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作品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意蕴
(一)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特色内容不仅包括自然风光与风景,也包括有代表性的人 物角色、能够体现社会风气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乡 土文本中包括体现乡土小说特色、具有人性与人情之美的 典型人物,如《边城》中的翠翠、爷爷等,还有典型情节 与环境描写,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有多处关于黄土高 原的景色描写。这些典型内容描写极具地域特色,能够帮 助我们领略民风民俗,体会不一样的乡土风貌,能够丰富 情感体验、增加对自己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地域文化的认 同感。
题型知识
阅读要点
乡土小说是我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别具特色的一种小 说类型,创作乡土题材小说不仅是作家们表情达意 的手段,更多的是对故土、对家乡的期盼和向往。 乡土题材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小说最显著的区别 在于,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与中国传统 文化一脉相承,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
1.抓住文本特色内容
第三,注重联系。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联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 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 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分析句子,一定能分析出句外意 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当读到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时,能够从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 描写部分,但是作者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物,到底 有何用意?当读到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时,会关注小说中 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环境塑造和时代背景的铺垫到底对 整篇文章有何影响,它为何会成为著名文章,其中有何魅 力?其实,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读的过程, 是在这个过程中体味人物的酸甜苦辣,表现自己的喜怒哀 乐,是让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感触到读者, 感受“移情”。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是鲁迅。 • 最早将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 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 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 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 股清风。
乡土小说 ·现代评价
• 客观地说,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五
四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汇,表 现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性 互换。 • 伤痕、反思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就是在 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归五四的文化批 判和文化反思的认知形式出现的。而80 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 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寻 根文学”以质疑五四的姿态,承继了五 四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表现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的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喜好民
歌、民谣、鼓词、评书以及地方戏曲,不 仅会演戏、说书,还是民间乐队“八音会” 的鼓板手。 • 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 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艺术 爱好。 • 代表作: • 短小《小二黑结婚》、中小《李有才板 话》、长小《李家庄的变迁》等。
• 评价: • “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
评《小》、《李有》) • “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 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茅盾评《李有》) •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 事还不多见。”(彭德怀为《小》出版题词) • 《李有》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工作者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兴起
•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

乡土文学-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精品PPT课件

乡土文学-第八章东北作家的乡土小说精品PPT课件
•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从这时起,一 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 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 “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 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 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 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 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 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 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 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 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 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 2、《八月的乡村》分析
• 该小说着重描写了抗日游击队——中华 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极其艰苦的条 件下同日寇、伪满军队进行血与火的斗 争;展露了人民军队内部不同成分、不 同成员、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纠葛;表 现了东北人民不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 乡,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风貌;揭示了 “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时 代主题。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
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
师大附中读无奈的情况下,违心 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 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 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 作品有着结构松散语言杂驳生硬等粗糙之处,
二、萧红的乡土小说
• 1、 萧红生平简介 • 萧红(1911——1942)本名张秀环,后改为
张乃莹,笔名悄吟、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 封建地主家庭。 •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 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 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 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 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 母亲病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沈从文《萧萧》

沈从文《萧萧》

小说的三个主要线索:
一、萧萧嫁作童养媳; 二、萧萧被花狗诱奸; 三、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
(一)课文分析:
平和的陈述句,定下小说基调: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 天会有的事情。”
小说《萧萧》,从萧萧的出嫁开始。
萧萧的故事——前景
小说的叙事从以下几个方面:
1.萧萧的出嫁——不为婚姻愁烦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萧萧的故事——前景
小说的结局——自然人性的胜利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 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原作结尾)
矛盾置于情节与细节之后:
萧萧的成长:原生的、自然的,无自觉的反
抗。
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婚姻制度、礼法制
度(男小女大:丈夫花狗)。
萧萧的命运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沈从文图传 2. 电影《湘女萧萧》
电影《湘女萧萧》剧照
八、阅读延伸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戴望舒《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建于清同治五年( 1866年), 位于中营街10号。是典 型的四合院,有天井,正房、厢房、 前室10余间。故居小巧别致、古色古 香、清静典雅,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 影照及墨宝等。 沈从文在这里度过 了少年,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 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08 台湾乡土小说 黄春明9

08 台湾乡土小说 黄春明9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宜兰罗东人,1939年出生。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 百货行,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过世,于是接由祖母照顾, 读中学的时候他因打架而退学,又加上不堪忍受继母的虐 待,就偷偷地搭上了一班货车离家出走。到台北后,几经 周折,他在一家电器行做学徒,后来又一边刻苦自修,继 而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台北师范,但是因桀骜不驯的性格他 仍屡次闯祸,后来被迫转学到台南师范,最后是在屏东师 范毕业的。步入社会后他曾做过小学教员、遵从政府要求 当过兵,然后在广播电台当主持人兼制作人,还曾经在广 告公司工作过,他搜集过民谣,搞过电视,拍过电影,丰 富的职业经历使他得以见证各种人的生活,进而为其文学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陈映真《夜行货车》、《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 等; 王祯和《小林来台北》《美人图》;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1935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 东镇,屏东师范学院毕业。曾担任节目主持 人、电影编剧、儿童剧场编剧等。 为乡土文学小说家,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 他的小说曾多次改编为电影。代表了台湾乡 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亦颇 负盛名。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60年代台湾战后第二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中 ,黄春明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特 点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主 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生平与简介 黄春明,1939年生于台湾宜兰。1966年4月在《幼狮文 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 《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 编为三段式电影。《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 莎哟娜啦 再见》亦改编为同名电影。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散文集。 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等创作

