
12/22/2019
13
管路
• 蒸发器-压缩机管路总成 • 压缩机-冷凝器管路总成 • 干燥器-蒸发器管路总成
12/22/2019
14
空调控制面板
12/22/2019
18
空调循环图
蒸发器
低温气态
低
低
温 低
压
压
侧
气 态
高压侧
压缩机
高温高压气态
膨胀阀
吸收湿气
干燥器
高温 液体
冷凝器
12/22/2019
19
暧风系统(制热)
利用发动机水温,通过鼓风机, 使空气强制经过暧风水箱,加热空 气,达到取暧目的
12/22/2019
20
通风换气
• 通风装置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 使车辆通风。
23
五、制冷剂与冷冻油
• 二氯二氟的化合物(CCL2F2)即制冷剂R12
破
坏大气层中臭氧层
• 替换制冷剂R12的四氟氢碳(CH2FCF3)已经大量使 用,这种被称为R-134A 的制冷剂
• 卤代烃制冷剂的编号R后面的第一位数字,表卤代烃 的分子式中碳原子 数目减去1;R后面的第二个数字, 表示卤代烃分子式中氢原子数目加上1; R后面的第 三位数字,表示卤代烃分子式中氟原子数目。
带,带动压缩机离合器皮带轮进行驱动 的。当电磁离合器线圈不通电时压缩机 皮带轮自由旋转,不驱动压缩机轴。当 离合器线圈加上电压通电后,离合器片 和毂被推向皮带轮,磁力将离合器片和 皮带轮锁为一体以驱动压缩机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空调发展史
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
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了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取暖的方法。
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其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
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
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加热器取暖。
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欧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
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
这项技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轿车。
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
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
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
这种方式目前仍在大量经济汽车上是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
冷热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大理想。
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卡迪拉克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自动空调装置只要预先调好温度,就能自动地在调定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机器根据传感器检测车内、车外环境的温度信息,自动地指挥空调器各部件工作,达到控制车内温度和其他功能地目的。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
1973年美国通用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地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高度。
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由微机按车内外地环境,实现微调化。
该系统具备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
通过微机控制,实现了空调运行与汽车运行的相关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制冷效果、节约了燃料,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和舒适性。
1927年,在美国纽约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当时轰动了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
实际上这种装置只能称之为“加热器”,只是在汽车车厢内增加了热量,在欧洲寒冷的季节里,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到了1938年,美国人帕尔德发明了汽车空调,他根据电冰箱“冷气”的原理,在一辆老爷车上进行了试验。
又于1939年,将改进后的冷气机,安装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V12型轿车中,效果很好。
1940年,美国Packard公司第一次将机械制冷用于车用空调,为世界汽车空调市场开辟了发展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汽车空调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汽车空调的实用化、普及化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1953年,美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厂商,将空调正式开始在普通的轿车上使用,接着便进行大批量生产汽车空调。
当地装有冷气的汽车已达车辆总数的10%,计5万套。
1954年,第一台冷暖一体化整体式汽车空调设备,安装在美国Nash牌小客车上。
1957年,日本参考美国的汽车空调也开始试制生产,然后欧洲的汽车制造厂商也相继开始生产轿车用空调。
1960年,冷气装置的汽车空调开始普及于世界。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截止1962年,世界上轿车装有空调设备的已达75万套。
1964年,第一台自动控温的汽车空调,装置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
克名牌豪华轿车中。
1967年,世界上装置汽车空调的轿车已达354万辆。
1971年之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世纪、皇冠;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等豪华高级轿车中,都分别安装了自动汽车空调设备装置。
1979年,美国和日本共同推出用电脑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设备系统,并用数字显示,达到最佳控制。
此时,汽车空调已进入第四代产品。
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量生产的初期产品,主要有专用循环空气进口的“突进型”汽车空调。
由于其对空气循环、外部空气的选择、出气位置的确定,以及除湿和温度控制等都较难实现,因而将主流改为空气混合型空调。
我国于70年代,最早的汽车空调装置使用在长春一汽红旗轿车上。
1976年,由原上海内燃机油泵厂今上海汽车空调机厂制造汽车空调,配套在上海牌轿车SH760A轿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