乡愁 土地 文学作品

乡愁 土地 文学作品

有关乡愁、土地的文学作品:一、鲁迅的《呐喊》未庄的狂人,鲁镇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一个个农民形象构成了鲁迅笔下的乡土,也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大地的农民形象。

对着乡土,鲁迅发出了呐喊。

《呐喊》里的《故乡》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首归乡曲,《呐喊》里的《狂人日记》发出了响彻千年的“救救孩子”。

这本《呐喊》,为的是叫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为的是唤醒不幸不争之人。

鲁迅笔下的乡土,是带着思考和审视的乡土。

二、沈从文的《边城》湘西之水哺育了沈从文的文学生涯,也带来了美好的风光和人情。

情窦初开的翠翠对傩送的深情,一生呵护翠翠的爷爷,以及善良美好的两个兄弟,读《边城》,看到的是乡土中国的厚重和善良。

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的后花园,也是她的故乡。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三重视角转换交替,写出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展现了“北中国”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四、贾平凹的《秦腔》《秦腔》也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代人关于乡土的记忆。

它的重心不再是乡土的愚昧,而是没落。

清风街上,贾平凹用土话写成的这本巨著,大概会带给我们诸多的回味和不舍。

或许,这是最深的乡愁。

五、陈忠实的《白鹿原》白鹿原这一方社会,整个都在发生着打碎和重构,更不会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样,这道‘原’在近50年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这道‘原’上的人也必然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和心理的剥离过程,故事就一桩接一桩地发生了……”这是陈忠实的乡土,是那个时代的乡土。

拓展资料乡土文学,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竹林的故事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

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啊呀”!这回是一尾大鱼!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2、《祝福》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一个穷苦妇女,丈夫染上赌博酗酒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在床,一家生活无着,最后,丈夫将她出典给渴望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

三年里,她给地主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虽然老秀才对她不错,但秀才大娘子不容她的存在,三年期满,她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

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她发现,当初典身换回的一百元大洋丝毫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春宝已经奄奄一息……这是柔石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浙东农村为背景,在《为奴隶的母亲》里,为读者描写的一出人间悲剧。

作品发表后,获得了包括鲁迅和罗曼·罗兰在内的众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人们普遍认为作品深刻地提示了农村妇女“深受经济剥削和超经济的精神虐待”的双重悲剧命运。

后来的论者也多认为小说主人公春宝娘的悲剧是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欺压下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缩影,作品的主题是控诉阶级压迫以及典妻制度对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孔子伦理思想的要义在于“孝、悌、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学贯中西却又顽固保守的文化怪杰辜鸿铭甚至说中国存在一种“无我教”。

小说不仅写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而且深刻批判了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

与现代文学史上另外两篇同样表现典妻陋习的作品(许杰的《赌徒吉顺》、罗淑的《生人妻》)相比,《为奴隶的母亲》具有更大的影响,这不仅因为柔石写了典妻的全过程,而因为作家把典妻陋习放在了比较高的文化层次上加以表现。

(见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赌徒吉顺》侧重于赌徒吉顺典妻前的心理刻画,《生人妻》侧重于被典当的女主人公激烈抗争的记述,而《为奴隶的母亲》则用主要篇幅来描写典妻者(秀才)多侧面的家庭生活。

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非常有利于对典妻陋习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把典妻者写成一个荒淫好色的黄世仁式的恶霸地主,而是塑造成了一个知书识礼、文质彬彬的秀才,这并非偶然。

4、菊英的出嫁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既为死人办婚事)的陋习,作者以一个母亲的口气叙述了菊英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到菊英最后的死亡以及十年来母亲对于自己女儿的思念,到为死去女儿菊英办理一场冥婚的详细的经过,从说媒到婚礼的举办,包括所耗费的经历金钱等等,作者以一种倒叙的手法展开,以一种平实的语言逐步写出。

表现当时社会下人民的愚昧以及死人对活人的一种欺压。

尽她所有的力给菊英预备嫁妆,是她的责任,又是她十分的心愿。

……看的人都说菊英的娘办得好,称赞她平日能吃苦耐劳。

她们又谈到菊英的聪明和新郎生前的漂亮,都说配合得得当。

这时,菊英的娘在家里哭得昏去了。

娘的心中是这样的悲苦,娘从此连心肝儿的棺材也要永久看不见了。

5、萧萧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

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

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6、小城三月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

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

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杨花满天照地的飞,像棉花似的。

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天气突然的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

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著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

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

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7、呼兰河传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

小团圆媳妇在八岁时就被定下了,十二岁接到胡家,因为长得高大怕人笑话所以自称十四岁。

小说中对她的出场没有什么描写,而是从“我”和邻居们的表现中来烘托出这个人物。

邻居们说这个小团圆媳妇“一点儿不知道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才不知道羞呢,头一天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只有“我”和祖父觉得小团圆媳妇怪好的。

小团圆媳妇的形象也没什么独特的,只是黑乎乎,笑呵呵的,但这个形象在封建社会中是另类的,也是招人厌的。

婆婆觉得她太大方了,接去没几天就开始打她了,打得特别厉害,街头巷尾都能听见她叫喊。

这位小团圆媳妇也的确是厉害,她敢和婆婆对打,这让她的婆婆以及周围邻里很不满,
这也使她的命运更悲惨。

小团圆媳妇个人的力量还太微弱,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想反抗,势单力薄当然是不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